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1973,国家因他而改变 > 第143章 陇上行(定西谈)

1973,国家因他而改变 第143章 陇上行(定西谈)

作者:河西的风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02 17:43:36

我们过年走亲戚带猪肉条,点心,这儿你带几瓶干净的水,就是最好的礼物。所以,永航到市政府把自己的水壶灌满了水,澹台师父的水壶是酒,还是算了。

看看周围,永航不由得感叹!

“师父,这儿好穷啊。”

澹台师父看着前方,没有回头迈开步伐向前走。

永航跟上。

“古时候可不是这样,自古陇西就是“关陇道”的重要节点,那时候商贸繁华,商货远通河西,西域各地,客商不绝。这儿呢,又是重要的军事要地,扼守向西通道。”

冷不丁的澹台师父来了一句:

“知道李世明吗?”

澹台师父在前,永航在后,走在高高低低的黄土高地上,走过一个个的沟壑山岗,师徒两人边走边聊。

师父一句话把永航气到了。

“师父,唐宗宋祖,唐太宗我还是知道一点的。”

“哦,那你知道,他家祖祠在哪儿吗?”

“师父,唐太宗他老子是山西太原起兵的,当然在太原了。”

澹台静明回头瞪了永航一眼道:

“蠢蛋,不好好读书,唐以前的正史也要读,不要看那些个野史,杂记,要看的话,也要抱着怀疑批判的思想去读。”

“师父,那你说老唐家的祖祠在哪?”

“什么老唐家,是李氏宗祠,老李家。”

澹台师父被永航绕晕了。

“李氏宗祠就在此地,陇西县,唐初李世明建设的,不过破坏的严重,还有部分建筑群,现在是个学校。也好,让娃娃们在那儿上学挺好,这儿以前也是文采荟萃之地。”

“师父啊,你说在这么个穷山沟沟里,以前又没有打井设备,可以抽地下水。那么多的军队驻扎此地,吃喝拉撒的的咋解决,不要仗还没打,部队都给渴球死了,那不完蛋。”

澹台静明回头看一眼永航,伸手要拍永航。

“你个瓜娃子,谁告诉你,部队非要驻扎在干旱无水之地了,陇中、陇西之地那也是广袤千里,陇中之地就有数条河流,属于渭河分支,东向秦州更是山清水秀。”

永航躲过澹台师父拍向自己的手,笑嘻嘻。

“秦州就是天水对吧,师父。”

“对啊,不过秦州属于陇南”

“那陇西陇南是怎么划分的,它们的分界是哪儿?”

前方路漫漫,尘土飞扬,沟沟壑壑,深一步,浅一步的前行。路在走话未断。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问,六盘山余脉陇山就在甘肃境内,实际上自古陕西关中地区和甘肃陇中陇南地区是密不可分的,你以为隋朝的关陇世家凭一隅之地能够夺取天下,凭的是什么。”

永航:“?”

澹台师父抬头看看艳阳的天,高天湛蓝湛蓝的,不见一片云彩。澹台师父手简单的在地上点一下雨伞前端,便跳过脚下的沟壑,永航跟上。大和尚伞不打开,头上已经有粒粒的汗珠滑落脸颊。

澹台静明望一眼旁边跟进的永航。

“关山锁钥,渭河流经陇中、关中广袤地区,使得这两个地区拥有广袤肥沃的耕田。”

“小子,你可见隋唐什么时候失去过陇中之地,失去了定西,关中门户也就开了半边,大唐也就乱了;北宋这地儿属于秦凤路,那也是军寨林立,对抗西夏的前沿,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的古堡军寨遗址。”

永航给澹台师父递过水壶,师父接过,喝一口,拧好盖子。把水壶交给永航。

脚步依旧,话题依旧。

“安定西边你还以为是说说而已嘛,只不过后来的明朝、清朝西北边防外移至河西,新疆。定西之地才成为贸易货物转运的一个支点。我现在也有一个疑问,怎么孕育大江大河之地都是苦寒之地,青藏高原孕育了长江黄河,定西是渭河的发源地亦是如此。”

永航立即接过话题,嘿嘿笑答:

“师父,当妈妈的吗,都伟大,会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自己吗,就只好吃吃苦了。”

永航胡说八道。

澹台静明听后一愣,想一想,觉得有道理。

“你说的也许是对的。”

永航:“......”

“可这儿也太穷了,刚才我们路过的那个村子,那里的人喝的水都是浑的,上面好像还有羊粪蛋子,好恶心的好不好。”

澹台静明很认真的回答永航的话.

“你这孩子,那不是好像,就是羊粪蛋子。\"

永航咋就感觉胃里不那么舒服,自己只是看了一眼,自己可不想喝,自己还有水。怪不得每次师父都只喝一小口水。

“这儿啊,一年的降水量太少了,水土流失严重,又存不住水,徒之奈何,有水就不错了,哪里还那么多的要求。苦水,苦咸水就是他们的饮用水。”

“那,师父,最起码可以过滤一下的吗,最起码修个水泥水窖也比夯实的土水窖要好得多不是。”

“水泥,水泥那是国家管控物资,你以为国家不想,一九五几年国家就有引洮河水过来的计划,听说已经开干了,没钱啊。你说的水泥水窖,水泥厂建设那是要花好多钱的。水泥产量有限,需要水泥的地方多了去了。”

永航:“哦。”

沟壑纵横,山丘,小岗连绵,绿色也显出了黄,山坡上拔麦子的老奶奶,灰白发丝联动着山的褶皱,几百米的海波落差,诠释着这儿地形地貌复杂。

那可怜的产量永航估计能不能收回种子都是个问题。

老人在家,小孩守家,中年男人或者妇女在下半年会背着个褡裢外出寻食,说白了就是要饭,当个叫花子,陇南、河西之地常常会见到他们的身影,手拿一个碗,背个褡裢,碗伸出去,一般的人家会给一点面粉、馒头啥的,碰上好心知道内情的,会给一顿饱饭。

他们在艰难的求着生存的权利,这儿是他们的家。他们会把外出收获所得,赡养孤寡,供养孩子读书学习,这儿的学校虽然有些破败,男娃女娃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歧视,相对要好那么一点点。

不像云南那个地方的大山里,男娃第一,女娃娃么,还是早点嫁人算了,也好给家里减轻点负担。

文化的底蕴是刻在了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之上人们的心里。也许他们也想要走出去,走出这儿,可是国家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流动,限制了商贸往来,改革的风吹过来的时候会被大山阻隔,有那么点晚。

师徒两人继续东南向而行,到下一个村庄的时候天也快黑了,要补充水了,这儿不错,永航看到了好多的土豆秧苗,不过土豆还没到收获的季节。

师徒二人走到一户人家,夯土的墙,泥胚块垒砌的前门,一扇木门关着,一扇半掩,门板已失去原有色彩,有点黑,门上面还有去年过年留下的门神画像,不过那秦琼和尉迟敬德的下半身早已不知哪里去了。

永航过去敲一敲门,未见有人回应,又敲了敲。好久,从正房侧面廊道内走出一个老妇人和两个小孩,两小孩应该10岁以内,还真看不出哪个是男哪个是女,反正都是短短的头发,脸也黑乎乎的,老妇人不老,只是满面的烟火色,一身的灰布褂子,看起来显得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