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永熙元年谢渊殿试策论

玄桢记 永熙元年谢渊殿试策论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0 14:25:14

永熙元年谢渊殿试策论

题目:论治道根本在厚民生澄吏治

臣谢渊,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恭跪奏于陛下:

破题

臣闻天地之间,以立心为要,为生民而立命;帝王之宏业,莫不以养民为先务。《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亦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此乃千古不易之至理,载于典谟,昭如日月星辰,熠熠生辉,为万世所仰。盖民者,国之根基,根基稳固,则邦国安宁;君民同乐,则上下一心,国运昌隆。此理之明,犹如天经地义,不可须臾或忘。

承题

夫民者,国之元气所系也;吏者,国之纲纪所托也。元气充沛,则百体康泰,生机盎然;纲纪端正,则天地清宁,秩序井然。是以善治国者,深知厚民生以固元气,澄吏治以正纲纪之要义。二者相辅相成,如日月交相辉映,更迭生辉;如寒暑相互推移,循环有序,缺一不可,不可须臾或离。民生厚,则国家根基坚实,如大树之根深蒂固;吏治澄,则政令畅通无阻,如江河之顺流而下。

起讲

昔神武皇帝萧武,提三尺宝剑,定鼎九州,乾坤再造。彼时,首颁《皇吴祖训》,以 “重民抑兼并,严吏明赏罚” 为治国之宏略,奠定邦国之基。元兴帝萧珏,迁都建业,宏图大展,亲修《大吴会典》,官制日臻完备,民生日益康泰。今陛下承嗣大统,正值泰昌政通之余,永熙维新之始,本应四海升平,万民乐业。然迩来有司玩忽懈怠,政务荒废,兼并之风日盛,民不聊生。臣虽年幼,髫龄未脱,然心怀赤诚,不敢不竭诚以告,冀能为陛下分忧,为社稷谋福。

入题

尝览史册,汉之文景、唐之贞观,皆为盛世典范,无不以养民为首要之务,以饬吏为治国之纲。汉文帝罢田租达十三年之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其时官吏多廉洁奉公,清正平和;唐太宗广纳魏征之谏,从善如流,官吏无苛酷暴虐之行,政通人和。此皆先民所立之矩矱,足以为今之龟鉴,启迪后世。我大吴幅员辽阔,奄有四海,东至琉球之滨,西抵吐蕃之境,北达辽东之域,南包占城之地,疆域广袤,雄踞东方。然而,九州之内,犹有冻馁之民,困苦不堪;六卿之中,仍存贪墨之吏,为害一方。此诚为国家之隐忧,不可不深加忧虑,思所以救之之策。

起股

其一:民生者,国家之命脉也

今四海之民,或困于繁重之赋役,不堪其负;或苦于豪强之兼并,无以为生。边地屯田,本为戍边安民之策,然多为将校侵吞,沦为私产;畿内良田,本应滋养百姓,却尽入勋贵之府,民失其业。据《户部黄册》所载,近岁天下隐田逾百万顷,数目惊人。大量土地隐匿不报,致使流民载道,饿殍遍野,百姓啼饥号寒,苦不堪言。昔包拯知开封府,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民有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之颂,正以其能深切体恤民瘼,抑制豪强,为民请命。臣以为,当遣御史巡行天下,周览四方,清丈田亩,追夺隐占,使耕者有其业,饥者有其食,此乃厚生之大本,国家之根基所在。若民生不厚,则国家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长久。

其二:吏治者,民生之纲纪也

今之官吏,上则阿谀奉承,攀附权门,以求晋升;下则鱼肉百姓,横征暴敛,以饱私囊。宗人府案牍,多有篡改涂抹之迹,以掩其私;户部金帛,每见亏空短缺之象,中饱私囊。甚至 “火漆印下藏奸计,勘合符中隐墨痕”,种种弊端,层出不穷,此皆吏道衰微之明证。昔于谦巡抚河南,轻车简从,深入民间,问民疾苦,官吏不敢欺瞒,政绩斐然。今欲澄吏治,当仿其法,严考成之制,明定赏罚,行连坐之法,使官吏知廉耻、畏刑宪,不敢肆意妄为。如此,则吏治清明,民生有望,此乃澄肃之良策,国家之保障。若吏治不清,则民生如处水火,国家亦将动荡不安。

