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飞将研室划分为五个区域,各族修士按擅长领域分组,每组门前悬挂着用共生符文编织的令牌。最东侧的区域里,几位擅长溯源的修士正围着一块从仙河底捞出的黑石,石面上布满细密的孔洞,每个孔洞都在吞吐着与光柱同源的气息。“用灵草汁液浸泡时,孔洞会排出黑色絮状物,” 一位修士用银簪挑起絮状物,“这些东西遇火不燃,遇水不化,却会被两种以上的灵息同时灼烧时消散,像是纯粹的寂灭之力凝结体。”
西侧的研究台摆放着数十片灵鸟羽毛,羽毛在不同属性的灵息照耀下会呈现不同的光晕。负责此事的修士发现,当金、木、水三种灵息按特定顺序照射时,羽毛背面会显露出微型的星图,星图中某几颗星辰的位置,恰好与矿洞深处的能量节点对应。“这不是随机的图案,” 他用朱砂在玉纸上临摹星图,“像是某种导航标记,指引我们前往能量最浓郁的地方,只是标记会随着光柱颜色变化轻微偏移。”
中央区域的水镜前,修士们正用特制的符笔勾勒光柱的光纹轨迹。他们发现光纹在每日寅时会形成一个闭合的环,环心处的光点闪烁频率,与远古遗迹中石碑底座的凹槽震动频率完全一致。“之前总以为光纹是杂乱无章的,” 操控水镜的修士调整着符文强度,“现在才看清,它在按某种规律收缩扩张,就像呼吸一样,每次呼吸都会从环心释放出微量的共生能量,只是很快就被墨黑光芒吞噬。”
北侧的隔离阵中,饲养着几只在奇异现象中诞生的幼兽。这些幼兽的皮毛能自动吸收周围的暗影,却在独处时变得萎靡,只有与其他属性的幼兽共处时才会活跃。“它们的体内有两个能量核心,” 一位修士隔着阵法观察幼兽的灵息流动,“一个吸收寂灭之力,一个产生共生之力,两者相互制衡,缺了任何一个都会死亡,这或许就是对抗威胁的微观模型。”
南侧的书架旁,明溪的星砂正与古籍中的文字产生共鸣。星砂落在某段关于 “混沌生两极” 的记述上时,会化作与护道印相似的形状,印面上的三角纹路中,有一角正缓慢填充着银白光芒。“这段文字提到,远古修士曾用多元灵息模拟混沌状态,成功净化过小规模的寂灭之力,” 明溪指着星砂组成的图案,“只是具体的灵息配比被虫蛀了,只留下‘三汇其流,七转其息’的残句。”
李云飞逐一查看各区域的研究成果,护道印在他掌心微微震颤。当他将黑石絮状物、灵鸟羽毛星图、光纹环的记录放在一起时,护道印突然射出一道混色光束,光束在地面组成一个完整的阵法轮廓 —— 阵法的核心需要三元灵核,而阵脚恰好对应着星图标记的矿洞节点、水镜显示的寅时光环、幼兽体内的能量制衡点。“这些研究不是孤立的,” 他望着地面的阵法,“它们正在共同指向同一个解决方案,只是还缺少最后一块拼图。”
研室的烛火燃至天明,各族修士的汇报声此起彼伏。有人发现两种灵草的根系交织时,能产生抵消黑色絮状物的汁液;有人破解了 “三汇七转” 的部分含义,是指三种灵息需经过七次交替融合才能达到混沌状态;还有人根据星图找到了矿洞深处的隐藏通道,通道入口的符文与护道印的三角纹路能产生共鸣。这些新发现像散落的珠子,正被无形的线逐渐串起。
李云飞站在水镜前,望着光柱中那转瞬即逝的共生能量光点。他知道这些深入研究正在接近关键,那些看似零散的线索,实则是解开谜团的层层密码,而破译密码的钥匙,就藏在多元灵息的深度融合之中。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棂照进研室时,护道印上的银白光芒又填充了少许,仿佛在回应着他们的努力,预示着距离真相已不再遥远。
研室的玉案上,新采集的能量样本正散发着微光。负责解析地面能量网的修士突然按住震颤的符笔,他发现网中节点在吸纳三种以上灵息后,会析出极细的银白光丝,这些光丝缠绕在破损的防御阵纹上,竟能让裂纹缓慢愈合。“光丝的韧性与护道印的混色灵息同源,” 他用玉镊挑起一缕光丝,“但必须持续注入不同属性的灵息才能维持,一旦中断就会化作星屑。” 旁边的琉璃盏里,光丝在多种灵息滋养下,正慢慢编织成与归源阵残图相似的纹路。
西侧隔间传来低低的惊呼,研究灵虫异动的小组有了突破。那些在光柱下异常活跃的银翅虫,其翅膀振动的频率竟与矿洞石壁的刻痕完全同步,当修士用木、土、金三系灵息模拟这种频率时,虫群突然聚拢成一个发光的圆环,圆环中心浮现出模糊的星域图谱。“这图谱标注的位置,恰好是之前灵脉枯竭最严重的区域,” 记录的修士指尖划过图谱,“银翅虫像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指引我们去那些地方寻找什么。” 圆环突然溃散,虫群留下的光迹在案上组成一个 “合” 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