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932章 王崇古大渐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932章 王崇古大渐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5:06:02

第932章 王崇古大渐

过年虽然已经休沐,但朱翊钧开始了自己的年前巡礼,腊月二十五日的下午,大明皇帝出现在了大兴县的南海子。

南海子这个地方在大明的正式称呼叫南苑,就是皇帝巡猎的地方,每个月都有专人打猎,为皇帝提供野味。

整个南苑大约有31万亩之广,大约是290个皇宫大小,永乐年间进行了营造,围墙就建了120里。

南海子本该设有一个总督,四个提督,负责二十四个园,禽兽、瓜果蔬菜,特供皇帝使用。

自正统年间起,南苑逐渐破败,自成化年间起,不设提督、内署不再对南苑进行管理。

弘治年间,孝宗皇帝下旨许民自种,南苑这31万亩,围绕着南湖开始耕种,正德年间,武宗皇帝喜好打猎,就将围墙重新修缮,收回了南苑。

但大明自弘治年间就陷入了财政收入的危机,根本无暇管理南苑了,但朝廷禁令仍在,这地方到隆庆年间,彻底荒废。

朱翊钧将它捡了起来,安置墩台远侯和海防巡检的亲眷,至今南苑有人家五千一百户,全都是斥候的亲眷,除了这五千户外,这里还有两千一百人的羽林孤忠。

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于南苑羽林,官养教兵,号为羽林孤忠。

大明连年征战,即便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但依旧有许多的牺牲,而这些牺牲军兵的孩子,如何长大,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周德妃、皇帝的大女儿朱轩嫦就是这种难题之一。

壮劳力死于边野,家里无以为继的;父亲死了,被亲戚乡邻吃了绝户的;娘亲改嫁,这拖油瓶不能带的;

这个问题,不是大明独有的,而是自汉代就已经存在,汉武帝也有一班羽林孤儿,大约有2500人左右。

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都不养是吧,朕养!

大明皇帝像过去十数年一样,来到了南苑,大驾驶入了牌坊,停留在了街边,张居正随行,王崇古身体有恙,今年无法随扈左右了。

朱翊钧下车,两千孤忠营有半数,头戴红缨盔,身披铁浑甲,手持钩镰枪,昂首挺胸,冬日的寒风吹动着旌旗猎猎作响,孤忠营略显稚嫩的脸庞,表情格外的坚毅,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父亲来了。

无论是名义还是实际,两千一百人的孤忠营,都是陛下的孩子,只不过不改姓氏而已。

在皇帝下车后,孤忠营没有下跪,而是站的更加挺直,齐刷刷的看向了皇帝,不停地顿着手中的钩镰枪,齐声喝道:“陛下威武!”

“大明军威武。”朱翊钧挥了挥手,示意停止山呼海喝。

“参见陛下。”一个魁梧的壮汉,来到了皇帝面前俯首说道。

此人是孩子王卫靖国,本名卫三,宣府墩台远侯卫五郎的儿子。

卫五郎死于边野,万历三年死在了侦查俺答汗军兵动向的冰天雪地里,被冻死的,尸首在来年开春才找到,卫五郎的妻子重病,死在了卫五郎的前面,留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村里的地痞吃了卫三家里的绝户,抢走了仅有的七亩田,卫三的哥哥不忿,前去说理,被这地痞打死,卫三那年四岁,抱着襁褓里的妹妹,光着脚踩着雪站在村口,不知该往何处去。

