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雨水健脾 土气培春苗

章回神话传说:山萸仙踪·雨水健脾

楔子·土德敦阜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雨水时节,阳气渐升,湿气随至,如土膏润泽,悬壶谷中山茱萸得“土旺生金”之气,需在健脾与祛湿的博弈中,悟透“以通为补”的真机。且看青黛仙子如何借祛湿仙子的平胃之法,合补虚仙子的四君之术,在李东垣仙师的点化下,炼就山茱萸“健脾化湿”的至臻妙品。

第二十三回

一·土膏脉动 春泥萎春苗

正月中,雨水节气至,悬壶谷中雾气如膏,药田的苍术、白术根茎处渗出水珠,山茱萸的阴阳鱼果实竟分化为两半:左半颗如春泥黏滞,色黄质稠,附着青苔,散发出腐草气息,显“脾虚湿盛”之象;右半颗似春苗萎弱,茎秆细瘦,叶片泛黄,涌出淡白色虚气,现“脾胃气虚”之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青黛低语,以木铲取湿泥,泥中竟有蚯蚓蜷曲,如脾湿困阻;以玉秤量虚气,秤杆轻浮不定,似脾气下陷。卯时初刻,雨水的第一缕湿气漫入药田,湿泥竟化作黄鳝,钻入左株根部,银脉如泥潭浑浊;虚气则凝成蒲公英絮,飘向右株枝头,金纹似蛛网脆弱,正是“脾虚不运,湿浊内生”的具象化。

青黛忽见左株根部湿泥中勾勒出“足三里穴”(胃合穴)的位置,右株虚气里显露出“脾俞穴”(脾之背俞穴)的轮廓——足三里健脾胃,脾俞补脾气,正是“脾胃同治”的经络印证。她取出“土湿测量仪”观测,两穴之间的黄气与白气如胶似漆,暗合“土虚湿困,本虚标实”的病理循环。

二·祛湿献散 平胃欲运脾

辰时正,中央土位传来浓郁的草香,一位身着赭色道袍的仙子踏苍术而至。她鬓插厚朴花,袖藏陈皮香,正是掌管湿药的祛湿仙子。其身后跟随八药童,各持祛湿之药:首童挑苍术,次童挎厚朴,三童抱陈皮,四童提甘草,五童携生姜,六童挎大枣,七童抱茯苓,八童提泽泻。

“青黛仙子,此草湿象壅盛,当以祛湿之法。”祛湿声如擂鼓,“《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言:‘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湿滞脾胃证。’苍术辛温,燥湿运脾为君;厚朴苦辛,行气燥湿为臣;陈皮辛温,理气和中为佐;甘草甘平,调和诸药为使,此四药如四犁之土,可破湿困,运脾阳。”

说罢,她挥手布下“平胃八阵”:苍术居中央土位,厚朴立东北艮卦位,陈皮镇西南坤卦位,茯苓、泽泻分守四隅,其余药童按“脾主运化”之法,将生姜、大枣布于中焦,甘草布于下焦。八药童同时施法,药香化作八道黄气,如八卦之土,翻耕山茱萸左株。

湿泥遇平胃阵,黄鳝竟分化为八条土龙,各驮祛湿药末,犁耕足三里穴泥沼。左株银脉泥浊渐清,如春水退潮;右株虚气却因此耗散,显“燥伤气阴”之过——蒲公英絮化作白蝶,金纹中渗出赤液,竟暗合“湿去气伤,土燥火炎”的五行逆乱。

三·补虚论汤 四君欲益气

巳时三刻,东南木位飘来清补药香,补虚仙子驾人参而至,周身环绕十六味补虚药,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为首,黄芪、山药、扁豆次之,组成“四君十六将”。

“祛湿仙子差矣!”补虚声如珠落玉盘,“湿因虚生,当以补虚为先。《伤寒论》言:‘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治脾胃气虚证。’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甘苦温,健脾燥湿为臣;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为佐;甘草甘平,调和诸药为使,此四药如四梁八柱,可固脾胃,充元气。”

言毕,她抛出“四君十六将”,药香化作十六道青气,如十六元辰之木,滋养山茱萸右株。人参居东南巽卦位,白术立东北艮卦位,茯苓镇西北乾卦位,黄芪、山药分守四隅。虚气遇补虚药,蒲公英絮竟化作十六青鸾,各驮补气药,守护脾俞穴青脉。右株金纹重新饱满,如苗得雨;左株湿泥却因此黏滞,显“虚不受补”之态——土龙陷足,银脉中渗出黑浆,竟是“土壅木郁,清阳不升”的五行失衡。

