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1004章 劈海为觞,醉饮月轮

玄桢记 第1004章 劈海为觞,醉饮月轮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9 13:54:39

天德六年春末夏初,京畿街巷如蒙铅灰色阴霾——杨柳飞絮沾着百姓衣襟,却驱不散街头的沉郁;玄夜卫缇骑身着玄色劲装,腰悬绣春刀,马蹄踏碎青石板时,溅起的泥点黏着百姓缩在门后的泪痕;理刑院诏狱深处,常年不散的霉味与血腥味交织,铁链拖地的“哐当”声与冤魂压抑的泣血声缠绕,似要穿透宫墙厚重的青砖,在紫禁城上空盘旋。

魏进忠以阉宦之身窃据镇刑司提督要职,兼总玄夜卫事,权柄之重竟压过三公九卿:正一品太保的鎏金官印被他悬于私宅正堂香案,与先帝御赐的“忠勤”匾额并列;六部公文需经他朱批圈点方能呈递御案,连御膳房参汤的火候、龙袍浆洗的皂角用量,都由他安插的亲信太监把控。

太保谢渊以文官之身兼领兵部尚书,执掌兵事十载,虽未亲赴边庭,却在中枢擘画边防、整饬军备,其所定“坚壁清野、诱敌深入”之策,助边军连败鞑靼七次,护得宣府卫百万生民免遭劫掠。如此社稷柱石,竟被魏进忠罗织“通敌献城”罪名,斩于西市十字街口,首级悬杆三日,鸟雀啄食的残痕在苍白面皮上触目惊心;户部尚书刘焕因拒签克扣边军粮饷的文书,被削职流放琼州,年仅七岁的幼子不堪路途风寒,冻毙于衡阳驿站柴房,驿卒以破旧草席裹尸,草草埋在驿外荒坡乱坟,连块木牌都未曾立;刑部尚书周铁携血书死谏,历数魏进忠二十七条罪状,却被魏进忠命缇骑当众枭首,尸身弃于城郊乱葬岗,野狗争食的狂吠声彻夜不绝。

朝堂之上,太保之位虚悬待魏,六部尚书中李嵩、王汉臣等四人皆为其爪牙,唯有通州德胜门旧址,百姓冒着被玄夜卫抓捕的风险,私立“谢公护疆处”石牌——感念其统筹边防之功,每日清晨都有老妇提着粗茶淡酒摆在牌前,袅袅青烟在暖风里摇曳,是暗世里仅存的忠魂微光。龙座上的德佑帝萧桓,常服袖口磨得发脆,却将“亲贤远佞”四字刻于和田玉印背面,藏锋于袖中三载。每当夜深人静,他便取出谢渊从前的兵事奏疏,就着孤灯细读,指腹一遍遍抚过“臣愿以笔护疆、以血卫邦”的字句,泪水滴在泛黄的纸页上,晕开浅浅墨痕——他在等,等一个金銮殿上荡涤奸佞的雷霆时刻。

剑仙

紫电横霄,掣动斗辰。松风为佩,拂尽埃尘。

裁云作袂,承接星芒。劈海为觞,醉饮月轮。

青锋挥处,尘缘网断。玄诀吟时,太古春开。

休道鹤氅,独蕴闲意。一啸霜寒,震动八垠。

太和殿檐角铜铃轻响,春末的风带着槐花香穿铃舌而过,余韵被殿内死寂压得只剩一丝若有若无的震颤。鎏金香炉里燃着上好的檀香,烟气却凝而不动,顺着蟠龙梁柱缓缓爬升,在藻井处盘成一团灰雾——恰如满朝文武心头沉甸甸的阴霾。正一品太保的空位前,魏进忠身着四爪蟒纹常服,金线绣就的蟒鳞在晨光中泛着刺目寒光,枯瘦如柴的手指反复摩挲着象牙朝笏,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暴出青紫色的血管,像老树根般狰狞。昨夜子时,他的贴身缇骑小校翻墙入府,在他耳边低语:“公公,礼部尚书张钟的轿子,停在了镇刑司旧吏张钟的破宅外,那老臣亲自扶着张钟的妻儿上了车,车帘掀动时,奴才瞥见一卷明黄色绸子。”魏进忠斜眼瞥向班列末尾,张钟果然站在那里,藏青色朝服的下摆沾着几点泥渍,袖口磨破了一角——分明是踏过夜路的痕迹。他眼底淬着毒,面上却堆起假惺惺的笑意:七十岁的老东西,谢渊被斩时缩在府里称病,连哭丧都不敢露面,如今倒敢跳出来翻案?真当他魏进忠的玄夜卫是摆设不成?

