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379集:新君反思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379集:新君反思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4 11:00:56

归鞅

咸阳宫的铜钟敲过三更时,嬴驷仍在御书房里翻看着奏疏。案头的青铜灯盏添了三次灯油,火苗舔着灯芯发出细微的噼啪声,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时而被翻动的竹简切割成破碎的形状。

窗外的风卷着深秋的寒意灌进来,带着渭水的潮气。他拢了拢身上的锦袍,目光落在最底下那卷奏疏上——陇西郡守急报,匈奴趁着边军换防时突袭了三座烽燧,掠走了近百户牧民。更让他心头发沉的是,驻守陇西的锐士竟迟了半日才追击,最终只追回三成人口,战马折损过半。

\"迟了半日...\"嬴驷指尖在奏疏上重重划过,墨迹被按出浅淡的印痕。三年前,若匈奴敢在秦国边境动土,卫鞅麾下的锐士不出一个时辰便能衔尾追杀,纵是追到漠北也要将人犯斩于马下。可如今,连陇西的边军都敢拖延战机了。

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雕花木窗。宫墙外的咸阳城早已沉入黑暗,只有零星的灯火散落在街巷里,远不如三年前那般彻夜通明。记得卫鞅在时,即便是深夜,工坊的炉火、货栈的灯笼、巡城兵卒的火把也能将半个城池照得如同白昼。那时的咸阳,连打更人的梆子声都比别处响亮三分。

\"陛下,夜深露重,当心着凉。\"内侍赵高捧着狐裘轻手轻脚地走进来,见嬴驷望着宫外出神,不敢多言,只将裘衣搭在他肩上。

嬴驷反手按住狐裘,指尖触到皮毛的温热,心里却更觉寒凉。他转头看向赵高:\"去把前两年的国库账册取来,还有各郡县的农桑报呈,朕要连夜看。\"

赵高愣了一下,低声应诺。这位新君登基五年,前两年对卫鞅的新法尚且上心,可自从三年前将卫鞅调离咸阳,派去商於之地编纂法典后,便很少再如此急切地查阅这些琐碎文册了。

账册堆上来时,几乎没过了案几。嬴驷一页页翻看着,指尖拂过那些记录着粮谷、布帛、战马、兵器的数字。前两年的账册上,每一行数字都在往上跳,尤其是关中各县,秋收的粮谷数字一年比一年厚实,兵器库的矛戈数量更是堆得溢出来。可从第三年开始,这些数字就像被冻住了一般,有的甚至往下滑了一截。

他忽然想起卫鞅离京前的那个雪天。老臣景监在朝堂上哭着劝谏,说商君是秦国的梁柱,怎能把他贬去偏远之地?卫鞅自己却只是平静地叩首,说编纂法典是大事,他愿去商於。那天嬴驷坐在王座上,看着阶下那个鬓角已染霜色的身影,心里翻涌的不是不舍,而是终于除去心腹大患的轻松——那时满朝都在传,卫鞅功高震主,私藏甲士,连军中将领见了他,都要先行军礼再问君安。

\"功高震主...\"嬴驷拿起一支笔,在纸上写了这四个字,笔尖的墨汁晕开,像一团化不开的阴云。他想起自己做太子时,因封地的农户私斗,被卫鞅以\"管束不力\"为由处罚,太傅公子虔更被处以劓刑。那时他躲在东宫,听着宫墙外百姓议论商君的严苛,心里早已埋下怨恨的种子。登基后,旧贵族们日日在他耳边念叨卫鞅的不是,说他把公族的土地分给庶民,把世家的子弟贬去从军,说他眼里只有新法,没有君王。

他那时信了。他觉得卫鞅的存在,就像悬在自己头顶的一把剑,既是秦国的利刃,也随时可能劈向自己。直到去年,楚国趁机夺回了商於边境的三座城邑,守将竟是公子虔的门生,临阵退缩不说,还谎报军情说是卫鞅在商於调度不力。嬴驷当时震怒,竟真的下旨斥责了卫鞅,现在想来,那守将分明是沿用了旧军的松散章法,连卫鞅定下的斥候制度都没执行,怎会不败?

