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猪苓汤辞:伤寒案与五行章》上卷

《猪苓汤辞:伤寒案与五行章》

楔子

建安年间,南阳张仲景行医至洛水之滨,见一舟子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而数,断为“水热互结,阴虚水停”之证。遂取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五味药,嘱其水煎温服。舟子服药三剂,汗出热退,小便通利,叹曰:“此汤竟如舟楫,载湿浊顺流而去!”仲景抚须道:“猪苓色黑入肾,泽泻味咸入肾,二药相须,能导水从小便出;茯苓淡渗,滑石清热,阿胶滋阴,五药相合,利水而不伤阴,恰合‘肾主水’‘膀胱为州都之官’的至理。”

此方被记入《伤寒论》,名“猪苓汤”,原文“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二十一字,字字如珠,藏着水与火、阴与阳的微妙平衡。后世医家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注解:“猪苓汤,利水之圣剂也。猪苓、泽泻、茯苓三味,化气行水;加滑石,利窍清热;入阿胶,养阴润燥。盖湿热伤阴,故加阿胶以救阴,不在清热而在利水,利水即所以清热也。”

千年流转,此方如一条隐秘的河,流淌在医案与药香之间。终南山深处的“润安堂”,世代珍藏着一本手抄《伤寒论》,扉页上有先祖批注:“猪苓汤之妙,在‘利水不伤阴’五字,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这年暮春,润安堂的传人,一位名叫清沅的女子,将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中,亲证此方的神奇。

第一回 洛水春疫起微澜 脉浮发热现伤寒

终南山下的洛水村,依河而建,两岸杨柳依依,春日里常有商船泊于码头,带来城里的消息,也带来些不知名的疫病。这年谷雨刚过,天气忽冷忽热,“二之气”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太阴湿土,“火湿相搏”,村里竟接连有人病倒。

先是码头的搬运工老王,晨起觉得浑身发热,像揣了个小火炉,口干舌燥,喝了一瓢井水仍不解渴,小便时尿道涩痛,尿色黄得像浓茶。村医来看过,给了些发汗的药,结果汗出了不少,热却没退,反而添了咳嗽。

消息传到润安堂,清沅正在整理药柜。她年方十八,梳着素净的发髻,荆钗布裙,指尖常年沾着药香。其父周先生卧病在床,润安堂的事便由她打理。清沅听闻老王的症状,心头一紧,想起《伤寒论》里的描述,忙背着药箱往码头去。

老王躺在草棚里,面色潮红,嘴唇干裂起皮。清沅伸手探其额头,滚烫;又诊其脉,浮而数,像水面上跳动的火星。“王伯,您是不是总想喝水,喝了又尿不出来?”清沅轻声问。老王虚弱地点头:“是呢,嗓子眼像着了火,可尿的时候就几滴,还疼得厉害。”

清沅翻开随身携带的《伤寒论》,指着“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一句:“您这是‘水热互结’之证。热邪在表,故脉浮发热;热邪伤津,故口渴;热与水结在膀胱,故小便不利。”

老王的儿子急道:“清沅姑娘,那该用什么药?村医的发汗药不管用啊。”清沅道:“此证不可再发汗。汗为津液所化,本就津伤,再发汗只会更伤阴。需用‘利水清热,养阴润燥’之法。”

回到润安堂,清沅打开父亲珍藏的药柜,取出五种药材:猪苓色黑如玄玉,茯苓白如凝脂,泽泻黄褐带光泽,滑石晶莹似碎雪,阿胶暗红如琥珀。她对学徒阿竹说:“这便是仲景先师的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都是利水药,但各有侧重——猪苓入肾与膀胱,利水之力最峻;茯苓兼入脾,能健脾渗湿;泽泻能泻肾经之火,三药相须,如三位水师,合力导水。”

阿竹指着滑石和阿胶:“那这两味呢?”清沅笑道:“滑石性寒而滑,能清热通淋,像给水道加了润滑剂;阿胶甘平,能滋阴养血,是怕利水太过伤了阴液,就像给干涸的河床留了一汪清泉。这便是猪苓汤的妙处:利水而不伤阴,清热而不损正。”

她一边说,一边将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放入陶壶,又取阿胶,用黄酒烊化——周先生曾说,阿胶需烊化后兑入药汁,否则难以吸收。药汁熬得澄明,清沅亲自送到码头,看着老王喝下去,叮嘱道:“药后若小便增多,热退渴减,便是见效了。”

夜里,清沅坐在灯下,对着《伤寒论》抄写猪苓汤的方解,窗外的洛水传来潺潺的水声,像在应和着书页上的文字。她忽然明白,仲景先师写下那二十一字时,眼前定也浮现着这样的患者,这样的药香,这样的流水——原来医道与自然,本就是一回事。

第二回 猪苓汤显初成效 辨证细究药味功

次日清晨,老王的儿子兴冲冲地跑到润安堂,说老王夜里尿了好几次,热退了大半,也不那么渴了。清沅放下心来,又配了一剂猪苓汤,让他带回去:“再喝一剂,巩固疗效,记得让王伯多喝些米汤,补补津液。”

