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982章 晓风荡尽幽冥冽,留取民心作玉阶

卷首语

天德三年,朔风卷着碎雪刮过西市,太保谢渊卸甲受缚,以“通敌叛国”的莫须罪名,斩于刑场木台之上。鬼头刀落时,滚烫的血溅在冻硬的青石板上,竟冲破霜层渗进石缝,三日三夜凝而不化,连路过的老卒都红着眼叹“忠魂血暖,冻不住啊”。

他的魂未入轮回,不是贪恋人世荣华,实因颈间刀痕的灼痛未消、胸中护疆卫民的执念未散,竟飘飘荡荡羁留于地府往生台。恰逢此时,当年构陷他的奸佞魏进忠已伏诛,今日便是其最得力的心腹党羽王瑾,在阳间西市伏法之日。

往生台的幽冥寒雾如织,竟成了一面透骨的镜——阳间刑场的刀光、百姓的呼号、血溅尘土的声响,都被这雾丝细细织入冥府;而谢渊魂中执念如蛛丝,一头系着宣府卫城头的残旗,一头牵着阳间百姓的泪眼,将阴阳两界的人心紧紧缚在一处。此篇所录,便是他立在往生台畔,望着阳间刀落血溅时,那些散入寒雾的魂语——有对忠勇的坚守,有对奸佞的斥骂,更有对公道的盼祷。

霜封孤魄往生台,寒宿泣血照氛埃。

刀芒破却阴阳霭,冤沴催开彼岸苔。

麦饼余温凝素念,铜牌镌字铸碑材。

晓风荡尽幽冥冽,留取民心作玉阶。

呈报收殓先父太保谢公渊遗骸事

具报人:前太保谢渊次子、国子监生谢明。

呈报对象:刑部主事周大人。

事由:收殓先父谢渊遗骸,恳请恩准归葬。

德佑三年秋四月庚申夜,先父以 “通敌谋逆” 之罪,弃市于西市刑场,监斩官乃兵部侍郎李仁大人。明骤闻凶耗,不及备礼,仅携家仆三人,星夜自南郊别业疾驰而赴。至刑场时,已近亥时。台周百姓犹未散去,或坐于冻土低泣,或立而默哀。见明身着素服奔至,皆自动让道。有鬓发霜白之老丈,趋前递一方浆洗洁净之麻布,泣曰:“谢大人一生清节,当以净衣覆身,勿使血污玷其风骨。” 明跪地叩首致谢,泪下如雨,竟不能语。

登台视之,先父遗骸倒伏于台心,颈间创痕深逾寸许,刃口齐整,显为一刀毙命。囚衣虽为血污所染,然先父脊背仍挺,双手握拳,指缝间夹半片干枯之槐叶。先父素爱庭前老槐,常言 “槐性坚韧,经霜雪而不凋”,今临刑携此叶,其心其志,昭然若揭。遗骸面色平静,不见半分惊惧,唯双目微睁,余光犹向皇城,似有未竟之愿。

明与家仆趋前,以百姓所赠麻布,细拭先父血污,更以预先备妥之素色儒袍。更衣之际,见先父左腕旧疤宛然。此疤乃先父昔年护驾南巡,为挡刺客匕首所留,彼时血溅御驾,先父犹直言 “臣当护主”。今疤痕犹在,慈父已亡,物是人非,明肝肠寸断,几欲昏厥。收殓之时,刑场吏卒私相告语,言先父临刑前,曾向阙三拜,叩首之声,震彻刑场,地砖皆颤;又言李侍郎刑毕归府,甫入内堂,便呕血半升,阖门谢客,三日不朝。此等情状,皆为先父忠节感召之明证。