窗外的风更紧了,吹得窗棂呜呜作响。嬴驷放下笔,走到墙边悬挂的秦国舆图前。图上用朱砂标着的疆域,比孝公时期扩大了近三分之一,河西之地的沃土、函谷关的天险、巴蜀的粮仓,都是卫鞅变法后,秦军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可现在,舆图边缘的几处关隘都被圈上了红圈——那是最近半年来,魏、赵、韩三国频繁滋扰的地方。

\"陛下,晨露快下来了。\"赵高又进来提醒,见嬴驷对着舆图发呆,忍不住道,\"前几日廷尉来报,说关中的水渠有多处淤塞,今年冬灌怕是要耽误了。\"

嬴驷猛地回头:\"淤塞?卫鞅在时,每年秋收后都要征调民夫修渠,为何现在没人管?\"

赵高低下头:\"廷尉说...各郡县的徭役征不起来。旧贵族们说,商君的徭役法太苛,百姓怨声载道,不如恢复从前的'什伍轮值',结果民夫来得稀稀拉拉,渠自然修不成。\"

\"怨声载道?\"嬴驷冷笑一声,\"卫鞅在时,徭役比现在重三倍,百姓却甘之如饴,为何?因为他让百姓知道,修好水渠能多打粮,多打粮就能多赚爵,赚了爵就能让儿子去从军,搏一个前程!现在呢?\"他指着账册上的数字,\"粮价涨了三成,布帛少了两成,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谁还肯来修渠?\"

赵高吓得跪在地上,不敢接话。他看着这位年轻的君王,忽然觉得他此刻的神情,竟有几分像当年的商君——那是一种对秦国发自肺腑的焦灼。

嬴驷没再理他,转身回到案前,重新拿起一卷奏疏。这是栎阳县令的密报,说城中的旧贵族最近频繁聚会,把卫鞅分给庶民的土地又悄悄占了回去,还说\"新君仁慈,不会像商君那样较真\"。他捏着奏疏的手微微发抖,忽然想起卫鞅曾经对他说的话:\"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君王若对权贵网开一面,百姓便会对新法失去信心,秦国的根基就会动摇。\"

那时他只当是卫鞅在教训自己,现在才明白,那是肺腑之言。

天快亮时,嬴驷终于做出了决定。他叫赵高研墨,亲自写了一道旨意,措辞极其恳切,不仅详述了秦国如今的困境,还直言自己\"识人不明,处置失当\",恳请卫鞅即刻返回咸阳,主持变法事宜。

旨意写好后,他仔细看了三遍,又添了一句:\"商君若不归,驷当亲往商於相迎。\"放下笔时,他的手腕竟有些发酸。

\"派谁去送这道旨意?\"嬴驷问赵高。

赵高想了想:\"中郎令景监,他是商君的旧部,又是老臣,去了商於,商君定会给面子。\"

嬴驷摇头:\"景监老了,商於山路难走,经不起颠簸。让公子华去。\"

赵高一惊。公子华是嬴驷的亲弟弟,也是军中少壮派的将领,派他去,足见新君的诚意。

\"告诉公子华,带上五百锐士,沿途若有敢阻拦者,先斩后奏。\"嬴驷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另外,把卫鞅在咸阳的府邸打扫干净,按他当年居住的样子布置,不得有丝毫差错。\"

公子华领命出发时,咸阳城的城门刚刚打开。他带着五百骑兵,快马加鞭往东南方向赶。商於之地在秦岭深处,离咸阳有千里之遥,沿途要穿过险峻的函谷关,渡过湍急的丹水。

走了半月,才到商於地界。这里山高林密,百姓穿着粗布衣裳,见了秦军骑兵,不像关中百姓那样从容,反而有些瑟缩。公子华心里不是滋味——这还是卫鞅治理的地方吗?

