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 > 第174章 冷漠与疏离

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 第174章 冷漠与疏离

作者:姜向春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4 04:17:31

我写给你的信,你为何不回?”

这对相伴十余年的夫妻,赵明诚一听这话,便感受到话语中的冷漠与疏离,甚至带着几分责怪。

在李清照审视的目光下,赵明诚倍感压力,仿佛学生面对严厉的师长,呼吸都变得急促。

他深吸一口气,勉强笑道:“到了京城后事务繁杂,还有许多旧友要拜访,实在抽不开身。”

“我收到你的信后立刻写了回信让人送去青州,难道还没送到?”

赵明诚本想写信给李清照,却因小妾的挑拨而放弃了这一念头。

面对妻子的追问,他只能编造借口。

李清照注视着他,轻声问道:“今晚你打算在哪里歇息?”赵明诚答道:“自是梁山的驿站,夫人何出此问?”李清照微微蹙眉:“既已到青州,何必再去驿站?不如住家中如何?”赵明诚心中一紧,急忙回应:“宿太尉与王大人皆居驿站,我若归家,岂不失礼?”李清照略作沉思,点头道:“也好,待你安置妥当,速来见我,我有事相询。”

赵明诚暗自叹息,深知李清照欲问之事,正是他最不愿提及的。

他含糊其辞:“公务繁忙,容后再谈,岂能让宿太尉等人久候。”说罢,未等李清照回应,便匆匆拱手告退,头也不回地离去。

宿元景瞧见这一幕,调侃道:“德甫,怎不多与夫人叙话?”赵明诚正色答道:“太尉,国事为重,咱们先赴驿站。”王师中笑着夸赞:“赵大人公而忘私,实乃楷模。”赵明诚尴尬一笑。

李清照望着赵明诚远去的背影,幽幽叹了口气,对身边的丫鬟说道:“回屋吧。”高个丫鬟低声劝慰:“夫人莫忧,老爷不该如此待您。”李清照摇摇头:“不必多言,我们回去。”

回到住所,李清照虽感失落,却隐隐有种释然之感。

两位丫鬟默默随行,谁也不敢再多说一句。

许贯忠继续说道:“除了帝姬一事,如今我梁山泊内部,有不少地方都需要补充人手。”

宿元景眉头微蹙:“不知梁山需要什么样的人?”

许贯忠笑着回答:“我家主帅认为,青州的节度府规模太小,打算新建一座更大的府邸。

同时,青州城也需要修整一番,但我们缺乏足够的工匠。”

“听说东京有许多技艺高超的工匠,如果太尉能向天子请求,调派三五千名这样的工匠到梁山泊,我们愿意归顺朝廷。”

赵明诚惊讶地问:“三五千名工匠?即便修建府邸和加固城墙,也不需要这么多人吧!”

许贯忠淡然一笑:“人数多少重要吗?我们暂且不提帝姬之事。

朝廷若想招安梁山,总该拿出些实际的好处来。”

“不然仅仅靠官职和几匹绸缎、几坛御酒就想招降我们,恐怕太天真了。

再说,对东京而言,三五千工匠根本不算什么。”

在这个手工业兴盛的大宋朝,这数千名工匠确实不算大事,“七三零”甚至不及为赵佶建造某处宫殿所需人力的十分之一。

宿元景思索片刻,觉得如果用三五千工匠就能平息梁山泊的诉求,这交易似乎相当划算。

宿元景沉思片刻后说道:“此事我需奏报天子,不知梁山还有何其他需求?”

闻焕章回应道:“宿太尉应明白,我们梁山源自民间,虽已在山东站稳脚跟,但人手依旧紧缺。”

“所以我家主帅考虑,若朝廷能送来五百名太学生,即便天子不愿将帝姬赐婚,我们也愿意接受招安。”

宿元景这才恍然大悟,之前提到的帝姬联姻不过是幌子,真正的需求是工匠与太学生,或许徐悟锋的要求更高,两者兼得。

王师中忍不住插话:“太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怎能交给你们?”

赵明诚也附和道:“五百名太学生,是不是太多了?”

