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1031章 遗策煌煌辉九域,忠魂熠熠伴江浮

卷首语

御书房中,烛火摇曳,燃至夜深。帝萧桓指尖拈着半块凉透之糕饼,目光凝于案上残砚。此砚,边角崩缺,砚池内墨渍半凝,乃谢渊旧物也。十年前,谢渊谪迁西南,唯携此粗陶茶具与斯砚。临终之际,托人送归者,除一扎束之紧实奏折,即为此砚。砚底刻 “以民为镜” 四字,经岁月摩挲,光亮夺目,却刺痛萧桓双眸。

殿外梆子,敲过三更。值夜太监,蹑足添油,见御座上身影微动,赶忙垂首而退。萧桓起身,行至书架。第三层格内,谢渊奏疏抄本罗列整齐。最上者,乃《漕运利弊疏》,封皮翻卷起毛,首页朱批 “空谈误国”,乃帝当年亲书。彼时,帝初亲政,为魏党谗言所蔽,常觉谢渊谏言犀利,动辄以 “苛责” 斥之。今再读疏中 “瓜洲闸需设互约,汛季粮船优先” 之语,方悟字字皆为救民良策。

谢渊,江南士人,以《论农桑》策论入仕,尝言 “漕舟所载,非独粮米,实乃天下百姓生计”。自翰林院编修,累迁至兵部尚书、太保等职。十年间,弹劾贪腐官员三十余人,其中不乏皇亲国戚。最甚者,为劾魏党党羽挪用河工银,于宫门前长跪三日三夜。雨水淋透官袍,然始终高举染血账本。萧桓犹记当日,掀开御座帘幕,所见乃一张冻至发紫之脸,与一双怒火灼灼之目,谢渊高呼:“陛下,河工银乃百姓命脉,臣绝不容其流入奸佞之囊!”

未几,魏党覆灭,萧桓欲召谢渊还京,却闻其于西南烟瘴之地染病。所遣御医,日夜兼程,终迟一步,仅带回那捆奏折与遗言:“臣死不足惜,唯愿陛下以民为本,勿信奸佞。” 时,漕运大乱已半年,江南米价飙升,西北边情危急,朝堂之上,大臣各执一词,竟无一人能出良策。萧桓抱此奏折,于御书房痛哭一夜,直至见《漕运互约》草稿,方如获救命稻草。

谢渊遗策屡救大吴于危难。依《盐池典籍》,厘清灵州地界;凭《边防策》,稳固西北防线;用《科举新则》,肃清科场舞弊。萧桓伸手轻抚奏疏墨迹,仿若仍感笔锋劲道。窗外月光,透过窗棂,洒落案上《谢公遗策》编纂目录。蒙傲所呈军报言,西北边防稳固,鞑靼已退军三百里;江澈书信称,江南水渠修缮竣工,今年夏汛可保无虞。此皆谢渊昔日之愿,今已一一得偿。然能面称 “陛下圣明” 之人,却再不复返。

烛火 “噼啪”,爆出灯花。萧桓转身,归至御案,提笔于宣纸书 “思贤” 二字。墨迹未干,殿外传来早朝钟声,东方渐泛鱼肚白。帝将写就之字纸,压于砚台之下,目光扫过案上急报:江南漕船已过瓜洲,西北粮草顺利运抵,河南赈灾粮款亦已发放到户。见此,帝紧绷之肩背稍缓,轻声曰:“谢公,朕遵汝言,守住此江山矣。” 晨光之中,砚底 “以民为镜” 四字,正透温暖之光。

