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云麓词心录:白云着 > 第101章 竹径寻幽

云麓词心录:白云着 第101章 竹径寻幽

作者:zym白云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7:45

《云麓词心录》第一百零一章:竹径寻幽

楔子:新笋破土时的尺素

谷雨前两日,煜明正在松涛阁临《快雪时晴帖》,忽闻窗外竹枝轻响。书童抱着青瓷盆进门,盆里卧着三枚带露的新笋,笋壳上系着尺许长的素笺——是青芜山房主人沈砚溪的字迹:“谷雨后三日,竹坞新翠可扫眉,砚田已润,候君来试‘潇湘九辨’墨。附旧作请正:‘竹露敲窗分砚色,松风入卷乱茶烟’。”

指尖抚过笺尾晕染的墨痕,煜明想起三年前暮春,与砚溪在青芜山房的竹廊下分题赋诗。那人执紫毫在新竹上题“未出土时先有节”,自己接“便凌云去也无心”,墨迹未干便被山雨打湿,却在竹皮上留下了淡青的印子,倒比宣纸上的诗更添了几分竹骨。

案头笔洗里,去年秋日捡的竹根须正浮在水面,根须间竟冒出米粒大的绿芽。煜明忽然觉得,这世间草木原是最妙的信笺,新笋破土的声响,怕是比任何文字都更合砚溪“以竹为骨,以墨为魂”的画论。

【入坞:竹影扫阶的平仄】

青芜山房藏在云麓西麓的竹坞里,未到坞口先闻溪声。煜明踩着苔痕斑驳的石阶上行,忽见竹枝间闪过一片靛青——是砚溪的弟子阿青正攀着竹干采新叶,竹篓里已积了半篓鹅黄的笋衣,衬着她袖口绣的墨竹,倒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小景。

“先生在竹深处临《柯九思竹谱》呢!”阿青笑着指向竹林深处,新竹的影子在她斗笠上织成浮动的墨稿,“昨儿还说,若遇着带露的新篁,定要折来作笔架。”话音未落,忽有竹露滴落,恰好打在煜明衣襟上,晕开的水痕竟似竹叶的轮廓。

转过三重竹屏,眼前豁然开朗:三十余竿湘妃竹环着青石案,砚溪正踞坐石上,手中狼毫悬在半空中,目光却凝在竹节间的光影。他脚下散着十几张废稿,有的勾了竹枝的筋骨,有的只点了三五片叶,墨迹里还混着新鲜的竹汁——定是刚才折了新枝蘸墨试笔。

“来得好,”砚溪见他走近,忽然以笔杆敲了敲石案,“看这竹影扫在石上,像不像《书谱》里‘屋漏痕’的笔法?”煜明顺着他的笔尖望去,晨阳穿过竹叶,在石面投下参差的影子,风过时影随枝动,竟真似中锋行笔时的顿挫。

【论画:墨分五色的清响】

石案上摊着半幅未竟的《竹石图》,砚溪搁笔斟茶,见他盯着画中留白处的飞白:“昨日在溪边洗砚,见水中竹影被游鱼搅碎,忽然懂了东坡‘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妙处——你看这几笔淡墨,可是竹,又不是竹。”

煜明指尖掠过石上残留的竹节印,想起去年冬日,砚溪冒雪送来自己手抄的《竹谱详录》,书页间夹着片冻僵的竹叶,叶脉里还凝着冰晶:“那时你说‘画竹先画心,心清则竹瘦’,如今这新篁,倒像是从你心里长出来的。”

砚溪忽然从竹篓里取出根带根的新笋,用刀削去笋壳:“世人只道竹有七德,却不知新笋破土时,要顶开三重冻土。”说着将笋根浸在砚池里,墨色竟顺着根须缓缓上渗,“就像作画,墨色要分五色,心境却须得澄明如这砚水——你看,根须吸了墨,便成了天然的笔锋。”

话题转到柯九思的“写竹用篆法”,砚溪忽然起身以竹枝为笔,在地面的浮土上画起竹干:“篆书中的‘垂露’‘悬针’,用到竹枝上最是贴切。”他笔下的竹节刚劲如铁,枝梢却带着隶书的波磔,末了在竹叶处勾了笔兰叶描,“当年文与可‘胸有成竹’,怕也是将诸般笔法融在了竹影里。”

【品茗:竹炉沸雪的韵脚】

晌午时分,阿青在竹篱下生起竹炉。砚溪解下腰间的竹根水盂,倒出半盂山泉水:“这水是从竹坞顶的‘洗砚池’接的,经冬的竹叶滤了三遭,煮茶最能显墨香。”说着取出个葫芦形的锡罐,罐身刻着“竹露煎茶”四字,正是煜明去年送他的生日礼物。

