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57章 从哈尔滨延寿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能源矿业专家刘合

院士出生地

刘合院士,1961年3月25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

延寿县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辖县,它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哈尔滨市东部。

延寿县南、东南和西南与尚志县为邻,北和东北与方正县接壤,西北与宾县毗连。

延寿县历史悠久,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活动。

商、周时为肃慎族属地,此后历经多个朝代,先后隶属扶余、玄菟郡、肃慎族、挹娄族、勿吉等。

隋朝时,这里为靺鞨属境,唐初属高丽鄚颉府,后属唐廷忽汗州都督府。

辽初,这里属渤海上京鄚颉府,金为上京会宁府曲江县辖境,元朝属辽阳行省开原路。

明属奴尔干都司,后改属辽东都司。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长寿县,1914年更名同宾县,1929年改称延寿县。

1996年随松花江地区划入哈尔滨市,隶属哈尔滨市管辖。

延寿县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是国家级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素有“中国养生延寿之都”的美誉,长寿文化深入人心。

境内有辽金时代的遗址和近代的抗联遗址,曾是松江省委、省政府驻地,北满根据地的政治中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延寿县名人辈出,完颜乌古乃,金景祖,女真族,金昭祖完颜石鲁的长子,生女真完颜部的首领,他在位期间平服了女真诸部,奠定了女真强盛的基础,其活动范围包括今黑龙江一带。

萨布素,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出生于宁古塔南马场,清朝康熙年间爱国名将,民族英雄,首任黑龙江将军,在抗击沙俄侵略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保卫了包括延寿县所在区域的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

出生地解码

刘合院士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出生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氛围及地域特质等,可能从多个层面为他的成长及后来成为院士埋下了潜在影响。

延寿县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自然环境相对严苛。

这种气候条件下,当地人在生产生活中需长期面对低温、冻土等挑战,易形成坚韧、务实的性格特质。

刘合院士从事的石油工程领域,尤其是油气藏开发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常需深入野外油田现场,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和工程难题。

出生地赋予的“耐寒”与“实干”基因,或许让他在科研中更能耐受艰苦环境,养成扎根现场、注重实践的工作作风。

例如,他曾长期致力于油田开发中的化学驱油技术研究,这类工作需频繁深入油田基地,与实际生产结合,而地域环境塑造的吃苦精神,可能成为他持续深耕一线的内在动力。

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石油、煤炭等资源丰富,工业文化底蕴深厚。

延寿县虽以农业为主,但地处东北工业集群辐射范围,当地对“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的认知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成长。

20世纪60年代,正值我国石油工业快速发展期(如大庆油田的开发),东北作为能源重镇,对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需求尤为迫切。

这种大背景下,出生地的“资源开发意识”与“工业报国情怀”,可能在他早年埋下投身能源领域的种子。

刘合院士后来聚焦石油工程技术创新,致力于提高油气采收率,解决国家能源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某种程度上也与东北“资源大省”的地域使命相呼应。

从地域资源需求出发,将个人科研方向与国家能源战略结合,这或许是出生地工业文化与资源背景带来的深层影响。

延寿县虽无确切记载的古代名人,但近代以来形成了重视教育、务实进取的人文氛围,如前文提到的近代名人中,有致力于农业技术、文化创作的代表。

这种“务实求进、重视知识”的地域文化,可能促使他在求学阶段更注重基础知识积累与应用能力培养。

此外,东北人直爽、开放的性格特点,也可能让他在科研合作中更善于沟通协作。

院士的成长离不开团队支持,而地域性格中的包容性,或许有助于他在学术团队中凝聚力量,推动复杂项目的攻关。

延寿县所在的黑龙江省,长期面临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尤其是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领域,对高效开发、绿色技术的需求迫切。

这种地域发展的现实问题,可能在他从事科研工作后,促使其更关注“如何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他的研究方向涉及油气藏开发中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智能油田建设等。

这些领域直接服务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能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出生地的地域需求,某种意义上为他的科研方向提供了“问题导向”的实践场景,让理论研究更贴近产业现实,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成果,迈向院士之路。

总的来说,出生地对刘合院士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潜移默化的性格塑造、价值取向与实践意识层面。

寒地环境赋予的坚韧与务实,东北工业文化催生的能源情怀,地域人文中的教育重视与协作精神,以及资源型地区对技术创新的现实需求。

这些因素并非直接决定科研成就,却如同“隐性土壤”,为他在石油工程领域的长期深耕、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问题提供了内在支撑,最终助力其在学术与工程实践中达到院士级的高度。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刘合进入大庆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学习石油矿场机械,毕业后取得工学学士学位。

