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银条双生记》上卷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银条双生记》上卷

作者:作者李涌辉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8-19 08:17:20

《银条双生记》

楔子

混沌初开,天地未分,先有一气流转,化而为阴阳。阳升为天,阴降为地,天地交泰,孕五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周行不止。五运乘天,六气临地,春风、夏暑、秋燥、冬寒,加之时疫温厉,共塑四时生杀。药皇神农氏踏遍山川,观草木应季而生,察根茎随气而长,悟得“天人同构”之理——人若草木,需顺四气(寒热温凉),调五味(酸苦甘辛咸),归十二经,方得平和。

彼时,北地有两脉气穴,一在太行东麓(后名祁州,今安国),土厚水润,属坤地之精;一在燕山北麓(后名牛家营子,今赤峰喀喇沁旗),沙沃风清,含金气之华。天地氤氲,两穴各孕一株灵根,形似银条,叶带露而润,根含津而甘,因吸两地水土灵气,隐有双生之契。此根,便是后世医家口中的“沙参”。

上卷:双根初萌,医道肇始

第一回 祁州土孕金芽,神农初辨甘凉

太行之东,祁州地界,有片黑土如膏,春至则地气上腾,化作薄雾缠于阡陌。某年春分时至,木运当令,厥阴风木主事,天地间草木抽条,独有一丛幼苗异于常草:茎如碧玉,节间生细毛,叶呈卵形,边缘带锯齿,晨露坠其上,映日如碎银。

此地有位药农,姓邳名彤,祖上曾随神农尝百草。这日他荷锄巡田,见幼苗周遭寸草不生,奇之,掘土三尺,得一根如指,色白半透,断面泌黏汁,嗅之有清苦回甘。正欲入口,忽闻空中似有古音:“此乃坤土纳金气所生,性甘凉,可润金燥,勿轻尝。”

邳彤惊觉,知是药神示警。彼时恰逢祁州大疫,众人咳逆不止,痰少而黏,舌红少津——此乃秋燥犯肺,肺属金,金燥则火炎。邳彤忆起药神所言“润金燥”,取根切片,与蜂蜜同煎。病者饮之,次日咳减,三日津生,旬日而愈。

消息传开,乡邻皆来求药。邳彤细察其性:春生苗,夏长叶,秋实根,冬藏气,恰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序;入口甘能补,凉能清,归肺、胃二经,确是滋阴润燥之良品。因根如银条,生于沙地(祁州古多沙壤),遂名“沙参”。

第二回 燕山风孕玉茎,牧女偶识生津

燕山以北,牛家营子一带,地多沙砾,风从漠北来,秋燥尤烈。有位蒙古族牧女,名唤其其格,善识草原草木。一日冬藏时节,羊群染疾,个个瘦骨嶙峋,食草不化,口角流涎——此乃胃火亢盛,消谷善饥却运化无力,属土虚金旺之证。

其其格寻遍草原,见沙丘背风处有丛枯苗,茎秆虽萎,根却深埋沙下,如白玉雕琢,掘出时带沙砾,敲之清脆。她记起祖母口传:“沙下藏玉茎,能止渴,能安胃。”遂取根煮水,掺于草料中。三日许,羊群涎止,渐能食草长膘。

其其格细究此根:生于沙中,得金气之坚;经寒风历练,性偏凉而不寒;嚼之甘多苦少,入喉润胃,恰合“胃喜润恶燥”之理。她发现,此地沙参较祁州者根更粗壮,因沙地昼夜温差大,聚津更足,对付北方牧民因多食肉食引发的胃燥,效尤佳。

一日,其其格遇一商旅,中有老者消渴不止,饮一斗水仍渴,舌面光剥如镜面。她取沙参配伍麦冬(相须为用,增强滋阴之力),煮成浓汤。老者饮后,半日未渴,连服七日,消渴大减。商旅问其名,其其格以蒙古语答“沙中银条”,汉商遂亦呼为“沙参”。

第三回 五行失衡生怪病,双参初显相克机

数年后,祁州与牛家营子皆因沙参声名渐起,药商往来不绝。忽有一年,五运属“土运不及”,六气遇“少阳相火”加临,天地间火气偏盛,民多热病。

祁州有位老妇,患咳嗽日久,痰中带血,医者以当地沙参配知母(清金润燥),本应见效,谁知服后竟腹泻不止,面白如纸。邳彤诊之,见老妇舌淡苔白,原是肺燥未愈,又添脾寒——祁州沙参生于沃土,虽性凉,却带一丝土中湿气,与知母苦寒相叠,伤了脾阳(土),此乃“相恶”之弊(沙参助湿,反制知母清热之力,又伤脾)。

恰此时,牛家营子的其其格随商队至祁州,见此症,道:“我地沙参生沙砾中,得风露之清,湿气远逊,或可代之。”遂取牛家营子沙参,改配山药(健脾),老妇服后,咳止血停,腹泻亦愈。邳彤叹曰:“同是沙参,因地气不同,性味竟有偏倚,配伍之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牛家营子那边,亦有奇事:一壮汉外感风寒,误服当地沙参(性凉),反致寒邪入里,恶寒发热更甚。恰逢祁州药商路过,以祁州沙参配生姜(生姜温散,制沙参之凉,此为“相杀”),煎汤灌服,汗出而愈。两地医者始悟:沙参虽善滋阴,然需辨地域、体质,辅以寒热调和,方得“七情”之妙。

第四回 春采秋藏循天道,口传心授续薪火

沙参治病的故事越传越广,两地渐成药市。祁州人依“春生”之理,于清明后采幼苗,取其轻清之气,治上焦肺燥;牛家营子人循“秋收”之规,待霜降后挖老根,取其厚重之质,补下焦胃阴。

邳彤将毕生经验授于弟子,不说“某经某药”,只教“观天察地”:“春日风大,沙参需配防风;夏日湿热,需加茯苓。”其其格给族人讲医理,不讲“性味归经”,只说“羊渴了要找带露的草,人燥了要吃埋在沙里的根”。这些口传的智慧,比文字更鲜活——有农妇见小儿夜啼,知是心燥,取沙参煮米汤;有牧民遇马肺热,采沙参拌草料,皆是“源于生活”的妙用。

某年,一位史官游历两地,见祁州药市车水马龙,沙参贸易如《安国县志》所载“列肆数百,货堆如山”;至牛家营子,见“中国北沙参之乡”的石碑初立,牧民与汉商以沙参易货,笑语喧天。史官欲着于竹帛,邳彤的后人摆手道:“写不尽的,沙参在地里长,病在人身上变,今日的法子,明日未必合用。”其其格的孙女亦说:“字刻在石头上会风化,记在心里的,跟着草木一岁一枯荣,才不会忘。”

史官默然,终在志中记下“沙参疗燥,两地皆盛”,却将更多未尽之言,留给了风中流转的药香与代代相传的絮语。

(上卷终)

下卷将续写两地沙参如何在医家碰撞中融合,遭遇奇症时的突破,以及“文献记载”与“民间实践”最终形成的互补共生,敬请期待。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