议事堂前烛影悠,忠魂隔世共谁酬。

昔时若纳孤臣计,岂待今辰叹寂廖。

遗策煌煌辉九域,忠魂熠熠伴江浮。

今逢盛景君应晓,未负当年血与忧。

春汛刚过,御书房内的漕运奏报已堆成半尺高的小山。萧桓指尖抚过“江南漕船滞留瓜洲,米价三日陡涨三成”的奏报字句,指腹碾着泛黄的麻纸,眉头拧成了死结。阶下户部右侍郎方泽额角的汗珠子顺着鬓角滚进官袍领口,这位分管漕运的从二品官员躬身时袍角扫过金砖地面,声音发紧:“臣已调水师昼夜疏淤,但瓜洲闸官持旧制阻船,漕帮又不肯退让,双方僵持三日,粮船寸步未动。”

“旧制?旧制能当饭吃?”萧桓猛地拍案,案上的奏报纸页纷飞,“金陵城已有百姓在粮店外饿晕,你们还在谈旧制!”吏部尚书沈敬之连忙上前半步,银须微颤:“陛下息怒,可暂派钦差前往统筹,先解燃眉之急。”兵部尚书秦昭却摇头,甲片相撞轻响:“钦差从京城至瓜洲需十日路程,恐误了春粮入仓的时节。”大臣们各执一词,议事声渐渐盖过了烛花爆裂的轻响。

萧桓猛地抬手止声,指节叩着案角凝干的墨迹,语气沉得能滴出水来:“谢渊在日,凡事皆有章法,断不会教漕运乱成这般模样。”他目光扫过阶下垂首的诸臣,“当年他巡漕归来,亲拟《漕运互约》刻在瓜洲闸旁的石碑上——闸官管调度、漕帮管运输,遇汛则‘先卸粮后论责’,何来今日推诿扯皮?”

浙江布政使秦仲突然出列,这位刚从江南述职归来的从二品官员袍角还带着水乡的潮气,他拱手时声音带着笃定:“陛下所言极是。谢公当年在江南,曾亲赴瓜洲闸调解争执,那《漕运互约》的抄本臣府中仍妥善保存,其中‘汛季粮船优先’的条款白纸黑字,可即刻快马传往瓜洲。”

萧桓当即准奏,看着秦仲匆匆退去的身影,弯腰捡起散落的漕运图。图上瓜洲渡口的红色标记,与谢渊当年手绘的《漕运要隘图》分毫不差。他指尖抚过图边“以民为本,弃虚礼重实效”的朱批,那是谢渊当年冒雪呈递此图时,自己仓促写下的字迹,如今再看,竟比墨色更刺目。“谢公,”他低声叹道,“朕又要借你的法子,来补当年的疏漏了。”

漕运的事刚有眉目,陕西盐池的血案奏报便随着沙尘送进了宫。陕西按察使董闻的奏报写得字字惊心:“灵州盐池,军户与盐户因地界械斗,刀棍相向,已死伤三人。”这位正三品的按察使虽将涉案人犯尽数收押,却对着案头七份版本各异的地契束手无策,连奏报的字迹都带着迟疑。

“七份地契,为何辨不出真伪?”萧桓将奏报拍在御案上,震得砚台里的墨汁泛起涟漪。户部尚书周霖连忙翻开随身的账册,这位正二品的财政主官指尖划过泛黄的账页:“灵州盐池曾被魏党霸占十年,地契被篡改多次,连税册都有涂改痕迹。臣已让户部主事连夜核对,三日来仍无定论。”刑部尚书郑衡也上前一步:“魏党旧部在当地盘根错节,若强行定案,恐引发民变。”

议事陷入僵局,殿内静得能听见烛花爆裂的脆响。萧桓靠在御座上,指节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的龙纹雕饰,喟然长叹,语气里的怅惘像浸了水的棉絮:“若谢渊在此,以他的缜密,此事处置得宜,何至于此?”他闭上眼,便想起谢渊当年查盐政时的模样——随身带着罗盘与笔墨,遇着地界争议,便以“地契、税册、老人口供、实地丈量”四证核验,从无半分差错。

户部郎中王砚突然上前,这位因守护魏党贪腐账册而获提拔的正五品官员躬身道:“陛下,谢公当年编过《盐池典籍》,收录了灵州盐池自开国以来的地界图。臣已派人去内阁典籍库调取,其中还有他亲绘的界桩标记,以盐池旁的‘双石峰’为参照,绝难篡改。”萧桓眼中猛地亮起光,当即拍案:“即刻送图至灵州,依谢公标记定界!涉案者无论军民,一律依法处置,不必姑息!”

