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68章 从河北涿州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输变电专家舒印彪

院士出生地

舒印彪院士,1958年7月出生于河北省涿州市。

涿州位于河北省中部、北京市西南部,地处京、津、保三角地带,有“京畿南大门”之称。

其城区距北京**直线距离55公里,毗邻北京大兴区、房山区,东南距天津150公里,南距保定78公里。涿州地势平坦低洼,处于“两高夹一低”的要冲位置,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涿州历史变迁丰富。

西周时为燕地,春秋战国出现早期城市涿邑。

秦代置涿县,属广阳郡。西汉设涿郡,三国魏时改为范阳郡。唐大历四年置涿州。

五代时,涿州没入契丹。宋辽时期,宋曾短暂占据涿州,后又为辽所有。金、元时期,涿州隶属有所变化。明代撤范阳县并入涿州,属北平府,后隶京师顺天府。

清代涿州无属县。民国时期,涿州改称涿县,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86年涿县撤县设市,1994年划归保定市代管。

涿州人文底蕴深厚,是燕赵文化发源地之一。

境内有辽代双塔、永济桥等文化古迹6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

“督亢秋成”是“涿郡八景”之一,源于荆轲刺秦中燕国督亢地图这一典故。涿州皮影、涿州木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涿州名人辈出。

这里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家乡,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籍地。

东汉大儒卢植是涿州人,他是范阳卢氏始祖,品德高尚、学问渊博。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也出自涿州,其着有《水经注》,对中国古代地理研究影响深远。

此外,三国名将张飞也是涿州人,留下了许多相关传说和遗迹。

出生地解码

涿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环境,对舒印彪院士的成长及学术成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涿州拥有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卢氏文化、郦学文化等。

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可能激发了舒印彪院士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培养了他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使他在学术研究中更具洞察力和创造力,为其日后在输变电工程与电力系统规划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文化基础。

涿州名人辈出,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等。

这些杰出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可能成为舒印彪院士成长过程中的榜样,激励他努力进取,追求卓越,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使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拼搏,以家乡先贤为楷模,为家乡争光,为国家做出贡献。

涿州地处京津冀地区,靠近北京,能相对便捷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和学术信息。

周边高校及科研机构众多,学术交流活跃,这种环境有利于舒印彪院士接触到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为其接受良好教育、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他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该校被誉为电力行业的“黄埔军校”,为其在电力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涿州的地理位置使其在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发展需求和实践机会。

当地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可为舒印彪院士提供了实践平台,让他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他日后在输变电工程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院士求学之路

1977年,舒印彪考入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电力系统专业本科,1982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9年-1990年,舒印彪由教育部选派赴英国Strathclyde大学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学习。

2007年,舒印彪在武汉大学获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舒印彪院士的求学之路贯穿了其学术根基构建、国际视野拓展与专业深度突破的关键阶段,为他成为院士奠定了系统性基础。

本科阶段,恢复高考后,舒印彪考入华北电力大学(原北京电力学院),恰逢中国电力工业复苏期。

该校作为电力行业“黄埔军校”,聚焦电力系统核心课程,如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等。

其“理论 实践”的培养模式,如参与实验室电网模拟操作、电厂实习,让他在本科阶段即建立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框架。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电网正从区域化向全国联网过渡,本科学习期间接触的电网规划、调度运行等内容,与日后他主导的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等研究形成早期知识衔接。

例如,本科阶段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学习,为其后期解决特高压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埋下伏笔。

舒印彪院士赴英国Strathclyde大学访学期间,正值欧洲电网向超高压、大电网互联转型期。

该校电力工程专业在电力系统优化、高压绝缘技术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舒印彪通过参与跨国电网仿真项目,首次接触到当时国际先进的柔**流输电(FActS)技术、电网可靠性评估模型等。

这些知识直接应用于他回国后负责的国家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升级工程。

西方学术体系中“问题导向型”研究方法,如从工程痛点反推理论创新,对其影响深远。

例如,他在访学期间观察到英国电网通过计算机仿真优化输电线路布局,这促使他后来在国家电网推动“数字孪生电网”技术的早期探索,将国际经验与中国电网实际结合。

博士阶段,舒印彪选择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聚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

此时他已拥有20余年电网工程经验,博士研究以“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为课题。

他将实践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如长距离输电电压稳定问题,转化为理论研究。

其博士论文提出的“多维度可靠性指标体系”,直接应用于国家电网±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的设计标准制定,实现了“工程问题—学术研究—产业应用”的闭环。

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使他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相关标准制定中获得主动权。

例如,2010年后他主导制定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国际标准,如IEc系列,部分技术参数即源于博士期间的理论模型,为中国电力技术“走出去”奠定学术基础。

从本科的“专业筑基”到访学的“国际视野”,再到博士的“理论攻坚”,形成“实践—视野—理论”的螺旋上升结构。

这使其在特高压输电、电网智能化等领域既能解决工程难题,又能构建学术理论体系(如发表ScI论文超10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

求学阶段始终紧扣中国电力行业发展脉搏,如本科对应电网联网、博士对应特高压建设。

这种“需求驱动型”学习模式,让他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成为院士评选中“工程实践与学术创新结合”的典型案例。

舒印彪院士受华北电力大学“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影响,他后期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电力系统领域骨干人才,同时推动国家电网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如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他将自身求学经验转化为行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巩固学术影响力。

总的来说,舒印彪的求学之路并非孤立的学历提升,而是与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周期深度绑定的“知识进化史”。

从华北电力的专业启蒙到英国的技术破壁,再到武汉大学的理论登顶,舒印彪院士每一步都精准对接行业需求,最终形成“工程实践—国际视野—学术创新”的复合能力,这正是2015年当选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核心竞争力。

院士从业之路

1982年,舒印彪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专业。

1982年7月起,舒印彪先后担任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科长、处长、总工程师、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2001年6月起,舒印彪先后担任国家电力公司电网建设部副主任、主任;电网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总经理。

2004年3月起,舒印彪先后担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董事长。

2018年11月起,舒印彪任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业之路解码

舒印彪院士丰富的从业经历对其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舒印彪毕业后在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从科长逐步升任至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这期间,他深入电力调度一线,积累了大量电网运行管理经验,熟悉电力系统的调度规则、运行特性和安全保障等关键环节,为日后解决复杂电力技术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例如,他在调度中心工作时,对电网稳定性的研究与实践,为后来特高压输电工程中的相关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舒印彪开始负责电网建设相关工作,担任国家电力公司电网建设部副主任、主任等职。

这使他有机会参与到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中,全面了解电网规划、设计、施工等流程,提升了其在工程管理、技术协调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他主导的相关工作,为我国电网的升级改造和规模扩张做出贡献,也让他对电力系统整体架构有了更深刻认识,为特高压等重大工程建设埋下了伏笔。

舒印彪进入国家电网公司高层,从总经理助理到董事长,他参与了公司的战略决策和整体运营管理。

在此过程中,他培养了广阔的战略眼光,能够从行业发展和国家能源战略高度思考问题。

他推动了特高压电网建设等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对于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也使我国电网技术走向世界领先水平,为他成为院士积累了卓越的行业贡献和影响力。

舒印彪调任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实现了从电网环节到发电行业的跨界。

这让他对电力行业的全产业链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电力系统的未来形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为标准、专利。他提出华能新战略,加快企业绿色转型,进一步展现了其在能源领域的综合领导能力和创新思维,丰富了他的学术与实践成果,为当选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码。

舒印彪院士的从业之路,是一个从技术基层逐步走向行业高层,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拓展视野的过程,这些经历使他在电力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其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