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396章 从四川苍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光电领域专家罗先刚

院士出生地

罗先刚院士,1970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白桥镇青林村。

苍溪县位于四川省广元市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南麓,东与南江、巴中县接壤,南与阆中县相连,西与剑阁县交界,北与旺苍县、元坝区毗邻。

苍溪历史悠久,夏为梁州之域,商为雍州之境,周处巴国边陲,秦、汉以及三国蜀汉均属阆中县地。

西晋太康年间,析阆中县置苍溪县。南朝宋元嘉八年,改名汉昌县。

隋开皇十八年,废汉昌县名,复苍溪县名。

南宋淳佑三年,迁驻大获城。元初,迁驻原址。

明洪武十年,苍溪县并入阆中县,十三年,析置苍溪县。

清嘉庆七年置川北道,苍溪县隶川北道保宁府。

1933年9月8日,成立苍溪县苏维埃政府,1935年5月红军撤离后,防区县政府重返县城。

1949年12月31日苍溪县解放,先后隶川北行政公署剑阁专区、南充专区,1985年改隶广元市。

苍溪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有唤马剪纸、歧坪真丝挂毯、漓江高跷、苍溪根雕等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独特的苍溪灯戏,融合傩系等多种元素,形成独特唱腔,是川派傩系源头。

苍溪县是革命老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苍溪名人辈出,两汉之交的大学问家谯玄,出生于县境白驿乡谯坝村,汉成帝时应皇帝试庭对第一,被任命为议郎官,汉平帝时被任命为绣衣使者,王莽专权时归隐故里,其品格为后代称颂。

南宋苍溪县禅林乡青山村人王樾,公元1231年登进士第,宋理宗金殿策对第一,高中状元,曾授京畿大夫,后升巡案。

苍溪城关镇兴贤街人陶泽琨,原为清末武秀才,后毕业于四川官弁学校,时任清军绿营管带,率部起义加入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攻打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南苑官署时立下战功。

出生地解码

苍溪县对罗先刚院士的成长及后来取得的成就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苍溪县重视教育事业,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都很高。

罗先刚小学在青林村小学就读,初中考入白桥镇初级中学,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苍溪县有一批各具特色的品牌高中学校,如省一级示范普通高中苍溪中学、省二级普通示范高中苍溪城郊中学校等。

罗先刚高中升入苍溪县城郊中学,该校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氛围为他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条件。

苍溪有着深厚的状元文化底蕴,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王樾为当地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苍溪县将状元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状元桥小学等学校以状元文化为元素打造校园文化,提出“读百家书,做状元郎”育人文化理念。

这种文化氛围激励着罗先刚等学子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苍溪重视教育的传统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这种学风在当地代代相传。

罗先刚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学风的感染和影响,培养了对学习的热爱和专注。

罗先刚的父亲是原禅林乡的乡干部,虽然没有详细资料表明其父母对他的具体教育方式,但在重视教育的大环境下,父母对他的成长应该起到了支持和鼓励的作用,培养了他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

苍溪人勤劳、朴实、坚韧的品质在罗先刚身上也有所体现。

他在学习上坐得住、喜欢钻研,遇到问题不轻易放弃,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家乡人的品质传承或许有着一定的联系。

院士求学之路

1989年9月,罗先刚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1993年7月获学士学位。

1995年9月,罗先刚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1998年7月获硕士学位。

1998年9月,罗先刚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2001年3月获博士学位。

2001年5月—2002年5月,罗先刚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1年5月—2005年1月,罗先刚担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助理(Research Scientist)。

求学之路解码

罗先刚院士的求学经历丰富而扎实,各个阶段都为他日后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罗先刚在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的学习,为他构建了系统的物理学知识体系,培养了他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这是他科研之路的起点,让他具备了深入研究光学工程领域的基本素养。

罗先刚在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使他能够专注于光学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研究所浓厚的科研氛围、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优秀的导师团队,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这让他得以在专业领域不断深耕,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罗先刚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撰写学位论文,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问题解决以及学术创新等方面。

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他日后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关键。

罗先刚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担任研究助理期间,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科研理念、技术和方法,拓宽了国际视野。

罗先刚与国际顶尖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让他能够站在全球科研的前沿,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为其回国后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借鉴。

海外的研究经历还培养了罗先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能够在不同的学术环境中迅速适应并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综合素养和科研竞争力。