到了编纂法典的官署,只见一座简陋的院落,院墙是泥土夯的,门口连个守卫都没有。公子华让骑兵在外等候,自己推门进去,正看见一个穿着粗布袍的老者在院中晒竹简,头发花白,后背微驼,手里拿着一根木尺,仔细地将竹简摆整齐。

\"请问,商君何在?\"公子华轻声问道。

老者回过头,脸上布满皱纹,唯有一双眼睛依旧锐利。正是卫鞅。他看见公子华身上的王族服饰,微微一怔,放下木尺拱手:\"不知殿下驾到,鞅有失远迎。\"

公子华看着他手上的薄茧和晒得黝黑的皮肤,心里一酸,单膝跪地,双手捧上旨意:\"商君,陛下有旨,请您即刻返回咸阳。\"

卫鞅接过旨意,展开来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竹简上,照亮了嬴驷那一行行带着悔意的文字。他看了很久,久到公子华都有些不安了,才缓缓抬起头,声音有些沙哑:\"殿下一路辛苦,先歇息一日,明日我随你回咸阳。\"

公子华大喜:\"商君愿归?\"

卫鞅笑了笑,指着院中的竹简:\"这些法典刚编到《军法》篇,本想写完再回去,既然陛下有召,自然要即刻启程。\"他顿了顿,看向远处连绵的山峦,\"只是不知,咸阳的新法,还能拾得起来吗?\"

公子华起身,郑重地说:\"陛下说了,只要商君回去,一切都听商君的。他还说,若是商君不肯归,他便亲自来商於。\"

卫鞅眼中闪过一丝动容,没再说话,转身进屋收拾行装。他的行囊极其简单,只有几件换洗衣物,还有一卷没写完的竹简。

返程的路上,卫鞅一路都在掀开车帘看窗外。路过丹水时,他看见岸边的农田有些荒芜,忍不住问护送的士兵:\"去年的雨水不错,为何田地没人耕种?\"

士兵叹了口气:\"商君您走后,旧贵族又把田夺回去了,百姓没了地,要么去从军,要么就逃去山里了。\"

卫鞅沉默了,半晌才道:\"告诉后面的士兵,把车上的干粮分一些给沿途的百姓,问问他们,还想不想要回自己的田。\"

消息传得很快,卫鞅要回咸阳的事,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关中。快到咸阳时,路边开始出现自发前来迎接的百姓,起初只有几十人,后来越聚越多,到了渭水岸边,竟有数千人跪在道旁,手里捧着干瘪的麦粒、破旧的农具,哭着喊:\"请商君救救秦国!\"

卫鞅下车,扶起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老者颤抖着递给他一把泥土:\"商君,这是关中的土啊,您走后,这土都不肥了...\"

卫鞅接过泥土,紧紧攥在手里,眼眶有些发热。他转身对公子华说:\"告诉陛下,卫鞅回来了。\"

咸阳宫的城楼上,嬴驷望着远处尘土飞扬的队伍,心里百感交集。他看见卫鞅的车驾在百姓的簇拥下缓缓驶来,那个熟悉的身影虽然苍老了许多,却依旧挺直着脊梁。

当卫鞅走上城楼,跪在他面前时,嬴驷快步上前,亲自将他扶起:\"商君,秦国等你很久了。\"

卫鞅抬头看着他,目光里没有怨恨,只有平静:\"陛下,变法之路,从来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鞅愿与陛下一道,再撑三年船,让秦国渡过这道险滩。\"

嬴驷重重地点头,转身指向城下的咸阳城:\"从今日起,商君可佩剑上殿,节制百官,凡有阻挠新法者,先斩后奏!\"

卫鞅躬身领命,转身看向城下。阳光洒在他身上,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金光。远处的渭水正在涨潮,浑浊的浪涛拍打着河岸,却挡不住河水奔向东方的势头——就像秦国的新法,纵然有过曲折,终究还是要向前行。

那一刻,嬴驷忽然明白,所谓的功高震主,不过是君王的怯懦。真正的强国之君,要的不是臣下的顺从,而是能与自己并肩而立,共同撑起一片天的栋梁。而卫鞅,就是秦国最坚实的那根栋梁。

他看着卫鞅坚毅的背影,心里暗暗发誓:这一次,绝不会再放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