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暑热炽盛伤津气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暑热炽盛伤津气

作者:作者李涌辉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7-02 17:20:41

《岐黄天宝·小暑卷:》

节气楔子

“小暑六月节,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此时天地如蒸,暑热酷烈,骄阳似火,蒸腾人体津液。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最易耗气伤津;津气随汗外泄,则高热烦渴、神昏抽搐;若救治不及,更可致气脱亡阴,命悬一线。治当清热生津以解其标,益气固脱以救其本,忌用辛燥劫阴之品。”

——《温病条辨·暑温》《景岳全书·暑证》《医林改错·气血论》

第一章 暑热燎原·津气暴伤的病机探微

一、温风灼地:暑邪肆虐的自然隐喻

小暑前三日,未时三刻,烈日高悬,岐黄医馆门前的石板路被晒得发烫,空气里弥漫着灼人的热浪。后院的蟋蟀躲在墙缝中,翅膀微颤却不再鸣叫,仿佛被暑气蒸得失去了活力。岐黄手持竹杖,指着蜷缩枯萎的向日葵,对阿远叹道:“《月令七十二候》言‘温风至’,此风非和煦之风,乃裹挟暑热之邪,如烈火焚原。你看这向日葵,本应向阳而生,如今却因暑热伤津而蔫萎,恰似人体津气被暑邪耗散。”

阿远蹲下身,观察墙角龟裂的泥土,缝隙中残存的几滴水珠瞬间被蒸发殆尽。“师父,这泥土干涸如涸辙之鱼,与人体汗出过多、津液枯竭何其相似!”阿远皱眉道。岐黄点头:“正是!暑热伤津,气随津脱,就像这土地失了水汽,便寸草难生。更可怕的是,暑邪常兼夹湿浊,如油入面,缠绵难愈。”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急促的呼救声。只见一位壮汉背着昏迷的老农用尽全力奔跑,老农面色潮红,口唇干裂,身上的粗布衣衫被汗水浸透——此乃暑热炽盛,津气两竭之危象。

二、医理玄机:暑热与津气的生死博弈

申时初刻,医馆内蒸腾着一股浓烈的药香,岐黄正在调配生脉散合白虎汤。他迅速取出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石膏、知母,沉声道:“西洋参益气生津,麦冬滋阴润燥,五味子敛汗固脱,此为生脉散‘救欲绝之阴,复将散之阳’;石膏、知母大清气分实热,白虎汤为‘清热保津之重剂’,二方合用,方能对抗这如虎狼般的暑热。”

阿远见方中还有西瓜翠衣和粳米,疑惑道:“西瓜翠衣清热尚可理解,粳米在此有何作用?”岐黄将粳米倒入药罐,解释道:“粳米能益胃护津,防大寒之剂损伤脾胃。暑热伤津,脾胃亦虚,需时时顾护后天之本。正如《温热经纬》所言,‘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但更要不忘益气救阴。”

说罢,岐黄翻开《千金方》,指着“中暑”篇:“孙思邈云‘夏月炎热,人感之者,名曰中暑’。去年小暑,曾有商队多人中暑,高热昏迷、大汗淋漓,我以生脉散合白虎汤加藿香、佩兰,重用西洋参至30g,才将众人从鬼门关拉回,此乃清热、生津、益气三法合用之效。”

第二章 暑热急症·从昏厥到脱证的生死时速

一、老农中暑:烈日下的津气暴脱

申时正,老农被平放在竹榻上,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四肢却逐渐发凉。岐黄迅速辨证为暑热内闭,气阴两竭,当务之急是开窍醒神、益气固脱。他立即命阿远取来安宫牛黄丸,用温开水化开,撬开老农牙关缓缓灌入;同时,以西洋参30g、麦冬20g、五味子10g急煎浓汁,频频喂服。

“快!取三棱针!”岐黄神色严峻。阿远迅速递上三棱针,只见岐黄熟练地在老农的十宣穴、曲泽穴、委中穴点刺,挤出紫黑血液。“十宣穴开窍醒神,曲泽、委中为血郄之穴,刺络放血可使暑热随血而泄!”岐黄解释道。

