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1029章 此刻吏治清明际,常思昔日谢玄桢

卷首语

古之所谓孤臣者,盖为前御史中丞谢玄桢是也。公身处诏狱之绝境,桎梏加身,却心怀天下,矢志不渝。于昏晦牢室之中,犹燃烛奋笔,着书以策。每一笔落,皆倾其心血,乃至血溅纸页,洇染素笺,而其志坚如磐石,未曾有丝毫之改易。

至于公以性命相托之《新政十要》,此遗策也。其字里行间,无不见护民安邦之赤诚。每一字,皆如璀璨星辰,映照公之拳拳忠心;每一句,仿若洪钟大吕,彰显公之高远志向。

观夫后来,寒门贤才得入朝堂,凭其才学智慧,展卷经纶,为大吴社稷效力。边疆之地,烽火不再,边尘不起,百姓安居;河工之处,疏浚有方,安澜无虞,水利兴焉。值此清平之世,方知公之忠魂,从未远离。那浸透着血与墨之字句,早已融入大吴江山,化作其脊梁,撑起万里乾坤,庇佑苍生黎庶。

怀谢玄桢

孤臣血沁墨痕残,遗策丹诚系国安。

今见贤才登峻秩,始知忠骨尚余温。

遗策丹书耀九州,忠魂不灭护金瓯。

此刻吏治清明际,常思昔日谢玄桢。

西北秋风卷着砂砾,打在蒙傲的甲胄上噼啪作响。他立在新筑的烽火台顶端,指尖抚过粗糙青砖上錾刻的工匠姓名——这是谢渊遗策中“工银刻石”的铁规,如今自居庸关至大同,五十座烽火台皆循此法。探马卷着黄尘疾驰至台下,声如洪钟:“将军!鞑靼三部遣使入大同,愿奉互市之约,永不再犯!”

蒙傲抬眼望向阴山方向,残阳正将山影染得如血。恍惚间,竟想起谢渊戍边时与他共饮的那碗粗茶——彼时军饷拖欠三月,戍卒嚼着树皮守关,冻饿而亡者每日都有。谢渊揣着边关疾苦疏,在宫门外跪了三日三夜,却被魏党反诬“通敌惑众”,枷锁加身押回京城。而今烽火台地窖里储粮满仓,戍卒半农半兵,灶上常飘新麦香气,这太平安稳,全是谢渊以命换得的遗泽。

京中快马接踵而至,萧桓的朱批在素笺上格外醒目:“蒙将军善用谢公之策,边防磐石永固,功在社稷。”墨迹旁那道朱圈,正圈着谢渊遗策“梯次设防”四字。蒙傲小心翼翼将回文折好,塞进贴身锦囊——那里还放着谢渊当年赠他的“守边五要”手札,纸角已被汗渍浸得发脆,字迹却依旧刚劲。

参将赵烈巡台归来,甲胄缝隙里还沾着新麦的清香,他双手奉上账簿:“将军,今年屯田收了千石,依谢公旧例,一半留作军粮,一半已分赈边民。”账簿每页都按指印叠着红痕,士卒与民户的签字歪扭却郑重——这“逐户核查”的规矩,谢渊当年在狱中用血写就,如今已成边地不可动摇的铁律。

夜色漫过烽火台,第一盏平安火在暮色中亮起,紧接着,连绵如星的火光沿着防线铺开,将夜空烧出一道暖光。蒙傲望着这火,忽然懂了谢渊当年“边固在民安”的深意。萧桓在京中常对近臣叹“谢公不可复得”,此刻他才彻悟:谢公的可贵,从不是朝堂上的高谈阔论,而是把“军无饥、民无寒”的细碎心愿,都刻进了每一条策论里。

尚书省议事厅内,檀香袅袅绕着案上的谢渊遗策。楚崇澜枯瘦的手指点在“革除世卿世禄”那条,声音沉如铜钟:“魏党余孽仍想保其子承袭指挥之职,谢公此条,便是斩向他们的利剑。”左仆射裴嵩躬身递上吏部文书,宣纸簌簌作响:“沈尚书已依遗策‘三考标准’核过,那纨绔子弟任上毫无实绩,贪墨公银倒是熟稔,当予罢黜。”