张钟垂眸而立,脊梁却挺得笔直,像极了他年轻时在翰林院当值时,亲手誊抄的《资治通鉴》刻本那般端正。藏在宽袖中的手紧紧攥着黄绸封缄的奏疏,绸面边缘被指甲掐出细碎的纹路,指腹因用力而发麻,连带着手臂都微微颤抖。三日前,他以“偶感风寒,需闭门调理”为由告假,实则在三更时分,带着两个心腹家仆潜往城郊——镇刑司旧吏张钟托人辗转送来口信,说有谢渊的“遗物”要交给他,约定在破宅相见。那夜恰逢夜雨,泥泞的小路湿滑难行,老臣的官靴陷进泥里,裤脚沾满污浊。破宅内只有一盏油灯摇曳,张钟的妻儿蜷缩在墙角,面黄肌瘦,见到他便泣不成声。当张钟从床底砖缝中取出那卷沾着暗红血渍的奏疏原稿时,张钟当场老泪纵横,浑浊的眼珠被泪水浸得通红:那是天德三年冬,谢渊在宣府卫雪夜写就的密折,字字皆是弹劾魏进忠克扣军饷、私通鞑靼使者的罪状,字迹力透纸背,末尾“臣愿以死明志,护我大吴疆土”的落款旁,是谢渊按的血手印,暗红的血早已干涸,却仍带着诏狱的森寒。张钟说,这是他当年在镇刑司当差时,趁魏党篡改奏折混乱之际偷藏的,如今魏进忠要斩草除根,派缇骑四处搜捕他,只能托张钟将这桩天大的冤情呈给陛下。此刻,站在太和殿内,张钟能清晰听见自己的心跳,与殿角铜铃声交织,像在倒数着发难的时刻,掌心的奏疏似有千斤重——那是谢渊的忠魂,是刘焕冻毙的幼子,更是江南千万灾民的命。

萧桓端坐龙椅,玄色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晨光中泛着冷冽光泽,日月星辰的绣线已被他摩挲得有些褪色。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阶下百官,像一把淬了冰的刀:吏部尚书李嵩缩着脖子,肥厚的下巴几乎贴在胸口,此人因侄子在应天府贪腐十万两白银的案子被魏进忠拿捏,上个月还带头率领九卿奏请为魏进忠立生祠,碑文上“功高盖主,德被万民”的字句,至今仍刻在顺天府的石碑上;户部尚书王汉臣不停用丝帕擦拭额角的虚汗,帕子都被湿透了,他掌管的漕粮账册,早已被魏进忠的侄子魏进禄搅得一塌糊涂,每一笔“漕运损耗”的假账背后,都是江南灾民易子而食的血泪;唯有兵部尚书杨武挺胸凸肚,腰间玉带系得格外紧,这位魏进忠最亲信的爪牙,掌着京营半数兵权,连禁军的布防图,都能随时拿到手,据说他府里的兵器库,比兵部的还要充盈。萧桓的指尖在御案下的“亲贤远佞”玉印上轻轻敲击,玉印边缘的裂痕硌得指腹发疼——那是三年前他听闻谢渊被斩的消息时,盛怒之下踹向御案,玉印摔在金砖上裂出的痕迹。当时魏进忠带着缇骑守在殿外,甲胄碰撞声清晰可闻,他连为谢渊收尸的权力都没有,只能在深夜独自对着谢渊从前的旧朝笏流泪,象牙板上还留着谢渊常年握笔磨出的浅痕。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司礼监掌印太监张伴伴的唱喏刚落,尾音还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殿内便响起一声苍老却洪亮的应答,“老臣张钟,有本启奏!”话音未落,魏进忠已抢先半步踏出班列,尖细的嗓音像淬了毒的针,划破殿内的死寂:“张大人病体初愈,脸色还这般苍白,嘴唇都没了血色,何必急着操劳国事?若有寻常琐事,老奴代转陛下便是,也省得您动气伤身,折了福寿。”他脸上堆着假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沟壑,眼底却藏着冰冷的毒刺——昨夜他已命玄夜卫北司指挥使魏忠良,带着三百缇骑去抄张钟的家,临走前特意嘱咐,“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绝不能让他把东西带出来”。此刻想来,张钟定已尸骨寒透,张钟拿不出实证,不过是自取其辱,正好能借着“诬陷皇亲”的罪名,把这老东西也拖去西市斩了,一了百了。

张钟猛地抬眼,浑浊的眼珠里迸出火光,两步踏出班列,藏青色朝服的下摆扫过光滑的金砖,发出轻微却清晰的声响:“魏公公担待不起!此本关乎三百万边军的冷暖生死,关乎江南千万生民的饥饱存亡,更关乎我大吴江山的根基稳固,唯有面呈陛下,亲口奏明始末,老臣方能心安!”这话如惊雷滚过殿内,引得百官一阵骚动,站在前列的几个魏党官员下意识地挺直了身子,胆小的则攥紧了朝笏,生怕祸事临头。李嵩下意识地看向魏进忠,想要求援,却被萧桓投来的目光逼得立刻低下头——那目光冰冷如刀,似已洞穿他与魏进忠的勾结,看得他浑身发寒。张钟再向前踏出一步,声震丹陛:“陛下!司礼监掌印魏进忠,奸佞误国,罪大恶极,若不除之,我大吴社稷危矣!”