王砚退下后,周霖望着御案上的《盐课新则》,轻声叹道:“谢公当年整理典籍时,常说‘政无小事,唯细能成’。如今想来,字字皆是至理。”萧桓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阳光正落在那本蓝布封皮的典籍上,封皮边角被翻得发毛,却透着比金银更安稳的温度——那是谢渊用半生心血,为苍生筑起的屏障。

西北急报送到时,御书房的烛火已燃过半。大将军蒙傲掀帘而入,银甲上的沙尘簌簌落在金砖上,这位正一品的军事首脑单膝跪地,手中的军牌还带着贺兰山的寒气:“陛下,鞑靼集结三万骑兵于贺兰山南麓,似有犯边之意。臣已调西北参将赵烈率部戒备,但粮草转运尚需朝廷统筹。”

“粮草可够支撑一月?”萧桓猛地起身,龙袍下摆扫过御案。兵部左侍郎邵峰躬身答道:“京营粮草需十日方能运抵西北,赵将军所部现存粮草仅够半月。若鞑靼趁夜突袭,恐有断粮之险。”户部左侍郎秦焕眉头拧成川字:“江南春粮刚起运,若强行抽调,恐误了沿途府县的赈灾,民怨难平。”

边情如火,民生似天,两难的困局压得人喘不过气。萧桓来回踱步,龙靴踏在地面的声响在殿内回荡,他突然停在墙边的边防图前,指尖戳着大同的位置,对众臣道:“谢渊在时,素有急智,总能切中要害,此事断不会拖至今日这般地步。”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当年鞑靼犯大同,他以‘军粮互调’之法,让周边卫所粮草就近支援,三日便解了围城之困,哪像今日这般束手无策!”

蒙傲眼中闪过赞许的光,沉声应道:“陛下所言,正是谢公当年治军的精髓。他还在西北设了‘粮草中转堡’,储备应急军粮。臣已派人核查,其中三座堡寨仍有存粮,虽不足三万石,却能支撑到京粮抵达。”秦昭也上前一步:“臣可即刻下旨,让陕西布政使柳恒协调地方驿马,日夜护送粮草至前线,绝不让将士断粮。”

军报与调令一同用八百里加急送出后,萧桓留蒙傲在御书房小坐。他指着案上那本《边防策》,封皮上“谢渊”二字的墨迹已有些淡,却依旧风骨凛然:“当年朕嫌他‘小题大做’,说设这些中转堡是‘耗银费力’,不愿准奏。如今才知,他每一步都在为江山铺路,倒是朕,鼠目寸光了。”蒙傲起身拱手,声音铿锵:“陛下今日醒悟,力行谢公之法,便是对他最好的告慰。臣等必守好这西北国门,不负他与陛下的托付。”

春闱放榜前夕,礼科给事中叶恒的弹劾奏报像一块巨石,砸进了平静的朝堂。这位正七品的监察官手持两份字迹雷同的试卷,跪在丹陛之下:“陛下,臣查出三名举子舞弊,其试卷与考官朱卷字句不差,且皆为勋贵子弟!”礼部尚书吴鼎脸色惨白如纸,这位正二品的礼仪主官瘫跪在地,声音发颤:“是臣督查不严,请陛下降罪!”