罗先刚院士的求学之路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培养了卓越的科研能力、拓展了国际视野。

这些都为他在光学工程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并最终当选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阶梯。

院士从业之路

2004年12月,罗先刚担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2019年11月22日,罗先刚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2023年12月,罗先刚担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

从业之路解码

罗先刚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重要的影响。

罗先刚担任研究员后,他在科研上持续发力。

他带领团队在微纳光学等领域深入研究,提出了在亚波长尺度调控电磁波位相、偏振和振幅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系列平面光学元件等。他还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多项973计划、863计划任务。

这些科研工作不仅解决了诸多关键技术难题,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为后续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他的团队在201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9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罗先刚在担任研究员期间,他注重人才培养,指导了众多硕士、博士研究生。

他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科研经验和学术思想传授给学生,为科研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

同时,也打造了一支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科研团队,为开展复杂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当选院士后,罗先刚的学术地位和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这使他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与全球顶尖科学家进行合作与交流,为团队引入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和前沿技术信息,推动团队科研工作不断向国际前沿水平迈进。

罗先刚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科研洞察力,进一步明确和引领团队的科研方向。

如2023年他带领团队的“悬链线光学”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体现了他在科研方向上的前瞻性和引领作用,持续推动着光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罗先刚院士担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后,他能够整合研究所的科研资源,为团队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和项目支持,搭建更先进的科研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这为团队开展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助于推动整个研究所乃至我国光电领域的发展,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行业内的领军地位。

罗先刚从研究所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规划和布局,制定长远的科研发展目标和创新计划,促进光电技术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

这推动更多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为我国光电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院士科研之路

罗先刚院士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

在悬链线光学领域,罗先刚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利用光子自旋-轨道角动量相互作用,悬链线可对光产生稳定、可控的“扳手”作用,突破了传统光学理论限制。

从此,悬链线结构被应用于多种光学器件的设计和研制,为实现大视场、轻量化、平面化、集成化的光学器件和系统提供了新途径,在超分辨光刻、光通讯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在微细加工技术领域,罗先刚院士提出并实验验证了sp超分辨成像光刻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sp超衍射材料的数理模型,完成缩小倍率sp成像器件光刻实验验证,在365nm波长下获得40nm线宽光刻结果。

针对sp光刻焦深浅、对比度低的问题,罗先刚院士建立了高深宽比sp光刻辅助工艺,获得深宽比3:1、陡直度80°的结果。

该成果被国际权威文章认可,为替代传统光刻提供了可行途径。

在亚波长电磁学领域,罗先刚院士深入研究了电磁波行为特性,揭示其规律。

他提出调控电磁波位相的思路,给出亚波长结构电磁功能器件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罗先刚院士设计出一系列高性能的亚波长结构电磁器件,如方向系数高达1020的亚波长结构天线,并在低温范围内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为相关领域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在微纳光学领域,罗先刚院士结合光子学与纳米技术,在数字光学、结构功能材料及器件、仿生光子器件及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实现了许多全新的功能。

最后,罗先刚院士的微纳光学研究成果为光通信、光互联等多个新型光电子产业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发展。

科研之路解码

罗先刚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多个方面对他当选院士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先刚在悬链线光学、亚波长电磁学等领域的原理性突破,如首次证实悬链线对光的“扳手”作用,提出亚波长尺度调控电磁波的原理等。

这些成果使他在光学和电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前沿地位,为其赢得了广泛的学术认可。

在微细加工技术方面,他提出的sp超分辨成像光刻原理和方法等成果,解决了光刻技术中的关键难题,为我国在微纳制造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展示了他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卓越能力。

罗先刚院士的研究成果,在超分辨光刻、光通讯、光互联、载人航天、激光束控制、空间成像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或实际应用。

这些成果解决了多项国家重大任务中的技术难题,对推动我国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科研成果的重大应用价值。

罗先刚的研究成果为微纳光学、亚波长电磁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吸引了更多科研人员关注和投入相关研究,对整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这些奖项是对他研究成果的高度肯定和认可,也为他当选院士增添了重要的砝码。

在人才培养方面 在研究过程中,罗先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打造了一支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为我国光电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在科研领域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后记

罗先刚的成长经历,对他当选院士助力极大。

他的出生地四川苍溪,重视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良好学风,激励他奋进上进。

求学之路上,他从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到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硕博连读,再到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给他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业之路上,罗先刚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期间,他建设团队,提升业内影响力。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