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黄芪在常用的方剂之中出现的频率

黄芪在不同体系的“常用方剂”中出现频率较高,具体可从经典古籍、现代方剂辞典及药典成方三个维度分析:

一、经典方剂(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代表)

- 《伤寒论》:113首方剂中未使用黄芪,因仲景认为黄芪“性缓力弱”,更适合慢性虚损而非急性急症。

- 《金匮要略》:共7首方剂明确使用黄芪(占全书方剂约5%),包括黄芪建中汤(补虚理劳)、黄芪桂枝五物汤(通阳逐痹)、防己黄芪汤(护卫除湿)等,集中用于“虚劳”“血痹”“风水”等慢性虚损或风湿类疾病。

二、现代方剂辞典(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代表)

-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二版):共收录含黄芪的“今方”522首,涉及140种主治疾病、360种功效,以“补益气血”为主,占比约23%(全书约2200首方剂)。

- 《中药成方制剂部颁标准》:收录含黄芪的方剂446首,主治疾病134种,常用于“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等证,占比约18%(全书约2500首成方)。

三、药典成方(以2020年版《中国药典》为代表)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载222个含黄芪的成方制剂(涉及178个独立处方),占全书成方制剂总数的15%左右,剂型以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为主,功效集中于“补气”(71.17%)、“活血”(37.39%),常配伍当归(38.74%)、党参(33.33%)等药材。

总结:黄芪的“高频”特点与临床定位

黄芪在慢性虚损、气血不足类方剂中出现频率最高(如《中医方剂大辞典》中522首今方超半数用于“虚劳”“痹病”),而在急性病症(如《伤寒论》)中极少使用。其高频应用源于“补气之长”的药性特点,尤其在现代成方制剂中,因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成为“补气类”方剂的核心药材之一。

黄芪在各大名医中的使用情况

黄芪作为中医补气的核心药材,历代名医基于其“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药性,结合自身学术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使用经验,以下为代表性名医的应用特点:

一、古代名医:立足病机,随证施药

1. 张仲景(东汉,“医圣”)

- 核心思想:黄芪主“虚损”,善治“气虚不固”或“气虚夹湿”证。

- 使用特点:仅在《金匮要略》中使用黄芪(《伤寒论》未用),因仲景认为黄芪“性缓”,更适合慢性虚损而非急性外感。

- 代表方剂:

-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配桂枝、芍药,治“血痹”(气虚血滞、肌肤麻木),体现“气行则血行”。

- 防己黄芪汤:黄芪配防己、白术,治“风水”(气虚水肿),取黄芪“益气固表、利水”之功,兼顾“扶正祛邪”。

2. 李东垣(金元,“补土派”代表)

- 核心思想:“脾胃为后天之本”,强调“气虚皆由脾胃虚弱”,黄芪为补脾胃之气的核心药材。

- 使用特点:重用黄芪升补脾胃清阳之气,常配伍升麻、柴胡等升提药,纠正“中气下陷”。

- 代表方剂:

- 补中益气汤:黄芪为君药,配人参、白术补脾气,升麻、柴胡升清阳,治“气虚发热”“中气下陷”(如脱肛、子宫下垂),开创“补气升阳”经典配伍。

- 黄芪人参汤:黄芪与人参、麦冬同用,治“脾胃气虚兼阴虚”,体现“补气不忘养阴”。

3. 王清任(清代,“活血化瘀派”代表)

- 核心思想:提出“气虚血瘀”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无力”,需用黄芪“补气以行血”。

- 使用特点:超大剂量用黄芪(常用4两至1斤,约120-300g),配伍活血化瘀药,治“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血瘀重症。

- 代表方剂:

- 补阳还五汤:黄芪(60-120g)为君,配当归尾、赤芍、地龙等,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气虚血瘀证),开创“大剂黄芪活血”先河,强调“气足则血自活”。

二、近现代名医:拓展应用,精准化裁

1. 张锡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代表)

- 核心思想:重视黄芪“升补大气”(即宗气),认为“大气下陷”是诸多虚证的根源。

- 使用特点:善用黄芪纠正“大气下陷”(如气短不足以息、脏器下垂),常配伍知母“制其温燥”,防补气过燥。

- 代表方剂:

- 升陷汤:黄芪(18g)配知母、升麻、柴胡,治“大气下陷证”,张锡纯称“黄芪为补气之主药,其性尤善升举”。

- 玉屏风散加减: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表虚自汗”,强调“黄芪固表,不使外邪内侵”。

2. 邓铁涛(现代,“岭南中医代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