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976章 朕能教你的只有逃跑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976章 朕能教你的只有逃跑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3 15:06:02

第976章 朕能教你的只有逃跑

高启愚是礼部左侍郎,在沈鲤入阁办事后,实际上的礼部尚书,走到哪里,都要被人称一声少宗伯。

官厂的身股制,虽然是高启愚提出来的,但真正做事的人,应该是吏部和工部。

毫无疑问,高启愚的手伸得有点太长太长了。

高启愚的官厂身股制改制奏疏写的很好,具体到人,大工匠是十厘顶身股,而五年以上的学徒,就会有一厘的身股,身股的九等,就成了官厂另外一整套的晋升机制。

最关键的是,在高启愚的规划里,会办、代办、总办这些官厂的官吏,完全没有任何的身股。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矛盾,那就是管人的官吏管着的工匠是官厂主人,那这些官吏还能管得住这些工匠吗?

朱翊钧不由的看向了申时行,高启愚和申时行这对同门师兄弟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了。

“陛下,臣以为少宗伯所言不妥。”申时行深吸了口气,拿出了一本奏疏出班说道:“臣另外有本上奏。”

申时行也拿出了一本奏疏,内容和高启愚在匠人制度这块几乎没有变化,最大的区别,就是申时行的奏疏里,官厂的官吏们,也有身股,只不过这些身股完全和职位挂钩,一旦离任,就会失去。

“申侍郎,你这奏疏,我也看过,官吏和匠人不同,官吏本就是朝廷入厂办差,身股制是什么?身股制本身是对匠人的评级,是对他们技艺的考校,官吏有何技巧,凭什么有身股?”高启愚也没含糊,看陛下看完了奏疏,立刻对申时行开炮。

元辅弃徒和座下第一弟子开战了,朱翊钧勤政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看大明明公吵架吗?

朱翊钧恨不得亲自下场拱火,不要吵,最好打起来,打起来才热闹!

申时行立刻说道:“少宗伯,此言差矣,那匠人是官厂的东家之一,官吏还怎么约束匠人?我讲的身股制,是职位的身股,又不是他们自己。”

申时行的面色不善,他觉得高启愚根本就是在仗着圣眷找茬,而不是为了政策的推行。

办差的管人家官厂的主人,管得住吗?申时行觉得高启愚根本就是在斗气,完全无法理喻。

这段时间,高启愚总是在找申时行的麻烦,申时行脾气好,他总是忍让,就像是蔺相如总是在避让廉颇,退让有的时候,是为了大局。

但让了一段时间,高启愚变本加厉,把手都伸到吏部来了,那申时行就不能再让了。

“那要是职位的身股,那就更不能有身股了,申侍郎,官厂这些官吏,是不是考成期满,就会晋升,甚至升到工部里做大使、郎中?”高启愚颇为肯定的说道。

申时行眉头皱了一下,才说道:“官厂的官吏,的确会升任工部,这次工部营造五十一官厂,有很多官吏,都是从京师官厂升到了工部,筹建这些新的官厂。”

高启愚端着手说道:“那就是了,大工匠不会升到工部去,顶多调派各官厂做总工,一辈子都在官厂打转。”

“这些个官吏升了官,接替他们职位的小吏,就会把身股分到的银子,交给这些大官。”

“申侍郎,咱们都是当官的,明人不说暗话,权力这东西,就是如此,想要什么,哪怕是做梦,都能实现,甚至不需要开口,就有人孝敬。”

“从官厂升到了工部,你这些官职身股的银子,还能让官厂官吏们拿着不成?时日稍久,连官厂的身股银,都能被偷了。”

“身股制是为了让匠人以厂为家,显然官吏们做不到,还招祸,就不必了。”

高启愚的话很不客气,但他真的已经非常客气了,大家都是官员,他说的情况是必然会发生,所以从一开始就绝了这个口子。

任何组织不能没有行政,没有行政的衙门,就变成了翰林院那种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但组织里,行政权力太大,那这个组织立刻就会陷入僵化,不仅仅是朝廷、也不仅仅是官厂,民坊也是如此,一招文山会海,就能让所有人疲于奔命。

匠人拿着身股,本身就是和掌控权力的官吏们进行抗衡,如果也给官吏们,哪怕是给职位身股,那匠人就无法和官吏们形成平衡了。

“你说的很有道理。”申时行首先赞同了高启愚的话,大明官吏什么样子,申时行也很清楚,这帮虫豸,干的事儿,就两条:交结朋党,抱团乱政、擅为更改,变乱成法。

比如这擅为更改,变乱成法,明明有明确的大明律,详细的大明律例,甚至还有关于条文解释,但到了地方判官手里,从来都是我想怎么判就怎么判,你这刁民,民告官还想赢我?

到了官厂也是如此,官厂法例明确规定,这些个官吏就是不遵从,整日里找着由头为难匠人,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上级来了还要停工停产,结果这上级也就是个工部的九品大使,到库房点检物料。

每天光搞迎检,但从没迎到过。

之所以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纯粹就是这些官吏们在耍官威,为了耍威风故意这么折腾,而且往往,这官越小,规矩越大,事儿越多。

申时行为官多年,官吏身上这些毛病,申时行可太清楚了。

“但少宗伯,你这么做,官吏还怎么管匠人呢?”申时行眉头紧蹙的说道。

“申侍郎,他们是官,手里攥着权,背后站着朝廷,匠人们都是民,怎么可能管不住呢?”高启愚摇了摇头继续说道:“申侍郎,官吏们应该被《吏律》约束,匠人要被《官厂法例》约束。”

高启愚的话不难懂,官吏是官选官的统治阶级,匠人们是被统治的生产者阶级,就是没有身股,这帮官吏,天然压制匠人。

朱翊钧笑了下,这俩人演技不太行,不如冯保,他们其实就是有些话不太方便说,借着所谓吵架讲了出来。

俩人都不赞同给官吏身股。

“朕听明白了,自少宗伯上疏之时,朕就一直不明白,为何这身股制是官厂改制的关键,甚至是基石,到这里朕算是听明白了。”

朱翊钧看向了凌云翼继续说道:“凌次辅,之前匠人们有了委屈,是不是都找王次辅?”