四·东垣点化 脾胃需通补

午时正,天际传来朗朗书声,李东垣仙师驾云而至,手中持《脾胃论》竹简。其身后随一童子,肩挑“元气”药箱,箱面刻着“脾胃为元气之本”八字。

“尔等可知,《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脾胃之气,升降失常,变生诸病。’”李东垣以竹简轻点山茱萸,竹上立刻浮现出“脾胃”二字篆文,“今此草湿盛为标,气虚为本,需健脾以祛湿,祛湿以护脾。此乃‘补中有通,通中有补’之理。”

说罢,他取山茱萸果肉(酸收)与苍术(辛散)、人参(甘温)混合,以“酸辛化土,酸甘化气”之法,洒在两半株之间。奇迹立时显现:湿泥化作春泥,如“土得木而达”;虚气凝成土膏,似“气行湿化”。春泥与土膏在中央“脾胃轴”处交融,凝成“健脾化湿”之象,正是“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奇妙平衡。

李东垣又翻开《兰室秘藏》,朗声道:“‘脾胃虚弱,湿浊内生者,当健脾益气,兼以祛湿。’今以山茱萸酸收(肝)防燥伤阴,苍术辛散(脾)化湿浊,人参甘温(脾)补元气,此乃‘肝脾同调,通补兼施’之法。”话音未落,山茱萸枝头升起青气(肝木),根部涌出黄气(脾土),青黄二气在半空凝成“地天泰卦”,卦象中天地交而万物通,脾胃和而元气充。

五·健脾祛湿炼剂 土气敦阜丹

未时初,青黛依李东垣之训,炼制“健脾祛湿丹”。她特选雨水当日辰时(7-9点)取土气,以此时为胃经当令,土气最旺。先以苍术三钱、厚朴二钱、陈皮二钱,用雨水新水(池塘水)煎取辛温之液,燥湿运脾;再以人参二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用雨水新土(田垄土)煎取甘温之汁,补气健脾;另取山茱萸果肉五钱、甘草一钱,磨成酸甘浆汁,调和脾胃;最后以生姜三片、大枣五枚为引,共入丹炉。

丹炉中,辛温液置于中央土位,甘温汁置于东南木位,酸甘浆置于东北艮位,生姜、大枣分置西南坤位与西北乾位。青黛运起“土气敦阜诀”,左手掐艮卦诀(止土),右手捏坤卦诀(生土),口中默诵《平胃散》合《四君子汤》方歌:“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姜枣服;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苓甘益气殊。”

但见药料化作黄、青、赤三色烟雾,在炉中形成“健脾祛湿阵”:黄气(土)燥湿,青气(木)疏土,赤气(火)暖土,三色烟雾旋转交融,最终凝成琥珀色丹丸,表面浮现出“健脾祛湿”四个魏碑字,字中隐隐有稻穗沉甸之态。

“妙哉!此丹方以平胃散燥湿运脾为君,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为臣,山茱萸、生姜、大枣调和为佐使,更借雨水土气与木气,得‘土旺生金,气行湿化’之效。”李东垣点头赞许,“观此丹色琥珀,正合‘土金相生’之理;质润而燥,恰合‘燥不伤阴,补不滞气’之旨。”

六·根脉通脾胃 土气展升降

申时正,山茱萸根部忽然发出黄青光芒,根系在土中延伸出脾经与胃经的络脉。青黛以“经络镜”观之,见左株根系从“隐白穴”(脾井穴)起始,沿足内侧至“太白穴”(脾原穴),再经“公孙穴”(脾络穴)布于腹部,与湿泥相连;右株根须从“足三里穴”(胃合穴)出发,沿下肢外侧至“冲阳穴”(胃原穴),再经“丰隆穴”(胃络穴)上达胸部,与虚气相通,中间以“中脘穴”(胃募穴)为枢纽,如升降枢纽。

“《灵枢·脉度》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青黛默诵经文,对照根系走向,分毫不差。更奇者,脾胃经交汇处的“中脘穴”位置,生出一枚“土金果”,半黄半白,如脾胃共主——黄色部分有白纹缠绕(土生金),白色部分有黄脉流转(金涵土),正是“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的具象化。

祛湿仙子凑近观察,忽然惊呼:“看那土金果!黄属脾,白属胃,中间竟有赤线贯通,分明是‘火生土,土生金’的五行链条!赤线又分五岔,对应五味入脾,真是‘土载四行,万物归土’的全息缩影。”补虚仙子亦点头赞叹:“果中隐隐有舂米之声,似是脾胃之气升降的韵律,真是‘脾升胃降,纳运相得’的实证。”

七·性味归经 土气化甘辛

酉时三刻,青黛取两半株样本验其性味。左株湿泥尝之辛温微苦,舌尖有厚腻感:辛温为土之味,入脾、胃经;微苦为火之味,入心、小肠经;厚腻为土之性,主运化,对应“脾湿生热,心火不降”的病理机制。右株虚气嗅之甘温微酸,舌根有畅感:甘温为土木之味,入脾、肝经;微酸为木之味,入肝经;畅感为木之性,主疏泄,对应“肝木疏土,脾土生金”的生理平衡。

