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脂凝珀:陶弘景医悟记
下卷 第一回 药农跌打瘀阻痛 珀脂合归通络忧
天监八年春,茅山脚下的药农松伯在采挖草药时,不慎从陡坡滚落,左小腿被石块划伤,虽止住了血,却留下了大片瘀青,肿得像灌满了水,连走路都需拄着拐杖。他用新鲜松脂外敷,又喝了活血化瘀的当归汤,可过了五日,瘀青仍未消退,按压时痛得龇牙咧嘴,连采脂的活都干不了。
“松伯,您这瘀伤怕是普通药治不好,去找陶先生试试吧!”邻居劝道。松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一瘸一拐地来到陶弘景的茅屋。陶弘景见他左腿瘀青发紫,触之灼热,诊脉后道:“松伯,您这是‘跌打损伤,瘀血阻络’之症,普通松脂药力不足,需用裹虫松脂配琥珀,才能化掉深层瘀滞。”
松伯闻言一愣:“先生,之前您说裹虫松脂药效好,可我们采脂时都把虫子挑了,哪来那么多裹虫的?”陶弘景笑着取出陶罐,里面装着去年收集的裹蚁松脂:“我已让山下的药农们保留裹虫松脂,这罐便是他们送来的。您且放心,这虫子不仅无害,还能助松脂活血。”
他将裹虫松脂与琥珀分别研成细粉,取松脂粉二钱、琥珀粉一钱,与当归三钱、川芎二钱(皆为活血通络之药)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水两碗,文火煎至一碗,制成“珀脂当归汤”。“每日服一剂,同时用剩余的粉混合猪油,调成膏剂外敷瘀伤处,每日换药一次。”
松伯按方施治,第一日便觉小腿的胀痛减轻了;第三日,瘀青消退了一半,能不用拐杖慢慢走;第七日,瘀青完全消失,左腿已能正常发力。他握着陶弘景的手,感慨道:“以前总以为虫子脏,没想到裹虫的松脂这么管用!以后采脂,我一定把裹虫的都留着!”
陶弘景趁机向松伯讲解中医理论:“瘀血阻络,需‘活血’与‘通络’并举,琥珀凝练千年,活血之力强;裹虫松脂含生灵之气,通络之效优;当归、川芎补血活血,防活血太过伤正气。这便是‘君臣佐使’的配伍之道,缺一不可。”
松伯听后茅塞顿开,回到村里后,便向其他药农传授保留裹虫松脂的方法。很快,茅山脚下的药农们都开始收集裹虫松脂,有的甚至在松树上搭建小棚,专门观察松脂滴落的过程,以便及时收集裹虫的松脂。陶弘景将这一实践记录在案:“裹虫松脂,活血通络之力胜普通松脂三倍,宜于瘀血阻络、跌打损伤之症,民间药农已推广收集,实践验证有效。”
下卷 第二回 老妪砂淋排尿苦 珀砂同煎利水愁
天监八年夏,茅山脚下的老妪祝婆婆患了“砂淋”之症——小便时涩痛难忍,偶尔还能排出细小砂石,每次如厕都像受刑,喝了车前子水也不见好转。她的儿子急得四处求医,听闻陶弘景善用琥珀治疑难杂症,便背着祝婆婆来找他。
陶弘景见祝婆婆面色萎黄,双手按着小腹,连说话都有气无力,诊脉后道:“婆婆,您这是‘湿热下注,膀胱瘀阻’所致的砂淋,需用琥珀配海金沙,通淋利水,化掉膀胱里的砂石。”
“先生,什么是海金沙?我这山里有吗?”祝婆婆的儿子问。陶弘景道:“海金沙是一种蕨类植物的孢子,常长在山涧边的岩石上,你们采脂时应该见过,它的孢子粉像细沙,能化砂石、通水道。”
祝婆婆的儿子当即去山涧边采来海金沙,陶弘景取琥珀粉一钱、海金沙三钱、滑石五钱(清热利湿),一同研成细粉,用米汤调成糊状,让祝婆婆每日服两次。“服药后多喝温水,助砂石排出。同时用马尾松的松脂熬水,每日清洗外阴,防湿热加重。”
祝婆婆服下第一剂药后,小便涩痛便减轻了;第三日,排出了几颗细小的砂石,排尿顺畅了许多;第七日,砂淋症状完全消失,她已能下地做家务。“先生,这琥珀和海金沙真是神药!以前听老辈人说琥珀能镇宅,没想到还能治小便的病!”祝婆婆笑着说。
陶弘景趁机查阅《茅山志》,其中记载:“马尾松脂,性微温,利水道,治淋浊。”他对比了马尾松、油松、白皮松的松脂,发现马尾松松脂利水之效最优,便对药农们说:“以后治淋症,优先用马尾松的松脂,其性温而不燥,利水而不伤阴,配合琥珀、海金沙,效果更佳。”
松伯闻言,补充道:“先生,我年轻时听爷爷说,霜降后采的马尾松脂最纯,那时松脂凝结得厚,没那么多杂质。我们采脂时,都在霜降后进山,把采来的松脂埋在松树下,来年用,药效更好。”
陶弘景将这一民间经验记录下来:“马尾松脂,霜降后采集为佳,埋土储存一年,利水之效增强,配琥珀、海金沙治砂淋,三日见效,七日可愈。案:《茅山志》载松脂利水,民间经验补采集与储存之法,实践与文献互证。”
他还在茅屋旁开辟了一小块地,专门种植海金沙,方便日后为村民治病。看着祝婆婆痊愈的笑容,陶弘景心中愈发清晰:中医的智慧,既藏在典籍里,也藏在药农的口传心授中,唯有将二者结合,才能让药效发挥到极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