萧桓指尖轻叩御案,目光扫过殿中垂首的重臣。当年谢渊在日,为阻魏党荫子特权,当庭与先皇争辩,声震瓦当,却被斥“沽名钓誉,离间君臣”;如今沈敬之推行选贤令,寒门士子通过实绩登科者十占其七,朝堂上再无“老子为官儿承荫”的荒唐事——这朗朗乾坤,正是谢渊当年舍身求来的结果。

中书令孟承绪展开盐铁改革议案,首页“盐税专用,不得挪作私用”八字,正是谢渊遗策原文。“陛下,此法推行半载,国库存银已增三成,”徐英上前补充,指节因激动而泛红,“江南盐价回落,再无哄抬之弊。”萧桓闻言,眼前骤然浮现出谢渊藏在户部的那半块盐砖——砖上沙砾清晰可见,那是忠良以命记下的贪腐铁证。

侍中纪云舟出列时,朝服下摆扫过阶前青石:“近日查获魏党余孽私改选贤名录,欲将亲信安插要职,臣已依《大吴律》新条问罪。”他高举修订后的律法,泛黄的纸页上,“阻挠选贤者斩”的条款墨迹新鲜——这正是杨璞遵谢渊“司法三必”之策增补的铁律。

散朝后,萧桓留楚崇澜在御书房对坐,案上摊着谢渊当年的谏疏,墨痕间仍可见暗红血渍。“谢公在日,朕常嫌其言锋过利,字字如刀,”萧桓指尖抚过疏上“民为邦本”四字,声音发颤,“如今吏治清明,才知那刀砍的是奸佞,护的是朕的江山、朕的子民。”楚崇澜躬身垂首:“谢公遗策尚在,便如他从未离开朝堂。”

吏部衙署的烛火比寻常官署亮得更早,沈敬之戴着老花镜翻阅“贤才跟踪簿”,杨启持笔在旁批注,狼毫划过纸面沙沙作响:“苏州知府李董,任内兴修水利二十余处,粮产较去年增五成,当予晋升。”这簿册正是依谢渊“言官保举”之法设立,新官上任三月必核实绩,魏党时期“空名荐官、尸位素餐”的乱象,早已荡然无存。

“沈大人,江南寻访的治水能手到了。”陆文渊引着一位布衣书生入内,书生肩上还扛着半袋新收的稻穗。“谢公当年常说‘选贤不问出身,唯论实绩’,此人虽无功名,却在湖州以一己之力疏淤造田百亩。”沈敬之亲自起身面试,书生谈及治水之法时眉飞色舞,所提“叠石疏水”之策,竟与谢渊遗策中“叠石堤法”字字相合。

萧桓微服至吏部文选司,隔着窗纸便听见吏员的争执声:“治农者必核粮产,治河者必验堤坚,这是谢公定的规矩,岂能因他是勋贵门生便通融?”他推门而入,见一名小吏正捧着谢渊遗策抄本逐字比对,抄本边缘已被翻得起毛,页眉处还批注着“此条当守”的朱字。萧桓驻足良久,想起谢渊当年为推此法,被魏党扣上“紊乱吏治”的罪名,当庭脱冠力争的模样。

“大人,这是弹劾镇国公世子的奏疏!”吏科给事中赵毅捧着奏章闯入,声如洪钟,“此人凭父荫得官,到任三月便贪墨赋税万两,民怨沸腾!”沈敬之接过奏章,只扫一眼便提笔批复:“依谢公‘黜汰庸劣’之条,革职查抄,绝不姑息!”萧桓在屏风后听得真切——当年谢渊弹劾此勋贵时,疏奏石沉大海,反遭魏党构陷;今时不同往日,新政如剑,再无姑息之理。

暮色浸满衙署时,吏部的烛火仍未熄灭。沈敬之将新选官员名录呈给萧桓,名录首页“以谢公之法,选报国之臣”九个字,是他亲笔所书。萧桓提起朱砂笔,在名录上批下一个“准”字,笔尖落下的瞬间,竟恍惚觉得谢渊就立在烛影里,身着旧朝官服,眉眼间满是欣慰的笑意。

江南秋雨连下三日,浊浪拍打着“谢公堤”,却始终越不过那道坚实的屏障。江澈立在堤上,青衫已被雨水打湿,望着洪水顺着泄洪渠乖乖分流,眼底发热。堤下百姓摆着香案祈福,木牌上“谢公护佑”四字被雨水冲刷得格外鲜亮。“江大人!”冯衍撑着油纸伞赶来,靴底溅起水花,“依遗策‘柳根固沙’之法,春上栽的柳树已扎下深根,这堤比去年更稳了!”

