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鹖旦不鸣补肾阳 虎始交时滋肾阴

《黄芩仙踪:二十四节气医道传奇》

第二十回 大雪·

第一折·鹖旦不鸣肾阳微

大雪前三日,塞北雪山笼罩在青黑色的夜幕中。平日里啼叫不止的寒号鸟蜷缩在崖缝里,羽毛凌乱如枯草,竟不再发出声响;雪豹在山巅徘徊,金色瞳孔中泛着幽光,偶尔发出低沉的吼声,正是“虎始交”的物候异象。四十九岁的牧民首领巴彦泰裹着三层熊皮袄,却仍觉寒气从骨髓深处渗出,他扶着帐篷支柱剧烈咳嗽,吐出的痰液竟呈紫黑色,落地瞬间凝成冰粒,如碎铁坠落。

“首领的‘骨痿’又加重了……”巫医捧着鹿血酒叹气,酒液刚递到巴彦泰唇边,便在碗中结成冰晶。巴彦泰的双腿肌肉萎缩如柴,膝盖弯曲难伸,足底的“涌泉穴”周围皮肤青黑如铁,触之冰冷,却有缕缕白气从毛孔冒出——此乃“肾阳衰微,寒凝肝脉”之象,《素问·痿论》言“肾主身之骨髓”,肾阳不足则骨失所养。

更远处的猎人阿木尔蜷缩在雪洞中,双手抱膝发抖,他的阴囊冷缩,阳痿不举,舌面上布满白色水滑苔,舌下络脉粗胀如蚯蚓,此乃“寒凝肝脉,宗筋失养”。他后颈的“肾俞穴”处皮肤干裂如冰面,轻轻一按便发出“咔嚓”声,恰似冻土开裂。

芩儿与斛娘、贝母姑娘踏着没膝的积雪而来,脚下的雪地竟发出金属般的脆响,空气中弥漫着刺骨的寒气,如无形的刀刃切割肌肤。芩儿鬓边的黄芩花此刻呈紫黑色,花瓣上凝结着霜花,她伸手轻触冰崖,冰层上竟浮现出细密的裂纹,如人体脉络冻结。“太阳寒水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寒凝肝脉,水不涵木。”她取出通灵根,根须上的黑色纹路与青色纹路缠绕成冰柱状,“肾属水,主阳气温煦;肝属木,主宗筋弛张。今寒水凌木,致‘肾阳不足,肝血亏虚’,正如《金匮要略》所言‘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贝母姑娘的金铃发出沉闷的“当当”声,竟与远处的雪崩声共振。她取出青铜镜照向巴彦泰,镜中映出的脉象沉迟无力,尺关脉尤甚:“尺脉属肾,沉迟主阳虚;关脉属肝,弱而无力主血虚。此乃‘阴阳两虚,寒凝经脉’之证,需‘温肾壮阳,滋阴填精’双管齐下,非血肉有情之品与滋阴养血之药不可救。”

第二折·虎始交处遇茸翁

朔风中,一位身着白色狐裘的老者负手从雪山深处走来,狐裘上绣着鹿茸与熟地的纹样,鹿茸的枝叉如珊瑚,熟地的断面如琥珀;头戴鹿角冠,冠上插着三枝鹿茸血片,血片呈暗红色,表面有细密的蜂窝状细孔;腰间悬挂的葫芦雕刻着“阴阳双补”四字,葫芦口露出的山茱萸果肉呈紫红色,如玛瑙镶嵌。

“诸位可是来解阴阳之困?”老者开口,声音如洪钟震谷,却带着一丝温润的尾音,“我乃‘茸熟地翁’,世居长白山巅,专司阴阳之职。今岁大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本是阴盛阳藏之象,却因寒水凌木,致‘肾阳佛郁,肾阴凝滞’,如冰下活水,郁而不畅。”他轻拂衣袖,冠上的鹿茸血片纷纷颤动,血珠滴落处,冰雪竟融化出小片绿地,如春意初现。

斛娘凑近细看,见鹿茸血片上有天然的“太极”纹路,中心凹陷如脐,恰似人体的命门。“鹿茸甘咸温,入肾肝经,《本草纲目》言其‘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能补肾阳,益精血,为温肾壮阳之要药。”她捻起一块熟地,其质地柔润如饴糖,断面油润有光泽,“熟地甘微温,入肝肾经,《珍珠囊》言其‘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与鹿茸相须为用,可滋阴填精,二药合用,如阴阳相济,共奏双补之效。”