张钟双手高高举起奏疏,明黄色的绸封在晨光中格外刺眼,像一面昭示忠奸的旗帜:“陛下!司礼监掌印魏进忠,窃弄权柄、结党营私、贪墨江南赈灾粮三百万石、构陷太保谢渊等忠良数十人,其罪当诛,死不足惜!”太和殿内瞬间陷入死寂,连檀香燃烧的“噼啪”声都清晰可闻,有胆小的官员吓得屏住了呼吸,肩膀微微颤抖,生怕魏进忠的缇骑突然冲进来,将自己也拖入诏狱。魏进忠的脸色骤然由红转为铁青,又从铁青变得惨白,尖声如枭鸟啼叫般驳斥:“张大人血口喷人!老奴自十三岁入宫侍奉先帝,三十余年忠心护主,先帝弥留之际,亲授老奴‘托孤辅政’的遗诏,辅佐陛下从南宫复位,何来谋逆之举?你敢拿证据来吗?没有实证,便是诬陷皇亲国戚,按我大吴律例,当凌迟处死,株连三族!”他说着,向前逼近半步,枯瘦的手指直指张钟的鼻尖,妄图用威势压垮这位七旬老臣。

“证据在此!”张钟将奏疏用力掷于丹陛之上,宣纸划过金砖的声响在寂静的大殿内回荡,像一道惊雷炸响。张伴伴不敢有半分耽搁,快步上前拾起奏疏,双手捧着呈给萧桓,指尖因紧张而微微颤抖。张钟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泣音,却字字铿锵有力:“此乃太保谢渊大人在诏狱临死前留下的血书,以及被魏党篡改的奏疏原稿!老臣从镇刑司旧吏张钟手中所得——原稿字字皆是弹劾魏进忠克扣宣府卫军粮、私通鞑靼使者的罪状,而魏党篡改后,却将其改成‘谢渊通敌叛国,欲献宣府卫于鞑靼’的反词!陛下请看,这血书上的字迹,一笔一划皆是谢公的亲笔;这篡改处的墨色,与司礼监秉笔太监刘全平日的笔迹丝毫不差,翰林院的掌院学士可当场比对!”老泪顺着他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滴在藏青色的朝服前襟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湿痕,宛如忠魂泣血的印记。

萧桓缓缓展开奏疏,指尖轻轻抚过纸页上暗红的血痕,那干涸的血色似仍带着诏狱的湿冷与血腥——他认得,这是谢渊的笔迹,当年谢渊在翰林院当值时,常与他一同探讨经义,那笔端正刚劲的楷书,他再熟悉不过。谢渊在诏狱里十指被夹断,竟以舌尖咬破的血书写,字迹虽有些模糊,“魏贼误国,臣死不降,愿陛下亲贤远佞”十六个字却力透纸背,像一把锋利的刀,狠狠扎在萧桓的心上。他抬眸时,目光如寒霜般劈向魏进忠,声音冰冷得没有一丝温度:“魏进忠,谢渊守边十载,斩鞑靼首级三千余颗,护得宣府卫百万百姓安居乐业,宣府卫的百姓为他立生祠,四时供奉,你说他通敌,可有半分凭据?当年你呈上来的所谓‘通敌书信’,字迹潦草如孩童涂鸦,与谢渊平日工整的楷书截然不同,朕当时便存了疑虑,只是碍于你手握兵权,未曾深究,你今日且给朕说清楚!”魏进忠连忙膝行两步,重重磕头,额头撞在金砖上“砰砰”作响,很快便红肿起来,却不敢有丝毫停顿:“陛下明鉴!此乃谢党余孽伪造的证据!张钟早已投靠谢渊,是谢党的核心成员,他的话岂能作数?这血书也是假的,是他们模仿谢渊的字迹伪造的,意在诬陷老奴!”

“张钟昨夜已被你派玄夜卫灭口,对吧?”张钟冷笑一声,眼角的泪水尚未干涸,神情却格外坚定,又从宽大的袖中取出一卷用油纸层层包裹的账册,油纸边缘还沾着些许泥点,显然是从隐秘处取出的,“幸好老臣早一步赶到张钟家中,取走了这关键证据。这是江南漕运使刘怀安,冒着被魏党刺杀的风险,从应天府魏进禄的私仓中抄出的账册,上面详细记录着:你侄子魏进禄在应天府开设了七座私仓,将朝廷拨发的三百万石赈灾粮,掺进沙土、霉米和碎石,以每石三两白银的价钱高价售卖——这比市价足足翻了三倍!账册上的每一笔收支,都盖着你理刑院的朱红大印,还有魏进禄的亲笔签名画押,你敢不认?江南大水过后,颗粒无收,灾民们易子而食,孩童饿死在路边,尸体被野狗拖拽啃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都是你魏进忠一手造的孽!你对得起江南的百姓吗?对得起列祖列宗吗?”