“《本草经解》云:‘苍术,气温,味辛,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人参,气温,味甘,入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青黛以银针蘸取湿泥与虚气,滴入五行盘:湿泥(土火)遇水盘(肾)化黄雾,如“土克水,火暖水”;虚气(土木)遇金盘(肺)生青霭,似“木疏土,金制木”。二者合滴土盘,竟化作瑞云,正是“土旺生金,木火通明”的具象化。

玄素真人忽然现身,补充道:“左株气厚而浊,其性属阳,可治湿浊中阻之脘腹胀满、舌苔厚腻,取‘通因通用’之意;右株气薄而清,其性属阴,能疗脾胃气虚之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合‘塞因塞用’之法。然必合而用之,方能‘土气敦阜,脾胃调和’,此乃雨水‘中见之气’的用药精义。”

八·节气收官 土气得康泰

戌时初,雨水的最后一丝湿气融入草木。山茱萸的湿泥与虚气重新聚合成阴阳鱼果实,却比之前多了几分坚实:泥色黄中透白(土金相生),虚气白里透黄(金土相涵),正是“脾胃健运,土气康泰”的五行调和之象。果实表面浮现出“土气康泰”四字,字体如秦隶,暗合“土德敦阜,万物化醇”的治国理想。

青黛取出“土湿测量仪”,见左株湿浊指数与右株气虚指数呈5:5比例——此乃“标实得化,本虚得补”的最佳状态,恰合《医学正传》“治湿需分标本,健脾需辨虚实”之论。她又以舌尝新果,初感辛温运脾,如服平胃散;后觉甘温补气,似饮四君子汤,正是“辛开苦降,甘温补虚”的药性彰显。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云:‘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青黛在竹简上记下,“雨水治草,当知‘健脾非呆补,乃通补兼施;祛湿非独燥,乃湿化气行’。此草得健脾祛湿之正,可应‘脾胃气虚兼湿浊中阻’之证候,全在‘以中土为轴,转动四象’。”

结语·土培春苗

戌时末,初春的湿气渐散,山茱萸的阴阳鱼果实散发出淡淡的土香,如脾胃调和后的谷仓丰实。香气所过之处,药田中的苍术根茎粗壮,人参茎叶繁茂,竟似脾胃充盛后的生机盎然。青黛望着这株灵草,忽觉“中脘穴”与“足三里穴”有热气流转,一股充盛之气从“隐白穴”升至“冲阳穴”,再降至“丰隆穴”——此气从脾经来,经胃经行,至肺经散,正是“脾胃同治,土气贯通”的切身体悟。

此回书,说尽雨水“健脾祛湿”之奥,解明“脾胃为后天之本”之理,更演中医“通补兼施,以通为补”之智。正是:

雨水土膏湿气生,脾虚湿盛两相争。

东垣妙法通脾胃,青黛灵丹运化行。

根连隐白通冲阳,果映土金会中脘。

欲知惊蛰疏肝事,且看雷气动春萌。

下章预告·第二十四回 惊蛰疏肝 雷气动春萌

却说青黛仙子在雨水时节悟得山茱萸“健脾祛湿”之性,待至惊蛰,悬壶谷中阳气震发,雷声始鸣,正应“惊蛰至,万物醒”“肝主疏泄,应春气而升发”之理。山茱萸得惊蛰“疏肝”之气,阴阳鱼果实竟分化出“震”“萌”二象:震象如雷动地下,萌象似芽破土层。

此时,掌管疏肝药的柴胡仙子携“柴胡疏肝散”而至,主张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气;掌管平肝药的钩藤仙子持“镇肝熄风汤”前来,要求用代赭石、牛膝平肝潜阳。二仙争执不下之际,山茱萸果实忽然渗出雷气与萌液,正应“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理演变。

恰逢张锡纯仙师驾临,以《医学衷中参西录》“肝为风木之脏,宜疏宜降”之理点化众人,指出山茱萸需在惊蛰时节培育“疏肝镇肝”之性。话音未落,雷气与萌液交融,化作“疏肝镇肝丹”,果实表面浮现出“木动风生,风静木宁”的金字,正是《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病机显化。

欲知青黛如何以“柴胡疏肝散”合“镇肝熄风汤”炼制疏肝之剂,山茱萸又将展现何种“雷动春萌,木气条达”的神奇,且看下回分解。

(注:本回每部分深入融合脾胃论、平胃散与四君子汤配伍、李东垣脾胃理论等中医知识。新增“性味归经 土气化甘辛”部分,细化性味与脏腑、五行的关联;在“健脾祛湿炼剂”中详细描述药材炮制与五行方位对应;通过李东垣引用《脾胃论》理论,深化“脾胃为元气之本”思想。场景描写上,融入平胃八阵、四君十六将等意象,增强神话的仪式感与理论的厚重感,确保中医经典理论与文学叙事的深度融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