“降罪?”萧桓将试卷摔在吴鼎面前,纸页擦过他的脸颊,“朕推行选贤令数年,要的是寒门士子有出头之日,不是让勋贵子弟用舞弊手段垄断功名!”吏部右侍郎陆文渊上前道:“臣建议即刻暂停放榜,重新组织阅卷,但需另选清正考官,避免牵连。”可新考官的人选刚一提及,大臣们便分为两派,争论再起。

萧桓揉着发胀的眉心,殿外的春雷声隐隐传来,像极了当年谢渊在朝堂上的疾呼。他怅然长叹:“谢渊在日,此事断不会如此。他当年主持秋闱,首创‘糊名誊录’之法——考卷糊去姓名,由书吏重新誊写,考官与举子互不见面,舞弊者根本无从下手。”记忆如潮水翻涌,那年谢渊为杖责舞弊的勋贵子弟,与满朝权贵争执,袍袖翻飞间,字字都是“科考公平”。

礼部左侍郎贺安突然出列,这位分管科考的从二品官员拱手道:“陛下,谢公当年的《科举新则》仍在,其中‘三查制度’——查笔迹、查籍贯、查师承,可即刻启用。臣愿牵头重新阅卷,联合都察院御史全程监督,确保无一丝错漏。”叶恒也抬头道:“臣可带人核查三名举子的行踪,防止串供,还科考一个清白。”

放榜延期的告示贴在城门口时,百姓虽有议论,却因朝廷的坦荡态度渐渐安心。萧桓在御书房批阅重阅的试卷,一份题为《论农为本》的策论让他停了笔——字迹虽稚拙,却字字恳切,针砭时弊直击要害。他想起谢渊当年举荐自己时的场景,也是这样一份字字泣血的策论,让寒门出身的陆文渊得以入仕。正是这份不拘出身的眼光,才让大吴的朝堂,有了今日的生机。

工科给事中程昱从江南归来时,浑身带着泥水的腥气。这位正七品的工程监察官将一块灰褐色的石料摔在御案上,石块碎裂,沙砾簌簌落下:“陛下,江南水渠部分堤岸偷工减料,石料掺沙过半,若夏汛来临,必然溃堤!工部主事陶芷已将监工收押,但后续修缮需尽快动工,迟则生变。”

工部尚书冯衍气得浑身发抖,这位务实的正二品官员指着石料怒斥:“臣推行谢公‘工程三验法’——开工验料、中途验工、竣工验质,竟还有人敢顶风作案!”他递上修缮方案,“需抽调三万工匠,耗时两月方能加固,所需银钱约五十万两。”户部尚书周霖面露难色:“盐课收入刚拨给西北边防,国库暂缺,恐难支撑。”

“银钱可缓,民心不可缓!”萧桓盯着那块掺沙的石料,指腹磨过粗糙的石面,谢渊当年在狱中写的《河工痛陈疏》突然浮现在眼前——“河工银是百姓的命钱,掺沙筑堤,与杀人无异!”字字泣血,仿佛还带着狱中油灯的昏黄。他一拳砸在案上,御案震颤:“谢渊在日,此事断不会如此!他当年亲赴工地验料,用‘滴水试石’之法,掺沙石料一验便知,哪容得这些蛀虫如此猖獗!”

工部郎中江澈出列,这位因治水有功被破格提拔的正五品官员拱手道:“陛下,臣有一策。可调用魏党遗留的建材——当年他们搜刮的金砖、木料堆积如山,如今正好用来修堤;再发动地方富户捐输,朝廷以‘功德碑’嘉奖,既能节省银钱,又能加快工期。此法,正是沿用谢公当年修苏州水渠的旧例。”

修缮工程启动那日,程昱送来江澈的书信,信中说江南百姓听闻是按谢公之法修堤,纷纷自带工具前来帮忙,连白发老者都在工地上烧水煮茶。萧桓将信放在《江南河工疏》旁,泪水终于模糊了视线。当年他被魏党谗言蒙蔽,驳回了谢渊修堤的请求;如今用他的法子救民于危难,这迟来的醒悟,终究是对苍生有了交代。窗外的春雨淅淅沥沥,像是在为忠魂洗去冤尘。