户部尚书王汉臣听到“账册”二字,身体猛地一颤,差点从朝班的站台上跌摔出去,他踉跄了一下才勉强站稳,脸色惨白如纸,嘴唇哆嗦着,连一丝血色都没有——那笔江南赈灾粮的假账,是他亲自带着户部主事做的手脚,将“魏进禄提领赈灾粮三百万石”的记录,改成了“漕运途中损耗五十万石”,每一笔篡改的字迹,都沾着江南灾民的鲜血。魏进忠眼角的余光瞥见王汉臣的失态,心中暗叫不好,厉声喝道:“王尚书!你是户部尚书,掌管全国漕粮账目,此等伪造的账册,你当为陛下辨明真伪!这分明是张钟与刘怀安勾结,伪造证据构陷老奴!”王汉臣张了张嘴,喉咙却像被一团棉絮堵住一般,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只能发出“嗬嗬”的声响,双手抖得连手中的象牙朝笏都握不住,“啪嗒”一声掉在金砖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魏贼休要狡辩!”百官队列中突然响起一声怒喝,御史大夫陈默大步出列,他身着从一品绯色官袍,官袍领口绣着象征监察百官的獬豸补子,在晨光中格外醒目。陈默手持一卷厚厚的供词,神情激昂,声如洪钟:“陛下,臣奉陛下密令,暗中调查魏党罪证已有三月有余,如今已掌握确凿实据:当年弹劾谢渊通敌的奏疏,是你亲自下令,命司礼监秉笔太监刘全伪造;为你在顺天府立生祠的五万两白银,是从户部国库中挪用,王汉臣的账册上‘支魏公公生祠用银五万两’的字样,便是他亲笔所写;更有甚者,去年陛下龙体违和,缠绵病榻半月之久,并非风寒所致,而是你令御膳房总管王进,在陛下每日服用的参汤中加入凉性药材,妄图暗中加害陛下,待陛下病重之后,扶持年幼的太子登基,自己以‘辅政’之名垂帘听政,掌控朝政大权!”

萧桓猛地一拍御案,龙纹镇纸被震得跳起,烛火剧烈摇晃,火星溅起,落在御案上的奏折上,被张伴伴眼疾手快地挥袖拂去。他声音中带着压抑了三年的怒火,如惊雷般炸响:“陈默!你所言可有实证?若有半句虚言,你这御史大夫的乌纱帽便不用戴了,直接革职下狱,从严论处!”陈默将手中的供词高高举起,声音朗朗,传遍整个太和殿,甚至穿透殿门,传到了殿外的广场上:“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所言句句属实!臣已提前提审了刘全与王进,二人皆已招供画押!刘全供称,伪造谢渊奏疏时,你亲自在旁监看,还对他说‘谢渊不死,我等便无安身之日,必须除之而后快’;王进则交出了你亲笔书写的‘药膳方子’,上面‘麦冬五钱、石斛三钱、知母三钱’的配伍,皆是寒凉之药,与陛下龙体虚寒的体质截然相悖,长期服用,必会损伤根本,导致缠绵病榻!此二人现已戴枷押在殿外,候陛下旨意,可当堂对质!”

魏进忠的脸瞬间变得惨白如纸,连嘴唇都失去了血色,乌青一片,他怎么也没想到,陈默竟会先一步动手拿人,更没想到刘全和王进这两个他以为的“心腹”,会这么快就招供。三年前陈默刚任御史大夫时,他曾派人送去黄金百两、美女两名,想将其拉拢到自己麾下,却被陈默以“御史当为天下表率,不附私党,不纳私财”为由婉拒,当时他只当陈默是故作清高,想要博一个“清正”的名声,如今才恍然大悟,这陈默竟是萧桓布下的一枚暗棋,在他身边潜伏了整整三年。魏进忠强撑着摇摇欲坠的身体,尖声辩解道:“陛下!陈默与谢渊皆是浙江同乡,此乃挟私报复!刘全和王进二人,定是被陈默用了酷刑,‘钉指刑’‘烙铁刑’轮番上阵,他们不堪受辱,才胡乱招供的!这都是陈默设下的圈套,意在诬陷老奴!”

“是不是屈打成招,让他们自己来说便是!”陈默转向殿外,高声喝道,“传刘全、王进上殿!”殿外禁军齐声应答,两名身材高大的禁军侍卫押着两个戴着重枷的太监走进殿内,正是刘全和王进。刘全的手指被缠着厚厚的布条,布条上渗出暗红的血迹,显然受过刑;王进的脸颊红肿不堪,嘴角还挂着血丝,眼神却异常清明。刘全一进殿,看到魏进忠,便立刻哭喊起来,声音凄厉如鬼哭:“魏公公!是你逼我做的!当年你说,只要我帮你伪造谢公的奏疏,事成之后就保我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管批红之权,如今事情败露,你怎么能不认账啊!我本不愿做这伤天害理之事,是你用我全家老小的性命威胁我,说我若不从,就把我妻儿都卖到教坊司去!”王进更是直接将手中的“药膳方子”举过头顶,泪水混合着血水从脸颊滑落,哭跪于丹陛之下:“陛下明鉴!这方子上的字,真是魏公公亲笔所写!他还对我说,‘只要陛下病体沉重,无法理政,我便可代批奏折,掌控朝政’!臣一时糊涂,犯下滔天大罪,求陛下饶臣一命,臣愿做牛做马,报答陛下不杀之恩!”