中股

其一:且夫民生吏治,相倚而存者也

吏不清则民不宁,民不宁则国不稳。譬之驾车,吏犹舆夫,掌控方向;民犹负载,为车之重。舆夫若贪墨**,中饱私囊,则路径崎岖,险象环生;负载若过重不堪,超出承受,则车覆倾翻,后果不堪设想。近闻有司征收 “火漆税”,名为防伪,实则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百姓每输一石粮,半石耗于苛税,苦不堪言。此非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乎?只见小利,而不顾民生之重。臣闻太祖时,御史巡按有 “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之权,威权并重,正宜复此旧制,使御史得专纠劾之权,以儆官邪,肃正纲纪。如此,则官吏不敢肆意妄为,民生可得安宁,国家方能稳定。

其二:又夫天下之患,莫大于贫富不均

宗室贵胄,田连阡陌,膏腴万顷,犹不知足,贪婪无度;黎民百姓,无立锥之地,身无长物,转死沟壑,凄惨可怜。昔董仲舒言 “限民名田”,师丹奏 “宜略为限”,此皆防兼并、安民生之良策。今魏王萧烈占中原膏腴之地,广袤无垠;襄王萧漓据吴越沃壤之区,富甲一方。圈地则耕夫失业,流离失所;榷利则商贾无资,生计艰难。此等情形,若不加以遏制,恐成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之局,社会矛盾激化,非国家之福也。贫富不均,犹如大厦之将倾,不可不防。

后股

其一:欲除此弊,当自朝廷始

陛下宜效古之明君,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广开言路,纳谏如流。昔谢晋修《大吴一统志》,汇聚天下英才,博采众长,终成万世巨典,泽被后世。今陛下当仿其制,设弘文馆,延揽天下贤士,云集于此,共商治道,谋国家之发展,图百姓之福祉。又闻内库屡请增赋,此诚不可取也。夫财生于民,民困则财竭,犹如源竭则流枯。汉文帝 “弛山泽之禁”,与民共享自然资源之利;汉景帝 “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皆以养民为务,使百姓休养生息,国家繁荣昌盛。愿陛下鉴之,以民为本,切勿竭泽而渔。

其二:澄肃官箴,必严考选之法

今之选官,多凭科举,然 “八股取士,形同具文”,弊病丛生。或有通经而不懂治术,纸上谈兵;工文而不谙民情,不切实际。臣以为,当参用察举之制,兼收并蓄,重德行、考实绩,以德为先,以能为用。使保荐者与被荐者同其休戚,荣辱与共。如此,则 “举贤不避亲,罚恶不避贵”,贤能之士得以任用,吏治自能清明,国家得以振兴。考选之法,关乎国家兴衰,不可不慎。

束股

臣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陛下若能:厚民生以固国本,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有所依,幼有所长,病有所医,此乃仁政之体现;澄吏治以正纲纪,令 “贪墨之吏望风解印”,官吏廉洁奉公,不敢越雷池一步,此乃法治之彰显。

大结

臣年方十六,虽未谙世事,涉世未深,然读书观史,深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之理。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心向背,关乎国家存亡。今陛下富于春秋,天纵英明,风华正茂,正宜乘时更化,顺应时代潮流,推行改革,以成郅治,实现国家之繁荣昌盛。伏愿陛下:效尧舜之仁,心怀天下,罢无益之役,省无名之费,减轻百姓负担,使百姓安居乐业;法包于之刚,铁面无私,劾不法之臣,护黎庶之安,整肃吏治,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如此,则我大吴必能上合天心,下顺民意,垂拱而治,万世无疆,福泽绵延。臣不胜惓惓之至,谨以对策上闻,恭呈陛下御览。

臣谢渊,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奏。

永熙元年春三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