经过一番抢救,老农终于缓缓睁开双眼,虚弱地呻吟着。岐黄又改用清暑益气汤加减继续调理:西洋参15g、石斛12g、麦冬12g、黄连6g、竹叶9g、西瓜翠衣30g、生甘草6g。并叮嘱壮汉:“让他多饮淡盐水,待清醒后,可煮些绿豆粥,切勿操之过急。”

二、孩童抽搐:庭院中的暑热动风

酉时三刻,一位妇人抱着抽搐的孩童哭喊着冲进医馆。孩子高热不退,体温达40c,双目上翻,牙关紧闭,四肢痉挛,面色潮红,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其稚嫩的小手紧紧攥着半块融化的绿豆糕,糖水顺着指缝滴落。

岐黄仔细查看后,辨证为暑热炽盛,引动肝风。治当清热凉肝、熄风止痉。他迅速开出羚角钩藤汤合白虎汤加减:羚羊角粉1g(冲服)、钩藤15g(后下)、桑叶12g、菊花12g、生地15g、白芍15g、石膏30g(先煎)、知母12g。

“羚羊角粉、钩藤凉肝熄风,桑叶、菊花清肝明目,生地、白芍养血滋阴,石膏、知母大清气分热。”岐黄向阿远讲解道。同时,他用温水浸湿的毛巾为孩子擦拭身体,重点擦拭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并在百会、大椎、曲池等穴位施以刮痧疗法,以清热透邪。

经过紧急救治,孩子抽搐逐渐停止,热势也有所下降。岐黄又叮嘱妇人:“小暑时节,不可让孩子贪凉饮冷,更要避免在烈日下玩耍。”

三、孕妇气脱:闺房中的暑热危局

戌时初,李秀才面色惨白,背着昏迷的妻子跌跌撞撞地闯入医馆。妇人妊娠七月,午后贪凉饮下冰镇酸梅汤,随后突然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内子本就体弱,如今这般模样,求先生救救她!”李秀才泣不成声。岐黄迅速判断为暑热伤津,气随津脱,且有胎动不安之象。他当机立断,以参附汤合生脉散急救:红参30g(另煎)、制附子10g(先煎)、麦冬15g、五味子10g,同时用艾条灸神阙、关元、气海三穴。

“参附汤回阳救逆,生脉散益气固脱,二者合用,方能挽此危局。艾灸神阙等穴,可温阳固脱,保住胎儿。”岐黄一边煎药,一边解释。

经过紧张的救治,妇人终于转危为安,胎动也逐渐恢复正常。岐黄又改用归脾汤加减调理,以补养心脾、益气养血,并严厉告诫:“孕期不可贪凉,小暑之季,宜饮温茶,少食生冷!”

第三章 暑热论治·清补兼施的平衡之道

一、核心治则:清暑热、生津液、固元气

亥时正,岐黄在医案上郑重写下“治小暑三法:清、滋、固”六字,案头整齐摆放着三组药对:石膏与知母,清热泻火;麦冬与石斛,滋阴生津;人参与黄芪,益气固脱。

“小暑之病,多因暑热暴伤津气。清热需防伤阳,滋阴要避滋腻,益气勿使壅滞。”岐黄语重心长地对阿远说道,“石膏配知母,辛寒清热,透邪外出;麦冬配石斛,甘寒生津,滋养肺胃;人参配黄芪,大补元气,固脱防亡。此乃清补兼施、标本同治之妙。”

阿远见方中常配藿香、佩兰,便问道:“此二药芳香化湿,莫非是因暑热常兼夹湿邪?”岐黄欣慰地点点头:“正是!暑多夹湿,藿香、佩兰能芳香醒脾,化湿和中,使气机通畅,湿浊得化。如此,清热、生津、益气之药方能更好发挥作用。”

二、经典方剂的时令化裁

子时三刻,岐黄在古籍中夹入新整理的医方,重点对生脉散、白虎汤、清暑益气汤三方进行标注和修改。

1. 生脉散(气阴两虚,汗多神疲)

- 基础方:人参、麦冬、五味子

- 小暑化裁:若汗出过多,加山茱萸15g、煅龙骨30g(先煎),增强敛汗固脱之力;津伤严重,加石斛15g、玉竹12g,滋阴生津;兼见湿浊,加藿香12g、荷叶9g,化湿解暑。

2. 白虎汤(气分热盛,高热烦渴)