萧桓命张伴伴取来魏进忠平日呈递的奏报,将“药膳方子”与奏报上的字迹放在一起比对——那歪歪扭扭的字迹,尤其是“进忠”二字的弯钩写法,丝毫不差,正是魏进忠的手笔。他将“药膳方子”狠狠扔在魏进忠面前,宣纸落在魏进忠的脚边,发出“啪”的一声脆响:“铁证如山,你还有何话可说?”魏进忠浑身颤抖,像秋风中的落叶,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突然转向站在一旁的兵部尚书杨武,带着哀求的语气哭喊起来:“杨大人!你快为我作证啊!当年陛下从南宫复位,我与你一同率领京营铁骑攻破南宫,将陛下迎回皇宫,你最清楚我对陛下的忠心耿耿!快帮我说句话!”杨武却猛地向后退了一步,像躲避毒蛇般避开他的目光,双手紧紧攥着朝笏——他此刻只想撇清与魏进忠的关系,魏进忠倒台已成定局,他绝不能被牵连进去,否则便是万劫不复。

一石激起千层浪。吏部侍郎张文见魏进忠已是穷途末路,再也支撑不住,“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额头撞在金砖上,很快便渗出血迹,与泪水混合在一起,狼狈不堪:“陛下!臣有罪!臣愿招供一切,戴罪立功!求陛下给臣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他抬起头,脸色惨白却目光决绝,声音带着哭腔:“吏部尚书李嵩,因他侄子在应天府贪腐十万两白银的案子被魏进忠拿捏,不得不依附于魏党,他命臣拟定‘特荐名单’,将魏进忠的亲信党羽尽数安插在地方要职之上。去年山东巡抚一职空缺,本应按照资历和政绩,提拔为官清廉、百姓称颂的山东布政使赵大人,赵大人却因不肯给魏进忠送礼行贿,被魏进忠强行换成他的义子魏忠良!魏忠良到任山东后,横征暴敛,巧立名目征收‘人头税’‘房屋税’,百姓不堪重负,已有数十户人家逃入深山避难,还有甚者,被逼得卖儿鬻女,惨不忍睹!”

李嵩气得浑身发抖,肥硕的身体剧烈晃动,指着张文破口大骂:“你这忘恩负义的叛徒!当年若不是我在陛下面前举荐你,你能坐上吏部侍郎的位置?如今你竟为了自保,反过来咬我一口,你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吗?”张文却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名单,双手高高奉上:“陛下请看,这便是臣当年偷偷抄录的‘特荐名单’,上面每一个名字旁,都有魏进忠亲笔批注的‘此人可用’‘忠心可靠’等字样,还有李嵩尚书与魏进忠的通信,信中详细讨论如何排挤异己、安插亲信,这些都是铁证!臣不敢欺瞒陛下!”萧桓接过名单,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名字,每一个都在他暗中记下的魏党名录之上,这些人盘踞在地方要职,贪腐成风,早已成为侵蚀大吴江山的毒瘤。他看向瘫软在地的李嵩,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威压:“李尚书,张文所言,可有此事?”李嵩张了张嘴,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双腿一软,竟吓得失禁,一股腥臭味在殿内弥漫开来,引得周围官员纷纷皱眉躲避。

“臣附议!”工部侍郎周瑞大步出列,他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如钟,“工部尚书张毅为讨好魏进忠,竟挪用军器制造银十万两,为魏进忠铸造黄金生祠,生祠的梁柱都用鎏金包裹,上面镶嵌着珍珠宝石,比先帝的陵寝还要奢华!军器监在铸造兵器时偷工减料,宣府卫将士装备的甲胄,用的是最劣质的铁皮,薄如纸片,一戳就破,刀剑砍不了两下就卷刃,火炮的火药里掺了大量沙土,根本炸不开!去年岳谦将军在宣府卫与鞑靼交战,便是因为甲胄不坚固,被鞑靼的弓箭射穿胸膛,当场战死沙场!岳将军死时,眼睛还圆睁着,望着京城的方向,他到死都不明白,为何朝廷发放的军器竟如此劣质!”周瑞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副破损的甲

“臣也附议!”玄夜卫南司指挥使郑谦开口,这位魏进忠提拔的亲信,此刻面色决绝,“臣查证,玄夜卫指挥使孙成奉魏贼命,安插密探三千余人,凡劾魏党者皆被罗织下狱。前任指挥使周显,只因不肯查抄谢府,便被贬为乞丐,寒冬跪在魏府门前乞讨冻毙,是臣偷偷收敛埋了!魏进忠还命孙成监控宗室,三位王爷因不满他被诬‘谋反’流放!”他捧上密探名录:“此乃臣冒死抄录的证据,求陛下为忠良做主!”

