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厨房里,45岁的李女士正忙着熬制一锅“十全大补汤”。入秋以来,她按照网上流传的方子,将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等十几种药材一锅炖煮。结果全家喝完不仅没起到养生效果,反而出现了上火、腹胀、失眠等不适症状。
中国药膳研究会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家庭在秋季会尝试自制药膳,但其中近半数存在药材搭配不当或用量超标的问题。某三甲医院中医科统计显示,每年秋季因错误服用药膳导致身体不适就诊的患者增加35%。
“很多人把药膳当成了万能养生法,殊不知‘药食同源’的前提是辨证施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指出,秋季药膳误区正在成为新的健康隐患。
---
01 药膳本质:食物还是药物?
药膳的历史渊源
药膳起源于我国古代“医食同源”理论,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饮食原则。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设“食治”专篇,强调“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
真正的药膳需要遵循中医理论,根据体质、季节、地域等因素个性化调配。而现代人往往将其简单理解为“药材 食材”的随意组合。
药膳与普通饮食的区别
普通饮食:满足营养需求,维持生命活动
保健食品:调节机体功能,适用于特定人群
药膳: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具有预防、治疗、康复作用
“很多人忽略了药膳的‘药性’,盲目进补反而伤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佘世锋指出。
---
02 五大“药膳邪修”,厨房里的健康陷阱
邪修一:药材越多越补
“把名贵药材都放进去,肯定大补”是常见误区。实际上,药材搭配需要遵循“君臣佐使”原则,胡乱组合可能产生相反效果。
典型案例:一位中年男性将人参、鹿茸、肉桂等温补药材与海鲜同炖,导致严重上火、鼻出血。中医专家指出,秋季燥邪当令,过度温补犹如“火上浇油”。
邪修二:忽视体质差异
一家老少同吃一锅药膳,是最大的误区。中医将体质分为九种,不同体质需要不同的药膳方案。
例如:
阴虚体质(口干、潮热)忌用温燥药材如肉桂、附子
湿热体质(油腻、长痘)忌用滋腻药材如熟地、阿胶
气虚体质(乏力、易感冒)宜用黄芪、党参等
邪修三:盲目追求名贵药材
“越贵越补”的观念导致很多人盲目追求虫草、燕窝等名贵药材。实际上,药膳讲究对证施治,而非越贵越好。
江苏省中医院药学部主任姚毅指出:“普通食材如山药、百合、莲子,只要搭配得当,其养生效果不输名贵药材。”
邪修四:过度依赖药膳调理
一些慢性病患者盲目停药,指望通过药膳治病。专家强调,药膳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随意停药极其危险。服用任何药膳前都应咨询医生。
邪修五:忽视食材配伍禁忌
药材与食材之间存在相克关系,胡乱搭配可能降低营养甚至产生毒性。例如:
· 萝卜与人参同食降低补气效果
· 螃蟹与柿子同食易形成胃结石
· 菠菜与豆腐同食影响钙吸收
---
03 中医辨证,秋季药膳分型论治
燥邪伤肺型:秋季最常见
辨证要点:干咳少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
食疗原则:滋阴润肺
推荐药膳:百合银耳羹
配方:鲜百合30g、银耳15g、冰糖适量
制法:银耳泡发后与百合同煮至粘稠
禁忌:痰多便溏者慎用
脾胃虚弱型:夏秋之交多见
辨证要点: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
食疗原则:健脾和胃
推荐药膳:山药薏米粥
配方:鲜山药100g、薏米50g、大米50g
制法:所有材料同煮为粥
禁忌:便秘者慎用薏米
肝火旺盛型:压力大人群
辨证要点: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头晕目眩
食疗原则:清肝泻火
推荐药膳:菊花枸杞茶
配方:菊花10g、枸杞15g、冰糖适量
制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用
---
04 科学药膳,现代营养学的验证
药膳有效成分分析
多糖类:香菇、银耳中的多糖增强免疫力
黄酮类:菊花、枸杞中的黄酮抗氧化
皂苷类:人参、山药中的皂苷调节代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证实,传统药膳中的活性成分确实具有特定保健功能,但需要科学提取和合理用量。
烹饪方式对药效的影响
炖煮:适合根茎类药材,利于成分溶出
蒸制:保留水溶性成分,减少营养流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