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佑侯庭:汉代兽形琥珀神话录
楔子
汉武帝元狩年间,西域大宛使者牵着汗血马,捧着鎏金方盒,跪在未央宫前。盒中卧着一枚血珀,雕作麒麟形——珀体如凝霞,泛着暖红的光,鬃毛刻得细密如流金,日光透过殿宇的藻井洒在上面,竟似有淡淡的松脂香从珀纹里漫出来。“此乃西域‘魂珀’,雕作瑞兽,能安魂魄、辟邪祟,愿献于大汉天子。”使者躬身道。
汉武帝将琥珀赐给御医李少君。少君夜观珀石,忽觉掌心发烫,往日里因炼制丹药紊乱的心神,竟渐渐沉静。次日,他取少量珀末,给一位心悸的老臣服下,老臣当夜便安睡了。少君抚着瑞兽琥珀,轻声叹道:“《神农本草经》只言琥珀‘安五脏’,却未说其能定惊辟邪——这西域珍宝,竟是藏在瑞兽里的‘药魂’。”
彼时的汉宫,贵族们尚以金玉为贵,少君却将琥珀的药用之法,悄悄传予身边的弟子:“此珀性甘平,能通心脉、消瘀血,雕作瑞兽贴身戴,既显身份,又能治病。”他未曾想,百年后,这枚琥珀的传承者,会将其融入贵族的生活,用一次次实践,写下汉代“药用辟邪”的传奇——而它的奥秘,先于《急就篇》的记载,藏在王侯将相的床榻旁、药盏里,藏在“实践先于文献”的时光里。
上卷·珀镇侯府:汉代药珀的贵族实践
第一回 胶东王心悸·血珀兽形定心神
汉景帝中元二年,胶东王刘寄(海昏侯刘贺的祖父)因卷入七国之乱的余波,日夜忧惧,渐渐得了心悸之症:夜里躺在床上,总觉得心口发慌,像有只小鼓在乱敲,一闭眼就梦见刀剑相向,醒来后冷汗涔涔,连服了几副“安神汤”,也不见好转。御医束手无策,有老臣想起李少君传下的琥珀药用之法,便向刘寄举荐了少君的弟子秦越人。
秦越人赶到胶东王府时,刘寄正靠在软榻上,捂着胸口叹气,面色苍白如纸。越人上前诊脉,指尖触到脉象细数如丝,跳得又急又乱——这是“心神失养、肝气郁结”之症,忧惧伤了心脉,导致气血不畅。“王爷莫慌,我有一‘药兽’,能定您的心神。”越人说着,从药囊里取出一个锦盒,里面卧着一枚血珀麒麟——正是李少君当年传下的琥珀,越人又请工匠重新雕琢,添了“辟邪”的纹路。
“这琥珀性甘平,能通心脉、安五脏,雕作麒麟,是借瑞兽之力驱邪祟。”越人将琥珀递到刘寄手中,“您贴身戴着,掌心的暖意能让珀香慢慢渗出来,夜里睡觉时放在枕边,定能安睡。”刘寄半信半疑地接过琥珀,只觉掌心一阵温润,淡淡的松脂香顺着指尖钻进鼻腔,心口的紧闷感竟慢慢退了。
越人又取少量珀末,用蜂蜜水调成糊状,喂刘寄服下:“蜂蜜能润心,助琥珀通脉。若是再心慌,您就用手摩挲麒麟的鬃毛,想着瑞兽护佑,心神自会定。”刘寄照做了,第一夜竟睡了三个时辰,第二夜梦见的不再是刀剑,而是草原的牛羊,第三日晨起,他面色已添了几分红润,能坐起身批阅文书了。
府里的姬妾见琥珀有效,都劝刘寄多寻些来。越人却摇头:“这血珀来自西域,产量稀少,价值堪比黄金,寻常人难得。王爷且惜用,待日后寻到更多,再传其药用之法。”刘寄便将琥珀视作珍宝,日夜贴身佩戴,连上朝时都藏在锦袍内。后来,他在府中设了“药珀阁”,让秦越人记录琥珀的药用,只是那时的记录,多是口传心授,未有一字刊印——这便是汉代贵族药珀实践的开端,没有文献佐证,却在王侯的病榻前,悄悄扎下了根。
第二回 幼孙惊风·珀末银勺救稚命
汉景帝后元元年,刘寄的孙子刘充(刘贺的父亲)刚满三岁,一日在府里追蝴蝶,不慎撞在廊柱上,当场啼哭不止,随后竟浑身抽搐,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唇发紫,府里的乳母吓得魂飞魄散,连忙去请秦越人。
越人赶到时,刘充已抽搐得没了力气,瘫在乳母怀里,呼吸微弱。越人伸手按他的虎口,见青筋凸起如红线,再诊脉,脉象浮数紊乱——这是“小儿惊风”之症,撞击受惊后,肝风内动,扰了心神。“孩子太小,吃不了烈性汤药,得用琥珀末定惊。”越人说着,从药囊里取出一个银勺,勺底盛着极细的血珀末(从麒麟琥珀的蹄部磨下的,纯度最高),又取了少量钩藤粉(中原草药,能平肝息风),按2:1的比例混合。
“用温水把药末调开,慢慢喂孩子喝下,一勺分三次,别呛着。”越人一边指导乳母,一边将麒麟琥珀放在刘充的枕边,“这瑞兽的珀气能护着孩子的魂魄,让肝风慢慢平息。”乳母颤抖着喂完药,片刻后,刘充的呼吸渐渐平稳,眼睛也慢慢睁开了,只是还有些虚弱。
越人又叮嘱:“接下来三日,每日喂一次琥珀末,量减半;夜里把琥珀系在孩子的腰间,贴着肚脐——那里是‘神阙穴’,珀香能从穴位渗进去,安神定惊。”他还教乳母辨认惊风的前兆:“若是孩子突然哭闹、手脚发紧,就赶紧摩挲琥珀,闻闻珀香,别等抽搐了才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