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 > 第104章 盗匪

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 第104章 盗匪

作者:姜向春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4 04:17:31

董平挨了一顿棍棒,伤痕累累,被杨林等人捆绑起来。

这位威震四方的双枪将,竟沦为阶下囚。

娄熊未看董平一眼,带着十多人打开城门,梁山军队如潮水般涌入。

城头守军大惊失色,还未反应过来,便听谢德喊话:“梁山兵马已入城,放下兵器,莫作无谓抵抗。”

士兵们面面相觑,自觉弃械,那一刻竟觉浑身轻松,压力尽释。

徐悟锋望向城头,朗声大笑,下令道:“派兵占据城头,大军暂留城外,我要与陈文昭说话。”

身旁的山士奇立即回应:“遵命!”

府衙内,陈文昭很快得知消息:娄熊、谢德以董平换得城门,献于敌寇。

他顿时瘫坐在椅上,心乱如麻。

“完了……”

他脑海中闪过轻生念头,或许寻根白绫便可解脱,还可能留下美名。

正欲颤巍巍起身安排家人撤离时,胡通判匆匆赶来。

“大人,贼人控制西门,但大军尚未入城。”胡通判汗流浃背地说。

陈文昭听闻此言,立刻振作起来,惊讶地追问:“贼寇并未进城,此话当真?”

胡通判急忙回答:“小人岂敢妄言?大人只需外出查看便知!”

陈文昭不再多问,迅速赶到府衙外,发现西门灯火辉煌。

城内虽显纷乱,却因城池失守所致,并非贼寇四处抢掠。

稍感安心后,陈文昭吩咐道:“速去探明详情,随后向本官汇报。”

贼寇虽已攻破城池,但未如攻打济州般侵扰城中富户,这让陈文昭深感疑惑。

不过,既然梁山匪众未进城,局面尚有转机。

然而,局势掌控在对方手中,无论结果如何,陈文昭都需应对。

“遵命!”胡通判领命离去。

陈文昭一边等候消息,一边下令各处都头 ** * 乱。

城内仍有火光,务必尽快扑灭。

不久,胡通判返回,手中多了一封信,急切递交给陈文昭:“大人,这是梁山首领命我转交的书信。”

陈文昭迫不及待接过信件,一眼看完内容,顿时长出一口气。

徐悟锋在信中明确表示,此次梁山军前来只为擒拿董平,为扈家庄枉死的百姓讨还公道,并非无缘无故攻城。

结尾处,徐悟锋提出条件,称只要获得钱粮,梁山泊便会撤兵。

陈文昭反复阅读数遍,终于放下心来,感觉轻松不少,这一难关总算度过。

些许钱粮算不得什么,只要贼寇未进城劫掠,即便暂时占据城门,也可视为城池安全。

同时,陈文昭内心感慨,这群匪徒虽行事大胆,但还算守信,声称只为董平而来,确实仅抓捕此人,连军队都没入城。

至于董平,陈文昭毫不在意。

若非他火烧扈家庄,致使数百人丧生,何至于引发今日之灾?

身为一介书生,陈文昭从未见过血腥场面,那些逝去的生命已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

再说两人一个擅长谋略,一个精通武艺,本就是不同路数,谈不上有什么交情。

陈文昭早有计划,若此次能守住城池,定会参奏董平一本。

之前损失兵马已是遗憾,这次又闹出如此大事,让他十分愤怒。

随即,陈文昭对胡通判说:“既然贼人索要钱粮,你立即通知城内富户,让他们到府衙商议对策。”他又补充道,“同时,派人告知百姓,贼寇只为董平而来,无意劫掠城中财物,让大家安心。”

“若有人趁机生事,一经发现即刻抓捕。”

“遵命!”胡通判听令后,立刻安排下去。

胡通判召集差役,在城内四处宣传,消息迅速传遍全州。

原本紧张的大户们得知情况后,有的甚至躲藏起来,但听闻此信,立刻振作精神,准备应对。

不久,城中局势稳定下来,陈文昭在府衙与各大户商讨筹措钱粮事宜。

西城门外,徐悟锋面对董平,面无表情。

董平被捆得严严实实,刚遭杨林痛殴,脸庞青紫交错,浑身狼狈不堪。

董平早已没了胆量,见到徐悟锋便急忙求饶:“久仰梁山好汉义薄云天,我之前在扈家庄时做错事,现已知悔过。”他低头恳切地说,“若寨主不嫌弃,我愿意加入梁山,从此效忠,绝无二话!”

徐悟锋听罢,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失望。

这便是号称双枪将的董平吗?

