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强力解绑雾装置的复制与核心功能验证
科研舱内机械臂嗡鸣交织,林轩站在中央操作台后,目光扫过全息投影的装置拆解图谱,对着ROB1号及二十台辅助智能机器人下达指令:“按三大核心方向推进复刻,各单元同步启动,数据实时回传主控屏。”
指令下达瞬间,ROB1号率先激活“力场定位单元”复刻程序。
它操控精密机械爪,将按四力对称图谱比例打造的微型力场传感器逐一嵌入钛合金基座。
这些传感器体积仅米粒大小,却能精准捕捉分子结构特征。
“传感器校准完成,识别误差≤0.02%,符合原装置定向攻击标准。”ROB1号的电子音响起,主控屏上“定位单元进度”条跳至100%,此前困扰复刻的定向校准难题彻底解决。
与此同时,五台辅助机器人围绕“控制系统写入”展开工作。
它们手持纳米级数据写入器,将基于1.72×1023Hz基准频率推导的高维对称补偿算法,精准录入装置核心芯片。
过程中,机器人实时监测芯片温度与数据传输速率,每当算法写入进度达20%,便暂停进行一次力场波动模拟测试。
“算法写入完成,模拟超力场调控场景,波动偏差修正率98.7%,强核力束缚弱化、电磁力分子键拆解过程平稳无异常。”辅助机器人的反馈传来,主控屏上“控制系统稳定性”数值稳定在92%,彻底规避了物质结构解离时的损毁风险。
剩余十四台机器人则专注于“超力场强度适配测试”。
它们从低温储存舱取出残雾样本,按5%梯度逐步提升超力场强度,每调整一次便记录四力解离效率、重组完整度及神经电磁信号干扰效果。
当超力场强度升至65%时,机器人同步上报数据:“解离效率89%,重组完整度95%,神经电磁信号干扰精准度100%,痛觉阻断效果达标。”
林轩看着主控屏上同步跳动的三组核心数据,抬手示意机器人停止测试:“锁定65%强度参数,写入装置最终控制模块。”
两小时后,ROB1号将最后一块暗物质晶体嵌入装置核心槽位,所有机器人同步停止作业。“强力解绑雾装置复制完成,各单元功能参数与原装置匹配度97.3%,可启动试运行。”
林轩走上前,指尖轻触装置表面的银蓝光晕,主控屏上弹出“复刻成功”的绿色提示,标志着复制工程,圆满完成最后冲刺。
基于四大基本力大一统理论,林轩先通过实验明确强力解绑雾装置的核心机制。
依托超力场调控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的关联,实现“定向解离-无损重组”。
林轩翻到E-73手稿“多力场调控”章节的末尾,指尖顿在泛黄纸页的空白处,稿纸上只草草记录了“四力解绑时,超力场切断强核力与引力纠缠”的现象描述,后续关于“如何反向重组”的内容,只剩几道未完成的公式草稿,连关键的力场调控顺序都没标注,显然是E-73当年未完成的研究留白。
“光说怎么拆,没说怎么装?这不是半截子活儿嘛!”林轩对着空白处皱眉。
他突然想起之前生物样本测试时的细节,立刻调出伊瑟拉兔子的重组监测录像,“上次兔子重组,明明是心脏先恢复跳动,再到血液回流、肌肉归位,这不就是力场重组有顺序的信号?”
他盯着录像里的生理数据曲线,逐帧比对力场变化:“心脏能先动,说明弱核力的细胞信号先重启了;血液能流回血管,是电磁力重新搭起了分子结合键。”
顺着这个线索反向推导,他在草稿纸上画出重组逻辑链。
先以弱核力激活细胞基础信号维持器官活性,再用电磁力重构分子结合键拼接组织,最后通过引力微调空间位置,确保结构对齐,同时叠加0.03Hz超力场脉冲稳定全程熵值。
经过11次模拟验证,这套“弱核力启信→电磁力搭桥→引力归位”的重组算法终于落地。
当超力场按此顺序调控时,实验舱内的金属块不仅重组速度提升40%,分子排列精度也稳定在99.99%,完美补完了E-73未完成的研究空白。
这一过程摸清了装置的力场调控逻辑,为后续复刻提供关键依据,也补上了华夏文明对高阶力场武器的认知缺口,更用实打实的实验数据,彻底摸清了超力场在精准调控、多场景使用上的潜力,为之后研发基于超力场的暗物质能量转化器、精准定位的星际航道校准仪、分子级组织解离重组治疗仪,都提供了可落地、可复现的关键原理支持,连后续调试参数都有了实验基准。
经过三个月的参数微调与系统校准,科研舱内的第一台复刻强力解绑雾装置终于进入启动阶段。
林轩站在安全隔离罩外,对着ROB1号点头:“按预设流程启动,分物质解离重组、生物样本测试两步进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