今先父遗骸已敛入薄棺,棺木乃西市木铺掌柜赵三所赠。赵三泣言:“昔年蝗灾,阖家几濒于死,幸得谢大人开仓赈济,方有今日。此棺虽薄,聊表寸心。” 明昧死恳请刑部恩准,携先父遗骸归南郊别业暂厝,待他年沉冤得雪,再行厚葬之礼。先父历仕三朝,位至太保,一生忠君体国,恤养万民,案无一字涉贪墨,身无一事属枉法。今虽蒙不白之冤,然百姓哭送数里,吏卒动容垂泪,足见公道自在人心,忠名不没于尘。

呈文之上,字字泣血;肺腑之言,句句含悲。伏惟周大人察明此情,怜恤孤苦,速批所请,使先父遗骸得归故土。明及谢氏一门,必衔环结草,永世感戴大人恩德。

附:收殓之际,见证者有西市百姓王二、木铺掌柜赵三、刑场吏卒刘五,三人皆愿具结书为证,随文呈上。

德佑三年秋四月辛酉晨 国子监生谢明 顿首具报

天德三年初春,霜锁幽冥之界;西市刑场残阳,血溅青冥之阶。太保谢渊,沥血护疆十余载,宣府烽烟不起;蒙冤坐罪一朝,西市刀光骤落。魂离躯壳,未赴轮回之途;魄系往生,独守昭雪之盼。盖因颈间刀痕灼痛未消,胸次护民执念难散,遂羁留此台,望断阴阳。

霜锁孤魂于往生,雾缠残魄于寒渚。冥空寒星垂泪,泣血点点映尘埃;石上血痕凝霜,留红缕缕证冤屈。彼苍不语,任朔风卷碎雪;厚土有情,让忠血渗石根。三日血温凝而不化,千载魂灵盼而未归。看那幽冥雾霭,织成透骨冰镜;照此阳间刑场,再现当年刀影。

刀光映破阴阳雾,忠魄穿冥察罪辜。阳间木台依旧,当年斩忠之地;今日伏法之人,正是奸佞党羽。鬼头刀起,如匹练横空劈雾;王瑾伏诛,似恶犬丧魂伏地。刀落之声,震幽冥之沉寂;百姓呼号,传寒雾之迢遥。谢渊凝眸,见刀光映出宣府城头月;孤魂颔首,忆当年挥戈退漠北胡。

冤气催开彼岸苔,忠怀酿就昭雪酒。往生台侧,彼岸花开如血;皆是蒙冤魂泪,浇得芳丛灼灼。谢渊之冤,如苔附石难消;黎民之念,似泉涌川不息。昔时豫北赈灾,麦饼温痕犹在;今日刑场观斩,民心怒火未平。冤气缠奸佞之魄,使其惶惶不可终日;执念系百姓之心,令其代代不忘忠良。

麦饼温痕凝执念,布衣深情铸丰碑。张老妪提粥浇坟,粗瓷罐里藏温煦;王汉子携民立石,无字碑上印掌痕。麦饼余温,凝百姓三生之念;指尖老茧,刻黎民万代之思。当年寒夜赠粮,救民于饥馑;今日热粥浇土,祭魂于幽冥。执念如丝,牵阴阳而不断;深情似火,暖孤魂而不寒。

铜牌忠字入碑来,赤心亮节照青史。秦飞腰悬龙纹扣,审案常思谢公语;杨武案设忠肃牌,议事必念守疆艰。铜牌磨得温润,映出忠良身影;忠字刻入石碑,彰显节义光芒。玄夜卫挥刀斩佞,承谢渊之律法;兵部堂定策安边,续太保之鸿图。忠魂虽在幽冥,精神已入人间。

晓风散尽幽冥冷,暖阳照彻忠魂心。东风送暖,融往生台之霜雪;公道昭彰,散三界内之阴霾。昔时寒雾锁孤魂,今日晓风携春至;往岁冤屈沉海底,今朝清白耀中天。谢渊魂体渐明,颈间刀痕消弭;孤魄心潮渐平,胸中块垒尽散。

