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599章 策问勘世道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599章 策问勘世道

作者:沧海不笑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10 18:33:57

神京,贡院,三月二十,日落。

嘉昭十五年春闱首场书经试,降下了帷幕。

等到春闱属官收讫试卷,辛劳三日的应试举子,终于迎来一个稍许轻松的夜晚。

春闱首场三天时间,需要完成七道书经考题,时间看似充裕,实则并非如此。

不说七道考题,每道都要独立成文,本就要耗费不少时间。

举子要在三千多考生之中,脱颖而出,名列榜上,可不单是将考题答完即可。

每一题每一文,不仅破题立意,开篇谋局,必须高人一筹,斟字酌句更力求精妙传神。

不然如何能博得同考官、主考官的青睐。

对于每个举子来说,每一篇时文,每一个词句,是否倾其所能,是否尽善尽美,关系到他们未来仕途和前程。

因此,所有应试举子面对考题,无不是绞尽脑汁、倾尽全力、耗尽心灯的遣词作文。

在这等繁重的脑力消耗中,伴随着巨大的应试压力,三天时间会极快流逝。

作为科举最高层级的会试,应试举子比拼的不仅是才华,还有时运、心性、耐心,甚至是身体的强健。

……

从今晨开始,贾琮坐在自己号宿中,听到狭窄漫长的舍巷之中,常传来此起彼伏的咳嗽声,甚至略显沉重的呼吸声。

能进入会试的考生都是举人功名,这世上只有穷秀才的说法,却绝对没有穷举人的道理。

因读书人只要取得举人功名,就迈入士大夫门坎,不仅有被朝廷授官的资格,名下还有一定份额的免税田亩。

只要乡试登第,自有地主富户争先恐后投献土地。

这些入试春闱的举子,有些人成为举人不过数年,有些人却是十几年的老举子。

这些人几乎都颇有家资,常日养尊处优,除了读书之事,都是百事不做,不像寻常穷苦百姓,受得住风吹日晒的辛苦。

贡院的号宿不仅狭窄简陋,而且还是敞开式的,日常难躲风吹日晒,晚上睡觉除了有瓦遮头,和幕天席地没太大区别。

如今正是春末,神京春夜依旧清寒料峭,加上从十八日开始,连下来几场春雨,气温越发有些下降。

那些举子在号宿中过了三天两夜,不少身体虚弱者多少都受了风寒。

在这个时代,风寒可是能要了人命,会试因为持续九日,也没有中途离场就医的道理。

历年会试之中,有举子因为染病过重,被中途停止应考,被人抬出了贡院,这等情形并不算少见。

好在贾琮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他虽出生富贵之家,十岁之后也算养尊处优。

但是,他自小就跟着曲泓秀练气练刀,根基稳固,身体强健。

即便在酷寒的辽东之地,依然能带兵作战,百病不生,绝非普通手无缚鸡之力的举子可比。

因此,首场三日考完,贾琮依旧精神健旺,且首场书经撰文通达流畅,应试的感觉极好,对他而言,九日大比有了好的开始。

贾琮收拾过笔墨,便看到贡院食肆杂役,推着装满吃食的小车,寂寂无声的进入舍巷,但并不兜售叫卖,因为肃静是贡院的铁律。

即便会试这等高端科举考试,朝廷并不提供免费饭食,贡院食肆的饭菜是收费的,不仅味道有待商榷,更以价码昂贵著称。

即便这些应试举子,多少都有些家资,但大多数人都是自备干粮。

贾琮自然不缺银子,但也不碰贡院食肆的菜肴,只是见他米饭气息洁净,银子买了一些。

又取出五儿、龄官准备的海味南货,各色精致干粮,在号舍的小炉上烤热,吃了一顿舒心的晚餐,然后便闷头大睡而去。

……

三月二十一,东方微曦,天色还未大亮。

贡院登科鼓响起,经过一夜的休憩,无数举子从号宿中醒来,简单整理仪容,静候新的考较。

等到云板响过,春闱属官重新发放正卷稿纸,两名差役照常在舍巷中往复走动,向考生出示会试二场的考题。

会试第二次考较“论”、“诏诰表”、“判语”。

“论”近似于后世议论文,也从四书五经摘段截句为题,但并不要求以八股行文答题,发挥自由较大,难度低于首场书经时文。

“诏诰表”即朝廷官衙各类公文合称,要求士子模仿上位者言行,拟写公文,也是对未来入仕能力的考较。

“判语”相比其他显得有些特殊,即对下级递呈文件所下批语。

贾琮曾听柳静庵讲解上届春闱的判语题例,如:风宪官吏受赃处置、罪人拒捕应对、知情藏匿如何论罪等等。

主要考较举子施政逻辑,以及对大周律法条文的熟悉和运用。

在会试的三场考较中,第二场显得十分特殊,有些应试举子觉得二场考较轻便容易,有些人却觉得摸不准头脑。

前者就如同贾琮这般,不仅担任近两年工部司衙主官,甚至还在兵部观政走动过。

因此,他对官衙流转各类公文十分熟悉,甚至接触过许多兵部、工部上官下发的批示公文。

他作为火器司主官,日常也需对火器司日常政务、城外火器工坊营造等下达指令。

两下金陵侦缉署理大案过程中,他接触过金陵府衙、神京大理寺、刑部等三法司的大量判律公文。

对于各类刑判律法,各类急情处置,也算是个中老手。

再加上这半年苦读应试,更是对大周律法进行精读揣摩,几乎无所遗漏。

因此,二场考试对那些尚未有官身,从未经过衙门政事,只会纸上谈兵的举子,显得艰涩繁难,难以掌握分寸。

但是对贾琮这样的应试举子,却显得十分驾轻就熟。

二场考较之中,论、诏、诰、表各一题,判共五题,共计九道考题。

贾琮只用了三个时辰,就全部写好了草稿,这必定是他三场考较中最轻松的一场。

首日仔细修改过一遍,便早早歇息,第二日又仔细揣摩推敲,最终定稿。

到了第三日晨起,才开始仔细誊录完毕,之后便颇有些无聊,等候着日落时分属官过来收卷。

……

三月二十四,清晨,当贡院登科鼓再次敲响,嘉昭十五年会试第三场,终于拉开序幕。

春闱会试三场考较策问,相对于首场书经时文,二场公文书判,更具备宽宏实用之意。

前朝之时,儒家治学鼎盛,会试三场,一贯以首场书经时文为重,三场策问考较,处在补充辅助地位。

但是,等到蒙古铁骑肆虐中原,前朝遗民大批南渡,李天凌于山河破裂之时,乘势席卷中原,鼎定天下。

大周李氏在战火枭杀中崛起,比起前朝皇族,少了儒家软糜之气,多了经世致用的凛冽之风。

历史车轮拐入大周新朝,也使汉家传承千载的科举制度,发生了许多变动。

到了嘉昭帝登基,其比之大周前代君王,更加崇尚实用之功,甚至对朝臣奏章骈四俪六,言之无物,都觉得十分反感。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天子的处事倾向,自然潜移默化于国家抡才尺度,于是会试三场策问的比重,也随之水涨船高。虽然碍于科举体系千年道统,大周科举之法,三场策问的重要性,不至于盖过首场书经之学,但已隐隐并驾齐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