声讨如潮水漫殿,魏党官员纷纷倒戈:礼部侍郎赵修揭发尚书王瑾为魏贼定生祠礼仪,规格超先帝;刑部侍郎吴良招供曾构陷“谢党”;连魏进忠义子秦勇都跪请揭发秦云扣饷罪状。魏进忠瘫坐在地,蟒纹常服被冷汗浸透,黏在背上如蛆虫。他望着昔日称自己“九千岁”的官员,如今个个怒目欲噬,再看龙椅上冷漠的萧桓,终于明白——他的权力大厦,已在忠良血与黎民怨中彻底崩塌。

萧桓将血书、账册、供词堆于御案,如山证据在晨光中泛着沉光,每一页都浸着忠魂血、百姓泪。他缓缓起身,龙袍扫过御案簌簌作响,声传殿外:“魏进忠!你私造‘九千岁’印玺,仪仗拟帝王;伪造懿旨构陷谢渊、周铁等忠良,诏狱冤魂遍布;扣北境军饷三百万两,三万将士冻饿而死;贪江南赈灾粮三百万石,千万灾民易子而食;暗害朕躬,欲扶傀儡掌政——桩桩皆灭族之罪,你还有何话可说?”

魏进忠挣扎着扑向丹陛,指甲在金砖划出刺耳声响,被禁军一脚踹倒,膝盖磕得渗血。他头发散乱如疯狗,嘶吼道:“萧桓!你忘恩负义!当年若不是我勾结石亨,率京营铁骑破南宫接你复位,你能坐龙椅?”这话让殿内一静——天德元年萧桓被瓦剌俘虏,弟萧栎登基,确是魏进忠发动南宫之变助他复位,这是魏贼最后的“功劳”。

萧桓居高临下,目光冷如寒冰:“朕复位,靠的是列祖列宗庇佑,谢渊在宣府牵制瓦剌主力,边关将士浴血奋战,天下百姓心向正统——而非你阉宦的阴谋!你助朕,不过是看中朕根基未稳,好趁机揽权做‘九千岁’!这些年你害死的忠良,比瓦剌杀的将士还多;贪墨的钱财,比国库三年收入还丰;造的罪孽,比秦桧、严蒿更重,你有何面目提‘复位’之功?”他声如惊雷,“谢渊临死喊‘陛下保重,守好江山’,你却用边军粮、灾民钱,造你的黄金生祠!”

“陛下!臣知错了!求饶命!”魏进忠哭嚎着磕头,“臣愿交三百万两家产,捐给边军和江南!”萧桓摇头,拿起“亲贤远佞”玉印重重盖在罪诏上:“你的罪孽,罄竹难书。饶了你,如何对得住谢渊的忠魂?如何对得住江南的白骨?如何对得住北境冻毙的将士?”

他将诏书掷给张伴伴:“传朕旨意:即刻剥夺魏进忠司礼监掌印、镇刑司提督之职,打入天牢严加看管,不准自尽;其党羽李嵩、王汉臣、张毅等人,交由三法司会审;玄夜卫由郑谦暂掌,肃清内部奸佞;魏进忠家产尽数查抄,充作北境军饷与江南赈灾款!”

禁军应声入殿,铁链拖地声让魏进忠浑身筛糠。被架起时,他瞥见殿外闪过玄色身影——孙成派来的五十余名缇骑,手持绣春刀往殿内冲。魏进忠眼中燃起希望,嘶吼:“孙成救我!”

“陛下勿忧!”禁军统领蒙傲快步入殿,甲胄沾着晨霜,“臣率五百禁军守殿外,缇骑擅闯者格杀勿论!”话音刚落,殿外传来厮杀声,绣春刀碰撞脆响与将士怒喝交织。蒙傲躬身:“孙成妄图劫驾,臣已将其包围,不日可擒。”

萧桓颔首,目光扫向郑谦:“你速带人防玄夜卫北司,捉拿魏忠良,抄没家产,抵抗者以谋逆论。”郑谦领命离去,与蒙傲交换一眼——二人皆是萧桓暗培的力量,今日终能联手除奸。

厮杀很快平息,副将李达押着缇骑头目入殿:“启禀陛下,头目已擒,孙成带残部逃向城外,臣已派轻骑追击。”那头目跪伏招供:“是孙公公命我等救魏公公,带他去城外破庙,接应去鞑靼。”

“狗急跳墙还想通敌。”萧桓冷笑,“蒙傲,派轻骑追擒孙成,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蒙傲领命而去。魏进忠看着这一切,希望彻底熄灭,被禁军拖着往外走时,咒骂声渐远,终被风声吞没。

