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小寒温里 火土暖丹田

章回神话传说:山萸仙踪·小寒温里

楔子·火土合德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小寒时节,寒气凝滞,脾胃易虚,悬壶谷中山茱萸得“火土相生”之气,需在温里与补虚的博弈中,悟透“后天养先天”的真机。且看青黛仙子如何借温里仙子的理中汤之法,合补虚仙子的四君子汤之术,在张仲景仙师的点化下,炼就山茱萸“火土暖中”的至臻妙品。

第二十回

一·小寒胜大寒 冰结气虚脱

十二月节,小寒初至,悬壶谷中呵气成冰,药田的白术、干姜根茎冻裂,却在裂缝中透出一丝温气。青黛立于药田中央,见山茱萸的阴阳鱼果实竟分化为两半:左半颗如冰结丹田,表面凝结青黑色寒涎,触之如铁,显“脾胃虚寒”之象;右半颗似气虚欲脱,内部涌动淡白色虚气,轻触即散,现“气血不足”之态。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今小寒土旺,脾虚则寒凝。”青黛低语,以铁匙凿取寒涎,匙刃迸出火星,如真阳衰微;以丝帛捕捉虚气,帛面凝出白霜,似营卫不足。丑时初刻,小寒的第一缕冽寒之气漫入药田,寒涎竟化作冰麒麟,盘踞左株根部,银脉如冰链锁喉;虚气则凝成白泽兽,浮游右株枝头,金纹似蛛丝悬顶,正是“寒凝气滞,虚不御邪”的具象化。

青黛忽见左株根部冰涎中勾勒出“中脘穴”(胃募穴)的位置,右株虚气里显露出“足三里穴”(胃合穴)的轮廓——中脘温胃,足三里补虚,正是“脾胃同治”的经络印证。她取出“寒虚测量仪”观测,两穴之间的黑气与白气如冰炭相峙,暗合“火土两虚,升降失司”的病理危机。

二·温里献汤 理中欲回阳

寅时正,中央土位传来辛辣药香,一位身着赭色道袍的仙子踏干姜而至。她鬓插白术花,袖藏党参香,正是掌管温里药的温里仙子。其身后跟随十二药童,各持温里之药:首童挑干姜,次童挎白术,三童抱党参,四童提甘草,五童携附子,六童挎肉桂,七童抱吴茱萸,八童提花椒,九童携丁香,十童挎肉豆蔻,十一童抱草果,十二童提荜茇。

“青黛仙子,此草寒象猖獗,当以温里之法。”温里声如洪钟,“《伤寒论》言:‘理中丸,温中散寒,健脾祛湿,治脾胃虚寒证。’干姜辛热,温中散寒为君;白术甘温,健脾燥湿为臣;党参甘平,补气益脾为佐;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此四药如四象之火,可暖中焦,化寒凝。”

说罢,她挥手布下“温里十二阵”:干姜居中央土位,白术立东北艮卦位,党参镇西南坤卦位,附子、肉桂等分守四隅,其余药童按“脾胃相表里”之法,将吴茱萸、花椒布于上焦,肉豆蔻、草果布于下焦。十二药童同时施法,药香化作十二道黄气,如十二地支之火,烘烤山茱萸左株。

寒涎遇温里阵,冰麒麟竟分化为十二火牛,各驮温里药末,犁耕中脘穴冰纹。左株银脉冰链渐融,如春回大地;右株虚气却因此躁动,显“温燥伤气”之过——白泽兽毛发焦枯,金纹中渗出黄液,竟暗合“火盛土燥,耗伤阴液”的五行逆乱。

三·补虚论汤 四君欲益气

卯时三刻,东方木位飘来清补药香,一位身着青色道袍的仙子驾人参而至,正是掌管补虚药的补虚仙子。其周身环绕二十四味补虚药,以人参、茯苓、白术、甘草为首,黄芪、山药、扁豆次之,组成“四君二十四将”。

“温里仙子差矣!”补虚声如莺啼,“寒因虚生,当以补虚为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言:‘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治脾胃气虚证。’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为臣;白术甘温,燥湿健脾为佐;甘草甘平,调和诸药为使,此四药如四正之土,可培元气,固后天。”

言毕,她抛出“四君二十四将”,药香化作二十四道青气,如二十四节气之土,浸润山茱萸右株。人参居东方震卦位,茯苓立东南巽卦位,白术镇东北艮卦位,黄芪、山药分守四隅。虚气遇补虚药,白泽兽竟化作二十四青鸾,各驮补虚药,飞向足三里穴白纹。右株金纹重新充盈,如气聚丹田;左株寒涎却因此凝结,显“虚不受补”之态——火牛蹄裂,银脉中渗出黑血,竟是“土壅木郁,清阳不升”的五行失衡。

