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1072章 明香社,北国人 为盟主‘秋风细雨

第1072章 明香社,北国人(为盟主‘秋风¤细雨’贺!)

“这个郑松,怎么出尔反尔,又请求大明准许四大家到广州府会勘了呢?”朱翊钧拿着塘报,连连摇头:“早干什么去了,允许所有船只,对大明商船发动劫掠,封闭岘港,不准大明商船进入的嚣张呢?”

除了战报之外,两广巡抚刘继文、广州知府万文卿上奏,郑主、阮主、莫主等四大家族,请求议和,说当时因为下起了大雨,耽误了出海,才没有抵达广州,现在被打了,知道改悔了。

这些蛮夷,真的喜欢出尔反尔,言而无信,说过的话当放屁。

大明是严肃朝廷,广东地面上报这件事,并且给了一个处置意见,那就是已读不回,战争态势有利于大明,如果仗有向着烂仗转变的趋势,再进行回复也不晚,算是一种结束战争的办法。

结束战争的手段非常重要,每一个都值得珍惜保存。

“下章广州府,仔细探寻下,郑主、阮主、莫主这些贼酋,到底是有什么底气,在大明近在咫尺的地方,居然敢如此戏耍大明,这些年,大明军南征北战,难道就一点教训不长吗?”朱翊钧还是觉得有点怪。

郑松真的是个傻子?如此挑衅大明,居然还想体面收场,他的底气究竟是什么,大明必须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些贼酋的手里,到底掌握着什么东西,可以让大明投鼠忌器,给了他们信心。

除了陈璘、骆尚志、刘继文、万文卿等人的奏疏外,朱翊钧还收到了墩台远侯和海防巡检瞭山的奏疏,斥候们联合大明在安南的海商,探听到了一个消息。

郑松率领十二万大军,誓师出征,要收回海阳和广平,战争的结果对郑松极为不利,这次耻辱性的大败,严重的打击了郑松的威信。

郑松、郑松的弟弟郑杜、郑松的两个儿子,在升龙城内,展开了一场残酷的内斗,这场权力争斗,就差一点就要动刀子了。

郑松只要再有一场大败,恐怕他摄政王的地位不保。

征伐安南,大明皇帝见到了安南的诸多丑态,彼此防备、任人唯亲、内讧、轻功冒进、兄弟阋墙等等,这些丑态,让朱翊钧更加理解了为何华夷之辩,经过了数千年,依旧是主流的价值观。

这打仗呢,安南国人,难道以为在过家家吗?就真的没有一点点的规划,就这么急吼吼的做出了决策,出了事儿,顾头不顾腚。

朱翊钧放下了塘报,处置了今天的奏疏,下章询问了户部追欠之事,又去水师操阅军马。

朱师傅结束了了忙碌的一天,回到晏清宫,翻开了杂报,看着杂报上的各色消息。

第一个,也是当下头等大事,乙未军制。

改制会在万历二十三年正式开始,这一年是乙未年,所以叫乙未军制,出乎朱翊钧的预料,风力舆论,似乎和朱翊钧预料的画风完全不同。

大明设立边方二十七步营之事,得到了非常普遍的认同,朱翊钧这个皇帝没有收获穷兵黩武的骂名,这些江南势要豪右的喉舌们,认可乙未军制,甚至觉得朝廷扩军,是件好事。

这里面有倭患的教训。

承平日久,武备不兴,整个江南有城墙的城池都不算多,即便是经历了倭患,部分地方比如扬州、南京、杭州等地,战争期间修好的城墙,在万历维新中,断断续续又拆了。

没办法,人实在是太多了,城墙圈起来的范围又太小了,根本容纳不住。

边方如果设立了二十七营,海防二十七营,就不用再担心城墙没了,被海寇攻破了。

而且朝廷收了那么多的税赋,这些白的银子,塞进贪官污吏的口袋里,还不如设立足够的营兵,保证安全。

尤其是这些营兵还会充当出巡任务,浙江九营出巡,除了防汛之外,还会剿匪,保一方安宁。

这和以前的舆论是完全不同的,以前江南的遮奢户们,总是觉得委屈,朝廷收了重税,他们的银子都养了远在天边的军镇,他们不乐意,从永乐年间迁都开始,就已经不乐意了,一直到嘉靖倭患。

这种普遍的风力舆论,终于发生了改变,这营兵,还是得建,因为这倭寇,真的杀人。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斗争的总和,同样也是经济集中的表现,从这两个基本定理出发,就可以理解江南遮奢户之前的不满和现在的拥护了。

同样也揭示了另外一个政治的基本原理,时代特征决定了政治的整体格局,即大势所趋。

万历维新的发生,就是虏变倭患肆虐之后,社会整体反思和变革,变革成功,继续向前,变革失败,国朝灭亡,改朝换代。

朱翊钧很乐意见到这种变化。

当然,江南的遮奢户们,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为何北方二十七步营明年就要组建,准备事项已经在同步进行,兵部、户部、礼部,已经开始了推动政令,而海防步营已经做出了规划,却没有具体的推行时间。

对于遮奢户而言,朝廷似乎又有点偏心了!北方百姓是陛下的子民,江南就不是了,江南难道不需要大明军的保护吗?