百官望着魏进忠被押走,齐齐松气,老臣们更是老泪纵横。张钟跪伏丹陛:“陛下圣明!谢公冤屈可昭雪矣!”陈默、张文等紧随其后,山呼“陛下圣明”的声响,震彻紫禁城。

镇刑司诏狱最深处,寒气比北境冬夜更刺骨。魏进忠的蟒袍被剥去,换上粗麻囚服,颈间铁链拴着石壁铁环,每动一下都磨得皮肉翻卷。萧桓派来的审案官,是三法司的刑部尚书薛瑄、大理寺卿金濂、都察院左都御史王竑——皆是民间称颂的“铁面三杰”。

“魏进忠,你侄子魏进禄贪墨江南赈灾粮,你是否主使?”薛瑄将账册拍在石桌上,朱砂手印醒目如血。魏进忠垂头沉默,良久嗤笑:“是我让他去的。江南富庶,不刮白不刮,灾民饿死活该。”金濂气得拍案,声震囚室:“‘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你连此等道理都不懂?易子而食的滋味,你良心能安?”

“良心值几个钱?”魏进忠突然狂笑起来,“谢渊有良心,还不是被斩了?刘焕有良心,还不是冻毙幼子?我魏进忠就是要掌权,要富贵!”王竑取出谢渊的血书:“谢公在诏狱里,最后写的还是‘臣死不足惜,愿陛下亲贤臣远小人’,你与他相比,猪狗不如!”

提到谢渊,魏进忠的脸色终于变了。他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畏惧:“谢渊那个硬骨头,打了三天三夜都不肯认罪,最后还是我让人伪造了供词。他死前盯着我,说我迟早有报应,没想到真应验了。”他顿了顿,像是破罐子破摔,“秦云是我义子,我让他克扣宣府卫军粮,就是要削弱谢渊的兵权;孙成的玄夜卫,就是我的刀,谁不服就砍谁。”

薛瑄将供词一一记录,让魏进忠签字画押。魏进忠接过笔,手却不停发抖,看着纸上自己的名字,突然哭了起来:“我本是河间府的穷小子,入宫就是想混口饭吃,怎么就走到这一步了……”王竑冷声道:“是权欲迷了心窍,是你自己选的绝路。”

审案正酣时,太子萧燊带着一队东宫侍卫来到诏狱,手中捧着一个玉匣。“三位大人,儿臣有证据要呈给陛下。”萧燊将玉匣打开,里面是一卷名录,“这是魏进忠安插在东宫的眼线名单,还有他与秦云的密信,是儿臣以‘嗜玉’为名,从魏进忠送的玉匣夹层里取出来的。”

薛瑄接过名录与密信,只见密信上写着“若事败,以东宫为质,逼萧桓退位”,字迹正是魏进忠的。他连忙将证据收好,对萧燊躬身道:“太子殿下心思缜密,此乃关键证据。”萧燊摇了摇头:“这都是父皇教我的,隐忍待时,方能一击必中。”

萧燊走到囚室前,看着狼狈不堪的魏进忠:“魏公公,你以为送我玉匣,就能拉拢我吗?你在东宫安插的眼线,每天都在向你汇报我的行踪,可你不知道,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告诉父皇了。”魏进忠看着眼前的少年太子,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他一直以为萧燊是个贪图享乐的纨绔,没想到竟是萧桓的得力助手。

“还有一件事,”萧燊语气冰冷,“你派去云南刺杀陈御史的刺客,已经被陈御史擒获,供出是你指使的。陈御史很快就会带着魏党私盐案的证据回京,你的罪证,只会越来越多。”魏进忠瘫坐在地,彻底无话可说,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了。

萧燊离开诏狱后,直接去了养心殿。萧桓正在批阅奏折,见儿子进来,放下朱笔:“事情办得如何?”萧燊将诏狱的情况一一禀报,最后道:“父皇,魏进忠已全部招供,儿臣以为,当尽快昭告天下,为谢公等人平反。”萧桓点了点头:“明日早朝,便下昭雪诏。”

次日早朝,萧桓身着衮龙袍,端坐龙椅上,手中捧着《昭雪诏》,声音传遍太和殿:“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保谢渊,守边有功,忠勇可嘉,遭魏党构陷,含冤而死,朕心甚痛。今追赠谢渊为太傅、兵部尚书,谥‘忠肃’,归葬京师忠烈祠;其流放妻儿尽数召回,赐宅供养,子孙世袭锦衣卫百户。”

“户部尚书刘焕,刚正不阿,拒扣军饷,遭贬流放,幼子冻毙,朕深感愧疚。追赠刘焕为太子太保,其子追赠国子监生,妻儿召回,赐银千两;刑部尚书周铁,死谏忠君,被枭首示众,追赠少保,谥‘忠烈’,首级寻回与尸身合葬,家属厚恤。”