四·仲景点化 火土需同温

辰时正,天际传来朗朗经声,张仲景仙师驾云而至,手中持《伤寒杂病论》竹简。其身后随一童子,肩挑“脾胃”药箱,箱面刻着“四季脾旺,不受邪侵”八字。

“尔等可知,《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张仲景以竹简轻点山茱萸,竹上立刻浮现出“火土”二字篆文,“今此草寒虚并存,非单纯温里或补虚可治。需温阳以化寒,补气以运脾,此乃‘火生土,土载火’之理。”

说罢,他取山茱萸果肉(酸温)与干姜(辛热)、人参(甘温)混合,以“酸辛化火,酸甘化土”之法,洒在两半株之间。奇迹立时显现:寒涎化作春泥,如“火暖土融”;虚气凝成土膏,似“土载气生”。春泥与土膏在中央“脾胃轴”处交融,凝成“火土合德”之象,正是“脾为后天,肾为先天”的奇妙平衡。

张仲景又翻开《脾胃论》,朗声道:“‘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今以山茱萸酸收(肝)防温燥伤阴,干姜辛热(心)暖脾土,人参甘温(脾)补元气,此乃‘心肝脾同调,火土金相生’之法。”话音未落,山茱萸枝头升起赤气(心火),根部涌出黄气(脾土),赤黄二气在半空凝成“火生土卦”,卦象中火土相生,万物化育。

五·温里补虚炼剂 火土双补丹

巳时初,青黛依张仲景之训,炼制“温中补虚丹”。她特选小寒当日辰时(7-9点)取火土,以此时为胃经当令,火土之气最旺。先以干姜三钱、白术三钱,用小寒新火(榆木之火)煎取辛热之液,温脾散寒;再以人参二钱、茯苓三钱,用小寒新土(灶心土)煎取甘温之汁,补气健脾;另取山茱萸果肉五钱、甘草二钱,磨成酸甘浆汁,调和脾胃;最后以蜂蜜五钱收膏,共入丹炉。

丹炉中,辛热液置于南方火位,甘温汁置于中央土位,酸甘浆置于东方木位,蜂蜜分置西北金位与北方水位。青黛运起“火土相生诀”,左手掐离卦诀(心火),右手捏坤卦诀(脾土),口中默诵《理中汤》合《四君子汤》方歌:“理中干姜术参甘,温中散寒治虚寒;四君子汤参术苓,益气健脾基础方。”

但见药料化作赤、黄、青三色烟雾,在炉中形成“火土双补阵”:赤气(火)生黄气(土),黄气培青气(木),三色烟雾旋转交融,最终凝成土黄色丹丸,表面浮现出“温中补虚”四个汉隶字,字中隐隐有谷芽萌发之态。

“妙哉!此丹方以理中汤温里为君,四君子汤补虚为臣,山茱萸、甘草调和为佐使,更借小寒火土之气,得‘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之效。”张仲景点头赞许,“观此丹色土黄,正合‘脾主黄色’之理;质润而温,恰合‘寒者热之,虚者补之’之旨。”

六·根脉通脾胃 火土展升降

午时正,山茱萸根部忽然发出赤黄光芒,根系在土中延伸出脾经与胃经的络脉。青黛以“后天经络镜”观之,见左株根系从“隐白穴”(脾井穴)起始,沿足内侧至“太白穴”(脾原穴),再经“章门穴”(脾募穴)布于腹部,与寒涎相连;右株根须从“厉兑穴”(胃井穴)出发,沿足外侧至“足三里穴”(胃合穴),再经“中脘穴”(胃募穴)上达胸部,与虚气相通,中间以“气海穴”(肓之原穴)为枢纽,如辘轳升降。

“《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上膈;胃足阳明之脉,属胃,络脾,下循腹里。’”青黛默诵经文,对照根系走向,分毫不差。更奇者,脾胃经交汇处的“气海穴”位置,生出一枚“火土果”,半赤半黄,如脾胃共主——赤色部分有黄纹缠绕(火生土),黄色部分有赤脉流转(土涵火),正是“脾胃相表里,升降相因”的具象化。

温里仙子凑近观察,忽然惊呼:“看那火土果!赤属火(心),黄属土(脾),中间竟有青线贯通,分明是‘木疏土,火暖木’的五行流转!青线又分两股,一入肝(木),一入肺(金),正是‘肝脾调和,土金相生’的全息缩影。”补虚仙子亦点头赞叹:“果中隐隐有钟鼓齐鸣之声,似是脾胃之气升降的韵律,真是‘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实证。”

七·性味归经 火土化甘辛

未时三刻,青黛取两半株样本验其性味。左株寒涎尝之辛热微酸,舌尖有灼感:辛热为火之味,入心、胃经;微酸为木之味,入肝经;灼感为火之性,主温通,对应“心火暖胃,肝木疏土”的病理机制。右株虚气嗅之甘温微辛,舌根有腻感:甘温为土之味,入脾、胃经;微辛为金之味,入肺经;腻感为土之性,主运化,对应“脾土生金,肺金肃降”的生理平衡。