留得民心作玉阶,千秋万代颂忠烈。民心为石,铺就昭雪之阶;民意如天,见证忠奸之辨。谢渊之忠,非止于朝堂之上;黎民之念,更流于岁月之中。往生台虽冷,不敌民心之暖;幽冥路虽遥,难阻公道之归。忠魂归处,不在仙山琼阁;烈名传时,长在百姓口碑。

呜呼!霜雪可锁孤魂,锁不住忠良之志;幽冥可隔阴阳,隔不断黎民之思。刀光虽冷,斩不尽人间正气;冤气虽深,埋不了青史公论。谢渊以一身之死,明一世之忠;百姓以万代之念,铸千秋之碑。往者已矣,忠魂昭雪;来者可追,精神永续。民心为玉阶,引忠魂归正途;青史为长卷,载烈名垂千古。

谢渊立在往生台沿,玄色皂袍的下摆垂落如墨,靴底碾过的碎霜簌簌成粉,霜花下的青石板沁出极淡的血纹——那是百年来历代蒙冤者的魂迹,在地府永夜不散的寒雾里凝而未消,像一张铺在台面上的暗红油纸。

台侧的彼岸花正开得浓烈如燃,殷红花瓣卷着丝丝缕缕的血雾,花茎上锋利的倒刺勾着半片透明残袍,是昨夜刚被勾魂使者引至冥府的镇刑司小吏遗物,料子上还沾着阳间诏狱潮湿的霉味。

他垂眸,见自己的袍角正与寒雾丝丝缠绕,雾丝中裹着细碎的血珠,每一粒血珠里都嵌着西市刑场的清晰缩影:黑黢黢的人头在珠影里浮沉,刑场木台的裂缝、刽子手磨得发亮的鬼头刀,竟与奈何桥边排队的冤魂队列叠成一片虚实交织的图景。

寒雾突然顺着颈间的缝隙往里钻,那道三日来从未褪去过的血痕骤然发烫,三天前鬼头刀劈裂脖颈皮肉的剧痛,顺着冰凉的雾丝一寸寸漫上来,连刀锋切过骨缝的钝响都在魂体里回荡。他下意识抬手去触,指尖却只穿过一片虚无的雾霭,碰不到那道狰狞的伤口——魂体本无实形,所有的痛,从来都刻在未散的执念里。

往生台中央的石柱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名字,都是与他一样含冤而死的魂灵,每个字的笔画里都渗着暗红的幽冥水,顺着柱身蜿蜒淌成细流,溪流上漂着刑场木台的虚影,连台角被马蹄踢裂的缺口、裂缝里嵌着的暗红血痂,都与他记忆中伏法那日的模样分毫不差。

往前踏出两步,雾色愈发浓重,浓得能清晰辨出雾粒中浮沉的细碎人影:穿边军铠甲的汉子,胸口还插着北元骑兵的铁箭簇,箭杆上的兽毛早已朽烂;戴粗布头巾的老农,手里攥着半块冻硬的麦饼,饼渣簌簌往下掉——这些都是他生前在宣府卫守疆、豫北赈灾时护过的人,此刻竟在雾中齐齐躬身行礼,浑浊的眼窝里盛着比寒雾更沉的敬意。

他忽然想起伏法那日的晨雾,也是这般浓得化不开,刑场外围的百姓们垂首无言,没人敢高声喧哗,却用一道道灼热的目光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他即将涣散的魂牢牢兜住,没让它随刀落而散在凛冽的冬风里。

雾幕突然被一道阳间的光劈出裂缝,凡间刑场的木台清晰地撞入视野。那台子与他伏法时的模样分毫不差,连台角被惊马踢裂的缺口、台面因常年染血而发黑的木纹都一模一样,只是上面五花大绑的人换了——是王瑾,魏进忠最得力的爪牙,当年伪造他通敌密信、构陷他谋反的主谋之一。谢渊的魂体微微一颤,地府的阴风卷着彼岸花瓣扑在他脸上,花瓣的腥气混着阳间刑场特有的铁锈味,比孟婆汤更能勾人回忆。他仿佛又听见铁链拖过青石板的“哗啦”声,那是他被两名校尉押上木台时,镣铐与地面摩擦的声响,冷得像宣府卫城头结了三年的冰。