堤侧石碑上,工匠姓名、物料斤两、工银数目刻得一清二楚。江澈指着“糯米浆调石灰,掺沙三成”的字样,声音发哑:“谢公当年在诏狱里写这筑堤之术,每字都渗着血。魏党当年用沙土代石灰,致使河堤溃决,淹死百姓千余;如今我们照着谢公的法子做,这堤便能护着江南百姓岁岁平安。”

“江大人!您快看!”苏州知府李董陪着一位老农赶来,老人名叫张二柱,手里捧着个沉甸甸的番薯,皮上还沾着泥土,“这是谢公当年教我们种的番薯,今年一亩地收了千斤!江大人,您可得把这恩情禀明陛下,让谢公在天有灵也安心!”江澈接过番薯,触手温热——谢渊当年在苏州冒死推广新粮种,如今这救命的粮食已遍植江南,这才是“民为本”的真意。

京中驿马踏破雨幕而来,带来萧桓的旨意:将“谢公堤”赐名“文忠渠”,御笔亲题的碑额用红绸裹着。旨意末尾,萧桓的朱笔添了一行小字:“每见河工安澜,便念谢公遗策。若谢公尚在,朕必与卿同立此堤,共赏江南烟雨。”江澈捧着旨意,当即命石匠将这行字刻在石碑背面,与谢渊的筑堤之法永世并存。

夜雨渐歇时,江澈在渠边搭起帐篷,烛火透过油布映在谢渊遗策的河工篇上。墨迹透过雨雾,仿佛看见谢渊在诏狱里燃着残烛写书,指节因握笔过紧而泛白,血珠滴在纸上,晕开一朵朵暗红的花。江澈握紧毛笔,在抄本上郑重题字:“承公之策,护公之民”,暗誓要让这渠水永远流淌,将谢公的恩情带到江南每一寸土地。

户部衙署的账册堆得如小山般,王砚躬身将盐税账目呈给周霖,账册上“边饷”“赈灾”“国库”三类标注得条理分明。“大人,依谢公‘盐税专用’之法,半年来无一人敢私挪分文,”他指着账册上的红印,声音里满是敬佩,“盐课收入比去年增了五成,寻常百姓家的灶台上,终于能摆上纯净雪白的官盐,再也不必嚼那混着沙砾的苦物。”

苏州盐市的朱漆木牌上,官定盐价用金粉写就,格外醒目。户科给事中钱溥正逐铺核查,一名盐商笑着迎上来:“大人,如今盐价稳当,生意比往年好做十倍,这都是谢公的功劳啊!”钱溥闻言,忽然想起谢渊藏在户部库房的那半块盐砖——砖身粗糙,沙砾硌手,那是魏党贪腐的铁证,也是谢公当年舍命抗争的见证。

萧桓翻阅着盐户编册,每一本都按着手印,盐户的签字歪歪扭扭却格外郑重。“谢公‘分户管盐’之法,真是釜底抽薪的妙计,”周霖在旁解释,“既防了官商勾结,又减了盐户三成税负。当年那些为缴盐税鬻儿卖女的人家,如今都能靠着晒盐过活了。”萧桓摩挲着编册封面上“藏富于民”四字——那是谢渊的亲笔,字迹苍劲,力透纸背。

魏党余孽李孜省的党羽近日被擒,大堂上供出当年私设“过坝钱”“加派银”等苛捐的细节,桩桩件件都沾着盐户的血泪。刑部尚书郑衡拍案怒斥,按《大吴律》新条判了斩立决:“谢公当年弹劾此辈,却被诬下狱含冤而死,如今律法昭彰,总算能告慰他的忠魂!”萧桓在案卷上批下“罪有应得”四字,笔尖划过“谢渊遗策”时,指腹微微发颤。