卫五郎的袍泽前来探看,发现了躲在庙里的卫三和他的妹妹,这位袍泽带着孩子入京,找到了同为墩台远侯出身的陈末,卫三被皇帝赐名卫靖国,送到了南苑。

卫靖国从小就是孩子王,院里的孩子都不敢惹他,倒不是卫靖国凶横,而是卫靖国公平。

“免礼,靖国啊,你不打算参加科举吗?”朱翊钧看着这些孩子们略显稚嫩的面孔,十分的欣慰,这么多年,自己终究是没白忙活,至少养活了这么多的孩子。

卫靖国已经从讲武学堂毕业,按照大明武制,讲武堂毕业就是武举人出身,朱翊钧说的科举是文举人,这孩子读书真的很好,考个举人完全没问题,但考进士,那就得看造化了。

“不考了,臣已经到京营报道了,打算做墩台远侯。”卫靖国满脸憨厚的笑容,都吃了十四年皇粮了,他也长大了,不是孩子了,该入伍了。

这已经是陛下第三次想让他考举人了,他有的时候,想不明白陛下为何一直让他考文举人。

羽林孤忠营的职责就是习文练武,考入讲武堂,成为庶弁将,进入京营,防止京营这个人间凶器,最可怕的暴力脱离皇帝的掌控。

很小的时候,卫靖国就知道了这一职责,他也一直奔着这个目标长大,但陛下似乎对这个职责定位,不太认可。

“行吧。”朱翊钧点了点头,既然卫靖国已经入伍,而且弓马娴熟,要做墩台远侯,皇帝也不再强求。

朱翊钧让卫靖国考文举人,是因为他觉得这样不公平,他的父母为了国朝边方安定而死,已经为大明尽忠了,孩子成了孤儿,好不容易长大了,又要入伍遭罪了。

朱翊钧走到了队伍的最末尾,这里的孩子都很小,只有三五岁的样子,十四岁以下的孩子不进行军事训练,不喜欢练武,可以不练。

“这些是今年新来的?”朱翊钧抱起了一个三岁大的孩子,孩子眼睛很大,眨着眼睛看着皇帝也不露怯,伸出手,在朱翊钧的脸上捏了一把,然后就咯咯咯的笑了起来。

“是。”卫靖国赶忙说道,今年入孤忠营三十二人。

朱翊钧怎么可能是吃亏的主儿,立刻轻轻捏了回去,笑着说道:“调皮,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诺诺!诺言那个诺。”小孩一直躲着皇帝的手,不肯让皇帝捏脸,还要反捏回去,奶声奶气的回答了皇帝的问题,手一刻也不放松,非要掐回去才罢休。

陈诺,父亲是一名辽东军,驻守石见银山,牺牲在了倭国,母亲改嫁了,留下了孩子被送到了孤忠营来。

朱翊钧甩了甩袖子,暗藏在了手里一颗饴,一翻手露了出来吸引了孩子的目光,他将诺诺放下,说道:“认输认输,咱认输了,这颗饴给你。”

“谢陛下。”诺诺志得意满,趾高气昂,叉着腰对着小伙伴们展示了自己获胜的收获。

皇长子朱常治自从读书后,一直跟着皇帝听政,这次巡视南海子,也不例外,他其实有些羡慕,从小到大,忙碌的父亲,从来没这么逗过他。

朱翊钧巡视了南海子,停留了大约一个时辰后,才离开去了永定毛呢厂,接见了十数位匠人,询问了今年厂里的情况,尤其是关于工匠大会的问题。

刘七娘这个当年胡乱招惹皇帝的魁,现在做了织娘的代办,孩子也已经慢慢长大,岁月不留情,刘七娘的眼角也爬上了皱纹。

大明皇帝的车驾在二十六日上午,抵达了西山煤局,接见匠人,询问情况,查看了账目,皇帝临时起意,巡视了饭堂,查看了伙食之后,进行了一些指导,主要是卫生要求。

离开了西山煤局的皇帝,下午抵达了清华园,查看了清华园改建学堂的进度,院墙已经拆除,李伟最爱的一些卉也被连根拔起,要改藏书楼。

朱翊钧到北城,先去了十王府,接见了宗亲,而后去了武英楼接见了武勋和军兵,虽然天天见,但这次是慰问,而后去了皇家理工学堂。

二十七日,皇帝带着皇后和长子去了东西舍饭寺,又去了养济院,带了些米面粮油,查看了孩子过冬的情况,也得亏皇帝每年都来,要不这养济院恐怕要变成藏污纳垢之所,变成人牙行也不是没有可能。