若董平能更刚毅些,他或许还会对其另眼相看,但眼前这般畏首畏尾的模样,却令他连连摇头。

旁边李逵按捺不住,怒斥道:“你这胆小如鼠的东西,早该在扈家庄投降,如今落在我们手里,反倒来求饶了。”

“像你这样贪生怕死的人,若让你上了山,岂不是坏了我们梁山的名声?”

徐悟锋转头对扈三娘说道:“三娘,这个人就交由你处理,杀或放,我都无异议。”

“多谢徐寨主!”

扈三娘咬紧牙关,瞪着董平骂道:“你这奸贼,当日火烧我家扈家庄时,可曾想过有今天?”

董平心中一寒,明白自己落入扈三娘手中凶多吉少,立刻高声喊道:“徐寨主,我真心归降,请给我一个机会!”

“给你机会?那些在扈家庄被烧死的几百人,又有谁给了他们机会?”徐悟锋摇头,让人把董平带下去。

扈三娘随后离开,众人只听见董平的呼喊声逐渐停止。

不久后,扈三娘返回,脸上带着几滴血迹。

第三〇六章 联金灭辽(第二更)

攻克郓州后的第三日,梁山兵马便撤离了。

城破当晚,陈文昭召集城中富户,将情况说明后,直接索要钱财。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富户们自然不敢反对,只是掏钱时,个个心疼不已。

徐悟锋虽未进城劫掠,但开口便是三十万贯,毫不客气。

富户们无奈之下,只能分摊费用,或以物抵债,终于凑齐了三十万贯,尽数送往梁山军营。

郓州并非贫瘠之地,作为一州治所,三十万贯虽多,但对于这些富户而言,还不至于危及性命。

徐悟锋拿到钱后,信守承诺,加之董平已死,他便不再久留,立即率军返回。

至于扈家与李家,因这次事件,都投向了梁山,无需徐悟锋开口,两家便主动请求加入。

独龙冈方向,徐悟锋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已派遣杨志前往驻防,随后还将安排工匠前去,构筑各类防御设施。

郓州城这边,陈文昭以财帛消灾,见梁山泊撤军,自是松了一口气。

但董平之死,需要向朝廷有所交代。

不过此事不难处理,只需据实禀报即可。

至于敌寇为何退兵,自然是在陈知州英明决策下,才保住城池未被攻破。

梁山泊在郓州城一战后,周边渐渐平静下来。

秋去冬来,转眼又要过年了。

徐悟锋大败六路官军,攻陷济州和郓州,之后一直在厉兵秣马,等待朝廷反击。

可眼看新年将至,东京方面却毫无动静,让他很是失望。

东京城里,高衙内失踪后,高俅曾让胡春寻找。

但年关将近,仍无任何音讯。

高俅既愤怒又无奈,好在高衙内有子嗣,不至于绝后,但他心中怨气难消。

然而,不知是谁掳走了高衙内,高俅又能向谁复仇?

就在这个时候,北方边关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十一月时,黄龙府失守,耶律延禧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征伐女真。

结果,在护步达岗一战中,辽军与金军相遇,金军仅两万兵力,却打得辽军溃不成军。

并非契丹人不堪一击,七十万大军若属实,即便每人吐一口唾沫,也能淹没女真人。

实则是耶律延禧倒行逆施,导致辽国内部 ** ,此次征讨女真,大军还未交战,辽国自己便已陷入混乱。

开战前,辽国有人密谋立耶律淳为帝,其中耶律章奴勾结燕王耶律淳的妻兄萧敌里及其外甥萧延留等人。

因此,大战尚未开始,耶律章奴便带着三百人从前线撤离,准备返回发动叛乱。

耶律延禧得知后,自然大惊失色,无心再战,急忙撤军回朝平叛。

然而七十万大军岂能说撤就撤?

这样以来,完颜阿骨打便抓住了时机,率精锐部队猛攻辽军中军,同时左右两翼夹击,辽军猝不及防,仓皇溃逃。

女真军队乘胜追击,一举攻克辽东五十余州。

最滑稽的是,耶律章奴拼死返回,企图拥立耶律淳登基,但耶律淳却拒绝了这一提议。

耶律淳乃辽兴宗耶律宗真的孙子,辽道宗耶律洪基的侄子,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叔父。