茶烟升起时,砚溪忽然指着跳动的炉火:“还记得在扬州茶馆,你说‘茶沸如诗眼,三沸各有态’——如今这竹炉,初沸如松涛低语,二沸似竹雨敲窗,三沸便成了《广陵散》的绝响。”话音未落,壶盖“噗”地跳起,惊飞了竹枝上的山雀。

两人分执竹节杯,看茶汤在杯中荡开青雾。煜明忽见杯底沉着片细小的竹膜,薄如蝉翼却纹脉清晰:“这倒像是你画中的‘飞白’,留得一分空,方得十分韵。”砚溪笑着从袖中取出幅扇面,正是今早的《竹石图》初稿,空白处题着小楷:“墨到无痕方是骨,竹因有节始成诗。”

说起三年前在姑苏竹市的奇遇,砚溪忽然从石案下抽出个油纸包:“在寒山寺后园拾得半方断碑,碑上‘竹露滴清响’五字,竟与我们当年在竹廊分题的句子暗合。”展开残碑,见“露”字缺了半边,却因风化形成了天然的飞白,倒像是被竹枝扫去了笔画。

【题壁:竹影摇窗的对仗】

午后忽落微雨,两人躲进竹坞深处的“听竹庵”。庵壁上斑驳的墨迹里,隐约可见砚溪去年题的《竹枝词》,雨水顺着砖缝渗下,竟将“一夜春雷抽万尺”句中的“抽”字洇得格外生动。

“该添新句了。”砚溪从墙角拾起半截焦墨,在湿润的墙面上画起雨竹。煜明见他笔尖带水,竹枝竟有了“沾衣欲湿”的韵致,叶片向下垂着,却在叶尖处挑出精神:“这雨中竹,倒像是戴叔伦‘雨打湘妃竹上声’的注脚。”

焦墨在壁上留下粗粝的痕迹,砚溪忽然停笔:“记得你说‘题壁如种竹,要让后来者看得见生长的痕迹’——这壁上的旧墨与新痕,便如老竹与新篁,终究是同根而生。”说着递过焦墨,示意他补句。

煜明望着窗外被雨洗亮的竹叶,见竹影在湿壁上晃动,忽得一句:“雨摇竹影疑泼墨”,砚溪应声接道:“风定苔痕似落款”。两句甫成,忽有山鹧在竹丛里啼叫,尾音拖得老长,倒像是给这联句加了个余韵悠长的破折号。

庵中石桌上,去年埋下的竹根盆景已抽出新芽,嫩茎上还带着砚溪题的“待看新梢出旧枝”。煜明忽然想起,砚溪曾说“每画一竿竹,便如栽下一个旧友”,此刻壁上的雨竹、案头的新笋、盆中的嫩芽,可不都是他用墨色种下的知己?

【别坞:竹露沾衣的平仄】

暮春的雨在酉时初歇,砚溪送煜明到竹坞口,衣袂上还沾着未干的竹露。阿青追上来,往煜明袖中塞了包新晒的竹茹:“先生说,这东西煮水可醒墨,比茶还清神。”竹茹的清香混着泥土气息,倒像是把整个竹坞的春天都收进了纸包。

“待新竹成林时,再来听‘竹林七贤’如何?”砚溪指着坞中几竿高过人头的淡竹,竹梢上的雨珠正往下滴,在夕阳里碎成金箔似的光斑,“那时你我可效仿古人,在竹下铺纸,让露珠代笔,看天意能成几幅天然画稿。”

走下石阶回望,砚溪的身影已化作竹影中的一点靛青,唯有他手中的紫毫在暮色里明明灭灭,像极了当年在竹廊上题诗时,那枝被风雨打斜却始终未折的新竹。坞中传来阿青收拾画具的声响,竹篾相碰的“噼啪”声,竟与记忆中的松涛、寒潭、雪粒,共同谱成了一曲永不褪色的草木清音。

回到松涛阁,煜明在案头铺开砚溪新赠的竹纸,见纸纹里嵌着细小的竹纤维,在烛火下泛着微光。提起笔,忽然想起竹坞壁上未干的题句,以及砚溪画竹时,那支始终与竹枝保持着同等呼吸频率的笔——原来真正的知己,从来都在笔墨之外,在竹露沾衣的瞬间,在新笋破土的声响里,在彼此相望时,眼中倒映的那片永不凋零的竹影之中。

墨落宣纸,笔走龙蛇,他在《云麓诗稿》新页写下:

“竹坞深深小径斜,

墨痕犹带去年花。

相逢不用频题壁,

自有新篁补旧槎。”

搁笔时,见笔洗里的竹根须又长出寸许新绿,在水中轻轻摇曳,竟似砚溪画竹时,那抹永远带着清气的笔锋。窗外传来夜露坠竹的“滴答”声,与远处的松涛、溪涧、虫鸣,共同织成了一张细密的韵网,将所有关于竹、关于墨、关于知己的故事,都妥妥帖帖地收进了这云麓山的春夜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