二十八日,皇帝在皇极门接见了一千多名吏员、耆老、百姓、力役。

廊庙陈民念,丹墀问政典。

二十九日,皇帝又接见了一大批的外官,从巡抚、布政使、知府、知县都有,除了陕甘总督石星言外,这些外官,多数都是磕头虫,不太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十日上午,皇帝接见了西土城的势要豪右、乡贤缙绅,朱翊钧代表万民,对他们在灾年减租,做出的六个主要承诺,表达了感谢,也希望他们能够做到,毕竟白纸黑字的写着,要是再犯,那就不能怪朝廷不讲情面,不讲人情了。

势要豪右们则是询问了最关切的问题,武清伯案会不会进一步扩大,他们起的大厝会不会被皇帝拿去修学校呢?

皇帝拿去修皇家园林,这些势要豪右还能反抗下,皇帝拿去修学校,他们连反抗都不太好反抗。

姚光启的弟弟姚光铭表示,皇帝需要尽管拿去,给立块碑,立刻高呼圣明!

陛下已经非常柔仁了,只要宅子不要命,宅子没了可以再建,人没了,就真死了。

皇帝没有含糊不清,而是告诉势要豪右:不犯抄家的罪,就不会被抄家。

皇帝这话,怎么看都像是废话,但势要豪右离开的时候,无不欢欣鼓舞!

陛下向来说到做到,信誉坚挺,陛下把大明会典、大明律看的很重要,态度也很明确,不会让权力小小任性,就把他们当钉子给锤了。

傍晚,朱载堉带着宗亲、张居正带着百官、戚继光带着武勋,到了通和宫来给皇帝陛下拜年。

朱翊钧仍然没有见到王崇古,他在年前就已经多次抱恙请了假。

大明拜年是在大年三十傍晚拜年,过年也不设宵禁,四处都是张灯结彩,十分的热闹。

爆竹声声除旧岁,梅点点报新春。

京师的梅开了,王崇古真的一病不起了。

大年三十这天,王崇古抱病去了西山煤局,这天匠人要办庆典,他强撑着去了,回到了全晋会馆,便起不了了,他甚至没有接受晋党、工党的拜年。

这一恶化,就有了大渐的趋势,大医官陈实功奏闻了皇帝,王崇古,恐怕时日无多。

“王谦回来了没?”朱翊钧有些心烦意乱,将奏疏、杂报都合上,他没心情去看了。

冯保低声说道:“要到十三日后才能回来。”

王崇古病重后,皇帝下旨给驿,八百里加急送往了松江府,但王谦要回京,要把手头的事儿交接清楚,才能回到京师,最起码也要十三日的时间。

“这么说,怕是赶不上最后一面了。”朱翊钧吐了口浊气,更加心烦意乱,王谦虽然是个逆子,但父亲病重离世,都赶不太上。

冯保沉默了一下,才说道:“恐怕,有些来不及,大医官会诊了,王次辅,恐怕…恐怕,就在这几日了。”

“朕知道了。”朱翊钧再次点头,陷入了沉默之中。

王崇古在扬州抗倭,在宣府拒虏,在隆庆年间,促使了隆庆议和,虽然后来走了一点弯路,万历维新后,王崇古就变成了逆党恨得咬牙切齿的人物,南衙逆党编织罗列的投献榜头名就是他。

没有物质基础是无法支撑万历维新的,显然,王崇古结合军屯卫所、住坐工匠的祖宗成法,搞出的官厂制,为万历维新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基础。

万历十八年正月初三,朱翊钧的大驾玉辂来到了王崇古的家宅,因为跟晋党的关系貌合神离,王崇古不住全晋会馆,在京师寸土寸金的地方,王崇古的家宅,足足占地二十亩,比张居正的私宅,大了一倍。

朝堂上斗不过,就要在家宅上胜过一筹。

朱翊钧站在门前,抬了抬脚,又放下,犹豫不前,有些踌躇。

人都有侥幸心理,朱翊钧总觉得自己就跟呱呱乱叫的乌鸦一样,每次在大臣病重后,探望之后,大臣都会离去。

朱翊钧甚至觉得,自己只要不进这个门,王崇古就能继续活跃在朝堂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