辽道宗驾崩时,他曾有机会继承皇位。

天祚帝东征失利后,辽国的文武百官对他渐渐失去信心,认为耶律淳更为贤能。

在耶律章奴等人的 ** 下,许多人主张废黜天祚帝,改立耶律淳为帝,如此一来,女真叛军或许可以不战而退。

于是,辽国的文武大臣联合起来,向天祚帝施压,要求他禅位给耶律淳。

甚至耶律章奴等人还派出两千骑兵,准备迎接耶律淳。

若这场 ** 成功,最大的赢家将是耶律淳,但他却背叛了盟友,将萧敌里和萧延留囚禁,并向天祚帝告密。

不久后,他又献上了两人的首级,耶律章奴得知后,只能连夜逃离。

耶律淳究竟如何打算,外界无从知晓,但辽国的内部局势确实已经混乱不堪。

消息传至东京,年初还被视为荒诞的联合金国灭辽计划,如今有不少人认为此计可行。

提出此计划的马植,因此成为东京城中的焦点人物。

赵佶好大喜功,得知契丹惨败后,心中便蠢蠢欲动。

灭辽与否,赵佶并不在意,但如果能收复燕云之地,那便是莫大的功业,在史册上也能留下英明神武、一代明君的美名。

回顾北宋历史,除了赵匡胤早逝,历代皇帝无不深受辽国之苦。

赵光义两次北伐,起初形势大好,却因轻敌而败,成为后人笑谈。

宋真宗时,辽军曾攻至澶州,宋真宗害怕至极,欲南逃,幸得寇准力劝,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澶渊之盟签署后,宋朝每年向辽国进贡,虽保和平,但也处于弱势地位。

如能收复燕云之地,大宋便可扬眉吐气,赵佶认为,即便历任皇帝的功业,也难以与自己相比。

于是,在他的主导下,临近年底,朝廷内外对是否联合金国攻打辽国的议论愈发激烈,具体方案也逐渐成形。

童贯、高俅等人自不用说,就连一向深思熟虑的蔡京,此时也对这一提议表示赞同,再加上赵佶的暗中推动,朝野上下几乎一致看好这条策略。

某日清晨,百官齐聚丹墀,按照品级依次排列。

待礼毕后,文武官员分班站立。

讨论的话题自然围绕着如何联合金国对付辽国展开。

想起当年童贯出使辽国时,马植曾秘密会面,建议通过联络女真部族来削弱辽国。

这一计划的影响力,丝毫不逊于三国时期的隆中对策。

遗憾的是,马植忽略了关键一点——这种远交近攻的战略需要足够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

他在燕地长大,只见证了大宋表面的繁荣,却没有察觉到其背后的隐患。

他或许从未想过,如今的大宋军备已如此脆弱。

大臣们正在商议之际,赵佶认为时机成熟,便示意让马植发言。

只听马植道:“女真人痛恨辽人已久,若派遣使者由登州、莱州渡海前往,与女真结盟共同攻打辽国,则复兴国家指日可待。”

“此计甚妙!”赵佶兴奋地拍案而起。

蔡京、童贯、高俅等人见状,纷纷附和,至此,连金灭辽的基调基本确立。

赵佶满心欢喜,不仅赐予马植赵姓,更名为赵良嗣,还授予他秘书丞的职位,升任直龙图阁,提点万寿观,加封右文殿修撰。

此刻,除了少数几位冷静思考的大臣外,其余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仿佛收复燕云已成定局,只等 ** 行赏了。

高俅略作思索,目光扫向蔡京与梁师成,二人默契地点点头。

随即,高俅跨前一步,奏道:“陛下,臣有一事禀报。”

高俅跪倒在地,禀告道:“启禀官家,近来济州管辖区内的梁山泊出现了一批贼寇,为首的徐悟锋纠集亡命之徒 ** ,行径恶劣,不仅抢夺民财,还洗劫官府库房,实属罪大恶极。”

赵佶听后大惊,急忙问:“我大宋国泰民安,怎会有这般逆贼?朝廷可曾派兵围剿?”

高俅回答说:“臣刚得到消息,便命令京东各路调兵围剿,其中还有节度使项元镇,然而此人本是江湖中人,虽蒙皇恩厚待,却不知感恩图报,现已叛变投敌!”

“后来臣又与蔡太师商议,派义勇武安王的后代关胜率领一万五千精锐部队前去讨伐,但遗憾的是,关胜并无真才实学,致使朝廷军队全军覆没。”

“这些贼寇击败朝廷大军后,首先攻陷了济州城,犬子拼死坚守,誓不投降,最终英勇牺牲。”

“之后,贼寇 ** 将扈家庄付之一炬,导致数千无辜百姓丧生,还进逼郓州城下。

幸亏知州陈文昭全力守护,才保全了城内百姓的安全。”

赵佶虽然平日昏庸,但并非愚钝之人,心中迅速权衡,仅前几次调动的兵力便达四五万,却依旧无法剿灭这一小股贼寇,顿时被震惊得无以复加。

赵佶面色凝重地说:“朝廷数万大军围追堵截,居然连一伙贼寇都对付不了,看来这伙人的实力不容小觑啊。

为何朕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事情?”

