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走向深蓝(幻想小说) > 回归海科院的日常生活(E)

转眼又是一个新年来到了人间,潜龙带领着自己的科研项目团队成员们一直从事着北极生物**样本的养殖观察及科学研究工作,每天都处于严谨认真细致入微的科学分析检测的实验室工作之中。

新年的一月十二号是星期五,上午九点多,潜龙接到总院院长通知:要求他组队在一月二十号星期一,带队乘坐中型高速科考船“东方红六号”去渤海湾开展三十六天的冬季海上科考。

接到新的科考任务后,潜龙立刻开始进行此次科考队员的人员选拔,他依然选择了自己的优秀学生李旭扬做为自己的助手,又挑选了海洋地质科学研究博士后导师程强做副队长和一些海洋生物学及海洋综合研究等各个专业顶尖人才组成了六十八人的精干科考小分队,并把全队人员的名单上报给总院领导班子等候审批通过。

经过院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人事部门开会商讨后,下午二点多,潜龙接到正式回复,同意上报的渤海冬季海上科考队队员六十八名人员参队进行科考工作。

收到正式通知后,潜龙便立刻通知并召集到这六十八名优秀的科技人员一起开会,大家一起讨论科考工作的具体工作安排计划。整个会议室内,会场气氛充满了浓烈而又和谐的味道。

会议室里,六十八名科考队员整整齐齐地环坐在大型的椭圆形会议桌前,大家的眼神中都流露出那种对即将到来的科考任务充满满腔热情和殷切期待中又夹杂着一丝紧张。潜龙站在圆形会议桌的正前方,手中拿着一份厚厚的文件夹。他慈和的目光一一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熟悉的脸庞,然后,他语气响亮并且铿锵有力地说道:

“同志们,这次总院安排的渤海冬季海上科学考察任务意义重大。渤海湾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生态区域,冬季的海洋环境变化比较复杂特殊,受冬季天气变化影响较大,并且这个季节各种海洋生物的活动也与平时大不相同。我们的任务就是再次全面了解本年度渤海湾冬季的海洋生态、地质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毕竟年年有冬季,但年年冬季的气候变化却是受到世界上整个大气环流变化而变化呈现不同的特点,我们还要再次选点投放一些先进的海上检测浮标,进行远程卫星监测,为后续的海洋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更加全面更加真实有效的科学数据依据,为建立量子云数字模型收集更完整的动态信息资料。…”

他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道:

“这次科考任务要持续二十二天,科考期间我们也许会突然面临可能突发产生的极端恶劣天气,要面对着复杂的海洋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科考工作任务,面临的困难肯定艰辛。我相信,凭借大家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团结一心互助友爱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崇高务实的职业信念,我们一定能够顺利圆满地完成总院交给的这次冬季海上科考任务。”

潜龙边说边翻开了文件夹,开始详细分配科考工作任务:

“李旭扬,你负责协助我全面协调工作及无人科考设备的管理使用工作。陈宏志负责进行海洋生物样本的采集和初步分析工作。程强博士,你带领地质小组负责海底地质结构的探测和采样。其他小组按照专业分工,分别负责海洋物理、化学参数的测量以及海洋气象的实时监测。”

队员们一边纷纷点头表示赞许,一边都认认真真记录着自己所负责的科考任务及要求。

安排好此次渤海冬季科考任务的具体分工后,潜龙又继续说道:

“渤海是我国最北端的内海,受北极气候影响比较显着,尤其表现在冬季,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前辈海洋科学家们就曾经多次在渤海进行过冬季海上科考,最有纪念意义的一次科考就发生在公元二十一世纪的2025年,那年我国组织的冬季渤海科考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海冰物理辐射特性、海洋环境参数、大气环境因素、海洋生态系统及海洋化学等。科考的主要目的就是揭示海冰对渤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未来的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那次科考的重要发现及成果就是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首次在北半球最低纬度的海冰区,成功地尝试了采用‘卫星遥感一无人机航飞一科考船联动’的多学科海冰同步观测,为发展极地立体观测技术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数据获取上也特别全面,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科研人员希望从中能够揭示出海冰对渤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未来的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那次的科考队在辽东湾和渤海中央海区设置了两条纵断面、两条观测横断面,重点研究了渤海海冰生消过程、大气、海洋对渤海海冰生消过程的热力、动力影响以及渤海海冰生消过程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机制。并且还完成了走航观测作业、开阔水域大面观测及采样、加密站点观测和连续站作业等工作,并于当年的2月1日在渤海冰区顺利完成了船一岸海冰协同观测。那一次海冰观测的成功,为深入理解冬季渤海海冰的生消过程及其与渤海生态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从历史上的科考成果来看,冬季渤海科考意义非常重要,对研究我国内海海洋科学具有现实意义,同志们,我们一定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好此次渤海冬季科考任务。大家都有信心吧?”

“有!沈队长放心吧。”

在场的六十八名科考队员整整干脆利落地大声响亮地回应着潜龙。

潜龙舒心地笑了,说:

“好!会议到此结束,大家都分头准备吧。”

会议结束后,队员们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紧张有序的科考前的准备工作之中。实验室里,陈宏志和几名生物学家正在检查采样设备和实验仪器,确保所需要的器材一切正常运行。程强则带领着地质小组的几个人在仓库里清点着地质探测设备,并指挥操作着智能机器人搬运着沉重的采样工具。

“这次的地质探测任务可能比较艰巨,渤海湾的海底地质结构复杂,我们可能会遇到坚硬的岩石层和表面冻结厚积的沉积物。”

程强一边检查设备,一边对小组队员们说道,

“大家一定要全面认真仔细地检查每一件设备仪器,不能有任何疏忽及遗漏的地方。”

与此同时,负责海洋物理和化学参数测量的科考小组队员们也在井然有序地忙碌准备着。他们检查着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确保在海上能够准确地收集到各种数据。海洋气象小组则在研究近期的天气预报,为科考船的航行提供安全保障。…

一月二十二号早上七点,冬旭煦煦,浅云凝空,寒风阵阵,阳光穿透云隙,洒下了明烁的光芒,瞬间洒脱地映彩着天地与大海之间,浮光万千丽影漾漾,海鸟啁啾纷飞,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一号基地码上笼罩在一片冬晨灿彩的美景之中。

渤海冬季海冰监测及海上综合科考队已经在基地一号港口集结着,准备登上“东方红六号”科考船。冬季的港口上,寒风凛冽,但冽冽寒意丝毫没有影响到科考队员们高涨激昂的科考热情,大家列队井然有序地登上了现代化的A1智能化“东方红六号”科考船。

潜龙站在“东方红六号”科考船头的甲板上,他望着队员们开始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殷殷期待和深深的责任感。他深知,这次科考不仅仅只是一次冬季海上科学探索,更是对团队凝聚力和专业能力的又一次考验。

“沈老师,一切准备就绪了,可以启航了吗?”

李旭扬从船舱里跑过来,向潜龙汇报着。

潜龙点了点头,然后,转身眺望着远方浩瀚无垠的大海,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神情,说道:

“可以了,我们出发吧!”

老船长李钢身姿傲然地站立在驾驶舱室中的主舵手位置上,稳稳当当地操作着舵轮。

“呜~~~~~~~~~~”

随着一长声悠扬嘹亮的汽笛长鸣声响彻在港口四周,“东方红六号”科考船徐徐起锚启动航行了,雄伟巨大的船舶慢慢驶离了泊位区,沿着出港航道缓缓驶离了港口,向着渤海所在的偏东方海域深处进发。

科考队员们站立在甲板上,望着逐渐远去的海岸线,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和海上科学探索的勇气。