消息传开,洛水村又有几个类似症状的患者来找清沅。有个年轻媳妇,不仅发热口渴,还伴有心烦失眠,舌尖红得像点了朱砂。清沅诊脉后道:“你这是水热互结,兼有心火上炎,需在猪苓汤里加些黄连,清心火。”

阿竹不解:“黄连苦寒,会不会伤胃?”清沅指着《伤寒来苏集》:“柯琴先生说‘猪苓汤中加黄连,能清心中之热,与滑石相使,清热更效’。这媳妇心烦是心火扰神,黄连能直折心火,与猪苓汤的利水相配合,火去则水自平。”

果然,那媳妇喝了加黄连的猪苓汤,当晚就睡安稳了。清沅趁机给阿竹讲解猪苓汤的配伍:“你看这五味药,分属五行——猪苓色黑属水,入肾;茯苓色白属金,入肺;泽泻色黄属土,入脾;滑石色青属木,入肝;阿胶色赤属火,入心。五行相生,五脏并调,故能治水热互结之证。”

正说着,码头的账房先生捂着肚子来了,他也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还伴有腹痛腹泻,舌苔黄腻。清沅诊脉后道:“您这是水热互结,兼湿热下注大肠,需加葛根、黄芩。”

“葛根能升阳止泻,黄芩能清热燥湿,与猪苓汤相使,”清沅一边写方一边说,“猪苓汤利水,葛根、黄芩清肠,上下同治,湿热自除。”账房先生半信半疑,拿着药方去抓药,结果一剂而腹痛止,两剂而腹泻停。

阿竹看着清沅辨证施治,越发佩服:“姑娘,您怎么知道该加什么药?”清沅笑道:“《伤寒论》是纲,临床是目,纲举目张。猪苓汤是主方,但人有强弱,证有兼夹,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像河水,有时平缓,有时湍急,治水的法子也得变。”

她取出父亲绘制的“猪苓汤配伍图”,图上猪苓汤居中,周围发散出许多支线,分别连着加黄连、加葛根、加桂枝等变方,每条支线上都写着对应的症状。“这图是父亲根据《伤寒来苏集》画的,”清沅道,“柯琴先生说‘猪苓汤如舟,随水势而变航向’,就是这个道理。”

傍晚时分,清沅去探望父亲。周先生躺在床上,气息微弱,他去年冬天得了“水饮咳喘”,虽用了温阳化饮的药,却总有些余邪未清。“沅儿,”周先生握住她的手,“猪苓汤虽好,但需谨记‘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这是《伤寒论》的告诫,不可忘。”

清沅点头:“女儿记得。汗多伤津,胃中燥,再用猪苓汤利水,会更伤津液,是‘虚虚之戒’。”周先生欣慰地笑了:“你能明白这个,为父就放心了。医道,既要知其能,也要知其不能。”

窗外的月光洒进药柜,照在那包猪苓上,青黑的菌块在月色下泛着微光,像藏着无数医案的密码,等着后人去解读。

第三回 码头忽遇疑难证 阿胶缺失险误治

立夏这天,洛水村来了艘从江南来的商船,船上的舵工突然病倒,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小便量极少,颜色深如酱油,皮肤还出现了瘀斑。船长慌了神,请来清沅。

清沅诊视后,心头一沉:舵工脉细数,舌红少苔,皮肤瘀斑是热入血分的迹象,小便不利是水热互结,这是“水热互结,热伤血络”的重症,比之前的患者都重,非猪苓汤不能治,且需重用阿胶以凉血止血。

可当她回到润安堂准备抓药时,却发现阿胶用完了。阿竹急道:“前几日给王伯他们配药,用得太多,库房里只剩些碎块了。”清沅眉头紧锁:“这可怎么办?舵工的病耽搁不起,没有阿胶,猪苓汤利水伤阴,会加重他的血分热证。”

她想起父亲说过,紧急时可用龟板代替阿胶,但龟板滋阴止血之力不及阿胶,需加生地辅助。“阿竹,快去后院挖些生地来,要三年生的,”清沅道,“生地能凉血滋阴,与龟板相须,可暂代阿胶之职。”

阿竹飞奔到后院,挖来几株生地,根块肥大,断面黄白。清沅将龟板打碎,与生地同煎,又将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按比例配好,嘱咐道:“龟板、生地要先煎半个时辰,再下其他药,这样才能把滋阴之力熬出来。”

药熬好后,清沅亲自送到船上。舵工喝下第一碗药,烦躁稍减;喝第二碗,夜里竟尿了一次,虽然量不多,但颜色浅了些。清沅松了口气,可心里明白,这终究是权宜之计,没有阿胶,药效还是差了些。

“阿胶生于东阿,得济水之精,能补血止血,滋阴润燥,”清沅对船长说,“猪苓汤中,阿胶是‘舟中之舵’,能引诸药入血分,既防利水伤阴,又能止血。没有它,这船就少了方向。”船长急道:“那哪里能弄到阿胶?”清沅道:“最近的阿胶在洛阳城,需得快马去买。”