闻焕章笑着解释:“五百名太学生并不多,天子建辟雍为外学,已经招收了三千多名太学生。”

在众多太学生里,每年仅有不足百人得以被选拔为官,而入学人数却达上千,导致多数人难以学以致用。

太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许多人只能从事低贱的职业,甚至重复求学,只盼有朝一日能获任用,实属浪费人才之举。

若能派遣一批来山东,也算替朝廷分忧。

近闻京城的太学生闹得颇为热闹。

之前蔡攸率十五万大军却惨败,让太学生们纷纷议论,令赵佶及满朝文武十分头疼。

即便如宿元景这般清廉正直的大臣,也无法置身事外。

宿元景犹豫道:“此事关乎重大,非我能决断。”

许贯忠道:“无碍,我家主帅可再多等几日。

要说的话已说完,我们先行告退。”

待许贯忠、闻焕章离去后,宿元景看向赵明诚、王师中,说道:“梁山方面要求苛刻,此事需告知官家,两位谁回去一趟?”

赵明诚急忙道:“太尉,还是让我去一趟吧。”

宿元景点头道:“既然德甫主动请缨,那此事就交给你了。

你一路奔波也累了,不妨先休整一天再启程。”

赵明诚连忙道:“国事要紧,我明日即刻出发。”

宿元景道:“那就辛苦德甫了。”

次日清晨,赵明诚从青州出发,急匆匆赶往东京。

与此同时,东京朝堂之上,以陈东为首的太学生再次让赵宋君臣陷入尴尬境地。

起因是七月初六,熙河、环庆、泾原地区发生 ** ,连东京城都有震感。

蔡攸战败的余波尚未平息,如今又遭遇此事,太学生们愈发活跃,认为这是上天的警示。

身为太 ** 的陈东,在 ** 消息传来的次日,便联络士林舆论,迅速撰写了一篇文章,伏阙上疏,呈递至赵佶面前。

延福宫内,郑居中、梁师成、杨戬、蔡攸等重臣屏气凝神,聆听太子赵桓在御座旁抑扬顿挫地诵读这篇文章。

太学生陈东上奏:“感恩皇恩浩荡,愿尽己所能回报朝廷,特此陈述天下头等大事,以匡正君王之道,明确臣子职责,祈求天下长治久安。”

……

“臣蒙国家厚待,秉持直言无隐之志,美即美,绝不夸大;错即错,决不掩饰。

不图取悦奉承,亦不虑个人得失,诚心诚意向陛下陈词。”

……

“前任 ** 蔡京,擅权乱政,祸国殃民,堪称天下首恶。”

“现今外患紧急,而内忧之中,蔡京、杨戬、朱勔三人尤为严重,其危害远超其他奸佞十倍。”

蔡京若在此,定会勃然大怒。

自己虽已不在朝中,为何首个就针对我?殊不知,尽管蔡京已被罢相,圣上对其依旧宠爱有加。

六月间,因明堂落成,特晋封蔡京为陈、鲁两国公。

然而蔡京老谋深算,推辞不受,拒绝了封号。

随后,赵佶又授予蔡京两位亲族官职。

自踏入太学之日起,陈东便将批评蔡京视为日常。

如今蔡攸败军辱国,皇帝仍优容蔡京,怎能让他平静?

当年蔡京掌权时,尚且不敢轻易对付陈东。

此人因屡次直言攻击蔡京而获得名声,若对其施加惩罚,必将引发更多指责。

……

“汉文帝乃贤明之君,贾谊并非苛刻。

文帝虽仁慈宽厚、谦逊节俭,然亦有疏懒懈怠之举,仅以‘安定治理’评价,实为浅薄;盲目歌颂其政绩,则属谄媚。

陛下自问,与汉文帝相比如何?”

当赵桓读至此处,赵佶面色阴沉,显然陈东是在婉转讽刺。

不仅影射皇帝,更连带贬低群臣。

蔡京曾宣扬富足盛世之说,然今朝大宋却遭遇徐叛逆这般祸患,哪有什么太平盛世可言?如今朝廷官员,或阿谀奉承,或昏庸无能。

“称善政为安定治理者,要么愚钝,要么献媚。”这话分明是在指责所有人。

梁师成、杨戬等人岂能不明其意,顿时气愤不已。

宋徽宗沉默片刻,目光扫过群臣,随即转向陈东,脸上浮现出一抹耐人寻味的笑容。

“朕闻太学生议论纷纷,多有溢美之词。

爱卿直言无忌,实乃忠直之士。”他略作停顿,声音温和却带着几分试探,“但不知,汝所言皆是真心?”