第三折·冰泉冷涩辨阴阳

茸熟地翁话音未落,雪山中突然腾起青黑色烟雾,聚成“寒木神”的身形。他身着玄色冰甲,手持冰雪与枯木缠绕的权杖,杖头挂着无数冰棱与枯枝,每晃动手臂,便有细小的冰针与木刺射出,将鹿茸血片冻成冰晶,熟地块击成碎末。“尔等以温热滋腻犯我寒木,是欲让冰雪消融,山河崩裂乎?”寒木神声如冰川崩塌,权杖竟缠住阿木尔的腰间,他顿时发出痛苦的呻吟,阴囊迅速缩入腹腔,面色转为紫黑。

芩儿不慌不忙,取来陶瓮,放入鹿茸、熟地,再加入山茱萸、枸杞。她轻吹一口气,瓮中竟升起两股气流:一股赤色(阳),一股黑色(阴),在瓮**织成“阴阳互根”的卦象。“寒木神明察,此乃‘肾气丸’之意,鹿茸、枸杞温肾(阳),熟地、山茱萸滋阴(阴),合而用之,如日照冰山,冰融水畅。”她指着烟雾中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象,“肾无阴则阳无所附,无阳则阴无所生,此乃‘阴阳双补’之法。”

茸熟地翁取出天平,左盘放鹿茸三钱,右盘放熟地八钱、山茱萸五钱,天平指针竟稳稳居中。“此乃‘三阳八阴五平’之制。鹿茸温阳(三),熟地滋阴(八),山茱萸收敛(五)。七情中‘相须’‘相使’并存,鹿茸、熟地如日月同辉,山茱萸、枸杞如星辰拱卫,共成阴阳调和之局。”

第四折·虎始交验七情

寒木神凝视陶瓮,忽然挥手招来一阵冰浪与枯风,冰浪如刀山,枯风似利箭,同时涌入瓮中。奇妙的是,冰浪与枯风在瓮中相遇,竟化作无数细小的冰晶与木屑,落入枸杞汁中凝结成“阴阳”二字。茸熟地翁轻笑,从葫芦中倒出“双补酒”,酒液呈赤金色,散发着鹿茸的辛香与熟地的甜润。酒液滴在“阴阳”二字上,字迹竟逐渐软化,化作一滩琼浆,浆中倒映着肝肾的虚影,相互交融。

“阴阳者,如冰与水,非敌非友,需调和之。”茸熟地翁以手指蘸酒,在瓮壁画出“和”字,字迹竟化作阴阳鱼旋转,“鹿茸化阴寒,熟地滋阳燥,此乃‘阴阳互化’之法。”

贝母姑娘轻摇金铃,发出“羽音”(水音)与“角音”(木音)交替的节奏,瓮中的黑色与青色烟雾竟随着节奏旋转,形成水木相生的漩涡。寒木神见状,从袖中取出一枚“寒木珠”,投入瓮中。瓮中顿时腾起紫黑色烟雾,却见鹿茸如赤龙吐火,将寒气得融化,熟地如深渊蓄水,将木气得滋养,最终烟雾化作一缕青气,散出“阴阳和调”四字。

“寒木珠得寒木之气,需以火土之性化之。”芩儿解释道,“通灵根得丙火之味、戊土之性,可沟通火土,引寒木入脾肾,再以鹿茸、熟地温化,山茱萸、枸杞疏导,此乃‘火土生木’的循环制化。”

第五折·瑞雪兆丰施妙剂

未时初刻,茸熟地翁带着众人来到“阴阳谷”。这里的谷地按“阴阳互根”方位种植着鹿茸(北,水)、熟地(南,火)、山茱萸(东,木),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太极图,图中阴阳鱼的眼睛分别嵌着鹿茸血与熟地汁。他割下三钱鹿茸血、取来八块熟地,放入铜锅中,加入山茱萸、枸杞,以雪水煎煮。锅下的火焰竟是青白色的,如寒梅燃烧,煮出的药液呈琥珀色,表面浮着一层油润的光泽,如羊脂覆水。

巴彦泰服下药液,片刻后感觉有一股热流从“命门穴”升起,逐渐蔓延至腰膝,青黑的皮肤竟如晨雾般消散,萎缩的肌肉也渐渐丰润。他试着起身行走,虽仍有轻微酸痛,却已能拄杖而立。阿木尔连续三日服用“鹿茸熟地饮”,阳痿竟愈,阴囊温暖如常,舌面上的水滑苔也转为薄白。更奇的是,他后颈的“肾俞穴”处皮肤重新变得温润,如春日冻土开化。

李郎中摸着阿木尔的脉,惊喜道:“沉迟脉转缓,弱脉转实,此乃‘阴阳双补,寒凝得散’之象。《景岳全书》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今用鹿茸、熟地,真乃‘阴阳互济’的妙法。”

茸熟地翁取出冰镐,蘸取药液在冰崖绘制“阴阳符”,符咒遇风即化,化作无数细小的鹿茸虚影,在雪山间形成暖流,散发出持久的温热之气。“此符借雪山之灵,合药物之性,可使寒木得温,阴阳得和。”他解释道。