他试探着伸手,指尖穿透雾霭触碰木台虚影的刹那,台面上那道陈旧的血痂突然渗出血来,温热的血顺着他的指缝滴落在往生台的彼岸花根上。那本就浓烈的花突然开得更艳,殷红花瓣卷着他的魂血,竟在雾中慢慢拼出“宣府卫”三个暗红字迹,笔画苍劲如他当年在城头刻下的军号。他猛地回神,颈间的灼痛竟淡了些——原来地府的草木也认忠臣血,就像阳间的百姓,从来都分得清谁是赤心护民的良将、谁是祸国殃民的奸佞。

阳间的刀光穿透厚重雾层,如一束锋利的银针刺入谢渊的魂眼。他清晰地看见刑场中央的刽子手正躬身磨刀,鬼头刀在晨雾里亮得刺眼,刀刃上凝结的霜花被磨石刮成细碎的光粒,每一粒光都映着一颗寒星——那星与宣府卫城头的星一模一样。那年北元铁骑围城,他在城头守了整整七日七夜,每天凌晨都是这样的星悬在刀光之上,映着士兵们冻裂的脸颊、渗血的指节,还有他自己那把卷了刃的佩刀,刀身上的缺口都与此刻刽子手的刀隐隐重合。

地府的冥星也应声亮起,悬在往生台上方的暗紫色天幕上,却是诡异的暗红色,像蒙着一层凝固了百年的血。他想起自己伏法时,刽子手的刀举到头顶的瞬间,他没看那寒光闪闪的刃,只望了望灰蒙蒙的天——宣府卫的星正躲在云层后,微弱却坚定地闪着。他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只要这颗星还在,北疆的疆土就不会丢,哪怕他谢渊死了,总有热血将士会接着守下去。刀落的刹那,他看见刀面映出的不是自己惊恐的脸,而是宣府卫新兵们青涩的眉眼,那些孩子刚入伍时连刀都握不稳,是他手把手教他们劈砍、教他们列阵,如今想来,该长成能独当一面的将士了。

雾里的刀光突然剧烈晃动,阳间的刀已劈下,却在离王瑾颈间寸许处骤然顿住——那奸贼突然破口哭喊,语无伦次地要招供,污言秽语穿过雾层,碎成一片狼藉的声响。谢渊的指尖骤然发烫,那是当年在宣府卫城头砍杀北元骑兵时的旧感:刀砍进敌兵铠甲的钝响,热血溅在护心镜上的温热,与此刻刀悬半空的死寂,在他耳边重重叠叠地撞在一起。低头望去,魂体的手背上竟映出一道陈旧刀痕,那是当年为护运粮队挡箭时留下的伤,伤口渗着的魂血,与往生台石板上的血纹丝丝缕缕连成一线,通向阳间的方向。

一颗暗红的冥星突然从冥空坠下,落在他脚边碎成一滩血。血滩里清晰地映出自己颈间喷血的模样:滚烫的血溅在青石板上,遇着晨霜瞬间凝成暗红的冰珠,像极了宣府卫冬天里冻硬的马血。他想起那日血珠滚到一个穿补丁棉袄的少年脚边,那孩子攥着半块麦饼,冻得通红的手刚要弯腰去捡,就被理刑院校尉一脚踹在胸口,摔在冰冷的地上。此刻血滩里的少年身影突然清晰起来,他穿着崭新的边军铠甲,手紧紧按在腰间的军牌上,军牌的反光里,正是他当年教少年握刀的样子,少年眼里的光,比冥星更亮。

