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598章 笔墨问沧桑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598章 笔墨问沧桑

作者:沧海不笑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10 18:33:57

神京,贡院。

举着考牌的小吏,在贾琮面前走过,他就已将三篇四书文、四篇五经文记住**成,然后奋笔疾录在稿纸上。

等那举牌小吏返回,再次经过贾琮面前,他就将七篇考题完整记全,然后将笔录少许疏漏之处,一一补全。

当初院试和乡试之时,首场的书经之题,经常出现从四书五经中截句搭题。

虽显得謷牙诘屈,歧义丛生,用意是考核学子对书经的精熟程度,以及文辞应变能力。

但是,科举进入会试阶段,凡能入春闱的举子,无不是读书人中才赋出众者。

这些人无不是精读书经,烂熟圣贤之言,再用院试、乡试时的截句搭题之法,考验这等入试举子,未免有些太过浅陋。

因此,会试出题讲究化繁为简,再归本源,更多是从书经之中截取整句,作为时文考题。

因这些书经整句,已经历代先贤无数注释解说,以此为题,想要立据阐述,寻常难越藩篱。

应考举子面对此类考题,想要立论新颖,别出心抒,高于众人。

没有宏妙的眼界见识,文气纵横的神鬼之笔,是绝对难以做到的。

因此,往往这类大巧若拙的考题,更能考较和甄别应试举子的才情高低,并由此评等出合格的上榜举子。

会试首场比试的首道考题: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正是从书经截取整句为题的会试考题,题目的题干出自《论语》泰伯篇。

而这一段话,自古以来不知被多少文人雅士,自比其志,自勉其心,多少有些用滥了。

用这一整句作为考题,很容易就写成陈词滥调,平平无奇,想要据此著奇峭新声之文,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本年会试考生达三千余人,一场会试分为九日,又分为三场,对于主考官和同考官来说,考后阅卷的任务十分繁重。

会试首场的书经时文,虽是春闱科举的根基之试,但历来为应试举子所重。

因为,如果连书经时文都不过关,后面两场的论判、策问考得再好,也会被考官黜落。

因此,每个应试举子,对首场书经时文都不敢掉以轻心,而首场首道题更是重中之重。

因为它最先受到阅卷官关注,决定主考官对考生才学高低,最初的印象和认知。。

如果书经首题都写得稀烂,或者平平无奇,应试举子想要登第,便没那么容易了。

……

关于首场首题的紧要性,每个应试举子自然都懂得,人人都不敢掉以轻心,为了挖掘奇思,得以破题立新。

有人绞尽脑汁,苦思冥想,迟迟不能下笔。

有人触类旁通,若有所悟,兴冲挥笔拟句。

贾琮并没有急于下笔,因为对他来说,应考的时间十分充裕,他心中想的这道书经首题,是那位主考官出的。

他的授业恩师柳静庵,曾经官拜礼部大宗伯,曾经担任过数次乡试、会试主考官,关于应试撰文,有鞭辟入里的深思。

柳静庵曾和他说过,任何一位主考所出之题,都不会是无根之源。

每一道春闱考题,都包含出题人的文思秉性,隐约牵扯出题人仕途人生跌宕沉浮……

每一位主考官出题,都是言其志,问其心,以考题为承载,考较天下学子,遴选与其心志相近的才俊。

虽然,这是主考官和考生隐形链接的脉络,但却是他们之间最真实存在的联系。

每次科举张榜之后,座师和上榜考生,之所以会形成紧密牢固的关系。

不单单是座师对考生的点选之恩,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在文脉词章上的志同道合,是最有可能成为相互同盟的群体。

