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古典架空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496章 兼顾解表

医女的大唐恋歌 第496章 兼顾解表

作者:喜欢红苋菜的老袁头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5-10-12 13:40:29

苏瑶转向林小婉:“你自己说说,今日的脉象为何如此?” 林小婉坦然道:“师父,弟子今早为了赶采新鲜的薄荷,爬了后山的陡坡,回来后又喝了杯热茶,所以脉象比平时浮数些,且略带滑象,这是气血运行加快所致。” 苏瑶满意地点头:“很好,不仅能辨别人的脉象,还能结合自身情况分析原因,这才是会把脉。脉象与人体的情志、活动、饮食都息息相关,行医者要学会综合判断,不能只看表面。”

正说着,医馆的门被推开,阿竹背着药篓走了进来,篓子里装满了刚采的紫苏和薄荷。“苏大夫,林小婉师姐,你们在练脉呀?” 阿竹笑着将药篓放在墙角,“这是今天新鲜采的紫苏,叶片厚实,香气足,用来入药最好了。” 林小婉起身接过药篓,仔细翻看了一下:“确实是上等的紫苏,阿竹姐,你采的药材总是这么好。” 阿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都是跟着苏大夫和师姐学的,知道什么样的药材药效好。”

苏瑶让弟子们停下练脉,指着阿竹带来的紫苏:“大家过来看看,这株紫苏的叶片呈紫绿色,背面有细密的绒毛,茎秆方形,这是正宗的紫苏。” 她摘下一片叶子,递给弟子们闻:“紫苏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是咱们山里常用的药材,不管是风寒感冒还是妊娠呕吐,都能派上用场。” 她又拿起一株薄荷:“薄荷清凉解暑、利咽透疹,夏天用它泡水喝,能驱散暑气。这两种药材常常搭配使用,一温一凉,能兼顾解表与清热。”

林小婉趁机问道:“师父,上次李婶家的孩子得了暑湿感冒,又吐又泻,您用紫苏和薄荷搭配藿香、佩兰入药,是不是就是利用了它们一温一凉的特性?” 苏瑶赞许道:“正是如此。暑湿感冒多是外感风寒、内蕴湿热所致,紫苏温散风寒,薄荷清解暑热,再加上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四药合用,标本兼治。” 弟子们连忙拿出纸笔记录,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与铜炉里艾草燃烧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格外动听。

临近中午,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诊桌上,将药材的影子拉得很长。苏瑶看了看天色,说道:“今日就到这里,下午我们去后山认药,大家带上药篓和工具,注意安全。” 弟子们齐声应道:“是,师父!” 林小婉收拾好纸笔,走到苏瑶身边,轻声道:“师父,昨天您教的那个治风湿痹痛的方子,我回去又琢磨了一下,是不是可以加些秦艽增强通络止痛的效果?”

苏瑶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说道:“想法很好。秦艽能祛风湿、通络止痛,且性质平和,加入方中确实能增强疗效。不过要注意剂量,秦艽用量过大容易导致恶心呕吐,需根据患者的体质调整。” 林小婉连忙点头:“弟子记下了,下次遇到风湿痹痛的患者,一定先仔细询问体质,再调整药方。”

弟子们陆续离开医馆准备下午的工具,林小婉留下来帮忙整理药材。她将紫苏和薄荷分类晾晒在院子里的竹匾上,动作娴熟而轻柔,发间的银簪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苏瑶站在窗边,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又望向远处郁郁葱葱的山野,嘴角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她知道,这缕药香已经在弟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林小婉会接过她手中的脉枕,阿竹会带着更多人辨识草药,其他弟子也会在不同的地方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而她会一直守在这里,守着这片山野,守着这缕药香,看着医术的火种一代代传递下去,让温暖与希望永远流淌在这片土地上。铜炉里的艾草已燃至尾声,青灰簌簌落在垫着的宣纸一角,将那片素白晕染出浅淡的焦黄,倒像极了张思贞笔记本上晕开的陈年墨痕。

站在林小婉身旁的是张思贞,她性子沉稳,最擅长记录。此刻她捧着一个厚厚的牛皮纸笔记本,笔记本的封面已经被磨得有些发白,边角也微微卷起,露出里面坚韧的麻纸内页,却被她用细棉线仔细缝补过开裂的书脊,保护得十分整洁。封面上没有多余装饰,只用工整的小楷写着 “本草纪要?炮制篇”,墨迹虽有些淡,笔画间的力道却丝毫未减。她右手握着一支紫毫毛笔,笔杆是师父去年送的老竹所制,被摩挲得温润发亮,笔尖蘸满了新研的松烟墨汁,悬在笔记本的空白页上方,手腕微微紧绷成一道稳定的弧线,随时准备记录师父传授的知识。她的目光在师父与笔记本之间来回移动,黑亮的眼眸像浸在清泉里的黑曜石,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连呼吸都放得格外轻柔,鼻息拂过纸面,只留下淡淡的痕迹。