刀光终是落下,阳间的血喷起丈高,穿透雾层,在冥星旁凝成一朵转瞬即逝的血花。谢渊抬手去接,血花却化作一面宣府卫的军旗虚影,旗上“忠勇”二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忽然懂了,自己的刀虽然断了,但守护疆土的刀从来没断;自己的命虽然绝了,但护着百姓的人从来都在——就像这暗红的冥星,纵然蒙着血污,也终会照亮冤屈的路,指引公道前来。

哭声是从雾底最深处钻出来的,细得像无数根钢针,扎得谢渊的魂体都在发疼。他在浓雾中辨出西城张老妪的身影,老人拄着根枣木拐杖,颤巍巍地站在刑场木栅外,粗布帕子被泪水泡得透亮,帕子的虚影飘到他面前,上面绣着的半朵麦花格外清晰——那是他当年在豫北赈灾时教老妪绣的。彼时老妪的手冻得蜷成一团,连针都握不住,是他握着她的手,一针针挑出麦花的轮廓,轻声说“有麦花在,就有盼头,麦子熟了,日子就好了”。

地府的雾突然剧烈翻涌起来,像被这哭声搅乱的池水,卷着细碎的哭腔往奈何桥的方向飘去。桥边排队的冤魂们都停下了脚步,侧耳倾听这来自阳间的执念,连引路的鬼差都收了锁链,沉默地立在雾中。谢渊脚下的青石板血纹突然发烫,竟渗出丝丝缕缕血色的小米香气,与阳间张老妪带来的热粥味道混在一起,暖得他冰冷的魂体都在发颤。他想起伏法那日,也是这熟悉的米香从刑场外围飘进来,钻进他的鼻息。当时他被绑在木台上,镣铐勒得骨头生疼,却在闻到米香时笑了——三年前他给老妪的那袋小米没白给,至少让这老人在乱世里多活了几年,没成饿殍。

再往前挪几步,哭声愈发清晰了。张老妪扑在冰冷的木栅上,苍老的身躯抖得像风中的枯草,花白的头发被晨霜打湿,贴在满是皱纹的脸上,嘴里反复喊着“谢大人冤枉啊,谢大人是忠臣啊”。这沙哑的呼喊撞在往生台的石柱上,震得柱上的冤魂名字都在发抖,笔画里的血珠一颗颗往下掉,落在彼岸花的花瓣上,让那本就浓烈的红变得愈发灼目。他忽然想起自己跪在木台上时的心情——他不怕死,身为武将,马革裹尸本是归宿;他怕的是自己的冤屈会寒了百姓的心,怕那些期盼太平的眼神,会随他的人头落地而彻底碎掉。

指尖突然触到一缕温热的雾,那是阳间热粥蒸腾的蒸汽,竟穿透阴阳界限飘进了地府。他顺着那缕温雾摸过去,竟真的碰到了老妪粗糙的手影,那手上布满了纺线和劳作的老茧,指缝里还嵌着没洗干净的小米碎粒。“谢大人,喝点热的暖暖身子”,老妪的声音穿过雾层传来,带着哭腔的颤音,谢渊颈间的灼痛骤然翻涌——刀落的钝响、血涌进喉咙的腥气、老妪撕心裂肺的哭喊,在他耳边炸开,比地府的鬼哭狼嚎更让人肝肠寸断。他仿佛又看见那日的场景:老妪被理刑院校尉狠狠推倒在地,盛粥的粗瓷碗摔在冻土上碎成几片,热粥洒在地上,白气裹着米香,很快就被凛冽的寒风吞噬。

