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58章 从山西岚县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发电技术专家刘吉臻

院士出生地

刘吉臻院士,1951年8月14日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岚县。

岚县现为山西省吕梁市所辖的一个县,它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市东北端、汾河上游,东邻静乐县,南连娄烦县、方山县,西接兴县,北靠岢岚县。

岚县历史悠久,距今五六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商时,这里为燕京戎所居,周为娄烦胡地。

春秋末年晋国在古城村建汾阳邑。

北魏初年,秀容部帅尔朱郁德于封地汾阳邑环300里建秀容国。

隋朝建岚城县,唐代改称宜芳县,明洪武初年定名岚县,有2400多年的建县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岚县先后属于兴县专区、忻县地区、晋北地区管辖,1971年10月,岚县划归吕梁地区。

岚县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秀容古城遗址、隋城遗址,以及岚城八路军一二〇师司令部旧址等。

岚城面塑贡会历史悠久,2009年被列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岚县白龙山景区集道教文化、原始森林、怪石险峰于一体,存有北魏石窟艺术瑰宝。

岚县名人辈出,丁瑄,太原府岚县合会人,今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前合会人,明朝御史,抗倭民族英雄。

正统年间,福建矿盗猖獗,沙县佃人邓茂七率众起义,丁瑄奉诏前往招讨,诱贼攻打延平,督众军分道冲击,大败贼军,斩杀邓茂七。

后又擒获其党羽林子得等,还击败了尤溪贼首郑永祖。

此外,他还出兵平壤抗倭,大败倭寇,为维护明朝东南沿海地区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丁禧,太原府岚州合会人,今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前合会人,北宋宋仁宗天圣时期进士,是北宋着名政治家、军事家,在北宋政治与军事领域发挥了一定作用。

出生地解码

刘吉臻院士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出生地的自然环境、人文传统及社会背景等,虽非直接决定其成为院士的核心因素,但在成长底色、精神塑造等方面可能产生潜在影响。

岚县地处山西西北部,属于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历史上自然条件相对艰苦,长期面临干旱、土地贫瘠等挑战。

这种环境下孕育的地域文化中,“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特质尤为突出。

刘吉臻院士成长于此,早年可能在生活中亲历过资源匮乏的考验,如求学条件简陋、物质生活简朴等。

这类经历往往会内化为个体奋斗的驱动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更为强烈。

从岚县走出的他,在后来的学术道路上,如能源动力领域的深耕,面对技术难题时展现出的坚持与韧性,或许与童年环境中培养的抗压能力存在内在关联。

岚县虽偏居内陆,但历史上孕育了如抗倭英雄丁瑄等注重实干的人物,加之晋地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传统,如晋商务实精神,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学术价值观。

能源动力工程是典型的应用学科,需解决电力、热能等实际工程问题。

刘吉臻院士的研究方向,如火力发电节能、新能源并网等,始终聚焦国家能源战略需求。

这种“务实求效”的学术取向,与出生地文化中强调“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特质有一定契合度。

此外,岚县民间对教育的重视,即便条件有限仍推崇“读书改变命运”,也为其早年求学提供了社会心理层面的支持。

岚县所在的吕梁山区是山西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煤层气等资源丰富,同时也面临传统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这种地域特征或许在其潜意识中埋下了对“能源问题”关注的种子。

刘吉臻院士后来主攻能源动力领域,尤其是在火力发电清洁化、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某种程度上呼应了家乡乃至山西在能源转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

从地域能源困境延伸至国家能源战略层面的思考,形成“从地方问题到宏观研究”的逻辑链条。

尽管学术道路远离家乡,但出生地赋予的文化身份认同,往往会塑造个体的价值底色。

岚县人“重道义、勇担当”的品格,如历史上丁瑄抗倭的责任感,与刘吉臻院士作为院士团队带头人、推动能源科技进步的担当精神,在内在气质上具有一致性。

此外,家乡的自然山水,如白龙山、饮马池等,所孕育的开阔视野,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学术格局。

不局限于单一技术细节,而是从能源系统整体、国家战略高度审视问题。

总的来说,出生地对刘吉臻院士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精神气质、价值取向的“底色塑造”,而非直接的专业引导。

岚县的艰苦环境磨砺了其意志,人文传统赋予其务实品格,地域能源特征激发了其对行业问题的关注。

最终,他通过个人在学术领域的持续奋斗,如在华北电力大学的科研与教学实践、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将地域赋予的精神特质转化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从而成就院士之路。本质上,地域是成长的土壤,而个体对知识的追求、对国家需求的响应,才是其成为院士的核心驱动力。

院士求学之路

1973年9月—1976年12月,刘吉臻就读于河北电力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79年9月—1982年9月,刘吉臻就读于华北电力学院发电厂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2007年,刘吉臻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刘吉臻院士的求学之路呈现出“专业深耕与跨界拓展”的清晰脉络,不同阶段的教育经历从知识体系构建、科研思维培养、学术视野拓展等层面为其成为院士奠定了关键基础。

本科阶段,刘吉臻就读“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在70年代属于新兴交叉领域,既涉及电力系统基础知识,又侧重自动化控制技术。

这一选择为其后续研究埋下“技术融合”的伏笔。

能源动力系统的优化与自动化控制是 later 研究的核心方向,如火力发电过程控制、新能源并网控制等。

本科阶段的专业启蒙使其提前接触到“电力 控制”的学科交叉思维。

河北电力学院,现华北电力大学前身之一,以“服务电力行业”为办学特色,本科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70年代正值我国电力工业恢复期,他可能通过工厂实习、现场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火力发电、电网运行的实际流程。