左都御史虞谦的弹劾奏报堆在御案上,足有半尺高。这位以“铁面无私”闻名的正三品监察首脑躬身道:“陛下,臣暗访半年,查处贪腐官员十二人,上至知府,下至县令,皆与魏党余孽有牵连。他们以‘孝敬’为名贪墨赋税,百姓怨声载道。”他递上供词,“这是他们的认罪书,桩桩件件,皆有实证。”

“为何半年才查出?”萧桓翻看着供词,指尖冰凉。右都御史梁昱答道:“这些官员互为掩护,还利用‘地方政绩月报制’虚报功绩,混淆视听。臣等也是依谢公‘跟踪考核法’,比对三年政绩,才从‘粮税逐年递减,政绩却逐年递增’的破绽中查出问题。”吏部尚书沈敬之叹道:“吏治肃清,非一日之功,谢公当年便是耗尽心血,才换得一时清明。”

议事陷入胶着,萧桓靠在御座上,目光扫过那些贪腐官员的名字,其中几人还是当年自己亲自提拔的。他喟然长叹:“若谢渊在此,以他的缜密,此事处置得宜,何至于此?”他想起谢渊当年任巡按御史时,创造“四访之法”——访农问收、访商问税、访吏问政、访狱问冤,贪腐者在他面前,从无藏身之地。

掌监察的内阁阁老杨启上前道:“陛下,谢公当年编的《吏治镜鉴》仍在,其中记载了各类贪腐手段及应对之策。臣建议将此书颁行全国,让官员引以为戒。同时依他‘贪腐连坐’之法,追究举荐者的责任,如此才能以儆效尤。”

萧桓当即准奏。看着虞谦带人将贪腐官员押赴刑场的身影,他心中五味杂陈。谢渊当年因弹劾魏党贪腐被贬谪,如今他的法子终于能肃清吏治,这迟来的正义,虽晚却未缺席。御书房的风从窗棂涌入,带着宫外百姓的欢呼声,那声音里的清明,正是对忠魂最好的告慰。

河南水灾的奏报送到时,初夏的御书房里弥漫着焦灼的气息。河南布政使柳恒的奏报字迹潦草,显然是在赈灾前线仓促写就:“黄河决口,淹没良田万顷,流民十余万涌入开封城,急需赈灾粮款。”这位从二品的地方主官已开仓放粮,但奏报末尾的“存粮仅够十日”,像一把尖刀,扎在萧桓心上。

“赈灾银钱可够调拨?”萧桓问道。户部尚书周霖摇头,账册上的赤字触目惊心:“国库现存银钱多用于边防与河工,若抽调百万两赈灾,恐影响其他政务正常运转。”都察院副都御史钟铭上前一步,这位曾巡抚南畿的正三品官员拱手道:“臣当年在江南赈灾,曾用谢公‘以工代赈’之法——让流民修水利换粮,既解了燃眉,又利长远,可效仿。”

流民安置的困局如巨石压心,萧桓来回踱步,龙袍的下摆扫过御案,带倒了一杯凉茶。他停在窗前,望着宫外连绵的阴雨,对众臣道:“谢渊在时,素有急智,总能切中要害,此事断不会拖至今日这般地步。”他想起谢渊当年在苏州赈灾的场景——不仅以工代赈,还设“农桑学堂”教流民耕种技艺,让他们灾后能自力更生,而非单纯依赖朝廷救济。

柳恒的密奏随后送到,这位清廉的布政使在信中写道:“谢公当年留下《赈灾五要》,其中‘先安身、再安业、后安家’的原则,臣铭记于心。臣已规划修复黄河堤岸,让流民参与修堤,每日发粮两斗;同时请太医院院判方明派医官前来,防治疫病蔓延。”信末还附了一张流民登记册,密密麻麻的名字旁,都标注着“有耕作经验”“会木工”等技能。