这是儒教道统平治天下的基本准则,也是文官群体结党合势的隐形手段。

……

像柳静庵这样扛鼎天下的大儒宗师,和那些只知皓首穷经的庸师相比。

前者不仅传授书本之义,更传授书外之学,人心术法。

贾琮得柳静庵多年倾心教导,被他视为晚年的衣钵传人。

加上贾琮本就是累世之人,心思眼界有常人没有的前瞻性,对柳静庵所授更容易触类旁通,所学所得,愈发能青出于蓝。

正是出于主考官和考题的特殊联系,在贾琮春闱入试之前,柳静庵曾对自己少年弟子,详细剖析春闱三大主考的秉性来历。

这三位春闱主考,虽年资和柳静庵都相差很远,但是柳静庵致仕之前,这几人都已在官场崭露头角。

柳静庵虽然退出官场十几年,但人脉根底深厚,通过日常来往的官场故旧同僚,自然对这几人都知之甚深。

内阁大学王士伦,少年成名,城府深沉,深通以曲求直,通晓进退有据,才能这等年纪便位极人臣。

礼部尚书陈墨,资历精深,圆滑通透,常常能临危步险,还能明哲保身,是官场上有名的不倒翁。

黄宏沧因中途退出主考之位,所以不在贾琮的推测之中。

户部户部侍郎徐亮雄,因是临时接替主考官之位,完全意料,所以柳静庵并没有对贾琮剖析此人。

但是贾琮日常也听过徐亮雄一些传闻,说此人当年虽和一甲失之交臂,但也是天下闻名的俊才,自视颇高……

他们这几人,哪个心怀君子之念,深思大义之道,推演托孤之想……

贾琮手持黛玉所赠的紫毫湖笔,在稿纸上随意写画,梳理思绪。

他用的这支紫毫湖笔,经过黛玉亲手润锋,以姑娘家柔劲手力,书写过百字磨砺,笔力柔中带韧,书写十分流畅。

随着稿纸上笔墨点画,文辞流动,他突然想到,自己生在世勋富贵豪门,却长于微寒窘困之境。

仔细想来,其实有不少疑窦之处。

这些年能够起势翻身,难借外力,归根结柢,靠的是书经举业,一时思绪微微翻涌,胸中渐生出慷慨之气……

……

伯爵府,黛玉院。

黛玉也是大早起来,她估摸眼下时辰,贡院里面必定已经开考。

她相信以贾琮的解元之身,出色的文采课业,春闱及第并不在话下。

只是他一去九日,这府邸少了他,就显得异常空落,让黛玉有些坐立不安,在自己院里呆得实在气闷。

便带了紫鹃去了贾琮院子走动,其实他今天都不在家,不过是过去闲逛罢了。

等到进了贾琮院子,发现里外都静悄悄的,和往常十分不同。

院子里的姑娘丫鬟一个不少,全部都在家,连五儿今日都没去西府理事。

芷芍在贾琮房里整床帐衣物,五儿在堂屋百无聊赖,看着晴雯做针线。

英莲在贾琮的书房中,趴在书案上似睡非睡。

龄官也躲在房中没出门,连平时一向乱跑的豆官,今日也不见她出来闹腾。

黛玉进了院子,便往贾琮的书房而去,心中却是想着,往日这个时候,他可都是在书房专心读书。

等到她进了书房,趴在书案上颇为无聊的英莲,听到门口的脚步声,一双美眸略有些呆萌的看去,见是黛玉便起身迎上。

问道:“林姑娘,怎么今天也来了?”

黛玉说道:“今日无趣,不想在自己院子呆着,就出来逛逛。”

她见这间书房被整理的洁净如新,没有了贾琮以往读书之时,整案书籍堆放的臃肿杂乱。

黛玉心中轻笑,自己这三哥哥虽满腹才情,骨子里却是经世致用的性子,如果不是为了科举,他才不会每日埋头经卷。

他对此次春闱志在必得,信心满满,所以入场之前,就早早收拾了书房,一副只待榜上题名,从此自在逍遥的做派。

黛玉随意浏览书房,目光不知不觉,落在墙上悬挂的那张古琴。英莲随着她的目光,也看到墙上悬挂的古琴,她知道这琴是少爷的宝贝,平常只让芷芍和自己抚尘保养,其他人都不敢碰的。

英莲笑道:“姑娘每次进书法,都和三爷弹这古琴为乐,今日三爷不在,姑娘不如也抚一曲来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