第六折·祭敖包神话医理

申时三刻,草原响起“大雪祭敖包”的号角声。百姓们在雪山下摆设祭坛,坛上供奉着用鹿茸、熟地制成的“阴阳糕”,糕体上用山茱萸汁书写着“水火既济”四字。茸熟地翁趁机向众人传授“大雪养生诀”:“大雪时节,宜‘阴阳双补,动静结合’——晨起饮鹿茸枸杞酒,午间用熟地膏贴肾俞,黄昏食山茱萸粥,可保冬令无虞。”

他指着祭坛上的“阴阳糕”:“糕体需以雪水蒸制,正如人体需以肾水(雪)与命火(火)相蒸化。然蒸制需辰时阳火,正如补阳需在阳生之时,事半功倍。”

斛娘望着雪山下补种的杜仲苗,苗叶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杜仲与鹿茸同属温阳,可作冬日食疗。此乃‘以形补形’,亦合‘肝肾同源’之理,补肾即所以养肝。”

第七折·闭塞成冬话玄机

酉时初刻,夕阳将雪山染成赤金色,雪豹在山巅交媾,身影被拉长如剪影,天地间弥漫着一股神秘的生机。茸熟地翁望着西方天际的水星与火星,此时两星呈“水火相克”之象,却有土星居中调和,形成“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的循环。

“大雪者,‘盛阴逼阳,阳潜于下’,如肾阳潜藏于肾阴之中,孕育来春之生机。”茸熟地翁轻抚通灵根,根须上的黑色与赤色纹路此刻如冬眠的蛰虫,“肾需藏,肝需养,今用鹿茸、熟地固肾元,山茱萸、枸杞养肝血,正是‘藏养结合,水火既济’,如冬月之炉火,既温暖又不耗氧。”

芩儿点头附和:“《黄帝内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今治脾肾而顾护阴阳,乃‘顺时养生’之要。肾阳充则阴精足,肝血足则筋脉健,此乃‘治未病’的上工之术。”

贝母姑娘指着星空中的“斗星”(主北方):“斗星明,则水气盛。此乃提示我们,补阳需兼滋阴,当以酸收之品佐之,如鹿茸配山茱萸,正合‘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治则。”

正说着,丹顶鹤衔着青帝玉简飞来,玉简上刻着:“大雪补阴阳,需知‘阳非有余,阴非不足,补阳勿燥,滋阴勿滞’。”茸熟地翁微笑道:“青帝此谕,道破‘阴阳平衡’的玄机。正如这雪山之雪,虽寒极却孕育春水,全在一个‘藏’字。”

结语·大雪河封住

大雪者,阴寒盛极,阳气潜藏,如肾之阴阳默默充养,如地下的岩浆蓄势待发。芩儿与茸熟地翁以“阴阳双补、水火既济”之法,固肾阳之衰,滋肾阴之涸,正是“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医道圆融。看官须知,补阴阳如调琴弦,需松紧适度,刚柔并济,此回不过初调阴阳之弦,更精彩处,且看下回分解——

赞诗

《大雪·咏鹿茸熟地》

大雪封山鸟不鸣,茸翁踏雪觅仙经。

红珠暖得肾阳复,紫珀滋来阴液宁。

七情调和通水火,五行生克化雷霆。

最宜醉卧冰河上,听取龙吟彻玉庭。

预告·第二十一回 冬至·蚯蚓结时补真阳 麋角解处滋真阴

且说芩儿等别过塞北牧民,行至中原腹地,忽见蚯蚓结土如绳,麋鹿角脱换如蜕,百姓们面白如纸,心悸气短,更有妇人患“血枯”,经闭不行,面色黧黑。细查之下,方知今岁冬至节气,太阴湿土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寒湿凝滞,致“真阳不足,真阴亏虚”。正忧虑间,忽闻嵩山深处传来钟磬声,一位身着黄衣的老者负手而来,鬓边插着人参,腰间悬挂的葫芦里装着阿胶、龟板,衣袂上绣着“阴阳互济”四字……

(第二十回完)

注:本回紧扣大雪“寒凝肝脉”的特性,融入五运六气(寒水木气相搏、阴阳两虚)、脏腑理论(肾阳衰微、肾阴不足)、药物配伍(鹿茸与熟地相须、山茱萸相使),通过寒木神考验、阴阳谷等神话场景,阐释“温肾壮阳、滋阴填精”的中医思想。茸熟地翁的形象对应鹿茸与熟地的“阴阳双补”特性,雪山、雪豹等元素强化其“入肾肝经、益精血”的药性。后续章节将围绕冬至“寒湿凝滞”的特点,结合阴阳双补药物(如人参、阿胶),展开“温补真阳、滋养真阴”的医道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