暮色染黄户部库房时,萧桓望着整齐码放的官盐,雪白的盐堆在烛火下泛着柔光。王砚递上谢渊当年的盐课奏疏,疏上的血迹已暗如铁锈,却字字千钧:“盐者,民之命也;税者,国之脉也。苛盐税则民死,民死则国亡。”萧桓默念着这几句,眼中泪光闪动,良久才低声道:“谢公,如今民命无忧,你在天有灵,当可安息。”

大理寺的堂鼓声在清晨响起,寺卿卫诵捧着“江南十才子案”的平反文书,对郑衡道:“魏党当年伪造的供词,连时间都对不上,依谢公‘定罪必凭证’之法,一戳就破。”文书上,十位才子的冤屈一一洗清,落款处“以谢公之法,还忠良清白”九个字,是三法司官员共同的笔迹。

左都御史虞谦带着御史巡按江南,刚到苏州便查出知府贪墨赈灾银的大案。审讯时,两名书吏分坐两侧,一人楷书,一人行书,逐字记录供词,知府想翻供都无从抵赖。“谢公当年就是这样查贪腐的,”虞谦拍着案上的遗策,声音沉痛,“他用这法子救下无数冤民,自己却落得个含冤而死的下场,我们如今不过是循着他的路走。”

萧桓亲审魏进忠的党羽,堂下罪犯被铁链锁着,供出当年诬陷谢渊的细节:“是魏公公让我们伪造降书,私改谢大人的奏疏,把‘请饷’改成‘通敌’……”“住口!”萧桓怒拍惊堂木,御座后的龙纹都似在震颤,“谢公临危受命,守京师、安边防,忠肝义胆昭然天下,尔等竟敢构陷忠良!”他当庭宣判极刑,转身望着墙上谢渊的画像,声音哽咽:“谢公,朕为你报仇了。”

刑科给事中冯谦近日复核刑案,驳回了一起“偷牛者判斩”的案子。他拿着谢渊编写的《刑案集要》,对下属道:“谢公说‘法者,保民而非害民’,偷一头牛便要偿命,这是苛法,不是良法。”书桌上,谢渊的审案笔记被翻得卷了边,每一页都写着“民为邦本,法为天”,墨迹早已干透,却依旧透着温度。

江南十才子的后人捧着谢渊当年藏匿的诗稿,跪在宫门前哭拜。 oldest的那位老者须发皆白,双手举着诗稿:“陛下,这是谢大人当年冒死藏下的,正是靠着这些,我们父辈的冤屈才有机会昭雪!”萧桓亲自走下丹陛扶起他们,指着朝堂道:“谢公以命护你们的父辈,如今朕以法护天下苍生,这都是他的遗愿。”夕阳下,诗稿上的墨迹与宫墙的朱红相映,鲜亮如血。

河南田埂上,新麦青青,布政使柳恒站在田边,看着农民用“分段育苗法”栽种秧苗,笑得眼角堆起皱纹:“这是谢公当年在河南试成的法子,如今亩产比旧谷增三成,百姓再也不用愁饿肚子了。”老农李伯端来一碗新麦粥,粥香浓郁:“柳大人,这都是托陛下和谢公的福,我们总算能顿顿吃饱饭了。”

钱溥在灾区核查赈灾银,每一户的签收册都记得清清楚楚,谁领了多少粮、多少银,按的手印都清晰可辨。“谢公说‘赈灾银是救命钱,一粒米都不能贪’,”他看着灾民领到粮种时的笑脸,想起谢渊当年在狱中写“灾年免赋”时的场景——残烛下,谢渊咳着血写疏,只为让灾区百姓能多活一条命。

萧桓微服来到江南农桑学堂,窗内传来朗朗书声,学生们正在读谢渊编写的《农桑要术》。太医院院判方明正指着挂图讲解:“这是谢公当年请我院编的作物医方,按这个法子,稻子就不容易生虫。”萧桓拿起一本课本,扉页上“民富则国强”五个字,正是谢渊的手迹,笔锋刚劲,透着对苍生的牵挂。

