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灵骨韵:补骨脂传奇
楔子
五代十国,烽烟未熄,山野间却自存一派清宁。江南西道的罗霄山脉深处,云雾常似轻纱缠裹峰峦,涧水潺潺如琴瑟低鸣,草木在晨露夕晖中舒展着灵性。山民们依林而居,靠采药、狩猎谋生,对山间草木有着近乎本能的敬畏——他们知晓哪种蕨类能解蛇毒,哪种野果可疗腹疾,这些口耳相传的智慧,比案头典籍更贴近生存本身。
在这片山野中,有一处名为“忘忧谷”的秘境,谷中多奇花异草,寻常药材到了此处,根茎竟比别处粗壮三分。谷口老樟树下,住着一位姓秦名越人的医者,因常着青布长衫,山民们都唤他“青衫先生”。秦越人本是中原医者,因避战乱辗转至此,他不恋仕途,唯爱山野草木,平日里除了为山民诊病,便入山采药,将所见所感记于竹简,虽不成卷,却也攒下了满满一筐的实践心得。
这日拂晓,秦越人踏着晨露入谷,刚行至涧边,忽闻林间传来几声鹿鸣,不似平日的悠然,反倒带着几分急促。他循声而去,只见一只成年雄鹿卧在灌木丛中,前腿微微颤抖,蹄部似有扭伤,身旁几只幼鹿焦躁地围着它打转。秦越人本想上前相助,却见雄鹿挣扎着起身,缓步走向一丛开着淡紫色小花的植物,低头啃食起那植物的茎叶与种子。
约莫半个时辰后,奇迹发生了——雄鹿原本颤抖的前腿渐渐稳当,它甩了甩鹿角,竟能缓步走动,虽仍有些迟缓,却已无大碍。秦越人心中惊异,他行医数十载,从未见过如此神奇的植物。他走近那丛植物,仔细观察:其茎呈紫褐色,节间分明,叶片互生,边缘有细齿,顶端的花序上缀着数十朵淡紫小花,微风拂过,散发着淡淡的辛香。他采下几株,放入药篓,心中暗忖:此草能助鹿疗伤强骨,若用于人体,或许能解腰膝劳损之苦。
自此,这株无名小草,便在秦越人的探寻中,悄然揭开了与人间病痛纠缠的传奇序幕。
上卷
第一卷 鹿引仙草 初解沉疴
秦越人将采回的无名草置于案上,反复观摩。他取来砂锅,放入几株草的茎叶,加水煎煮,待药汤熬成深褐色,便先取少许,含在口中——初觉辛辣,片刻后竟有暖意从丹田升起,缓缓蔓延至四肢百骸。他心中一动:此药性温,恐能补阳散寒。
几日后,谷外的樵夫李三郎背着柴薪匆匆赶来,面色痛苦,一手扶着腰,额上满是冷汗。“青衫先生,您快救救我!”李三郎喘着气说,“昨日上山砍柴,不慎从坡上滑下,虽未骨折,却腰痛难忍,夜里根本无法安睡,连翻身都要旁人相助。”秦越人为他诊脉,见其脉象沉迟,舌苔白腻,又查看他的腰部,发现腰肌僵硬,按压时痛点明显。
“你这是外伤引发的腰肌劳损,兼受风寒,气血阻滞于腰府。”秦越人沉吟道,“我近日得了一种新药草,或许能解你之苦。”他取来先前熬制的药汤,又加入少许生姜、大枣调和药性,递给李三郎:“此汤每日早晚各服一碗,另外我再取些药草捣烂,你回去后用纱布裹住,外敷于痛处。”
李三郎半信半疑地接过药汤,按秦越人的嘱咐服用、外敷。次日清晨,他便兴冲冲地赶来,脸上已无往日的痛苦:“先生,这药太神了!昨晚我竟能安稳睡上几个时辰,今早起身,腰痛减轻了大半,扶着墙就能走动了!”秦越人见药效显着,心中愈发肯定此草的价值,他又为李三郎调整了药方,嘱咐他再服三日,务必将体内寒气驱散。
三日后,李三郎已能如常上山砍柴,他特地背来一捆最粗壮的柴薪,送到秦越人的茅屋前:“先生,您的药救了我,这柴您留着用,往后您若要上山采药,我随叫随到!”秦越人笑着收下柴薪,心中却在思索:此草既能疗外伤劳损,若遇先天肾阳不足之人,不知是否有效?
没过几日,邻村的张老妪被儿子搀扶着前来就诊。张老妪年近七旬,常年畏寒,尤其腰膝部位,即便夏日也需裹着厚布,稍一劳累便酸痛难忍,连弯腰洗衣都成了难事。秦越人为她诊脉,见其脉象沉细无力,知其是先天肾阳亏虚,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腰府失养,才致此症。
“老妪,你这病非一日之寒,需慢慢调理。”秦越人取来无名草的种子,研成细末,又加入少许杜仲、牛膝,制成药丸,“此丸每日服用一次,温水送服,平日里可多晒晒太阳,避风寒。”张老妪的儿子担忧地问:“先生,我母亲这病看了不少大夫,都不见好,这药丸真能有用?”秦越人温和地说:“你且让老妪试试,若服药半月无效,再来找我便是。”
半月后,张老妪竟独自拄着拐杖前来,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青衫先生,您的药丸太管用了!我现在腰膝不似以前那般冷了,酸痛也轻了,昨日还帮着儿媳择了半筐菜呢!”秦越人见她气色红润,脉象也比先前有力,心中大喜。他想起那日雄鹿啃食仙草的场景,便给这无名草起了个名字——“鹿引草”,既纪念鹿的指引,也暗合其强骨之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