1994年9月至1997年6月,刘合继续在大庆石油学院学习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毕业后取得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刘合进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习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毕业后取得工学博士学位。

2001年2月至2002年1月,刘合担任卡尔加里大学石油工程管理访问学者。

求学之路解码

刘合院士的求学之路贯穿石油工程、机械工程与控制理论等多学科领域,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递进及国际访学经历,为其成为院士奠定了系统性的知识基础与科研思维。

刘合在大庆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先后攻读石油矿场机械本科与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硕士。

这一阶段正值我国石油工业快速发展期,如大庆油田持续高产。

专业设置紧密围绕油田现场需求,侧重机械装备设计、矿场生产工艺等实践型知识。

例如,石油矿场机械专业需学习钻机、采油设备等机械原理,而硕士阶段的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更聚焦于油气开采中的机械系统优化。

这种“从机械到油气”的专业递进,让他深度掌握石油工程的核心装备与生产流程,为日后研究提高采收率技术,如化学驱油设备与工艺结合,打下扎实的工程基础。

他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完成从“机械工程”到“控制科学”的跨学科突破。

控制理论涉及系统建模、智能控制算法等,与石油工程结合后,可用于解决油田开发中的自动化控制、生产参数优化等问题。

例如,他后来研究的“智能油田建设”“油气藏动态调控技术”,本质上是将控制理论中的优化算法与石油工程的地质模型结合,实现开采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这种跨学科学习打破了传统石油工程的技术边界,使他具备用“控制思维”解决能源开发难题的能力,为后续科研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大庆石油学院的“在地化”培养:理论与现场深度结合。

大庆石油学院地处大庆油田核心区域,其教学体系天然与油田生产实践绑定。

刘合在本科与硕士阶段可能参与过油田实习、现场课题研究,例如跟随导师调研采油机械的故障诊断、参与油田设备的技术改造等。

这种“边学边用”的模式,让他早早建立“科研服务生产”的意识。

日后他致力于提高采收率技术,正是针对大庆等老油田“采收率低”的现实问题,而求学期间积累的现场经验,使他能精准把握产业痛点,让研究更具实用性。

他在卡尔加里大学担任石油工程管理访问学者。

卡尔加里大学位于加拿大石油工业重镇,其石油工程专业侧重高效开发技术与管理科学结合。

访学期间,他可能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油田开发理念,如水平井技术、数字化油田管理模式,以及科研与产业对接的成熟机制。

例如,西方石油公司常将控制理论应用于油藏动态模拟,这种实践模式对他后来推动“智能油田”研究产生了启发。

同时,国际视野也让他意识到能源领域的全球性挑战,如提高采收率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为其科研方向注入国际化视角。

硕士期间,他研究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通常需要针对现有设备或工艺进行技术改进。

例如优化抽油机的机械效率、设计更适应复杂地质的采油工具。

这种研究模式培养了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

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涉及理论推导与实验验证,为后续独立开展科研奠定方法论基础。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博士研究期间,要求刘合具备更强的理论建模与算法设计能力。

例如,他可能需要建立油藏开采过程的数学模型,并用控制算法优化开采参数。

这促使他从“单纯解决技术问题”转向“构建跨学科理论体系”。

这种思维转变,让他在后来的科研中能将石油工程经验与控制理论结合。

他提出原创性的技术方法,如基于智能控制的油气藏动态调控技术,从而实现从“工程师”到“科学家”的角色升级。

院士的核心能力在于理论创新与重大技术突破,而博士阶段的理论深耕正是这一能力的关键培育期。

在大庆石油学院求学期间,他的导师、同学多来自石油行业,这为他建立了与大庆油田、中石油等企业的早期联系。

例如,毕业后,他可能通过校友网络参与油田项目,或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开展技术攻关。

这种“院校—企业”的资源纽带,使他的研究能直接对接产业需求,加快成果转化,如他研发的化学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

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控制理论、智能系统等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攻读博士期间,他可能加入该校的控制科学实验室,与自动化、计算机领域的学者合作。

这种跨学科的学术圈层,为他后来开展“石油工程 智能控制”的交叉研究提供了人才与技术支持。

例如在智能油田项目中,他可联合控制领域专家开发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总的来说,刘合院士的求学路径并非单一专业的纵向深入,而是通过“石油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的学科交叉,构建了“装备—工艺—智能”的完整知识链。

他通过“本土实践—国际访学”的经历互补,形成了“解决中国问题—借鉴国际经验”的科研视野。

这种系统性的求学布局,既让他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又拥有跨学科创新的理论素养,同时积累了行业资源与人脉网络。

