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古典架空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434章 药香里的传承

山风又吹了过来,带着更浓的草木清香,也将药庐里的声响传得更远。苏瑶深吸一口气,空气中的清香顺着鼻腔进入肺腑,让她整个人都变得格外清爽。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双手,这双手曾经细嫩,如今却因为常年采药、抓药、施针,变得有些粗糙,指缝里还残留着淡淡的药香。但正是这双手,救治了无数村民,也将师父的医术和仁心一点点传递给了弟子们。

檐角的铜铃还在 “叮铃” 作响,药庐里的声响也依旧在继续。苏瑶抬头望向天空,月亮不知何时躲进了云层里,但星星却变得更亮了,一颗颗闪烁着,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她知道,这样的夜晚还会有很多,未来的路也还很长,但只要济世观的灯还亮着,只要铜铃声还在响,只要弟子们还在身边,只要她心里的医者仁心还在,她就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像师父当年守护这片土地一样,守护着济世观,守护着每一个需要她的人。

风渐渐小了,药庐里的声响也慢慢变得稀疏。苏瑶知道,弟子们快要整理完草药了。她轻轻关上窗户,转身走向床边。躺在床上,她还能隐约听到檐角的铜铃声和药庐里传来的最后一点声响,那些声音像一首温柔的摇篮曲,让她渐渐放松下来。她闭上眼睛,嘴角带着微笑,心里充满了对明天的期待 —— 明天,又会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又能为村民们做更多的事情,又能和弟子们一起,在济世救人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她循着声音走向药庐,还未推门,便听到里面传来清晰的药碾声 ——“咕噜,咕噜”,沉稳而有节奏,像是在为这深夜的坚守打着节拍。紧接着,捣药杵撞击石臼的 “笃笃” 声响起,清脆又有力,偶尔还夹杂着书页翻动的 “沙沙” 声,三种声音交织在一起,谱成了一曲独属于医者的韵律,温暖而充满力量。

苏瑶轻轻推开药庐的木门,一股浓郁却不刺鼻的药香瞬间包裹了她。药香里混着白英的微苦、安神散的温润,还有金银花的清甜,是她从小闻到大的味道,熟悉得让人心安。她站在门口,目光缓缓扫过药庐内的景象,嘴角不自觉地泛起温柔的笑意。

药庐中央的长桌旁,新入门的小弟子林墨正就着一盏油灯研读《本草经》。那盏油灯是师父留下的旧物,灯盏边缘有些发黑,灯芯跳动着橘黄色的火焰,将光线洒在林墨面前摊开的书页上。书页已经泛黄,边角有些卷曲,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是历代医者留下的经验。林墨看得格外认真,眉头微微蹙着,手指顺着文字慢慢滑动,时不时停下来,对着书页上的草药图谱轻轻点头,像是在默默记诵。烛火在泛黄的书页上跳跃,将他的影子投在身后的墙上,小小的身影却透着一股专注的韧劲。

“这味甘草,性平味甘,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只是用量需根据病症调整,不可一概而论。” 苏瑶轻声开口,怕打扰到林墨的专注。

林墨听到声音,立刻抬起头,看到是苏瑶,连忙站起身,有些拘谨地行礼:“师父。” 他的脸颊因为刚才的专注微微泛红,眼神里却满是求知的渴望,“弟子正在看甘草的药性,只是有些疑惑,书中说它能调和诸药,可若是遇到药性猛烈的药材,也能直接搭配吗?”

苏瑶走到他身边,指着书页上关于甘草的记载,耐心解释:“你这个问题问得好。甘草虽能调和诸药,但并非所有猛烈药性的药材都能直接搭配。比如遇到附子这类热性峻猛的药材,需先将甘草煎至浓稠,再入附子,这样才能中和其毒性,发挥药效。学医最忌死记硬背,要多思考、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药理。”

林墨认真地点点头,连忙从怀里掏出纸笔,将苏瑶的话记在纸上,字迹虽稚嫩,却写得格外工整。苏瑶看着他的模样,不禁想起自己刚入师门时的样子 —— 那时她也像林墨这般,对每一味草药、每一个药方都充满好奇,总是追着师父问个不停,而师父也总是这样耐心地为她解答,直到她完全明白。

目光转向长桌的另一头,张思贞正手持药杵,专注地将白英研磨成粉。他穿着一身青色的布衣,袖口挽起,露出结实的手臂,随着药杵的起落,手臂上的肌肉微微绷紧。白英的叶片在石臼中被反复研磨,渐渐变成细腻的绿色粉末,药香随着动作不断散发出来,与他袖口残留的安神散气息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味道。