哭声突然拔高,像一道惊雷劈散了厚重的浓雾。谢渊看见阳间的百姓们不知何时都跪了下来,从刑场外围一直跪到街口,男女老少,布衣书生,甚至连街边乞讨的乞丐都挺直了脊梁,齐声喊着“谢大人冤枉”,声浪震得地府的冥空都在发颤。他脚下的青石板突然裂开一道缝,缝里钻出土来,顶起一株细小的绿芽,芽尖顶着一点霜花,却倔强地绿着。他笑了,眼角渗出冰蓝色的魂泪——这是百姓的执念催开的芽,哪怕在幽冥的寒雾里,也终会破土发芽;就像他的冤屈,终会等到昭雪的那一天,因为百姓的心里,自有一杆秤。

地府的雾突然翻涌,卷着哭声往奈何桥去,桥边冤魂都停步侧耳。谢渊脚下的青石板血纹开始发烫,竟渗出小米香气,与阳间张老妪带来的热粥味混在一起,暖得魂体发颤。他想起伏法那日,也是这米香从刑场外围飘来,当时他想,三年前给老妪的那袋小米,终究没白给,让她活了下来。

再往前,哭声更清晰了。张老妪扑在木栅上,苍老身躯抖得像风中枯草,反复喊着“谢大人冤枉”。这声音撞在往生台石柱上,震得柱上冤魂名字都在抖,笔画里的血珠往下掉,落在彼岸花上,让那花更红了。他想起那日跪在木台上,听见这声哭喊时险些落泪——他不怕死,怕的是百姓的盼头,会随自己的冤屈一起碎掉。

指尖突然触到缕温热的雾,是阳间热粥的蒸汽飘进地府。顺着雾摸去,竟碰到老妪粗糙的手影,手上满是纺线老茧,指缝嵌着小米碎粒。“谢大人,喝点热的”,老妪的声音穿雾而来,颈间突然剧痛,刀落的钝响、血涌喉咙的腥气、那句“谢大人冤枉”,在耳边炸开,比地府鬼哭更清晰。

哭声骤高,如惊雷劈散浓雾。谢渊看见阳间百姓齐齐跪下,“谢大人冤枉”的呼喊震得冥空发颤。脚下青石板裂开道缝,缝里钻出土株细绿芽,顶着霜花倔强地绿着。他知道,这是百姓的执念催开的,哪怕在地府寒雾里,也终会有绿芽,就像他的冤屈,终会有昭雪那日。

凡间的血渗进冻土层时,发出“滋滋”的声响,像烧红的烙铁烫在冰上,这声音穿透雾层,在往生台的青石板上清晰回响,与他当年血洒刑场时的声音分毫不差。谢渊低头,看见自己魂体的袍角正往下滴落魂血,血珠落在往生台的霜面上,也发出同样的“滋滋”声——霜被魂血烫化,露出下面暗红的石板,石板上的血纹与阳间刑场的血痕丝丝相连,织成一条弯弯曲曲的路,路的尽头,正是宣府卫粮窖的方向。

他顺着这条血路往前走,雾中渐渐浮现出粮窖的虚影,窖门的铁锁锈迹斑斑,锁孔里渗着的暗红血迹,是当年守粮士兵们的血。他想起那年魏进忠克扣军饷粮秣,宣府卫的士兵们啃着冻硬的麦糠,却依旧死死守在粮窖前,领头的老兵握着断刀对他说“谢大人把粮交给我们,就算饿死,也绝不能让粮丢了”。此刻粮窖的雾影里飘出淡淡的麦糠味道,与阳间卖粮汉子王汉子带来的麦饼香气混在一起,勾得他空荡的魂体都在发虚——他记得当年在粮窖里饿了三天三夜,是一个叫二狗的小兵偷偷塞给他半块麦饼,那麦饼又干又硬,却比山珍海味更让他难忘,那味道,他记了一辈子。

