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魄映月:都江医缘记
楔子
北宋天圣年间,都江堰的岷江水总裹着翠色的凉意,沿岸的竹林却藏着惊魂的嘶吼——近半年来,青城山下来了一头吊睛白额虎,夜夜下山伤人,已叼走了三个村民,连经验最老的猎户都不敢轻易进山。
伏虎猎人李次口是三个月前从剑门关迁来的,背上的铁胎弓磨得发亮,腰间挂着祖传的猎刀,刀鞘上刻着“伏虎”二字。他听闻猛虎为患,便主动向里正请缨:“给我三日,定将这虎除了,还都江一片安宁。”
第三夜,月色如霜,李次口蹲在竹林的巨石后,盯着山道上的动静。忽然,一阵腥风袭来,吊睛白额虎从竹林中跃出,虎眼在月光下泛着幽绿的光,直扑向不远处的农舍。李次口拉满铁胎弓,箭簇带着寒光,正中老虎的左眼。老虎痛得咆哮,转身扑向李次口,他抽出猎刀,与老虎缠斗半宿,终于将刀刺入老虎的心脏。
老虎轰然倒地,奇怪的是,它的右眼竟渐渐泛起莹白的光,像月光凝结在瞳孔里,随后这道光缓缓渗入地下,地面竟微微隆起,似有物在土下蠕动。李次口心中好奇,取来随身携带的木铲,顺着虎尸头部的方位掘地四尺——土里埋着一块拳头大的晶石,通体澄澈,泛着淡淡的虎眼般的莹光,触手温润,竟带着一丝暖意。
“这是……虎魄?”里正闻讯赶来,见了晶石,惊得跪地叩首,“老辈人说,猛虎有灵,死后魂魄入地,会凝成‘虎魄’,能镇宅辟邪,还能治邪祟之病!”李次口将虎魄捧在手中,月光下,晶石里似有细碎的光在流动,像被封存的虎魂。他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话:“山中奇珍多有灵,能用则用,莫负自然馈赠。”
那晚的月光格外清亮,李次口将虎魄裹在鹿皮里,藏在怀中。他不知道,这颗凝结着虎魂与月光的晶石,不仅会成为都江百姓的护佑,更会在一次次的疗愈实践中,揭开中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密码。
上卷 第一回 稚子惊风危旦夕 虎魄初显安神功
天圣三年暮春,都江堰沿岸的村落还没从猛虎的阴影中缓过劲,又遭了新的劫难——村里的孩童多染了“惊风”之症,有的抽搐不止,有的双目呆滞,有的夜啼不休。农妇王氏的儿子狗蛋病情最重,已抽搐了一天一夜,小脸憋得青紫,牙关紧咬,连米汤都灌不进去,老郎中开的钩藤汤喝了也没用,王氏抱着狗蛋,坐在门槛上哭成了泪人。
“王嫂子,别哭了,去找李猎人试试吧!”邻居张婆劝道,“他手里有虎魄,老辈人说能治邪祟病,说不定能救狗蛋!”王氏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抱着狗蛋冲向李次口的茅屋。
李次口正在磨猎刀,见王氏哭得撕心裂肺,忙放下刀接过狗蛋。他探了探孩子的脉搏,脉象急促如弦,像被狂风打乱的鼓点,又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滚烫得吓人——这是邪热内扰,心神失宁所致,母亲生前曾说,遇到这种情况,需用能“定魂魄”的物件镇一镇。
他从怀中取出虎魄,用猎刀小心翼翼地削下一角——虎魄质地温润,刀刃划过竟没有碎屑飞溅,只落下细细的粉末,像淡金色的细沙。李次口将虎魄粉倒入陶碗,又取来半碗温井水,搅匀后,用银勺撬开狗蛋的牙关,一点点喂了进去。“王嫂子,别慌,若这虎魄真有灵,狗蛋会好起来的。”
半个时辰后,狗蛋抽搐的幅度渐渐变小,嘴唇也恢复了血色;又过了一刻钟,他竟缓缓睁开了眼睛,虽仍虚弱,却已能含住王氏的手指。王氏喜极而泣,对着虎魄连连叩首:“多谢虎魄神物,多谢李猎人!”
消息很快传遍村落,有孩子患惊风的村民纷纷来找李次口求虎魄粉。李次口按削粉、调水的方法,一一为孩子们诊治,不到三日,村里的惊风患儿竟都痊愈了。老郎中闻讯赶来,见了虎魄,惊叹道:“《神农本草经》载‘琥珀主安五脏,定魂魄’,这虎魄想必是琥珀中的珍品,其性更烈,安神之力更强!只是老辈人只知它能镇宅,竟不知还能治惊风,是李猎人你实践出了真章啊!”
李次口听了,心中一动——他不懂医书,却从实践中摸索出虎魄的用法,这不正是“实践先于文献”吗?他取来一块小木牌,用炭笔在上面写下“虎魄粉治惊风:取虎魄少许,研细,温井水调服,小儿量减半”,挂在茅屋门口,方便村民查看。
当晚,李次口又去了埋虎尸的地方,月光下,他掘地三尺,竟又挖出几块小块的虎魄。他将这些虎魄小心收好,心想:这虎魄既是自然馈赠,便该用来护佑百姓,往后若再遇病痛,定要多摸索用法,不辜负这神物的灵性。
上卷 第二回 农妇血崩愁眉锁 虎魄合艾化滞忧
天圣三年夏,都江堰连日暴雨,岷江水涨,沿岸的农田被淹,村民们忙着抗洪,农妇陈氏却在此时遭遇了产后血崩。她诞下女儿后,恶露持续十多日仍未干净,色暗有血块,小腹坠胀疼痛,稍一翻身便痛得冷汗直流,连喂孩子吃奶都需人搀扶。老郎中用了生化汤,恶露虽减少,腹痛却丝毫未减,陈氏的丈夫急得团团转,想起李次口的虎魄能治惊风,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找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