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250章 从江西万年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冶金环境专家柴立元

院士出生地

柴立元院士, 1966年9月29日出生于江西省万年县苏桥乡垱下村,高中就读于青云中学。

万年县是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它地处江西省东北中部、上饶市中部西侧、鄱阳湖东南岸、乐安河下游。

万年县东与弋阳县、贵溪市毗邻,南与余江县交界,西与余干县接壤,北与乐平市相连、与鄱阳县隔乐安河相望。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万年县境内就已有人类活动。

约五千年前左右,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此地属炎帝下辖的南方氏族部落联盟。

春秋战国时期,万年地域先后隶属楚国、吴国、越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属九江郡下辖的番县、馀汗县。

隋朝时,万年分属鄱阳县、弋阳县、馀汗县。

明朝正德七年(1512年)置万年县,以设治于万年峰南而得名。

此后,历经多个朝代,行政区划虽有变动,但万年县一直存在。

万年县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和陶器发祥地。

万年贡米曾是钓鱼台国宾馆指定国宴用米,明初即被朝廷传旨“代代耕食,岁岁纳贡”,其颗粒大、体细长、颗形如梭、米色似玉,营养丰富。

万年县是“中国淡水珍珠之乡”,素有“世界淡水珍珠看中国,中国淡水珍珠看万年”之美誉。

出生地解码

柴立元院士出生于江西省万年县,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万年县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

这种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培养了人们勤劳、钻研、务实的精神品质。

柴立元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可能从小就受到这种勤劳钻研精神的熏陶,为他日后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不懈、刻苦钻研奠定了精神基础。

例如,他在面对重金属污染防治这一世界难题时,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坚持才找到防治污染的好办法,这种坚韧的精神与家乡的文化底蕴不无关系。

万年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让柴立元从小就接触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这种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促使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进,为日后的科研成就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储备。

柴立元出生于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10岁时父亲去世,家庭经济困难。

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

在科研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他能够坚定信念,不轻易放弃,这种品质对于他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至关重要。

相对来说,万年县在教育资源方面可能不如一些大城市丰富。

但这种环境反而激发了柴立元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他努力学习,争取到更好的教育机会,进入中南大学深造。

这种在艰苦环境中努力拼搏的经历,使他更加珍惜学习和科研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万年县曾面临着一定的环境问题,这可能对柴立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看到家乡的环境污染状况,激发了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致力于冶金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希望通过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家乡乃至全国的环境治理做出贡献。

作为土生土长的万年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

这种情感促使他在取得科研成就后,积极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努力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推动家乡的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

万年县人民有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种地方精神在柴立元身上得到了传承和体现,他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冶金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院士求学之路

1985年,柴立元参加高考,考出了总分569分的成绩,那时高考根据估分填报志愿,柴立元比实际分数少估了50分,填报志愿时,报考了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有色冶金专业。

1989年,柴立元从中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时,打算参加工作,以减轻母亲负担。

但凭他的成绩可以直接保研,导师钟海云也力劝他继续深造。

读研的3年里,他师从钟海云教授,主攻稀有金属钽铌冶金。

1996年,柴立元作为中日交换留学生去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一年。

1997年,柴立元从中南工业大学有色冶金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8年,应日本导师的邀请,又在日本工作了近一年。

求学之路解码

柴立元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柴立元高考取得569分的成绩进入中南工业大学有色冶金专业,开启了在该领域的深入学习。

本科期间的系统学习,为柴立元积累了专业基础知识,这是后续发展的基石。

本科毕业时,如果柴立元马上工作,就可以减轻母亲负担,但凭借他的成绩可以保研,最终在导师钟海云的力劝下,柴立元选择继续深造。

在研究生的3年里,柴立元师从钟海云教授主攻稀有金属钽铌冶金,导师的引导,使其在专业细分领域深入钻研,培养了他的专业研究能力和深度,为他在冶金领域的专长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1996年,柴立元作为中日交换留学生,前往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一年。

1998年,柴立元应日本导师邀请又在日本工作近一年。

这些国际交流经历,让他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科研理念、技术和方法,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使其能站在更国际化的角度看待专业问题,汲取不同的研究思路,为他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注入了新动力。

由此可见,柴立元从高考的专业选择,到本科后的深造决定,再到国际交流经历,这一系列求学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相互作用,为他后来成为院士积累了足够的实力与资本,促使其在有色冶金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院士从业之路

1999年,柴立元从日本访问归来后受命组建中南大学冶金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

2009年,柴立元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4年6月,柴立元担任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

2019年11月22日,柴立元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1月16日,柴立元担任中南大学副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柴立元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诸多重要影响。

柴立元从日本归来后受命组建中南大学冶金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

这一开创性工作让他在新的学科交叉领域深耕,整合资源、搭建团队,为后续科研与教学成果的产出创造了条件,也凸显了他在学科规划与建设方面的能力。

柴立元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为他开展深入且前沿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在相关领域加大研究力度,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提升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柴立元担任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在管理岗位上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团队建设等,锻炼了他的领导与统筹能力,也有助于他整合更多资源,投入到科研与教学工作中。

总的来说,柴立元从学科组建到获得基金资助,再到担任管理职务,这些经历相互交织,使他在不同角色中不断积累成果、提升影响力、锻炼他的综合能力,一步步夯实了他在行业内的地位,最终促使他在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科研之路

柴立元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冶金环境工程专家,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卓越成就。

在重金属废水处理这一关键问题上,柴立元院士及其团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众所周知,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在处理重金属废水时面临诸多局限,而柴立元院士团队研发的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技术堪称重大突破。