船长立刻派了两个水手,快马加鞭往洛阳城赶。清沅则守在船上,密切观察舵工的病情,每两个时辰诊一次脉,根据情况调整药量。她给舵工喂米汤、藕汁,补充津液,生怕利水太过伤阴。

夜里,清沅坐在船头,望着洛水悠悠流淌,想起《伤寒论》中“猪苓汤方”后的注脚:“阿胶三两,去皮,杵碎,烫消烊尽。”这简单的几个字,此刻却重如千钧。她忽然明白,仲景先师写下药方时,定是反复斟酌过每一味药的分量、用法,因为他知道,医者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连着患者的性命。

第四回 阿胶至而重症愈 辨证悟透伤寒理

两日后,水手从洛阳城买回了阿胶。那阿胶呈方块状,黑褐色,质硬而脆,断面光亮,闻着有股淡淡的腥香。清沅取来一块,用黄酒浸泡,待其软化后,放在小陶锅里烊化,再兑入刚熬好的猪苓汤药汁中,搅拌均匀。

药汁呈暗红色,比之前加了龟板、生地的药汁更显温润。清沅亲自给舵工喂药,嘱咐道:“这药里加了阿胶,能止血滋阴,您喝了会舒服些。”舵工喝下后,果然觉得心头的烦躁减轻了许多,沉沉睡去。

次日清晨,舵工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小便,这次尿量明显增多,颜色也浅了不少,皮肤的瘀斑也淡了。“姑娘,您的药真是神了!”舵工感激地说。清沅诊其脉,细数之象已缓,舌红少苔也润了些,笑道:“这是阿胶的功劳。它能补血止血,滋阴润燥,正好补您被热邪耗伤的阴血。”

她趁机给船上的人讲解阿胶在猪苓汤中的作用:“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都是利水药,像四位治水的壮士,能把水湿赶出去,但他们力气太大,容易伤着自己人——也就是人体的阴液。阿胶就像个温和的使者,既能帮壮士们赶水湿,又能保护阴液不被伤着,这便是‘利水而不伤阴’的精妙之处。”

船长听得连连点头:“原来一味药有这么大讲究。”清沅道:“《伤寒来苏集》说‘猪苓汤中阿胶,犹舟行水中之舵,无舵则舟覆,无阿胶则利水伤阴’,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病症,阿胶的用量也不同,像舵工这样热伤血络的,就得重用;若是普通的水热互结,轻用即可。”

随着舵工的病情好转,洛水村的疫病也渐渐平息。清沅将这次的医案详细记录下来,取名“猪苓汤治热伤血络案”,案中详细描述了舵工的症状、脉象、用药过程,特别注明了阿胶的重要性:“阿胶能滋阴止血,为猪苓汤之‘佐使’,缺之则疗效大减。”

她还画了一幅“猪苓汤五行配伍图”,将猪苓(水)、茯苓(金)、泽泻(土)、滑石(木)、阿胶(火)分别填入五行图中,用箭头标出相生相克的关系:“水克火,故猪苓能利水降火;火生土,故阿胶能助泽泻健脾;土生金,故泽泻能助茯苓润肺;金生水,故茯苓能助猪苓补肾;水生木,故猪苓能助滑石清肝。如此循环,五脏调和,水热自除。”

阿竹看着图,恍然大悟:“原来这五味药还有这么深的道理!”清沅笑道:“这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人是小天地,五脏对应五行,药物也分属五行,用药物的五行调和人体的五行,病自然就好了。就像洛水,水多了要疏导,水少了要补充,平衡了才好行船。”

这天,周先生的精神好了些,清沅把这次的医案读给他听。周先生听完,欣慰地说:“沅儿,你已经悟透了猪苓汤的精髓。记住,学医不仅要背药方,更要懂医理;不仅要懂医理,更要有仁心。就像仲景先师,他写下《伤寒论》,不是为了成名,是为了救百姓于疾苦。”

清沅点点头,将《伤寒论》捧在胸前,仿佛能感受到先师的温度。书页上“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二十一字,此刻在她眼中,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跳动的生命,是流淌的洛水,是无数医者仁心汇聚成的长河。

码头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忙,搬运工们扛着货物,号子声此起彼伏。老王见了清沅,笑着打招呼:“清沅姑娘,您的猪苓汤真是神药,我现在干活浑身有力气!”清沅笑着回应:“不是药神,是医理神。”

她回到润安堂,将猪苓汤的医案、配伍图、五行解说整理成册,取名《猪苓汤辨证录》。册子的扉页,她写下:“医道如洛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药方如舟楫,载道而行,而未尝停也。”

夕阳透过药柜的格子,照在那包阿胶上,暗红的光泽与青黑的猪苓相映,像一幅流动的画。清沅知道,猪苓汤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它会随着洛水的流淌,随着医者的脚步,传到更远的地方,救治更多的人,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药方,更是《伤寒论》的智慧,是五行生克的哲理,是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上卷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