右仆射邢湛督查宫殿修缮,看着堆在角落的魏党遗留建材,下令道:“这些木料、砖瓦都留着修水渠,谢公说‘非急务则停役省费’,宫殿修得再华丽,不如让百姓多一条活命的渠。”他递上账目,节省的开支正好够江南再修三条水渠——这正是谢渊“减徭省役”的深意:把民力用在民生上,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夜色中的苏州城,灯火万家,百姓在街头传唱着新的歌谣:“谢公策,陛下行,稻米香,百姓宁;河无水,边无兵,家家有粮笑盈盈。”萧桓站在新建的谢公祠前,听着这质朴的歌谣,忽然彻悟谢渊最可贵的地方——他的眼里没有权位,没有虚名,只有百姓的灶火、田地里的庄稼、河渠里的清水,每一条策论,都系着苍生的冷暖。

户部尚书徐英捧着财政报表入宫时,步履都比往常轻快。“陛下,盐铁改革成效显着,漕运河道也已疏通,如今国库存银已够三年支用!”报表首页,“本策源于谢渊遗策·盐课篇”的标注格外醒目,那是徐英特意加上的——他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充盈的国库,是谢渊用命换来的。

户部左侍郎秦焕汇报赋税情况时,脸上带着笑意:“依谢公‘均税薄赋’之策,灾区全免赋税,丰年只征三成,百姓缴税格外踊跃,今年赋税比去年增了两成。”他递上各地税册,每一本都贴着“民户签字”的封条,这是谢渊定的规矩,确保赋税公正,不欺百姓。

萧桓翻阅国库存粮记录,江南的新麦、西北的杂粮、岭南的番薯,每一项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堆积如山的粮食在库房里散发着陈香。“谢公当年说‘藏富于国,不如藏富于民’,”他指着粮册上“赈灾储备”一栏,“如今百姓家里有余粮,国库也有储备,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啊。”

户部右侍郎方泽禀报漕运情况:“漕运河道疏浚后,粮船从江南到京城只需十日,比以前快了一半还多。”这疏浚之法,正是谢渊遗策中“漕运兴则财政活”的具体主张——当年谢渊在疏中画的漕运图,如今还挂在户部衙署,方泽便是照着这张图,一步步疏通了河道。

夜深人静时,徐英仍在户部核算账目,案上摆着谢渊的财政手札。手札上“盐铁为财之根,民生为财之本”的字迹,被他用朱笔圈了又圈。徐英按着这个道理施政,果然国库日渐充盈。窗外月光洒在手札上,仿佛谢渊正坐在对面,隔着百年时光,与他共商大吴的财政大计。

兵部尚书秦昭捧着边防军报入宫,军报上“鞑靼遣使称臣,愿永守边界”的字样格外醒目。他指着军报中的互市条款,激动地说:“陛下,这都是依谢公‘恩威并施’之策拟定的——对归顺者许以通商之利,对来犯者施以雷霆之击,鞑靼这才真心臣服。”

兵部左侍郎邵峰汇报烽火台情况时,递上一张防御图:“自居庸关至大同,五十座烽火台连成一线,军情一日之内便可传到京师。”他指着图上的戍卒名册,“如今戍卒半兵半农,有粮有饷,个个精神饱满,再也不是当年谢公所见的饥寒之态了。”

萧桓看着墙上的西北防御图,图上用红笔标注的防线,正是谢渊遗策中“梯次设防”的路线。“谢公当年在西北,顶着魏党的压力修烽火台,被骂‘劳民伤财’,”萧桓指着图上的“文忠堡”,声音沉重,“如今这里成了边防重镇,鞑靼再不敢轻易来犯,该为谢公立一座功德碑,让后人都记得他的功劳。”

兵部右侍郎裴衍送来军需报表,报表上军饷、粮草、兵器的数目一目了然。“依谢公‘军需公开’之法,每一笔开支都有记录,有核查,再无人敢克扣军饷,”他拿起一把新造的火铳,递到萧桓面前,“这是按谢公遗策中的图纸改良的,射程比以前远了三成,威力大增。”

蒙傲班师回朝那日,朝堂上一片欢腾。他将鞑靼的降书高高举起,呈给萧桓,随后从怀中取出一本泛黄的手札:“陛下,臣能平定边患,全靠谢公这‘守边五要’。他虽不在朝堂,却比任何将军都更懂边防,这才是真正的国之柱石。”萧桓接过手札,指尖抚过谢渊的签名,纸面已脆,字迹却依旧有力。