这种技术是基于对微生物和化学制剂协同作用的深入理解。

在研发过程中,柴立元院士团队需要对各种微生物的特性以及它们与重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大量的实验和分析。

从实验室的小试到中试,再到实际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测试,每一步都历经艰辛。

以株洲冶炼集团为例,通过该技术,废水回用率得到了质的提升。

从原本只有50%的回用率提高到90%,这意味着大量水资源得到了重新利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排放。

而且,这一技术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在湘江流域。

湘江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生态区域,重金属污染一直是困扰当地环境的大问题。

该技术在湘江流域全面应用后,累积回用废水过亿立方米,减排重金属超过200吨,这一数据足以证明其巨大的环境效益。

这一成果获得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至名归,它不仅是对技术本身的认可,更是对其在环境治理中发挥作用的肯定。

此外,柴立元院士团队还研发成功生物制剂处理含铍废水新技术。

含铍废水是一种特殊且危害严重的废水类型,处理难度极大。

柴立元院士团队研发的生物制剂处理含铍废水新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此前,我国在利用生物技术处理含铍废水工艺方面存在空白,这一技术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缺。

在研发过程中,柴立元院士团队需要克服铍元素的特殊化学性质以及其对生物制剂可能产生的抑制等问题。

最终,他们通过筛选和培育特定的微生物菌株,结合特制的化学药剂,成功实现了对含铍废水的有效处理。

这一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湘江流域的铍污染,保障了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健康安全。

柴立元院士团队在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

众所周知,含砷固废一直是有色冶炼行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因为砷的毒性和化学性质的复杂性,使得其处理和处置极为困难。

柴立元院士团队打造的“控砷—脱砷—固砷—无砷”含砷固废无害化与资源化技术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体系中,“控砷”环节需要精确控制冶炼过程中的工艺参数,防止砷的无序扩散。

“脱砷”则涉及到创新的化学和物理分离方法,将砷从复杂的固废中分离出来。

“固砷”是将分离出来的砷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其再次进入环境。

“无砷”则是确保整个处理过程后的产物符合环保标准,没有砷的二次污染隐患。

这一技术体系在金贵银业、大冶有色金属集团、锡矿山闪星锑业等铅、铜、锑冶炼龙头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解决了这些企业长期面临的含砷固废污染问题,同时也实现了部分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最后,柴立元院士的在废酸资源化治理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革新。

从专业角度来看,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酸是另一个重大的环境问题,同时也是资源浪费的一个方面。

柴立元院士研发的“冶炼多金属废酸资源化治理关键技术”具有里程碑意义。

柴立元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废酸中多金属高效分离是这一技术的核心亮点。

由于废酸中通常含有多种有价值的金属离子,如铜、锌、铋、铼等,但传统技术很难将它们有效地分离出来。通过创新的化学工艺流程和独特的设备设计,该技术使这些金属的回收率大于96%,废酸回收率达到90%,危废削减90%以上。

其中,“多金属废酸硫化氢气液硫化组分分离工艺装备”更是被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这表明国家对这一技术装备的高度认可。

这一技术在多家大型冶炼企业推广实施大规模工程应用,为企业带来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改善。

2018年该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再次证明了这一技术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除了上述几个具体领域的突出成果外,柴立元院士还在多个相关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全面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例如柴立元院士团队研发成功的“选—冶联合清洁炼锌技术”,通过对选矿和冶炼工艺的联合优化,提高了锌的提取效率,同时减少了重金属污染的产生。

柴立元院士团队的“含重金属低浓度二氧化硫烟尘净化回收技术”,则针对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含重金属和二氧化硫的烟尘进行净化和回收,既减少了大气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

这些技术与前面提到的废水处理、固废治理和废酸资源化技术相互配合,构成了有色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完整技术体系。

这一体系在我国大中型涉重金属企业推广应用200多项工程,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有色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使我国在有色行业的环保治理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总之,柴立元院士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废水、固废、废酸处理以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和理论研究等多个方面,这些成果在我国有色行业的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研之路解码

柴立元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废水处理方面,柴立元院士团队研发的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技术及生物制剂处理含铍废水新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实际生产中的废水污染难题,还在湘江流域等多地大规模应用,展现出强大的科研转化能力,提升了其在环境工程领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柴立元院士团队打造的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技术体系,攻克了行业内棘手的含砷固废处理难题,在多家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彰显了其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实力,让业界充分认识到他在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的卓越贡献。

而柴立元院士团队在废酸资源化治理技术方面的革新,实现了废酸中多金属高效分离等突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进一步证明了他在资源回收与环境治理结合方面的高超科研水平。

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有色冶炼行业较为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推动了行业的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

正是凭借这些突出且极具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柴立元院士在行业内树立了极高威望,为其最终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记

柴立元院士出生于江西万年县,家乡的环境或许孕育了他坚韧与勤奋的品质。

求学之路中,柴立元就读于中南工业大学有色冶金专业,打下坚实专业基础。本科毕业时在导师劝说下继续深造,师从钟海云教授研究稀有金属钽铌冶金,后又有日本留学与工作经历,拓展了他的国际视野,丰富了他的知识体系。

从业之路上,柴立元从受命组建中南大学冶金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到担任院长、副校长等重要职务,锻炼了领导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为科研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柴立元科研成果丰硕,在废水处理、含砷固废治理、废酸资源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这些科研成果解决了行业难题,推动产业升级,让他在行业内声誉极高,综合这些因素,使他最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