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娥惊见黑丝生——青娥丸仙踪记
下卷 仙丸扬名定青娥
第一卷 京华传讯起波澜
元和十三年秋,长安传来诏书,召郑愚归京任职。此时的郑愚,已在琼州任职九载,年过八十七岁,却因常年服用“三仙丸”,须发黑白相间,腰脊挺拔,步履稳健,望去竟如六十许人。幕僚们笑着打趣:“大人这模样归京,怕是要让长安权贵们惊掉下巴!”郑愚却望着案上那罐即将带往长安的“三仙丸”,心中自有一番盘算——他要将这岭南奇药,带进中原医林,让更多人见识“精足则神旺”的医道真义。
启程前,琼州百姓倾城相送,码头边摆满了百姓自种的胡桃、采收的杜仲皮,还有炮制好的补骨脂。老渔民老周拄着拐杖,将一坛亲手泡制的“三仙丸药酒”塞进郑愚手中:“大人,这酒您带在路上,长安天冷,喝了暖身!”农妇阿秀抱着已长成孩童的儿子,哽咽道:“若不是大人和仙丸,我哪有今日的安稳日子!”郑愚望着眼前一张张真切的面容,忽然觉得,这“三仙丸”早已不是一味药,而是琼州百姓与他之间,一段用健康与信任编织的羁绊。
船行至广州府时,恰逢岭南节度使在此设宴接风。席间,一位年过花甲的长安来使,见郑愚鹤发中透着黑丝,精神矍铄,不由惊叹:“郑大人久居瘴疠之地,竟比在长安时还要健朗,莫非有什么驻颜奇术?”郑愚笑着取出“三仙丸”,递与来使:“此乃琼州所制‘三仙丸’,以补骨脂温肾、胡桃填精、杜仲强骨,三药相合,助我留住几分元气罢了。”来使将信将疑,取了几粒服下,只觉腹中温热,连日来因旅途劳顿引发的腰脊酸痛竟缓解了大半,当即求郑愚赐予一整罐,说是要带回长安,献给朝中老臣。
消息传回长安,很快引发了一场小小的波澜。太医院的老医官们听闻“岭南蛮夷之地竟有能‘驻颜’的奇药”,多是不屑——在他们看来,《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补益之药,早已涵盖养生之道,区区岭南草药,怎配称“仙丸”?唯有太医院院正李公度,素来主张“医道不分地域”,主动修书给郑愚,希望他归京后能带来“三仙丸”,并详述其炮制之法与医理依据。
郑愚收到书信,心中愈发坚定了推广“三仙丸”的决心。船行至湘江流域时,遇到一位辞官归乡的老御史,年近七旬,因常年伏案批阅奏章,不仅腰膝酸痛难忍,还患上了“夜盲症”,每到黄昏便视物模糊。郑愚见他形容憔悴,便取了“三仙丸”相赠,嘱咐他每日三粒,温酒送服,同时用杜仲、胡桃壳煮水熏眼。老御史半信半疑地服了半月,腰脊酸痛渐消,黄昏时竟能看清路边的草木,惊喜不已,专程派人追上郑愚的船,递上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仙丸之效,胜却长安百药,愿大人归京后,能将此药广传天下,救万民于筋骨劳损之苦。”
郑愚捧着书信,站在船头望着滔滔江水,忽然觉得,这“三仙丸”从琼州走向中原的路,虽会遇到质疑,却也充满了希望。因为它的疗效,不是空谈的医理,而是无数百姓用健康验证的事实;它的根基,不是名贵的药材,而是“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的朴素真理——这真理,终将跨越地域与偏见,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
第二卷 青娥惊见黑丝生
元和十四年春,郑愚的官船终于抵达长安码头。此时的长安,正值樱花盛开,满城锦绣,前来迎接的官员与百姓,见这位八旬老臣竟须发半黑,精神抖擞,与传闻中“垂暮老者”的形象截然不同,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打探他的“养生秘诀”。郑愚笑着取出“三仙丸”,向众人讲解补骨脂、胡桃、杜仲的配伍之妙,却见人群中有人摇头:“不过是岭南野药,怎比得上太医院的人参、鹿茸?”
几日后,朝廷在曲江池设宴,款待归京的官员。郑愚身着绯色官袍,缓步走入宴会场,席间一位年约十六七岁的少女,身着青绿色罗裙,梳着双环髻,正是吏部尚书之女,因容貌秀美,被人称作“青娥”。青娥本是陪着父亲前来赴宴,见郑愚虽须发间有霜色,却面色红润,目光有神,与其他老臣弯腰驼背的模样截然不同,不由好奇地拉着父亲的衣袖问道:“父亲,这位郑大人看着好精神,他今年多大年纪了?”
吏部尚书笑着答道:“这位郑大人已八十七岁,在琼州任职九年,传闻他得了一味奇药,竟能白发转黑。”青娥闻言,越发好奇,忍不住走上前,对着郑愚深深一揖:“晚辈青娥,听闻大人有驻颜奇术,不知能否为晚辈解惑?”郑愚见她灵动聪慧,笑着答道:“并非什么驻颜奇术,不过是一味‘三仙丸’,以补骨脂温肾、胡桃填精、杜仲强骨,让肾中精血充盈罢了。《素问》有云‘肾其华在发’,精血足了,须发自然能复黑。”
青娥凑近细看,果然见郑愚鬓边的须发中,黑丝如星点般分布,与常见的“染黑”不同,那黑丝带着自然的光泽,透着勃勃生机。她惊叹道:“大人这白发转黑,竟如枯木逢春一般,这‘三仙丸’当真是仙药!不如就叫它‘青娥丸’吧——因我这晚辈的惊叹而得名,也让世人知晓,这仙丸能让老臣焕发青春,就像青娥这般,充满活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