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推荐一道非常符合进补的汤,那就是陈皮老鸭汤,它的做法简单又养生,跟着小篇一'起来了解了解!
说起这陈皮老鸭汤,我和它结缘的故事,还真带着几分戏剧性。
那是三年前的一个秋日,我连着加了好几天班,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了。喉咙又干又痛,咳嗽止不住,可身体里头却莫名地燥热,吃什么都觉得没滋味。母亲从老家来看我,一见面就皱起眉头:“瞧瞧你这脸色,燥火伤阴了,得润一润。”她二话不说,转身就进了厨房,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包用旧报纸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几片干瘪褐黄、其貌不扬的陈皮,又从市场拎回半只老水鸭。
我倚在厨房门边,看着她不紧不慢地忙碌,心里还犯嘀咕:这玩意儿能好喝吗?然而,当砂锅开始在灶上“咕嘟咕嘟”地低吟,一股奇异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时,我的疑虑开始消融了。那香气,不是那种霸道的浓香,而是一种沉稳的、带着岁月醇厚的甘香,丝丝缕缕,沁人心脾。一碗热汤下肚,汤汁澄清香醇,鸭肉酥烂不柴,尤其是那陈皮的甘洌,仿佛一下就把喉咙间的燥热抚平了,一股暖流顺着喉咙滑入胃中,通达四肢百骸。那一晚,我久违地睡了一个沉实的好觉。
从那以后,这道汤便成了我家四季常备,尤其是夏秋之交、季节转换时的“定心丸”。今天,我就把这碗凝聚着时光与智慧的养生汤,细细地说与你听。
一、 汤中“二宝”:看似寻常,实则身怀绝技
这碗汤的精髓,全在于陈皮与老鸭这一对“黄金搭档”。它们看似平常,却各自带着天地滋养的灵气,相辅相成,成就了一碗不平凡的养生佳品。
1. 陈皮:时光淬炼的“和中之王”
在认识这碗汤之前,我对陈皮的印象,还停留在零食摊上的九制陈皮。直到真正了解它,我才明白,“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 这句老话,绝非虚言。
陈皮,说白了就是晒干存放的橘子皮。但此“皮”非彼“皮”,它不是随便什么橘子皮晒干就成的。地道的广陈皮,需要在新会那片独特的水土中生长,经过“开皮”、“翻皮”、“晒制”的精心处理,而后进入最关键的阶段——陈化。“陈”是它的灵魂所在。 就像一坛好酒,岁月会褪去它最初的辛辣燥烈,转而沉淀出醇和温润的品性。三年的陈皮,果香尚存,略带辛涩;五到八年的,香气转为沉郁,药性渐显;而十年以上的,则乌黑亮泽,香气内敛,入水久煮不烂,汤色金黄透亮,药效最为卓着。
在我心里,陈皮就像一位阅历丰富、温和睿智的长者。它性温,味苦、辛,归脾、肺经。它的“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行,“温”能暖能和。所以,它最大的本事就是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化解腻滞: 我们吃多了,觉得胃里胀满不消化,感觉食物都堵在那儿了。这就是中医说的“中焦气滞”。陈皮的辛香走窜之性,就像一位高明的交通指挥,能疏通这团“堵车”的滞气,让脾胃的运化功能重新恢复畅通。
· 燥湿化痰: 体内湿气重的人,常常感觉身体困重,喉咙痰多。陈皮性温燥,正能燥湿,把身体里多余的、不该有的“水湿”给烤干,从根源上杜绝了生痰的可能。
· 理肺气,止咳嗽: 它的香气还能入肺,宣散肺中壅滞之气。无论是寒咳还是热咳,配上合适的药材,它都能发挥妙用。
在我的食疗实践中,陈皮是一位“谦和的君子”,它与补药同行,能避免滋腻碍胃;与泻药为伍,能辅佐其功,防止伤正。这就是它“和中”的智慧。
2. 老鸭:滋阴补虚的“水中清补佳品”
说完“君子”,我们再谈谈这位“隐士”——老鸭。
为什么一定是“老”鸭?因为鸭子常年生活在水中,性偏凉,有滋阴的底子。而经过长时间的生长,它的肉质紧实,营养积蓄更为丰厚,滋阴补虚的效果远非嫩鸭所能比。 嫩鸭性偏温,容易助燥生火,而老鸭则性平偏凉,滋而不腻,补而不燥。
《日用本草》里记载鸭肉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这寥寥数语,可谓道尽了老鸭的精髓。
滋阴: 这是它最核心的功效。对于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像我这样熬夜、用脑过度、说话多的人,最容易耗伤的就是身体的“阴液”。阴液好比机器的润滑油,润滑油不足,身体就会产生“虚火”,表现为口干咽燥、手心发热、心烦失眠。老鸭汤,就是最好的“润滑油”补充剂。
· 清虚热: 它清的,不是那种感冒发烧的实热,而是那种由阴虚引起的、骨子里的燥热。
· 利水消肿: 鸭肉利水,对于体内有湿气导致水肿的人,也有很好的辅助调理作用。
所以,老鸭是一位“清补”的高手,它补得润物细无声,不会让你上火,只会让你感觉从内而外的滋润、舒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