- 基础方: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 小暑化裁:若热盛伤津,加天花粉15g、芦根30g,清热生津;便秘者,加大黄6g(后下)、芒硝9g(冲服),通腑泄热;气阴两虚,合生脉散,清补兼施。

3. 清暑益气汤(暑热伤气,津气两伤)

- 基础方: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 小暑化裁:若暑热较盛,加石膏30g(先煎)、青蒿12g,增强清热之力;湿浊较重,加苍术9g、厚朴9g,燥湿运脾;食欲不振,加炒麦芽15g、焦山楂15g,消食和胃。

“用方如用兵,需随机应变。”岐黄强调,“如生脉散,若患者阳气虚甚,可将人参换为红参,或加制附子;白虎汤中石膏用量需根据热势调整,重则可用至60g,但中病即止,以防寒凉伤胃。”

三、针灸奇术:清热救阴的时空疗法

丑时初,月光如水洒在医馆内,岐黄在针灸铜人上仔细标注“暑热三穴”:大椎、曲池、足三里。阿远提着艾灸灯,见师父在“午时”“未时”两个时辰处画了醒目的标记。

“午时心经当令,未时小肠经当令。大椎为诸阳之会,刺络拔罐可清热泻火;曲池为大肠经合穴,能清泻阳明实热;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补之可益气生津,泻之能和胃降逆。”岐黄一边讲解,一边用银针模拟进针手法,“对于高热神昏者,大椎、曲池用泻法,强刺激;对于气阴两虚者,足三里用补法,配合艾灸。”

此外,岐黄还介绍了“刺络放血疗法”:“在十宣、十二井穴、委中、曲泽等穴位点刺放血,可迅速泻热解毒,适用于中暑高热、神昏抽搐等急症。但需注意出血量和患者体质,不可过度放血。”

第四章 小暑养生·防暑护津的生活智慧

一、饮食妙法:三汁饮与解暑粥

寅时三刻,阿远在厨房忙碌着,制作“小暑三汁饮”:西瓜翠衣汁、鲜藕汁、梨汁按比例混合,加少许蜂蜜调味。岐黄端来一碟凉拌苦瓜,又盛了一碗冬瓜薏米粥,说道:“三汁饮清热生津、凉血解暑;苦瓜能泻火解毒;冬瓜薏米粥利水渗湿、健脾和胃,此三者搭配,是小暑时节绝佳的饮食选择。”

他还展示了自制的“防暑膏”:取绿豆粉、荷叶粉、山药粉、蜂蜜适量,调成膏状。“此膏可每日早晚冲服,能清热解暑、益气养阴,尤其适合劳作之人食用。”

谈到饮食禁忌,岐黄严肃地说:“小暑时节,烈酒、烧烤、冰镇西瓜堪称‘三大禁忌’。烈酒辛热助火,烧烤燥热伤津,冰镇西瓜寒凉伤脾。切不可贪图一时痛快,而损害身体健康。”

二、起居调摄:防暑湿与护津气

卯时初,晨光微露,岐黄带着阿远在医馆门窗安装竹帘,在屋内放置水盆,在床头悬挂薄荷香囊。“小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要注意防暑降温,但不可过于贪凉。”岐黄说道,“竹帘可遮阳隔热,水盆能增加空气湿度,薄荷香囊可提神醒脑、防暑驱蚊。同时,要保持室内通风,但避免穿堂风直吹身体。”

对于作息,岐黄建议:“应顺应季节变化,晚睡早起,但需保证充足的午休。午时小憩片刻,可养心护阳,补充体力;夜间睡眠时,腹部要盖好薄被,避免着凉。”

阿远见墙角放置着一些藿香、紫苏叶,便询问用途。岐黄解释道:“藿香、紫苏叶可泡茶饮用,既能化湿解暑,又能预防胃肠型感冒。将其煮水后擦拭身体,还可清凉止痒,防治痱子。”

三、运动养生:舒缓导引与动静结合

辰时初,阳光渐渐变得强烈,岐黄带领阿远在庭院中练习“小暑解暑导引术”。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深呼吸三次后,缓缓抬起双臂,如托重物,至头顶上方时翻转手掌,向上伸展,同时踮起脚尖,吸气;然后慢慢放下双臂,呼气,脚跟落地。重复此动作九次。

“此导引术可拉伸肢体、舒展筋骨,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清热解暑的目的。”岐黄示范道,“配合‘呵’字诀,呼气时发‘呵’音,可清心泻火,与心经相应。”