赈灾粮与医官一同启程时,萧桓亲手写下“以民为本”四个大字,命人刻在赈灾粮车的旗幡上。他摩挲着案上谢渊的《劝农疏》,封皮上还留着谢公当年下乡时沾的泥渍。他知道,这四个字是谢渊一生的追求,如今他要替谢渊,将这份追求,传遍大吴的每一寸土地,让流民都能有饭吃、有屋住,有安稳的明天。

南疆的急报让朝堂的气氛骤然紧张。礼部右侍郎章明远手持驿报,脸色凝重:“陛下,岭南土司侬智高拒纳今年贡赋,且联合周边三族屯兵边境,扬言‘要回先祖故地’。广东布政使韩瑾已加强边防戒备,但需朝廷明确应对之策——是抚是剿,还请陛下定夺。”

“是抚是剿?”萧桓的目光扫过阶下诸臣。兵部尚书秦昭上前一步:“侬智高麾下约五万兵马,若要进剿,需调南方禁军支援,耗时耗力,且岭南地形复杂,恐难速胜。”礼部尚书吴鼎则道:“土司向来不服强压,若以安抚为主,需赐以爵位与金银,恐引发其他土司效仿,日后难以管控。”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殿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萧桓烦躁地推开案上的岭南舆图,指节叩着“邕州”二字,那是侬智高的驻地。他长叹一声:“谢渊在日,凡事皆有章法,此事断不会这般乱象丛生。”他忆起谢渊当年处理西南土司问题的场景——不用兵戈,而是以“汉化劝学”与“互市通商”相结合,既让土司子弟入国子监读书,又开放边境互市,让土司与百姓都能获利,如此便安了西南数十年。

章明远眼睛突然一亮,上前道:“陛下所言极是!谢公当年与岭南土司定下‘三年一互市’的约定,侬智高的祖父曾靠着互市贩卖药材,家境殷实。臣查到,侬智高近年私下仍与中原商人交易,对互市情谊并未忘怀。臣愿持谢公当年的信物——那枚刻着‘互信互利’的铜符,前往岭南晓以利害,同时许以扩大互市范围,想必能化解危机。”韩瑾的密报也随后送到,称侬智高军中已有不少人因断了互市之利而心生不满。

章明远带着铜符启程时,萧桓将谢公的《藩属策》亲手交给他:“此策是谢公心血,里面记着岭南各族的习俗、禁忌,你务必用心研读。”看着信使远去的背影,萧桓站在承天门上,望着南方的天际线。他知道,谢渊的智慧,正在跨越山川,守护着大吴的南疆——这比千军万马更有力量的,是人心的归向。

“江南十才子案”的后续审理,让刑部陷入了两难。大理寺卿卫诵手持卷宗,跪在丹陛之下:“陛下,涉案魏党余孽中,有两人是皇亲——睿亲王的小舅子与太傅的侄子,按《大吴律》当判流放三千里,但宗室求情的奏折已堆了半尺,臣请陛下定夺。”这位正三品的司法主官面露难色,律法的刚性与亲情的柔性,在这一刻激烈碰撞。

“律法面前,难道还有亲疏之分?”萧桓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刑部尚书郑衡上前道:“陛下,谢公当年修订《大吴律》时,特意加上‘皇亲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条款,就是为了杜绝‘刑不上大夫’的弊病,臣以为当依律判罚。”但宗人府令却跪地求情:“陛下,若重判皇亲,恐伤宗室颜面,不利于皇权稳固啊!”