这些要素共同推动他在石油工程领域从技术应用走向理论突破,最终凭借在提高采收率、智能油田等方向的重大成果,成为院士级专家。

求学阶段的每一步选择,都为其科研生涯埋下了精准的“伏笔”。

院士从业之路

1982年7月至1987年6月,刘合进入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厂三矿工作,担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1987年6月至1990年10月,刘合进入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厂器材供应站工作,担任管理组长、工程师。

1990年10月至1993年10月,刘合进入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厂信息中心工作,担任主任、高级工程师。

1993年10月至1994年10月,刘合进入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厂科技科工作,担任副科长、高级工程师。

1994年10月至1996年11月,刘合进入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厂科技科工作,担任科长、高级工程师。

1996年11月至1998年2月,刘合进入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厂工作,担任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98年2月至2002年1月,刘合进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四厂工作,担任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2002年1月至2005年2月,刘合进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工作,担任院长、教授级高工。

2005年2月至2009年8月,刘合进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工作,担任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2009年8月,刘合进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担任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2017年,刘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刘合院士的从业之路贯穿大庆油田开发核心领域,从基层技术岗位到行业战略研究的阶梯式成长,为其院士成就奠定了实践根基与系统思维优势。

基层实践,他扎根油田的技术基因沉淀。

刘合从大庆采油四厂三矿技术员起步,历经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等岗位,在采油现场直接接触油井生产、设备维护等基础工作。

这一阶段让他深入理解石油开采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器材供应站管理中,可能接触到井下工具、采油设备的选型与优化,为后续研发高效采油技术埋下伏笔。

刘合在担任信息中心主任期间,他主导油田生产数据的整合与管理,将技术经验与信息化结合,逐步形成“用数据驱动生产”的思维模式。

这对后来研究智能采油系统、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具有前瞻性意义。

大庆油田作为中国重要能源基地,长期面临“高含水、低采收率”的开发难题。

刘合在基层工作中直面这类挑战,例如在采油四厂科技科任职时,需牵头解决具体技术瓶颈,如老油田增产、设备能耗优化等。

这种“问题导向”的工作模式,促使他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培养了极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从科技科科长到采油四厂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他的职责从单一技术攻关转向统筹全厂采油工程规划。

例如,他在担任总工程师期间,需协调地质、工程、装备等多学科资源,制定油田开发整体方案。

这种经历让他跳出“技术孤岛”,形成“全产业链思维”。

他既要考虑井下工具的技术创新,也要兼顾油田开发的经济性、环保性等系统目标。

刘合调任采油工程研究院院长后,他从“现场实践者”转变为“技术战略制定者”,负责牵头重大科研项目,推动采油技术从传统机械向智能化、自动化升级,如数字化油田建设、智能完井技术等。

这种管理岗位的历练,使他具备了整合科研资源、推动技术产业化的领导能力。

刘合进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担任副总工程师,标志着他的工作维度从单一油田扩展到全国油气开发战略层面。

在此期间,他可能参与国家重大油气专项研究,接触到页岩油开发、深海采油等前沿领域,将大庆油田的经验与全国油田的共性问题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对石油工程学科的整体认知,为院士所需的“行业引领力”奠定基础。

在行业变革中抓住技术突破机遇。

刘合在大庆油田任职期间,恰逢油田推行“数字油田”建设。

他凭借信息中心工作经验,率先推动采油工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例如,研发智能监测系统、优化井下工具自动化控制,这些实践后来转化为他的核心研究方向——“智能完井技术”。

该技术通过实时监测油藏动态,大幅提高采收率,成为他当选院士的重要成果支撑。

从业过程中,他始终将现场问题作为科研起点。

在采油厂遇到的“分层开采效率低”问题,促使他研究分层注采工艺。

在管理岗位发现的“老油田开发成本高”难题,推动他探索低成本高效开发技术。

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使他的研究成果具有极强的工程实用性。

而院士评选恰恰看重“科研成果对行业的实际贡献”,这正是他的核心竞争力。

大庆油田孕育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对刘合的职业道路产生深层影响。

基层工作中“不唯书、只唯实”的态度,让他坚持以现场数据为科研依据,避免理论脱离实际。

面对油田开发难题,他始终保持“打破常规”的勇气。

例如在智能完井技术中融合多学科知识,突破传统采油模式;

长期扎根油田一线,放弃城市舒适环境,这种坚守使他对行业痛点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让科研成果更贴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

总的来说,刘合的职业轨迹呈现“基层实践—技术管理—行业战略”的螺旋上升逻辑。

基层岗位赋予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岗位培养他统筹全局的系统思维,行业平台则让他站在学科前沿引领技术变革。

这种“实践与理论结合、工程与管理融合”的成长模式,恰好契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评价标准。

他不是单纯的学者,而是将科研成果写在油田大地上的工程实践家,其从业经历本身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典型范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