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穗在祠堂的档案室里翻到那本1953年的账簿时,指尖正沾着新熬的桂花糖霜。账簿的纸页泛黄发脆,却在“递糖记录”那页留着片干枯的桂花——是阿婆当年夹进去的,叶脉里还嵌着细小的糖粒,像没化完的时光。
“1月3日,递糖给张屠户家,他家娃生疹子,用糖霜擦身子;2月17日,递糖给码头挑夫,十块桂花糖,换他们帮着抬新糖锅;3月29日,递糖给路过的货郎,他说北方缺糖,带了五十块去闯关东……”林穗轻声念着,忽然发现每个“递”字的笔画里,都藏着个小小的“人”字。
档案室的木门“吱呀”作响,阿砚抱着摞新收的“递糖手札”进来。手札是全球使者送来的,每本都记着当地人递糖的故事:
- 肯尼亚的手札里夹着片甜草叶,上面写着:“1960年,卡玛的祖父用三块糖换了游牧民族的水囊,两人在沙漠里分着吃,糖渣喂了骆驼,后来那骆驼走到哪,哪就长甜草。”
- 冰岛的手札是用海豹皮做的封面,里面画着幅冰屋图:“1975年,奥拉夫的祖母把最后一块糖递给冻伤的探险家,探险家说那糖在嘴里化成了火,后来他成了冰岛第一个甜味使者。”
- 巴西的手札里贴着张糖纸,糖纸背面的字迹被汗浸湿过,却仍能看清:“1983年,若昂的父亲在雨林里迷路,印第安人用块木薯糖换了他的指南针,说‘糖能指路,比针准’。”
阿砚指着中国手札里的幅素描:“穗姐,你看这个——阿婆递糖给讨饭的小孩,小孩手里攥着块石头,后来那石头被阿婆磨成了糖模,现在还在东京的工坊里用着呢。”
林穗凑近看,素描里阿婆的手掌张开,掌心的纹路与小孩的掌纹交叠,像两条缠在一起的甜脉。她忽然想起阿婆常说的话:“递糖的时候别攥太紧,手松了,甜才能流到别人心里。”
这时,祠堂的铜铃响了,是全球甜味网络的“紧急递糖信号”。屏幕上显示:尼泊尔的登山队在珠峰大本营断了糖,队员出现低血糖症状。
“让印度的使者往糖浆里加姜黄,抗寒;让不丹的使者送点酥油糖,顶饿。”林穗迅速下令,指尖在地图上划出条递糖路线,“两小时内必须送到,用无人机接力,别让甜在路上凉了。”
阿砚看着屏幕上跳动的路线图,突然笑了:“这路线像不像阿婆掌纹的形状?”
林穗抬头,果然——无人机的航线在喜马拉雅山脉上空连成曲线,与档案室里那张阿婆的掌纹拓片几乎重合。东京樱花糖坊的仓库里,佐藤萤正给学徒们展示那支“石头糖模”。模子是阿婆用珠峰脚下的石头磨的,内侧刻着朵桂花,边缘还留着小孩的牙印——当年那讨饭的孩子咬过石头,阿婆没舍得磨掉。
“阿婆说,这模子要‘传温不传冷’。”佐藤萤将糖浆倒入模子,掌心贴着模子外壁,“熬糖时手的温度会渗进去,糖里就带着人的气,吃的人能尝出来。”
学徒里最小的花子突然举手:“萤师傅,为什么我们的糖模都是石头或木头做的?用金属的不是更快吗?”
佐藤萤从柜子里取出个黄铜模子,是1970年东京奥运会时做的,上面刻着奥运五环。“你摸摸。”她把铜模递给花子,“金属太凉,留不住人的温度。阿婆1965年来看我们,特意把这铜模泡在桂花蜜里三个月,才让它有了点暖乎气。”
花子捧着铜模,果然摸到一丝微弱的温度,像有人刚用手捂过。
仓库的角落里,堆着193国送来的“传温糖模”:埃及的椰枣木模、墨西哥的火山石模、韩国的青瓷模……每个模子的内壁都留着使用者的掌温印记,用红外仪能看到淡淡的热痕。佐藤萤的祖父曾在日志里写:“1955年,阿婆用中国的陶模和我们的木模交换,说‘模子换着用,甜才能串成串’。”
这天,佐藤萤收到林穗寄来的包裹,里面是半块阿婆的糖砖和张字条:“用这糖砖的粉末调糖浆,试试能不能让模子的温度传得更远。”
她按字条说的做了。当糖浆注入石头模子,奇迹发生了——模子上的桂花纹突然亮起,热痕顺着网络传到全球的糖模上,埃及的椰枣木模渗出了糖汁,墨西哥的火山石模冒出了热气,韩国的青瓷模上凝出了水珠,像193只手在同时传递温度。
花子举着红外仪尖叫:“师傅!热痕连成线了!像条绕地球的手拉手!”
佐藤萤看着屏幕上的热痕网络,眼眶发热。她想起阿婆1972年最后一次来东京时说的话:“笔要传,温度更要传。你握着我的笔,我握着他的笔,千万只手的温度聚在一起,再冷的糖也能熬热。”撒哈拉的尼日尔基站,阿依莎正教孩子们玩“手影糖戏”。她用手在灯笼前比划,墙上就映出骆驼、椰枣树的影子,孩子们则往影子里撒糖粉,说“给骆驼喂点甜,它才有力气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