宿元景听到这里,微微皱眉,站出来说道:“臣之前便听说梁山贼寇势力庞大,四处侵扰地方州县,早已呈递奏折给圣上,想必是圣上事务繁忙,一时疏忽了。”

赵佶听罢,不禁疑惑,将目光转向梁师成。

梁师成连忙走到赵佶身边,低声说道:“圣上当时正专注于书画创作,奴才认为徐悟锋之类不过是寻常盗匪,所以让枢密院发兵剿灭。

事后,奴才也向圣上报告过了。”

赵佶仔细回想,确实在他即位之初,梁师成确实提到过京东一带有匪乱之事。

赵佶兴趣多样,且沉迷享乐。

登基初期,他还决心励精图治,想要成为一代明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繁杂的政务让他逐渐感到厌倦,每天处理奏折就已经耗费了许多精力,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享受生活呢?

于是,赵佶经常让梁师成代为处理政务,这也给了梁师成掌控朝局的机会。

赵佶点头说道:“我记得了,朕曾批准枢密院出兵讨伐梁山贼寇,为何不但未能剿灭,反而愈演愈烈,甚至攻破州府?”

蔡京立即上前奏道:“陛下有所不知,梁山水泊位于济州境内,方圆八百余里, ** 是一大岛,四周尽是无边芦苇荡,贼寇藏身其间,确实地势险峻。”

“贼寇又极尽狡诈,官军若前往围剿,他们便退入梁山深处,除非准备大批舟船,并集结重兵围攻,否则难以彻底消灭。”

“臣与童枢密、高太尉商议多次,虽屡次调兵遣将,也斩杀不少贼寇,但每次贼寇战败,都会遁入水泊之中。”

“就像关胜等人,徒有虚名,轻率冒进,贸然闯入水泊,结果中了贼寇埋伏,致使损兵折将,颜面尽失。”

赵佶听后稍感宽慰,从蔡京的话中得知,贼寇虽占地利,却并非不可对付。

赵佶沉思片刻,问高俅:“高太尉,你家公子近况如何?”

高俅趴在地上痛哭:“犬子誓死守城,以报皇恩,却连 ** 都未寻获。”

赵佶叹息道:“我朝有如此忠勇之士,何愁平定不了这些草寇。

爱卿请节哀,令郎为国捐躯,朕绝不会忘记他的功绩。”

“蔡爱卿,稍后考虑一下,高太尉之子为守城殉职,应授予何种封号?”

高俅喊道:“为国尽忠理所当然,犬子虽死犹荣,不敢奢望额外封赏!”

满朝文武闻言,有人暗自冷笑,高衙内的为人他们岂会不知?据说他弃城逃亡,入京后遭贼寇劫掠,至今生死未卜。

什么为国尽忠,简直是笑话!

不过众人心里清楚,高俅深受圣眷,没有十足把握,谁也不敢贸然揭露 ** 。

赵佶安抚完高俅,又问:“关胜现在何处?”

蔡京答道:“至今仍下落不明。”

宋徽宗微微蹙眉,语气略显不满:“什么叫下落不明?此人既为关姓后人,想来应有些真才实学,之前在何处任职?”

蔡京躬身回答:“他曾任蒲东巡检。”

宋徽宗听后忍不住苦笑:“区区巡检,怎可统领大军?难道军国大事就这般轻视吗?”

童贯出班奏道:“此事实属臣等失察。

关胜此人,臣此前从未听闻,因宣赞推荐且自称武安王后代,故令其带兵。

不想竟是虚有其表。”

梁师成附和道:“陛下息怒,只因关胜出身显赫,童枢密等人只知其名未见其能,这才误信。”

宋徽宗摆手示意不必多言,转向另一话题:“至于项元镇,该如何处理?当初若非皇兄恩旨赦免他的罪责,又准许他为国效力,哪会有今日局面?他竟投向盗匪,莫非江湖果真如此诱人?”

蔡京答道:“项元镇本性难移,即便做了节度使,怕也仍是旧习不改。

加之战局不利,投敌亦在意料之中。”

“既然他已背叛朝廷,不如将其家属尽数抓捕,男子发配边疆戍守,女子送入教坊,以儆效尤。”

“就依蔡爱卿所言行事。”

宋徽宗面沉似水,缓缓点头:“梁山贼寇横行乡野,祸及百姓,实在不可饶恕。

谁愿替朕分忧,领兵征讨?”

群臣寂静无声,无人响应。

众臣虽不清楚详情,但上次数万大军围攻梁山,结果惨败告终,皆知此贼难以对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