很快,科考船航行来到了黄海海域,一路向着北方的渤海航行。

渤海湾的冬季,海风凛冽,波涛汹涌。科考船在海浪中摇晃,队员们却毫不畏惧。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科考工作。

潜龙和李旭扬带领生物小组,在甲板上布下采样网,收集着海洋生物样本。程强和地质小组则操作着先进的量子声呐设备,探测海底地形。其他小组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记录着各种数据。

就在科考进行到第三天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打破了平静。海浪汹涌,科考船剧烈地左右摇晃着,队员们在甲板上艰难地维持平衡。潜龙站在驾驶舱里,目视前方,他面色凝重。

“沈老师,风浪太大了,我们该怎么办?”

李旭扬焦急地问道。

潜龙沉思片刻,果断说道:

“大家不要慌,我们先暂停采样作业,确保船只安全。气象小组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随时向我汇报。”

队员们迅速行动,将设备固定好,回到船舱内。暴风雨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夜幕降临,风浪才渐渐平息。

“这次的暴风雨只是一个小插曲,我们的任务才刚刚开始。”

潜龙在船舱内对队员们说道,

“大家要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队员们点头回应,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经过几天的艰难航行,科考队终于抵达了预定的科考区域。队员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潜龙和李旭扬在甲板上忙碌着,他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生物样本,这些生物的形态与他们之前研究的北极生物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沈老师,你看看这个生物样本。”

李旭扬兴奋地拿着一个装有一种生物样本的试管递给了潜龙。

潜龙接过试管,认认真真仔细观察了一下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这种生物通常只生活在北极海域,怎么会突然出现在渤海湾呢?”

“难道是气候变化导致它们迁移到这里过冬的?”

李旭扬猜测地问道

“这个可能性很大。”

潜龙点了点头,又说道:

“我们得尽快对这些冷水性生物样本进行全面详细认真的分析,这可能是我们这次科考的一次重大发现。”

与此同时,程强带领的地质小组也有了一些意外收获。他们在海底探测中发现了一处神秘的海底断层,其地质结构与周边区域截然不同。

“沈队长,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海底断层,你看看这个数据报告单。”

程强拿着一份报告单找到潜龙。

潜龙接过报告单,仔细看着着沉思研究了一会后说道:

“这个断层可能是渤海湾地质活动的关键区域,我们需要进一步的采样分析。”

“好的,队长,那我们再继续深入下去,钻探取样。”

程强应答着潜龙的工作要求。

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推移,渤海海域科考任务逐渐进入到关键阶段。队员们在海上已经度过了十几天,高强度的工作和恶劣的寒冷环境让他们感到有些疲惫不堪了,但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退缩半步,大家沐着寒风浴着有时突然从天而降的纷纷扰扰的飞雪,坚守在各自的科考工作岗位上。

“大家一定要坚持住,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科考成果。”

潜龙在一次简短的会议上鼓励着大家,

“我们的努力一定会为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做出一份贡献的。”

就在科考进入到第十九的时候,负责海洋气象观察监测的小组发现,一股强烈的寒潮即将从西伯利亚南下袭来,这可能会对科考船的航行安全造成一些严重威胁。

“沈老师,寒潮来得太快了,我们可能来不及完成最后的采样工作任务。”

李旭扬匆匆地把气象小组的观测分析报告信息送到了正在甲板上指挥从海洋中起吊科考样品的潜龙手里,并焦急地说道。

潜龙沉思了片刻,说道:

“大家不要慌,我们先完成手头的工作,然后尽快就近选择港口返航。要安全第一,任务第二。”

队员们迅速行动起来,坚持把最后一批样本采集完毕,然后,大家各自把所用的科考设备固定好,准备返航。

寒潮如期而至,海面上风浪大作,科考船在巨浪中艰难前行。潜龙站在驾驶舱里,老船长李钢稳稳当当紧紧地握住舵轮,操作着船舶一次次顺利躲避巨浪的汹涌澎湃的势头,顺势航行着,向着最近处的港口前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