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卫生间里,42岁的张女士又一次经历着痛苦的挣扎。自从入秋以来,她尝试了朋友圈所有的“通便妙招”——每天喝8杯水、吃大量香蕉、甚至服用网红小粉丸……结果便秘反而越来越严重,不得不依赖开塞露才能勉强排便。
我国便秘患病率高达3%-17%,其中秋季因气候干燥,便秘就诊人数增加40%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七成便秘患者曾尝试不科学的通便方法,导致问题从偶尔便秘发展为慢性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医师林国乐指出:“近年来因滥用泻药导致‘结肠黑变病’的患者显着增加,这些看似有效的‘通便邪术’正在悄悄破坏肠道功能。”
---
01 秋季便秘:不只是“缺水”那么简单
很多人简单地将秋季便秘归咎于“秋燥缺水”,但真相远非如此简单。
便秘的三种类型,你是哪一种?
弛缓性便秘:最常见类型,约占便秘患者的60%。因肠蠕动减弱导致,常见于老年人、久坐族。表现为排便无力、便质松软但排出困难。
痉挛性便秘:因精神压力、焦虑导致肠道痉挛,约占25%。典型症状为腹部胀痛、排便呈颗粒状(羊粪状),常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
直肠性便秘:因忽视便意、排便时间不规律导致直肠敏感性降低,约占15%。特点是排便次数少、每次排便量多且干硬。
秋季便秘的特殊性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秋季燥邪易伤肺阴,肺失宣发肃降,进而影响大肠传导功能。这就是为什么秋季便秘往往伴有皮肤干燥、咽干咳嗽等肺系症状。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秋季日照时间缩短会影响血清素分泌,而肠道是人体最大的血清素合成器官(约90%的血清素在肠道产生),血清素不足会直接导致肠蠕动减缓。
---
02 五大“通便邪术”,越治越堵的陷阱
邪术一:盲目大量饮水
“每天八杯水”是流传最广的健康建议之一,但对便秘未必有效。过量饮水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甚至导致电解质紊乱。
真相是:只有体内缺水导致的便秘才需要多喝水。对于其他类型的便秘,单纯增加饮水量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因为稀释消化液而加重问题。
邪术二:香蕉通便迷信
未熟透的香蕉含有大量鞣酸,这种物质具有收敛作用,反而会加重便秘。即使熟透的香蕉,其膳食纤维含量(1.2g/100g)也低于很多其他水果(如苹果2.4g/100g)。
香蕉中的钾含量较高,适合腹泻后补充电解质,但对便秘帮助有限。猕猴桃、火龙果、西梅是更好的通便水果选择。
邪术三:滥用泻药和清肠产品
网红“小粉丸”、减肥茶、清肠保健品等往往含有蒽醌类泻药成分(如番泻叶、芦荟大黄素),长期使用会导致:
· 结肠黑变病(肠道黏膜变黑)
· 泻药依赖性便秘(肠道神经损伤)
·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等)
日本胃肠病学会统计显示,连续使用刺激性泻药超过6个月的患者中,80%出现泻药依赖。
邪术四:极端饮食法
“只吃蔬果不吃主食”、“无油饮食”等极端方法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油脂是肠道润滑剂,完全无油饮食反而可能加重便秘。
一位28岁女性为减肥实行无油饮食,结果导致严重便秘,需要人工取便。恢复适量健康油脂(如橄榄油、亚麻籽油)后症状明显改善。
邪术五:盲目补充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需要充足水分才能膨胀起效,否则可能像干燥的海绵堵塞下水道一样加重便秘。突然大量增加纤维摄入还可能导致腹胀、腹痛。
正确的做法是循序渐进增加纤维,同时保证足够饮水。可溶性纤维(燕麦、豆类)与不溶性纤维(麦麸、芹菜)需要均衡摄入。
---
03 中医辨证,秋季便秘分型论治
中医治疗便秘强调“辨证论治”,不同体质需要完全不同的方案。
阴虚肠燥型:秋燥最常见的便秘
辨证要点:大便干结如羊粪,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
治疗原则:滋阴润肠,增液行舟。
推荐方剂:增液汤合润肠丸加减。玄参15g、麦冬12g、生地黄15g、火麻仁10g、杏仁10g。
食疗方案:银耳杏仁羹。银耳20g、甜杏仁15g、冰糖适量,炖至黏稠。滋阴润肺,润肠通便。
气虚失运型:老年人和久坐者常见
辨证要点: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面色苍白。
治疗原则:益气润肠,健脾升阳。
推荐方剂:黄芪汤加减。黄芪30g、陈皮10g、火麻仁15g、白蜜10g。
食疗方案:黄芪苏麻粥。黄芪20g、紫苏子10g、火麻仁10g、粳米50g,煮粥食用。补气健脾,润肠通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