“《本草经解》云:‘干姜,气温,味辛,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人参,气温,味甘,入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青黛以银针蘸取寒涎与虚气,滴入五行盘:寒涎(火木)遇水盘(肾)化赤雾,如“火暖水,木疏水”;虚气(土金)遇木盘(肝)生黄霭,似“土疏木,金克木”。二者合滴土盘,竟化作瑞云,正是“火土相生,木金相克”的具象化。

玄素真人忽然现身,补充道:“左株气热而锐,其性属阳,可治脾胃虚寒之腹痛、泄泻,取‘温阳化寒’之意;右株气暖而钝,其性属阴,能疗脾胃气虚之乏力、便溏,合‘补气健脾’之法。然必合而用之,方能‘火土协和,后天得固’,此乃小寒‘中见之气’的用药精义。”

八·节气收官 火土得泰和

申时初,小寒的最后一丝寒气融入草木。山茱萸的寒涎与虚气重新聚合成阴阳鱼果实,却比之前多了几分敦实:寒色赤中透黄(火土相生),虚色黄里透赤(土火相涵),正是“脾胃健运,火土泰和”的五行调和之象。果实表面浮现出“火土泰和”四字,字体如秦隶,暗合“土旺四季,火暖三焦”的自然法则。

青黛取出“火土测量仪”,见左株寒象指数与右株虚象指数呈4:6比例——此乃“火土相生,虚实平衡”的最佳状态,恰合《医宗金鉴》“脾胃虚寒者,当温补兼施”之论。她又以舌尝新果,初感辛热暖胃,如服理中汤;后觉甘温健脾,似饮四君子汤,正是“辛甘化阳,甘温化气”的药性彰显。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青黛在竹简上记下,“小寒治草,当知‘温里非燥烈,乃火暖土融;补虚非呆补,乃土载气生’。此草得火土双补之正,可应‘脾胃虚寒兼气血不足’之证候,全在‘以后天脾胃为轴,转动先天阴阳’。”

结语·后天固基

申时末,深冬的寒气渐缓,山茱萸的阴阳鱼果实散发出淡淡的温甘香气,如脾胃调和后的谷香四溢。香气所过之处,药田中的干姜根茎肥硕,人参芦头饱满,竟似后天脾胃充盛后的生机勃发。青黛望着这株灵草,忽觉“中脘穴”与“足三里穴”有热气流转,一股和畅之气从“隐白穴”升至“厉兑穴”,再还归“气海穴”——此气从脾经来,经胃经行,至丹田散,正是“脾胃同治,后天固基”的切身体悟。

此回书,说尽小寒“火土温里”之奥,解明“脾胃为后天之本”之理,更演中医“温补兼施,火土相生”之智。正是:

小寒寒凝脾胃伤,温里补虚各有方。

仲景妙法调火土,青黛灵丹暖中堂。

根连隐白通厉兑,果映火土会气海。

欲知大寒清热事,且看水火济阴阳。

下章预告·第二十一回 大寒清热 水火济阴阳

却说青黛仙子在小寒时节悟得山茱萸“火土温里”之性,待至大寒,悬壶谷中寒气极盛,阳气郁闭,正应“大寒为寒之极,热之始”“寒极生热,火郁发之”之理。山茱萸得大寒“清热”之气,阴阳鱼果实竟分化出“郁火”“寒凝”二象:郁火象如地下岩浆,寒凝象似地表坚冰。

此时,掌管清热药的清热仙子携“黄连解毒汤”而至,主张以黄连、黄芩清泻郁火;掌管温里药的温里仙子持“麻黄附子细辛汤”前来,要求用麻黄、附子温散寒凝。二仙争执不下之际,山茱萸果实忽然渗出火油与冰屑,正应“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阴阳格拒。

恰逢刘完素仙师驾临,以《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皆从火化”之理点化众人,指出山茱萸需在大寒时节培育“火郁发之”之性。话音未落,火油与冰屑交融,化作“火郁发之丹”,果实表面浮现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金字,正是《内经》“亢则害,承乃制”的病机显化。

欲知青黛如何以“黄连解毒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炼制清热之剂,山茱萸又将展现何种“水火既济,寒温并用”的神奇,且看下回分解。

(注:本回每部分深入融合脾胃理论、理中汤与四君子汤配伍、张仲景脾胃学说等中医知识。新增“性味归经 火土化甘辛”部分,细化性味与脏腑、五行的关联;在“温里补虚炼剂”中详细描述药材炮制与五行方位对应;通过张仲景引用《伤寒论》理论,深化“脾胃为后天之本”思想。场景描写上,融入温里十二阵、四君二十四将等意象,增强神话的仪式感与理论的厚重感,确保中医经典理论与文学叙事的深度融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