当然,部分笔正也直接点明了海防步营设立的最大困局,没有足够的军屯卫所提供需要的营兵。

田土都被兼并走了,江南卫所已经名存实亡,没有足够的军户,哪来的海防步营?海防步营设立困难,不能怪朝廷偏心,而是要怪田土兼并。

九边保留着足足百万军户,遴选二十七个步营,8万人,绰绰有余。

朝廷能设立松江水师和南洋水师,已经倾尽全力,非常不容易了。

一楼不建,二楼就能凭空出现?

征召一群亡命之徒,这些军纪不够严明的营兵,非但不能安稳地方,反而会把地方折腾的一团糟。

朱翊钧觉得这些杂报的观点,写的都很好,不是在袖手谈心性,而是基于现状去讨论问题,这种氛围,就非常利于变革。

不肯面对现实,是解决问题的最大阻碍。

“这个杂报有意思。”朱翊钧看完了一本杂报,这本杂报名叫《醉迷春梦》,是半月报,就是每半个月发刊一次。

看着名字不正经,最开始的时候,也确实不正经,写的都是类似于《金瓶梅》之类的文章。

但之前《醉迷春梦》卖的不好,卖的不好不是故事不够精彩,这个赛道很好,主要是抄书的太多,抄书的卖的便宜,都去买抄书或者小作坊出的,而不是他们的正刊。

偶然一次,醉迷春梦的笔正写了豪门内斗的往事,结果就卖爆了,显然愿意钱买杂报的人,喜欢看这个故事,之后醉迷春梦就改了赛道,醉心于写豪门内斗的故事,终于是活了下来。

朱翊钧手里这本,写的是淮扬盐商巨头黄清德。

表面上看,黄清德是个良商,家训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积德行善挂在嘴上,也落到了实处。

黄清德活着的时候,在两淮、扬州等地设立了高达三十六个盐义仓,这盐义仓是专门救济灶丁的积谷仓、赈济仓、活命仓。

就这三十六个义仓,就费了足足三十多万银,才营造好。

而且黄清德积极参与修堰筑坝,疏沟浚漕,比如疏浚扬州郡城东旧沙河,黄清德捐了五万银,疏浚芒稻河,黄清德又捐了六万银,为时人称颂。

每遇灾赈、河工、捐输等事,绝不推诿,备荒防灾,指顾立办。

黄清德的美名,就是他的护身符,在万历维新多次剧烈波动中,黄清德都没有被波及,而且还在多次需要明确立场的时候,黄清德的立场都站在了朝廷这一方。

比如万历十三年,天变势豪乡绅承诺六十四条,就是黄清德领着扬州遮奢户签的字。

黄清德的美名,在万历十四年,他病逝之后,随着六个儿子围绕着家产展开了激烈的内斗,化为了乌有。

起初人们以为,这只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争家产的案子,只是非常奇怪的是,这六个儿子,争抢的全都是盐义仓。

按理说义仓有一个义字,说白了就是赔钱赚名声,这抢家产,这盐义仓明明应该是负资产,抢这东西干什么,避之不及才对。

随着六子争财的戏码越闹越大,盐义仓本来的面目,才被揭晓。

人们普遍以为,三十六个盐义仓,就是灶丁,也就是煮盐灶工们的活命仓,有什么天灾的时候,盐义仓开仓赈济,不至于饿死,这才是义举。

但随着争家产,盐义仓根本是放钱的钱庄,而且利息极高,利滚利,连老婆孩子都得赔进去,除了钱庄之外,就是两淮最大的赌坊。

这件事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直到十四年,黄清德死了才爆发出来。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灶丁本身是穷民苦力,他们的声量很小,而且也没人真的在意他们;二来,黄清德有保护伞,为他遮风挡雨,这些消息,根本无法引起广泛讨论和上级注意。

黄清德,每次遇到灾赈、捐输,都会非常积极,这个积极的背后,不是众爱亲仁、仁爱积德,而是输贿。

比如疏浚旧沙河、芒稻河的十一万银,并没有用到疏浚事上,这些银子,全都落到了扬州知府自己的口袋里。

人们知道这件事,完全是因为反腐司在十九年,抵达了扬州府,对扬州地面贪腐窝案,进行了严密的稽查,一直到二十一年才结案,并且进行了公示。

这里面的勾当,才弄得人尽皆知。

黄清德给知府送礼,目的自然是:联上下之情,而成泰交之谊。

输贿分为了三种,例贡、特贡、日贡。

例贡就是逢年过节照例送礼,这里面讲究很多,逢年过节,节日不同,送的东西也要不同,知府都是士大夫,比较典雅,送礼一定要称心如意才行。

而且要不带烟火气,否则这铜臭味,岂不是污了书生气?

而特贡就不同了,特贡就直接了当得多,都是专事专送,不光是金银这些阿堵之物,还有美人、瘦马也是赠送的范围,有的时候是黄清德求人办事、有的时候是扬州知府索贿。

比如黄清德的四儿子,去乡下看园的时候,就看上了一个美妇人,这美妇人已经成家,这丈夫自然是万般不肯,就被这老四给打死了,这死了人,黄老四就带着美妇人回了园子。

大明民风极其剽悍,朝廷收税,百姓就敢武装抗税,更别提发生这种事,乡民直接把园子给围了,要讨个说法。

这老四带着美妇人连夜跑了,倒是这园子,被乡民给砸了。

老四回到了扬州府内,黄清德狠揍了老四一顿,但这是自己儿子,怎么也得保,死了人,就是刑名案子,为了摆平这事儿,黄清德给扬州知府送了一整套的翡翠器,才算是把这件事摁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