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文明互鉴·薪火绵延
一、阿姆斯特丹的“草药博物馆”
201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新建了“东西方草药交流博物馆”,其中“补骨脂特展”成为最受欢迎的展区。展区以时间为轴,分为“岭南初现”“南洋漂流”“欧陆绽放”“全球共享”四个部分,通过实物标本、历史文献、互动装置,生动展现补骨脂的传播历程。
在“岭南初现”展区,陈列着复制的陈阿婆药摊——竹制的药柜里,摆放着补骨脂籽、药膏、祛湿茶包,旁边的屏幕上播放着睦洲镇渔民使用补骨脂的纪录片;“南洋漂流”展区,还原了巴达维亚“同德堂”药铺的场景,林老板与扬·克莱默交流的蜡像栩栩如生,桌上还放着当年的《骨脂用药记》复制本;“欧陆绽放”展区,展示了维勒教授的实验仪器、古利克森研发的首台PUVA治疗仪,以及FDA的批准文件;“全球共享”展区,则通过世界地图,标注出补骨脂在100多个国家的应用案例,墙上挂满了患者康复后的感谢信。
博物馆还设有“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亲手炒制补骨脂籽,感受其辛香;通过VR设备,体验PUVA疗法的治疗过程;还能参与“中医辨证”小游戏,根据虚拟患者的体质,选择补骨脂的配伍方案。一位荷兰游客在留言本上写道:“以前只知道补骨脂是治疗皮肤病的药物,今天才明白,它背后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太神奇了!”
二、广州的“国际研修班”
为推动补骨脂等传统草药的国际化传播,广州中医药大学自2018年起,开设“传统草药现代研究国际研修班”,每年吸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医生、学者参与。研修班采用“理论 实践”的模式,既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补骨脂的传统应用,又传授现代提取技术、药理实验方法。
2021年的研修班上,来自巴西的皮肤科医生卡洛斯,对补骨脂配伍生姜治疗白癜风的案例产生浓厚兴趣。他回到巴西后,结合当地高发的“热带白癜风”,用补骨脂配伍巴西传统草药“巴西莓”(富含花青素,能增强皮肤抗氧化能力),改良了PUVA疗法。半年后,他在研修班回访时分享:“这种改良疗法在巴西的有效率提升了15%,感谢中国老师传授的‘配伍智慧’。”
研修班还组织学员前往广东新会睦洲镇,实地体验补骨脂的种植、炮制过程。学员们跟着陈阿婆的后人陈月英学习炒籽、制膏,亲身体验“日光晒药”的传统方法。来自德国的药理学家艾玛说:“在实验室里研究补骨脂素多年,今天才明白,中国古人‘借日光之力’的做法,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深刻的药理认知,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三、哥本哈根的“联合实验室”
2022年,中国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合作,成立“补骨脂跨文化研究联合实验室”,聚焦补骨脂在抗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实验室采用“双主任制”,分别由中丹两国专家担任,融合中医“整体调理”与西方“精准医疗”的优势。
研究发现,补骨脂素不仅能调节皮肤和骨骼细胞,还能通过抑制大脑中的“炎症小体”,减少神经细胞损伤,这与中医“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的理论相契合——补骨脂补肾填髓,进而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基于此,实验室研发出“补骨脂素纳米胶束”,能穿透血脑屏障,直达脑部病灶,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在实验动物模型中,接受治疗的小鼠,其记忆力和认知能力明显提升。实验室中方主任说:“补骨脂的研究已经超越了皮肤病和骨科疾病,进入了更广阔的领域。中丹合作的意义,在于用‘东方整体观’指导‘西方精准研究’,让传统草药为解决全球重大疾病贡献力量。”
四、巴厘岛的“文化艺术节”
2023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办“国际传统医药文化艺术节”,补骨脂成为“文化交流大使”。在艺术节的“草药时装秀”上,设计师用补骨脂的枝叶、花瓣制作装饰,模特身着印有补骨脂图案的传统服饰,展示其从“草药”到“文化符号”的转变;“草药美食区”,厨师们用补骨脂籽制作饼干、奶茶,让游客品尝“药食同源”的美味;“传统疗法体验区”,中、印、巴等国的医生现场演示补骨脂药膏制作、PUVA疗法操作,吸引了数万游客参与。
艺术节期间,还举办了“补骨脂与人类健康”高峰论坛,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围绕补骨脂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展开讨论。陈阿婆的第六代传人陈明亮,带着家族传承的《骨脂用药记》原件出席论坛,他在发言中说:“我的祖辈从未想过,家门口的‘骨脂籽’能走到全世界。这告诉我们,传统智慧不分国界,只要能为人类健康服务,就会被永远珍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