陈东微微躬身,语气坚定:“陛下圣明,臣之言句句属实。

诚如古贤所云,君王者,当以天下为己任。

今朝廷内外,虽偶有微瑕,然皆因一时小人作祟,不足挂齿。”

话音未落,郑居中等人已在心底冷笑。

赵桓更是额头冒汗,忐忑不安。

他深知,这些话表面上是对皇帝歌功颂德,实则暗藏锋芒。

果不其然,陈东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变得犀利起来:“然则,陛下近年沉迷于丹药仙术,广建宫苑,此乃本末倒置之举。

天下百姓苦于苛捐杂税,饥寒交迫,而陛下却坐拥万顷良田而不恤民生,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赵佶面色铁青,双拳紧握。

他从未想过,一个小小的太学生竟敢当众指责自己。

而赵桓则被吓得瘫倒在地,连连磕头谢罪。

“父皇息怒!”徽宗身边的某位皇子突然开口,试图缓和气氛,“儿臣以为,陈东所言虽重,却也不失为肺腑之言。

与其责怪他人,不如自省其身。”

赵佶眉头微皱,沉思片刻后挥了挥手:“罢了,此事暂且放下。

朕自有分寸。”他转头看向郑居中,示意由他主持继续会议。

然而,众人离去后,赵佶独自伫立窗前,望着远处渐暗的天空,久久无语。

赵佶虽满心怨恨,却只能眼睁睁看着陈东风光无限,只得将怒火转嫁到赵桓身上。

赵桓无奈地承受着父亲的斥责,挨骂之后被赶走,赵佶的怒气稍减,随即转向群臣。

徐悟锋击败蔡攸大军后,进逼河北,新任大名府留守权邦彦多次请求增援。

东昌府、高唐州等地官员因贼寇逼近而寝食难安。

贼寇又威胁京畿和应天府,频繁演练兵马,让应天府留守忧心忡忡。

最令赵佶头疼的是,梁山贼寇势力渐长,东京粮价飞涨,梁山水泊成为交通要冲。

外部压力已重,内部又冒出陈东这样的隐患。

殿内众人皆非愚钝之辈,自十五万大军溃败后,无不日夜忧虑河北与京畿安危,更担忧自身处境。

无人知晓梁山贼寇还能平静多久,听说他们在山东分田授地,徐悟锋还设六部,虽未称王,却已有国之雏形。

一旦徐悟锋解决眼前问题,京畿与河北必将动荡,天下亦随之震动。

王庆在荆湖作乱,田虎横行河东,数月前摩尼教在池州叛乱,杀害知州苗尚高,此事也让赵佶心惊。

摩尼教曾有过反叛记录,若再起事端,局势将更加难以掌控。

赵佶焦虑地问郑居中:“与西夏议和进展如何?”

郑居中答道:“西夏同意议和,但要求巨额岁币。”

当年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建国号大夏,致信宋廷求认,却被宋仁宗严拒,下令剥夺其官职,并悬赏捕杀李元昊,承诺谁能取其首级,即可封为定难军节度使。

李元昊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宋夏之间接连爆发了三场大战: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史称“镇戎三败”。

这三场惨败让宋廷震惊不已,当时 ** 吕夷简感慨道:“一战不如一战,令人惊骇!”

然而到了赵佶即位时,形势已发生逆转。

西夏国小力弱,如何承受连年的战事消耗?

加之内部问题频出,宋朝对西夏的战争逐渐占据优势。

若非女真势力崛起,西夏可能已被 ** 。

这一年,西夏处境艰难,土地被宋军逐步蚕食。

此时宋廷突然派使者前来议和,西夏方面自然欣喜若狂。

但得知梁山好汉横扫山东、河北,连禁军都难以招架时,西夏人蠢蠢欲动,想要趁机获利。

赵佶听后不悦地说:“夏人索要岁币便给,朕只盼速议和停战,让西军回朝平乱。”

“宿元景那边有消息了吗?”赵佶问。

王黼出列奏报:“陛下,按行程推算,宿太尉刚到青州,恐怕还来不及传信。”

赵佶愈发焦虑,说道:“西军一时无法入关,招安又不知能否成功。

若梁山贼寇作乱,该如何是好?”