他还强调:“小暑时节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以防汗出过多,损伤津气。可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但不宜立即饮用冷饮,可喝些淡盐水或绿豆汤。”

第五章 病案奇闻·暑热交杂的跨界诊疗

一、书生脱证:书卷间的气阴两虚

巳时正,县学的周秀才面色苍白,由同窗搀扶着来到医馆。他连日苦读,废寝忘食,昨日在书房突然晕倒,醒来后仍觉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自汗不止,神疲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先生,我自觉全身无力,如坠云雾,这是为何?”秀才虚弱地问道。岐黄观察其症状,辨证为暑热伤气,气阴两虚,且有脱证之象。治以益气固脱、滋阴生津,方用参附龙牡汤合生脉散加减:红参15g(另煎)、制附子9g(先煎)、煅龙骨3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麦冬15g、五味子10g。

“你劳心过度,又受暑热侵袭,气阴耗伤严重。”岐黄叮嘱道,“服药期间,要卧床休息,不可再熬夜读书;可多食用鸡蛋羹、山药粥等滋补之品。”同时,他还为秀才进行了艾灸治疗,选取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以温阳益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养,秀才逐渐恢复元气,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他感激地说:“多谢先生救命之恩,学生日后定当劳逸结合,不再逞强。”

二、老妇暑湿:街巷中的寒热错杂

午时三刻,邻巷的吴婆婆在家人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进医馆。她发热恶寒,体温38.5c,头痛如裹,四肢困重,胸闷腹胀,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数。

岐黄仔细诊断后,判断为暑湿外感,寒热错杂。治当解表清里、化湿和中。他开出新加香薷饮合三仁汤加减:香薷12g、银花15g、连翘15g、白蔻仁6g(后下)、杏仁9g、薏苡仁18g、厚朴9g、法半夏9g。

“新加香薷饮解表散寒、清热化湿,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岐黄向阿远解释道。同时,他用藿香正气水为吴婆婆擦拭肚脐周围,并在大椎、肺俞、脾俞等穴位进行拔罐治疗,以解表化湿。

经过数日治疗,吴婆婆发热恶寒消退,恶心呕吐停止,精神也恢复如常。岐黄叮嘱家属:“小暑时节,要注意老人饮食,避免生冷油腻,可多煮些荷叶粥,既能解暑,又能护脾。”

第六章 章回赞诗·小暑医道的水火哲思

回目诗

小暑炎威似火燃,津伤气脱命如悬。

生脉回阳滋涸辙,白虎清热解危渊。

银针泻热通经脉,药膳生津润腑田。

且看岐黄施妙手,暑邪驱散乐安然。

结语

当最后一剂生脉散喂入患者口中,岐黄立于药圃,见烈日下的藿香叶片被晒得微微蜷曲,却依然散发着浓烈的药香。他伸手接住从屋檐滴落的雨水——那是午后雷阵雨留下的痕迹,温热的雨水与暑气交织,恰似小暑时节复杂多变的病症。“阿远,”岐黄望着天边被夕阳染红的云层,“暑热虽猛,却也暗藏生机。就像这雨后的土地,看似被炙烤得干裂,实则蓄势待发。医道亦如此,越是危急之症,越要在清热救阴中寻得转机。”

暮色渐浓,药圃里新采的西瓜翠衣与晾晒的黄芪在风中轻轻摇晃。岐黄忽然领悟:小暑的救治之道,恰似驾驭惊涛骇浪的舟船——需以清热为桨,拨开炽烈暑邪;以救阴为舵,稳住生命根基。医者如渡人,唯有在津气将竭时力挽狂澜,方能让生命重归阴阳平衡的彼岸。

(注:文中涉及方剂、针灸操作及食疗方法,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小暑养生需依个体体质调整,津气虚弱者宜清补,湿热重者需分消走泄,切不可盲目效仿。)

下卷预告

《岐黄天宝·大暑卷:热毒瘀阻三焦病》——大暑时节,热毒如燎原之火,与湿浊胶结,壅塞三焦,致痈疽溃烂、淋证涩痛、高热神昏。且看岐黄如何以清热解毒、通利三焦之法,破瘀阻于大暑,解危难于伏天,揭开“炎暑致病,通降为要”的重症治疗秘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