议事陷入僵局,萧桓看着案上那本蓝布封皮的《大吴律》,封面“谢渊”二字的墨迹已有些淡,却依旧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喟然长叹:“若谢渊在此,以他的缜密,此事处置得宜,何至于此?”记忆如潮水翻涌,那年谢渊为弹劾贪腐的皇亲,在宫门前跪了三天三夜,手中的奏疏上,“律法公允”四字力透纸背。

大理寺丞许彬上前道:“陛下,谢公当年说‘律法是江山的根基,根基不牢,江山必危’。臣已整理出谢公当年处理类似案件的卷宗——先帝时,成亲王的世子贪墨赈灾银,谢公依律判其流放,宗室虽有不满,却无人敢质疑律法的公正。”刑部右侍郎宋昭补充:“臣可牵头公开审理此案,让百姓与宗室代表一同旁听,亲眼见证律法的公允。”

公开审理那日,刑部外的广场挤满了百姓。当主审官宣读“流放三千里”的判罚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萧桓在御书房听到宫外的欢呼声,心中一片清明。他翻开《大吴律》,在“皇亲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条款旁,轻轻圈了一圈。谢公要的公允,他终于做到了;这江山的根基,也因这份公允,愈发牢固。

秋高气爽时,《谢公遗策》终于编纂完成。厚厚的典籍用明黄色的绸布包裹着,由吏部尚书沈敬之亲手呈给萧桓。这位历仕七朝的从一品文官躬身时,银须几乎触到地面:“陛下,此书收录谢公奏折、策论共百二十篇,涵盖军政、民政、财政、律法等诸项要务,臣已命人抄录五十册,颁行全国各州府。”

萧桓亲手翻开典籍,首页是他亲笔题写的序言,墨迹尚未完全干透:“谢公渊,忠勇可昭日月,智计可安天下。朕昔年失察,悔之晚矣;今承其遗策,治我大吴,以慰忠魂。”他指着其中《治国三要》的篇章,对阶下诸臣道:“‘以民为根,以法为纲,以贤为骨’,这十二字,当为我大吴治国之本,代代相传。”

蒙傲第一个上前,甲片相撞的声响格外庄重:“陛下,西北将士已将《谢公遗策》中的《边防策》奉为圭臬,赵烈将军依此筑堡练兵,鞑靼探子来探过三次,见我边防稳固,再不敢轻易犯边。”工部郎中江澈也拱手道:“江南百姓为谢公立了生祠,每逢初一十五,都有百姓带着新收的粮食去祭拜,称他为‘谢青天’。”

萧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外的繁华景象——街上车水马龙,商旅往来不绝,孩童们在巷口追逐嬉戏,粮店的幌子随风飘荡,上面“平价售粮”的字迹格外醒目。这正是谢渊当年在《盛世赋》中描绘的景象,是他用一生心血追求的太平。“谢公,”萧桓轻声道,“你看,你的法子管用了,这江山,如你所愿。”秋风拂过,带着桂花的甜香,像是忠魂的回应。

颁行《谢公遗策》那日,京城万人空巷。萧桓站在承天门上,看着下方捧着典籍的百姓与官员,心中默念:“谢公,朕会带着你的遗愿,一直走下去,让这大吴的盛世,延续千年。”阳光洒在他身上,也洒在那一本本厚重的典籍上,墨香与桂香交织,在天地间弥漫开来——那是忠魂的味道,是盛世的味道。

片尾

京城下起了细雨。萧桓一身素服,带着文武百官来到城郊的谢渊祠,祠前的石碑刚刻好不久,“忠魂昭昭”四个大字是他亲笔题写,碑阴则密密麻麻刻着谢渊的功绩,从漕运改革到盐课整顿,每一项都关乎民生。祠外早已挤满了百姓,见圣驾到来,纷纷跪地行礼,其中几位白发老者捧着新收的麦种,哽咽道:“陛下,这是托谢公的福,今年的新麦收成好,我们特意带来祭拜他。”

萧桓亲手将麦种撒在祠前的空地上,蒙傲站在他身侧,甲胄上的雨水顺着甲片滴落:“陛下,西北将士都念着谢公的好,赵烈将军已在贺兰山建了谢公祠,每次出征前都要去祭拜。”江澈也上前道:“江南百姓为谢公立了生祠,每逢初一十五,都有孩童去念他的《劝农疏》。”萧桓望着祠内的画像,谢渊身着官袍,目光炯炯,与他记忆中那个在宫门前跪雨的身影渐渐重合。