这种“从实践中学习”的经历,塑造了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科研初心,为 later 攻克电厂节能、自动化控制等技术难题奠定了工程思维基础。

硕士阶段,他转向“发电厂工程”,实现从“控制技术”到“电力系统整体”的研究维度升级。

这一阶段他系统学习了发电厂热力系统、机组优化运行等核心知识。

他将本科的自动化技术与电力生产流程深度结合,形成“技术应用于系统”的研究视角。

后来,他提出的“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技术”“火电机组节能优化方法”等,正是基于这种“系统思维 控制技术”的交叉能力。

硕士期间,他需完成科研课题与学位论文,据其研究方向推测,可能涉及电厂设备优化、控制系统改进等实际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

这种从“问题定义-方案设计-实验验证”的完整科研训练,培养了其严谨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为他后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此外,华北电力学院作为电力行业的“黄埔军校”,其学术资源与行业背景为他积累了早期的学术人脉与行业认知。

博士阶段,他跨界突破与学术格局的升级,2007,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

他从“工程技术”到“教育管理”的跨界学习。

他在工程领域已取得显着成就,如担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后,选择攻读教育学博士,体现了“技术研究 教育战略”的双重追求。

教育学的系统学习,使他从“学者”视角拓展至“教育管理者”视角,更深刻理解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关系。

后来,他在推动华北电力大学“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建设、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举措,均得益于对教育规律与科技发展趋势的跨界认知。

教育学博士阶段的研究,可能涉及高等教育改革、学科发展战略等议题。

这促使他跳出单一技术领域,从国家能源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等宏观层面思考问题。

例如,他在能源动力领域推动“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的研究方向,与作为教育管理者对“学科交叉融合”的战略判断密切相关。

此外,攻读博士期间,他接触的教育管理理论,也为他后来带领院士团队、协调多学科科研资源提供了组织管理能力支撑。

他从自动化到发电厂工程,再到能源电力系统的整体研究,其求学方向始终围绕“电力能源”主线,形成从“技术细节-系统优化-战略规划”的递进式知识体系。

这种长期专注使他在能源动力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底蕴,成为他后来解决国家能源重大问题的核心竞争力,如参与国家“双碳”战略相关研究。

刘吉臻院士本科与硕士阶段的“自动化 电力工程”交叉,博士阶段的“工程技术 教育学”跨界,打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培养了“用多学科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习惯。

这种交叉能力在其科研中表现为:将控制理论应用于电厂优化,将教育理念融入科研团队建设,最终使他既能在技术层面攻克关键难题,又能从战略层面推动行业发展,符合院士“学术领军 战略引领”的角色要求。

总的来说,刘吉臻院士的求学经历并非简单的学历提升,而是通过不同阶段的专业选择与跨界学习,逐步构建了“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的复合素养。

本科与硕士阶段的专业深耕为他奠定了能源动力领域的技术根基,博士阶段的跨界学习则赋予其宏观视野与教育战略思维。

三者共同推动他从技术研究者成长为兼具学术深度与行业影响力的院士。

其求学路径印证了“持续学习 跨界融合”是学术领军人才成长的关键路径。

院士从业之路

1970年5月—1973年9月,刘吉臻担任上明公社机关线务员、机务员。

1976年12月起,刘吉臻先后担任华北电力学院动力工程系助教、讲师、教研室副主任。

1989年3月—1990年7月,刘吉臻担任加拿大女王大学机械系访问教授。

1990年9月—1993年10月,刘吉臻担任华北电力学院动力工程系主任。

1993年10月起,刘吉臻先后担任华北电力学院副院长。。

1995年8月起,刘吉臻担任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保定校区校长。

1998年6月—2001年1月,刘吉臻担任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校长。

2001年1月—2016年11月,刘吉臻担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2015年,刘吉臻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刘吉臻院士丰富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十年代,刘吉臻担任上明公社机关线务员、机务员,这段基层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实践经验,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深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为日后从事电力相关科研工作奠定了务实的基础,养成了注重实践的科研态度。

刘吉臻院士在华北电力学院任教,从助教逐步成长为讲师、教研室副主任。

在此期间,他深入教学一线,既传播知识,又不断夯实自身专业基础,通过与学生和同行的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

同时,他参与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为其在发电厂自动化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埋下了种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学术专长。

刘吉臻担任加拿大女王大学机械系访问教授,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国际前沿的学术研究和先进技术,了解国外电力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科研方法。海外经历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有助于他将国际先进理念引入国内研究,提升研究水平,为日后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奠定了基础。

刘吉臻从担任华北电力学院动力工程系主任开始,陆续担任了学院副院长、大学副校长、校长等领导职务。这些经历不仅让他在管理方面得到锻炼,提升了组织协调和团队领导能力,也使他能够从更高层面规划学科发展,整合科研资源,为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创造条件。

例如,他创造性地实施两地办学一体化管理模式,推动了华北电力大学“211工程”建设正式立项,为学校发展和科研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刘吉臻先后担任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校长、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在不同高校的管理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多样的办学和管理经验。

他能够借鉴不同学校的优势,结合电力行业特色,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我国能源电力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也提升了他在教育界和电力行业的影响力,为其当选院士积累了广泛的声誉和人脉资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