朝会上,首席阁老周伯衡主持新政总结,案上的新政成效录,每一条都对应着谢渊遗策的条目。“选贤令源于谢公‘澄浊扬清’之策,盐铁改革源于‘清源正流’之法,河工安澜源于‘疏堵相济’之术,”他高声道,“今日大吴吏治清明,民生安乐,皆谢公之赐!”话音刚落,百官齐声附和,声震大殿。

萧桓缓缓起身,双手举起谢渊的遗策抄本,声音传遍大殿:“当年朕错信奸佞,致谢公蒙冤而死,这是朕一生的过错。如今朕每读此策,都如闻谢公直言,如见其披肝沥胆之态。”他目光扫过众臣,字字铿锵,“谢公的可贵,从不是策论有多精妙,而是他以命护民,以忠报国,宁死不改其志!”

沈敬之出列上疏,疏文写得情真意切:“谢公之忠,可昭日月;谢公之策,可安天下。臣请陛下追赠谢公为‘文忠公’,在全国立祠,让百姓世世代代纪念他。”疏文递上时,百官纷纷出列附议,“请赠谢公文忠”的呼声此起彼伏,震得殿顶瓦当微微颤动。萧桓提笔批复,墨迹未落,泪水已滴在疏文上。

内阁大学士魏彦卿查抄魏党余孽家产时,搜出一封当年魏进忠写给党羽的密信,信上“谢渊不除,新政难阻,必欲置之死地”的字句,字字如刀。萧桓见信后怒不可遏,当即下旨:“将此信刻于谢公祠前的石碑上,让世人皆知忠良之冤,奸佞之恶,永世为鉴!”

散朝后,萧桓独自留在御书房,对着谢渊的画像静坐。烛火摇曳,将谢渊的身影映在墙上,仿佛随时会走下来。“谢公,你要的清明吏治,朕给你了;你要的苍生安乐,朕也在一步步实现,”萧桓轻声说着,像是在与旧友对话,“你放心,你的遗策,你的精神,会永远传下去,护着这大吴江山。”

江澈、李董、赵毅等新政骨干,在遗策原稿前肃立,重温着那些改变大吴命运的字句。“我们都是谢公的门生,”江澈抚摸着原稿上的血痕,声音哽咽,“他用生命写下的策论,我们要用一生去践行,把他‘民为本,忠为魂’的精神,传给一代又一代为官者。”

片尾

百姓们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祭拜,捧着新收的粮食、亲手绣的香囊,将祠前的石案堆得满满当当。一位白发老人带着孙儿,指着谢渊的画像说:“孩子,记住这位谢大人,是他让我们有饭吃、有衣穿,让咱们大吴能平平安安。”孙儿似懂非懂地点头,小手摸着画像的边框,把“谢公”二字牢牢记在心里。

萧桓站在祠内,看着墙上百姓送来的“德政碑”,一块块石碑上,写满了对谢渊的感激。他忽然明白:谢渊的可贵,从不是身居高位的风光,而是在黑暗中独燃的孤勇——魏党横行时,他是唯一敢拔剑的人;蒙冤入狱时,他仍在为苍生写策。如今他虽身死,却活成了照亮大吴的光。

夕阳透过祠窗,洒在谢渊的遗策上,墨迹仿佛有了温度。萧桓轻声道:“谢公,你的遗泽,会像这阳光一样,永远照拂大吴的山河与百姓。”风吹过祠院,柳丝轻摇,仿佛是谢渊的回应。

卷尾

大吴新政之兴,始于谢渊遗策,成于萧桓明断,功于百官践行。谢渊以孤臣之身,怀济世之心,虽蒙冤而志不折,虽身死而策长存。其“民为本,君为轻”之念,“唯才是举,唯绩是论”之法,不仅安了大吴江山,更成了后世为官者的圭臬。

萧桓晚年常言:“朕这一生,最幸是得谢公遗策,最憾是未识谢公真容。”其实谢渊从未远去——他在江南的渠水里,在西北的烽火台上,在百姓的歌谣中,更在每一个心怀苍生的为官者眼里。忠魂不死,遗泽绵长,此之谓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