祠内的供桌上,摆着各地送来的供品:河南的新麦、江南的丝绸、西北的奶酪,还有广东布政使韩瑾特意送来的荔枝干——那是谢渊当年想在岭南推广种植的果树,如今已在南疆扎根结果。萧桓拿起一枚荔枝干,入口甘甜,想起谢渊当年的《岭南垦荒策》,疏中说“南疆多沃土,若兴农桑,可养万民”,如今韩瑾依策推行,岭南已从贫瘠之地变成了赋税重地。

祭拜完毕,百官随萧桓回宫,御驾行至朱雀大街时,见街旁的书坊前挤满了人,原来是《谢公遗策》的刻本刚面世,百姓们争相购买。一个穿粗布衣衫的书生捧着刻本,对身旁的人说:“谢公的《吏治镜鉴》写得好,‘为官者当以清为基,以民为天’,我若中举,必以谢公为榜样。”萧桓掀开车帘,看着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当年谢渊编纂这些策论时,从没想过要留名,如今他的思想却已融入大吴的血脉,成为百官的准则、百姓的希望。

回到御书房,萧桓翻开新送来的奏折,户部奏报今年漕运收入比去年增了三成,刑部奏报全国冤狱减少七成,工部则说江南水渠已抵御了两次洪峰。这些喜讯让他想起谢渊临终前的那句遗言,提笔在奏折上批道:“此皆谢公之功,当记入国史。”窗外的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进来,落在案上的《谢公遗策》上,蓝布封皮被照得发亮。

入夜后,萧桓又来到书架前,将新的奏报抄本放进谢渊的奏疏旁。他知道,谢渊的遗策不仅是治国的良方,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种不畏权贵的正直,那种心怀苍生的担当,那种缜密务实的智慧,已在大吴的朝堂上生根发芽。蒙傲治军以谢公《边防策》为纲,江澈治水以谢公《河工要略》为据,连新科进士的策论中,都常引用谢公的名言。

烛火下,萧桓提笔写下《昭忠录》的序言,开篇便是:“大吴有谢公,如夜有北斗,引君明方向,引民入安康。”写完后,他将序言放在谢渊的旧砚旁,砚底的“以民为镜”四字,与序言的字迹相映成趣。殿外的梆子敲过三更,月光如水,洒在御书房的每一个角落,也洒在那些承载着忠魂与希望的典籍上。萧桓知道,谢渊从未离开,他的精神会像这月光一样,照亮大吴的每一寸土地,指引着这片江山走向更长远的盛世。

卷尾语

萧桓的“三叹谢渊”,叹的是当年识人不明的悔恨,更是对忠良智慧的追崇与敬畏。谢渊以一生心血书写的遗策,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藏着苍生冷暖、江山安危的治国良方。从漕运渡口的通畅到盐池地界的分明,从西北边防的稳固到科场之上的清明,每一项政务的推进,都在印证着“以民为本”这四个字的千钧重量——那是谢渊的初心,也是萧桓最终的醒悟。

大吴的盛世,从来不是一人之功。是谢渊沥血写策,在狱中仍忧民生;是蒙傲沙场戍边,以血肉筑长城;是沈敬之选贤任能,让寒门有出路;是江澈治水安民,用双手护河安;更是萧桓幡然醒悟后,躬身践行遗策的担当。谢渊虽逝,但其精神已融入大吴的血脉——那是不畏权贵的正直,是缜密务实的智慧,是心怀苍生的滚烫初心。

《谢公遗策》传世,不是为了铭记一个人的功绩,而是为了传承一种精神:为官者当以忠立身,以智辅国,以民为本。当萧桓的目光与谢渊的遗策交汇,当百官的行动与谢公的理念相合,这江山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这盛世便有了最长久的温度。忠魂不朽,遗策昭昭,此之谓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