诏书宣读完毕,张钟带领百官跪倒在地,哭声震天:“陛下圣明!忠魂可安矣!”萧桓起身,走到丹陛前,亲手扶起张钟:“谢公等忠良,是大吴的脊梁,朕不会让他们白白牺牲。即日起,设立‘肃奸司’,由陈默掌印,彻底清查魏党余孽,还朝堂清明。”

消息传到通州,百姓们自发聚集在“谢公守土处”石牌前,燃放鞭炮,哭声与笑声交织。一位白发老妪捧着粗茶,洒在石牌前:“谢大人,您的冤屈昭雪了,陛下圣明啊!”不少曾受谢渊恩惠的边军将士,更是在军营中哭拜,发誓要守好边疆,不负谢公与陛下。

江南的赈灾粮也在三日内启程,由刘怀安与禁军共同护送,沿途州县不敢再克扣。当灾民们领到救命的粮食时,纷纷对着京城的方向叩拜。北境的军饷也尽数补发,蒙傲亲往宣府卫宣旨,将士们捧着军饷,热泪盈眶,声震营垒:“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个月后,孙成在城外破庙被擒获,他试图点火**,却被禁军及时扑灭。审讯后得知,他已与鞑靼达成协议,若魏进忠事败,便带着魏党家产投靠鞑靼,换取高官厚禄。萧桓下旨,将孙成与魏进忠一同押赴西市问斩。

斩首之日,京城百姓夹道围观,纷纷投掷砖石,骂声不绝。魏进忠与孙成的首级被悬于城门三日,随后传首九边,以警示疆臣将帅。李嵩、王汉臣等人也被定罪,李嵩流放辽东,王汉臣斩立决,张毅抄家后赐死,其余魏党成员皆按罪论处,朝堂之上终于换得一片清明。

官制整顿也同步推行,魏党铨选的官员,贪腐有据者革职,胁从者降职留用,正直官员尽数起用。玄夜卫与理刑院划归都察院管辖,废除“先斩后奏”之权,刑讯需有三法司文书为凭,特务机构的权力得到有效制约。

东宫太子萧燊,因协查魏党有功,受命参与朝政。萧桓常以谢渊的绝笔信示之,诫曰:“君者,舟也;民者,水也。魏进忠之所以败,是因为失了民心;谢渊之所以被铭记,是因为他心向百姓。你日后登基,务必以民为本,亲贤远佞。”萧燊躬身应下,将教诲牢记于心。

天德六年暮春,江南传来捷报,灾民复业者逾七成,新麦长势喜人;北境鞑靼闻魏党覆灭、边军整肃,不敢南犯,烽燧无警。萧桓立于养心殿,将谢渊的血书与“亲贤远佞”玉印一同收入金匮,窗外海棠盛放,暖光洒在殿内,终不复昔日寒色。

片尾

天德六年夏,肃奸风暴尘埃落定。魏进忠党羽尽数伏法,忠良昭雪,民心归向。萧桓下旨重修忠烈祠,将谢渊、周铁等忠臣牌位供奉其中,亲自题写“忠魂永固”匾额。通州“谢公守土处”石牌,由朝廷赐金粉重刻,四时祭祀。

陈默从云南回京,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专司监察吏治;蒙傲因平叛护驾有功,升都督同知,仍掌禁军;郑谦执掌玄夜卫,肃清内部后,改为“锦衣卫”,专司缉捕奸佞,不再干预朝政。太子萧燊参与朝政,处事沉稳,深得百官认可。

这年秋,江南新麦丰收,北境烽燧无警,大吴江山重现清明。萧桓在一次经筵上,对群臣道:“天下之患,不在外寇,而在内部奸佞。魏进忠之祸,警示朕与诸卿,为官者当以民为本,切勿贪权恋财。”百官齐声应和,声震朝堂。

卷尾

夫国之兴也,在亲贤远佞;邦之固也,在恤民保疆。天德六年春末夏初之祸,非魏进忠一人之恶,实乃权柄失衡、监察废弛之弊。萧桓以孤帝之身,藏锋三载,借张钟之忠、陈默之直、蒙傲之勇、萧燊之智,联忠良之力,破奸佞之网,虽有雷霆之举,更有仁厚之施——诛恶不株连,昭雪不迟缓,赈灾不敷衍,此其能安天下之故也。谢渊之忠,在于临危不改其节;张钟之韧,在于抱冤不弃其志。

诸贤同心,方使大吴江山转危为安。然奸佞易除,贪念难绝,萧桓以血册为鉴,太子以忠魂为师,后世君者若能常念“易子而食”之痛、“忠肃”之谥之重,则江山可保,苍黎可安。史载:“天德之变,雷霆涤污,日月重光。”非独帝王之功,实乃民心所向、忠良所聚也。盖天下之理,从来邪不压正,权不代民,此亘古不易之道,亦为后世治国者之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