张思贞是弟子中最沉稳的一个,做事向来一丝不苟。苏瑶记得,上次为一位失眠的老妇人配安神散时,他为了精确控制药材的用量,反复称量了三次,直到每一味药材的重量都分毫不差才罢休。此刻,他额角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却丝毫没有分心,眼神紧紧盯着石臼中的白英粉末,仿佛在完成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白英粉需研磨至细如粉尘,这样入药后才能更好地发挥清热解毒的功效。” 苏瑶走上前,看着石臼中的粉末,满意地点点头,“你做得很好,这份细致,正是医者最需要的品质。”

张思贞停下动作,擦了擦额角的汗,恭敬地说:“师父教导过,用药如用兵,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病人的安危,弟子不敢有半分懈怠。” 他的声音沉稳,眼神坚定,显然将苏瑶的教导深深记在了心里。

药庐的另一侧,林小婉正站在巨大的药柜前分拣药材。药柜是由上好的楠木制成,历经多年依旧散发着淡淡的木香,柜子上整齐地排列着数百个小抽屉,每个抽屉上都贴着红色的纸签,写着药材的名字。林小婉手持铜制药戥,正将晒干的金银花称量后,分装到不同的纸袋里。

铜制药戥在她手中灵活地起落,戥杆保持着平稳,戥盘里的金银花份量不多不少,刚好符合要求。每当称量完一份,她便会将药戥轻轻放在旁边的木盘上,发出 “叮” 的清脆碰撞声,与药柜抽屉开关的 “哗啦” 声相互呼应。她的动作熟练而流畅,显然已经做过无数次这样的工作。

“林小婉,明日陈老伯复诊,需用的黄芪和当归都准备好了吗?” 苏瑶问道。

林小婉转过身,脸上带着笑容:“师父放心,都准备好了。黄芪我已经挑选过,都是根须完整、质地紧实的;当归也切成了薄片,方便煎煮时出味。我还特意多备了一些,以防后续需要。” 她说着,指了指旁边的竹篮,里面整齐地放着分装好转的药材,标签上清晰地写着药材名称和用量。

苏瑶走到竹篮旁,拿起一包黄芪,放在鼻尖轻嗅,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她满意地看着林小婉,心里满是欣慰 —— 这个曾经连草药都认不全的小姑娘,如今已经能独当一面,成为她的得力助手。

药庐内的烛火跳动着,将三人的身影投在墙上,忽明忽暗。苏瑶抬头望向墙上挂着的师父画像,画像中的师父穿着青色的长袍,手持医书,眼神温和而坚定。不知何时,墙上跳动的人影竟与师父的画像渐渐重叠 —— 林墨专注研读的身影,像极了师父年轻时钻研医书的模样;张思贞沉稳捣药的姿态,与师父当年为病人制药时的神情如出一辙;而林小婉熟练分拣药材的动作,也像极了师父教导她辨认药材时的场景。

这一刻,苏瑶忽然觉得,师父从未离开。师父的身影,已经化作了药庐里跳动的光影,化作了弟子们专注的神情,化作了空气中弥漫的药香,永远留在了济世观里。这些跳动的光影,不仅仅是深夜里的忙碌景象,更是一代代医者悬壶济世的誓言,是永不熄灭的杏林薪火。

檐角的铜铃依旧 “叮铃” 作响,山风穿过药庐的窗户,吹动了书页,也吹动了弟子们的衣角。苏瑶站在药庐中央,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力量。她知道,只要这药庐的灯火不灭,只要这些弟子们坚守初心,济世观的医者仁心就会永远传承下去,像远处的群山一样,沉默而坚定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温暖的医者故事。

暮霭沉沉,道观檐角的铜铃仍在风中低吟。苏瑶踏着满地碎银般的月光走进医馆,药篓与门槛碰撞出闷响,惊起梁间栖息的夜燕。长廊尽头的油灯在穿堂风里明明灭灭,映得墙上悬着的《黄帝内经》卷轴微微晃动,那些朱砂批注的字句,像极了师父当年握着她的手写下的模样。

后院作坊的木门推开时发出吱呀声,混着陈年药香扑面而来。那香气里糅合着艾草的清苦、沉香的醇厚,还有某种经年累月沉淀的古朴气息。苏瑶将竹篓轻轻搁在斑驳的枣木工作台上,指腹抚过桌面深浅不一的划痕 —— 那是历代掌事者研磨药材留下的印记,有的细如发丝,是碾碎朱砂时的轻痕;有的深可见木,想必是捣制金石类药材时留下的力道。月光透过糊着桑皮纸的窗棂漏进来,在药具上投下朦胧的光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