郑居中进言:“陛下,梁山贼寇擅长收买人心。

臣建议陛下颁布圣旨,赦免山东、河北叛乱为匪者,并免去一年赋税徭役。”

赵佶点头称许:“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

群臣商议许久,却无更佳对策。

在西军返回平叛前,一切谋划不过是空谈。

这时,一个小太监来报:“启禀陛下,赵明诚大人在外求见。”

“快请他进来!”

赵佶顿时精神一振。

若梁山能接受招安,不论真假,至少短期内能让他安心。

梁师成、杨戬、郑居中等人亦面露诧异之色,此次招安如此迅速便见成效,实在出乎意料。

过了一会儿,赵明诚满身风尘地赶回来了。

他一路上未曾停歇,刚回到东京城便直接入宫面圣,连家都没回。

“微臣赵明诚,叩见陛下!”赵明诚立刻跪拜于地,看到殿内有诸多大臣在场,心中略感诧异。

赵佶急切地问:“赵爱卿平身,那徐贼是否愿意归顺?”

赵明诚思索片刻后回答:“徐贼提出若要归顺,需朝廷派遣三千工匠,再加五百名太学生。”

此言一出,在座的大臣们顿时议论纷纷。

这徐悟锋实在不知分寸,三千工匠已是极大要求,居然还敢开口要五百名太学生!

赵佶闻言震怒,拍案而起:“真是贪得无厌的叛贼!朕已授予他节度使之职,又赐开府仪同三司,他不仅不知感激,竟还狮子大开口!”

“好个悖逆之徒!分明是在蓄积力量,此人野心昭然若揭!”

礼部尚书白时中率先站出反对:“陛下,绝不可答应徐贼的要求。”

尚书左丞薛昂亦附和:“若将五百太学生交付梁山,陛下苦心创办太学,岂非为徐贼做了嫁衣?”

郑居中补充道:“听说梁山正研制新型石炮,若给予三千工匠,岂不是助长贼势?将来更难制伏。”

众大臣相继发言,一致认为不应满足梁山的条件。

“住口!”见群臣争论不已,赵佶呵斥道。

待殿内稍作安静,赵佶转向赵明诚问道:“若朕拒绝这些条件,那徐贼是否真会拒绝归顺?”

赵明诚吞咽一下,答道:“陛下,徐贼确是如此态度。

若陛下不愿妥协,他另有一条件。”

赵佶眉头紧锁:“什么条件?”

赵明诚鼓足勇气继续说道:“徐贼遣人传话,如陛下真心招抚,须将一名帝姬许配,否则便接受之前提出的条件。”

话音刚落,赵佶面前的茶杯猛然飞出。

群臣皆望向赵佶,只见他面色阴沉,呼吸粗重如拉动风箱。

“好个逆贼,竟敢觊觎朕的女儿!”

大殿内,唯有赵佶的怒吼回荡。

第五〇〇章 直上天河下帝畿(第四更)

赵明诚返回住处时,衣衫已被汗水湿透,脑海中仍浮现着刚才赵佶震怒的模样。

人一旦动怒,绝非寻常之辈所能承受。

然而,怒气平息后,依旧得直面现实。

徐悟锋提出的两项条件,赵佶终究要选择一个接受。

正如鲁迅所言,人性往往倾向于妥协调和。

此前赵明诚提到梁山需五百太学生与三千工匠时,赵佶便觉太过分。

可当徐悟锋提出迎娶帝姬的要求,赵佶却觉得太学生和工匠的要求远不及此重要。

失去一些太学生和工匠,赵佶或许会觉得吃亏,但若将帝姬嫁予强盗头目,这对他的尊严而言则是莫大的羞辱。

实际上,徐悟锋虽有意迎娶帝姬,但考虑到赵佶的颜面,此事多半难以达成。

于是转而索求太学生和工匠。

帝姬虽贵,却不及实际利益来得实在。

经过权衡,赵佶最终应允了太学生和工匠的要求,并采纳梁师成等人的建议,将陈东等人送往梁山。

如此一来,不仅让赵佶得以耳根清净,还算是两全其美。

赵明诚一路奔波,终于可以稍作休憩。

待太学生和工匠集结完毕,他会亲自带领他们前往青州。

小妾见赵明诚归来,欢喜异常,立刻端上茶水,问道:“官人,为何这般早归?难道招安之事已成?”

赵明诚接过茶水饮了一口,说道:“尚未解决,那些强盗提出了无理要求,我此次回来是向陛下请示。”

“原来是这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