“今日讲当归的炮制。” 苏瑶的声音打破了医馆的宁静,她从药柜中取出两束当归,一束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根茎粗壮,表皮呈黄棕色,另一束则是经过炮制的,颜色深褐,断面呈黄白色,有细密的纹理。“当归入药,不同炮制方**效迥异,这是你们必须烂熟于心的根本。” 她将新鲜当归放在竹制托盘里,指尖抚过根茎上的须毛,“生当归偏于补血活血,多用于血虚萎黄、跌打损伤;酒当归经黄酒拌炒,温通之力更强,适合月经不调、关节痹痛;土当归用灶心土炒制,能健脾止泻,可治血虚便溏。”

张思贞的笔尖立刻落下,墨汁在纸上晕开细腻的笔触:“当归炮制三法:生用补血活血,酒制增温通之效,土制添健脾之功。” 她的字迹娟秀却不失力道,每一个字都排列得整整齐齐,在 “酒制” 二字旁特意留出空白,准备记录后续细节。身旁的林小婉忍不住凑过来多看了两眼,轻声赞叹:“思贞,你的字越来越有师父的风骨了。” 张思贞微微摇头,目光依旧锁定在苏瑶的动作上,只低声道:“先记全知识点要紧。”

苏瑶取来一口铜锅置于文火上,待锅微热,倒入适量黄酒,酒香立刻与药香交织在一起。“酒制当归,黄酒用量需精准,每十斤当归配一斤黄酒,拌匀后闷润至酒尽,再用文火炒至微焦。” 她将当归放入锅中,手持竹铲缓缓翻动,动作不急不躁,“火候是关键,过轻则温通不足,过重则药性耗损。” 铜锅发出轻微的 “滋滋” 声,当归的颜色渐渐加深,醇厚的药香中透出淡淡的酒香,弥漫在整个医馆。

张思贞的笔尖飞速移动,在空白处补充:“酒制配比:当归十斤,黄酒一斤。步骤:拌润→文火炒→至微焦。火候:忌过轻过重。” 她特意用圆圈标出 “火候” 二字,又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铜锅示意图,笔法简练却传神。站在她身后的小弟子陈生探着脑袋,看着笔记本上的图文,忍不住小声问:“思贞师姐,火候怎么才算正好啊?” 张思贞没有回头,只是在纸上添了一句:“观色:深褐而不焦黑;闻气:药香浓郁带酒香。”

待当归炒好,苏瑶将其倒在竹匾上晾凉,又取来灶心土置于另一口锅中翻炒。“土制当归需用陈年灶心土,先将土炒至灵活状态,再加入当归同炒,至当归表面挂土色即可。” 她手腕翻动间,灶心土与当归在锅中翻滚,扬起细微的土尘,却丝毫未沾到她的道袍上。“灶心土能温中和胃,与当归配伍,既能补血又能止泻,最适合体虚血虚的老人和孩童。”

张思贞的笔尖在纸上划过,墨痕流畅:“土制辅料:陈年灶心土。关键:土炒至灵活态,当归挂土色。适配人群:体虚血虚者,老幼尤宜。” 她忽然想起上个月接诊的一位老妇人,因血虚腹泻久治不愈,师父便是用土当归入药,几剂便见好转,于是在页边空白处补注:“案例:李婆婆,血虚便溏,用土当归配白术、茯苓,三剂止泻。”

此时,阿竹背着药篓从外面回来,篓子里装着刚采的新鲜黄芪,叶片上还带着晨露。“师父,思贞师姐,你们在讲炮制啊?” 她放下药篓,凑到竹匾前闻了闻,“这酒当归的味道真香,比生当归醇厚多了。” 苏瑶笑着点头:“阿竹来得正好,你说说,这黄芪该如何炮制?” 阿竹略一思索,说道:“黄芪有生用和蜜炙两种,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蜜炙黄芪能补中益气。”

张思贞立刻抬笔记录,目光在阿竹与笔记本间流转:“黄芪炮制:生用固表止汗,蜜炙补中益气。” 她还没写完,就听见苏瑶补充:“说得不错,蜜炙时要用炼蜜,每十斤黄芪用一斤五两蜜,炒至不粘手为宜。阿竹常年采药,对药材特性的把握很准,你们要多向她学习。” 张思贞闻言,在 “蜜炙” 旁添上 “炼蜜,十斤用一斤五两,炒至不粘手”,又在页脚写了 “向阿竹学药材辨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