凌云翼出班俯首说道:“有的时候,匠人们也会跟王建说这些事儿,毕竟王建是文成公的侄子,只不过后来,王建慢慢变了,匠人们就不找他说了,文成公走后,匠人们就只能趁着陛下去官厂,对陛下诉苦。”

王崇古对官厂的管理,人情过重的弊病,在王崇古走后,彻底爆发出来,匠人们诉苦的通道,彻底断绝了,这也是凌云翼接手后,大刀阔斧改制的原因,因为匠人们无处诉苦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京师官厂匠人还能托大工匠,找王崇古说道几句,这京师之外的官厂匠人,又找谁说去?

过去官厂的规模不大,现在在建的官厂就有五十一座,大明工部直属官厂就高达七十余座,这人情过重,成了官厂扩大的阻碍。

“匠人们对朕说,才能诉几句苦?朕身居九重,一年又能去几次官厂,又有多少匠人,能跟朕说的上话?”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朕去了,匠人们只会说些好话,生怕说了坏话,被人为难,也就是一些大的冤案,能跟朕说一说了。”

“就依少宗伯所言,改制的事儿,吏部执行。”

高启愚冲锋陷阵,背后是凌云翼的主张,是官厂改制的延续。

“臣遵旨。”申时行见陛下做出了决策,也没有含糊,俯首领命,你高启愚出的主意好,最后功劳还都是吏部的,都是他申时行的功劳,挨骂的反倒是他高启愚。

申时行输了,也不会输太多,作为元辅门生,皇帝的同门师兄弟,在这场百步竞争中,申时行的起点就是九十九步,高启愚的起点是负两百步,被座师开除门庭,不避讳,对皇权大不敬。

所以朱翊钧说他俩在演戏,高启愚捞圣眷,申时行捞功劳。

“陛下圣明。”高启愚见自己赢了,也没得志就猖狂,俯首归班。

“凌次辅,官厂下次改制是不是就是工盟了?”朱翊钧看着凌云翼说道:“文成公心心念念,折腾了四五次都没成,这次匠人们工盟成立后,每次开匠人大会,都把会案送到御前来看。”

“臣遵旨。”凌云翼俯首,回京这么久,他算是看出来,朝局为何这么稳当了,有陛下这个定海神针铁在,什么贱儒都翻不起浪来。

或许陛下早就看明白了工盟屡次失败的原因,就是王崇古的人情过重,但王崇古还在,这就解决不了。

陛下甚至对官厂改制都有清楚的规划。

朱翊钧看了王家屏一眼,王家屏回京之后,有点恬静了,表现有些平平,其实也不怪王家屏,谁让他的弟子伍惟忠不争气,这段时间王家屏只能在文华殿里隐身了。

“陛下,潞王就藩事宜。”大宗伯沈鲤出班,呈送奏疏,关于潞王就藩的典礼,整个典礼堪称历代藩王就藩规格最高的一次,除了固有典礼之外,还额外增加了祭天、郊祭等等大礼,搞得跟登基大典差不多了。

“陛下,臣以为不妥。”户部左侍郎王一鹗出班俯首说道:“陛下,臣以为此等规格,有些僭越了。”

“这不是挺好的吗?哪里僭越了?”朱翊钧有些奇怪的问道:“这就藩的银子,都是出自内帑,不国帑的钱,户部不必担心,朕登大位十八年,可没从国帑要过银子。”

朱翊钧还以为王一鹗是为了省钱,但这都是内帑的银子,又不是国帑的银子。

王一鹗也不说话,也不回答,也不归班,就直挺挺的站在那儿,态度明确,就是反对如此高的规格。

文华殿上都有些安静,连沈鲤都没有跟王一鹗辩论,等同于礼部默认了这个规格僭越。

张居正见没人说话,只好出班俯首说道:“陛下,确实有些僭越了。”

“朕,不明白。”朱翊钧更加奇怪,他决定再看看。

张居正对于皇帝钱是非常赞同的,毕竟圣上节俭这件事,张居正吃了那么多的回旋镖。

张居正深吸了口气再拜说道:“陛下当年登基,国朝多事,就简简单单的办了一下,既没有祭天,也没有郊祭,臣之错。”

隆庆六年皇帝登基的回旋镖,经过了十九年时间,兜兜转转,正中张居正眉心。

“啊?哦,这…”朱翊钧愣了下,怪不得是王一鹗站出来说,王一鹗和张居正有点不对付,毕竟王一鹗是徐阶得意门生,怪不得群臣们一言不发,王一鹗也只敢引出个话头来。

敢用回旋镖打元辅的人,也只有陛下和元辅自己了。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登基大典,也不怪先生,朕记得当年是高拱主政,都是高拱仗着先帝的威势,要一切从简,都怪他,对,都怪他。”

“臣有罪,谢陛下隆恩宽宥。”张居正欲言又止,最终谢了圣恩。

这事儿还真不怪高拱,郊祭、天坛祭天,真的真的太费钱了,两项加起来,要二十万银了,张居正当时让礼部官员去西山陵寝、天坛、先农坛代祭,省了这二十万银。

节俭的确是张居正一贯的主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