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补不如食补,说的一点也没错,但这个食补不一定是名贵的药材或者大鱼大肉,它可以是我们常见的一些粗粮或者野草!
您说的这个“食疗养生”,我太有感触了。几年前,我的身体给我敲了一次重重的警钟。那段时间工作忙,天天外卖应付,熬夜是家常便饭,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头晕目眩,趴在办公桌上起不来。去医院检查,倒也没什么大病,就是医生说的那句“亚健康,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让我心里咯噔一下。他最后叮嘱:“别总想着吃药,药补不如食补,回去好好吃饭,比什么都强。”
那句话,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从此,我一头扎进了食疗养生的世界,从《黄帝内经》读到现代营养学,从外婆传下来的饮食口诀,摸索到市场上的时令蔬菜。这几年,我不仅把身体调理了回来,整个人也变得精神饱满,气色红润。今天,就想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跟你聊聊我这几年对“吃出健康”的切身感悟。
一、 什么是食疗?它远不止“吃东西”那么简单
刚接触“食疗”时,我以为就是“生病了,吃点什么东西好得快”。比如感冒了喝姜汤,咳嗽炖个梨。但越深入了解,我越发现,这理解太片面了。
在我看来,食疗的核心,不是“治”,而是“养”。 它不是等身体这栋房子着了火,才急着去找水龙头(那是药物的强项),而是平日里就做好防火措施,加固墙体,疏通管道,让房子本身坚固耐用,风雨不侵。
它背后是一套古老而智慧的整体哲学:天人相应。 我们的身体,和自然界的四季、气候是一体的。所以,食疗讲究“因人、因时、因地”。
· 因人而异: 我是湿热体质,以前不懂,夏天天天抱着西瓜吃,结果越吃越没精神,大便还粘腻。后来才明白,西瓜是“天然白虎汤”,大寒,我这种脾虚湿重的人吃多了,就是雪上加霜。而我那位气血虚的朋友,夏天喝点姜枣茶,冬天吃点羊肉,反而面色越来越红润。所以,了解自己的体质,是食疗的第一步。
· 因时而动: 春天,万物生发,肝气旺盛,我就多吃嫩芽、绿叶菜,比如香椿、韭菜,帮助身体抒发。夏天暑湿重,我会用薏米、赤小豆、绿豆煮汤,清暑利湿。秋天干燥,银耳、百合、梨子就成了我餐桌上的常客,滋润肺和皮肤。冬天闭藏,需要温补,一碗当归生姜羊肉汤下肚,从里到外都暖和了。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因地取材: 我生活在南方,湿气重,本地产的木棉花、五指毛桃就是祛湿的好宝贝。而北方的朋友,气候干燥,他们常吃的山药、杏仁就能很好地润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地当季的食材,往往就是最适合你身体的“药”。
所以,食疗的本质,是让我们吃进去的每一口饭,都成为滋养身体的能量,而不是负担。 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二、 什么食材属于养生?它们就藏在你家的厨房里
一说养生食材,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虫草、燕窝、海参这些名贵补品。我以前也迷信过,花大价钱买来,吃了段时间,感觉也就那样,心理安慰大于实际效果。
后来我悟了,真正的“养生食材”,并非遥不可及,它们就平平常常地躺在我们的厨房里,菜市场里。 最高明的养生,是“于寻常处见功夫”。我给你分享几类我厨房里雷打不动的“养生明星”。
1. 五谷为养——能量的基石
这是《黄帝内经》放在首位的智慧。现在很多人为了减肥不吃主食,在我看来自毁长城。五谷是种子,是植物最精华、生命力最旺盛的部分,是给我们身体提供最基础、最纯粹能量的来源。
· 小米: 这是我的“月子米”,也是养胃第一功臣。以前胃不舒服,反酸,我就连续喝一个星期的小米粥,那种温暖、妥帖的感觉,是任何胃药都给不了的。它色黄入脾,最养脾胃之气。
· 大米: 不要一提大米就觉得是碳水炸弹。熬到上面有一层“米油”的米粥,是生病后、身体最虚弱时最好的补品,它能滋阴生津,恢复体力,比任何营养液都平和有效。
· 糙米/全麦: 它们保留了完整的谷粒,富含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我以前有段时间便秘,脸色暗沉,后来把一部分白米饭换成糙米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肠道通了,脸自然就干净了。
2. 蔬菜为充——身体的清道夫
蔬菜是疏通身体的,防止我们因吃得太好而“堵住”。
· 根茎类(山药、土豆、红薯): 山药,我称之为“平民人参”。脾虚腹泻、肺虚咳嗽时,蒸一段铁棍山药吃,比吃药还管用。它性子平和,不寒不热,是健脾益肺固肾的“多面手”。
· 绿叶蔬菜(菠菜、小油菜等): 它们是叶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宝库。我每天午餐和晚餐,必定保证有一盘绿叶菜,清炒或者白灼,尽量保持它的原味和色泽。这就像是给身体做日常的清扫和润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