血路突然转了个弯,通向雾中一个少年的虚影。还是那身洗得发白的补丁棉袄,还是那半块攥得温热的麦饼,少年踮着脚,要把麦饼往刑场的木台上扔,却被巡逻的校尉一脚踹在地上,麦饼掉在血污里,沾满了泥泞。谢渊的魂体剧烈晃动了一下,颈间的痛感再次翻涌,他下意识地伸手去扶,指尖却穿过了少年的虚影——他终究只是个魂,连护着一个孩子都做不到。可就在下一秒,少年倔强地爬了起来,不顾身上的泥污,捡起那沾血的麦饼塞进怀里,眼神里的光像极了当年宣府卫的新兵,那是他教过的“宁死不屈”的模样。

地府的青石板突然剧烈震动起来,血纹里的血往上涌,凝成一个个士兵的虚影:他们穿着破烂的铠甲,有的断了胳膊,有的瞎了眼睛,手里却依旧握着锈迹斑斑的刀,对着谢渊齐齐行了个军礼。“谢大人,我们没丢粮!”断了胳膊的老兵声音沙哑,断臂处渗着的魂血滴在血路上,“魏进忠克扣的粮,我们都藏在山后的密窖里,等着给您翻案的那天,交给能保百姓的好官”。谢渊的魂泪突然落了下来,地府的泪是冰的,砸在血路上融开一片血渍,血渍里清晰地映出粮窖里堆积如山的粮袋,每个粮袋上都用指血写着一个“谢”字,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

阳间的血终于彻底渗透了冻土层,露出下面青石板上的一道刻痕——那是他当年在宣府卫练兵时,用佩刀刻下的“宁死不割寸土”六个字,笔画里还嵌着当年的血痂。谢渊伸出魂指,轻轻抚过雾中的刻痕,魂体里的寒意渐渐散去:他的血没白流,士兵们的血也没白流,这些刻在冻土深处的字、刻在百姓心里的忠勇,终究会像这渗进冻土的血,在某个春天,开出正义的花。

顺着血路往前走,雾中渐渐浮出粮窖虚影,窖门铁锁锈迹斑斑,锁孔渗的血,是当年守粮士兵的。他想起粮饷被克扣时,士兵们啃着冻硬麦糠,仍守在粮窖前说“谢大人把粮给我们,就不能让粮丢了”。此刻粮窖虚影里飘出麦糠味,与阳间王汉子的麦饼香混在一起,勾得魂体发虚——当年他在粮窖饿了三天,是士兵偷偷塞给他半块麦饼,那味道记了一辈子。

血路突然转弯,通向雾中少年虚影。穿补丁棉袄的孩子攥着半块麦饼,要往刑场木台扔,被校尉一脚踹在地上,麦饼掉在血里沾满泥。谢渊魂体微晃,颈间痛感翻涌,伸手去扶却穿过虚影——他终究是魂,连护个孩子都做不到。可下一秒,少年爬起来捡起沾血麦饼塞进怀里,眼神里的光,像极了当年宣府卫的新兵。

地府青石板开始震动,血纹里的血往上涌,凝成士兵虚影:穿破铠甲,握断刀,对着他行军礼。“谢大人,我们没丢粮”,断了胳膊的士兵说,断臂处的血落在血路上,“魏进忠扣的粮,我们都藏着等翻案”。谢渊的泪突然落下,地府的泪是冰的,砸在血路上融开一片血,血里映出粮窖堆积的粮袋,袋上“谢”字是士兵用指血写的。

阳间的血终于渗穿冻土,露出青石板上的刻痕——是他当年在宣府卫刻的“宁死不割寸土”。谢渊望着刻痕,魂体寒意渐散——他的血没白流,士兵的血也没白流,这些刻在土里的字、刻在百姓心里的忠,终会像渗进冻土的血,开出正义的花。

雾里突然晃过一道铜光,像划破黑暗的流星,落在谢渊面前——是秦飞腰间的龙纹扣。那枚黄铜扣子的虚影悬在雾中,上面雕刻的龙纹被晨霜打湿,竟与他魂体胸前的血痕完美重合。他瞬间想起这枚扣子的来历:那是三年前,秦飞刚入玄夜卫,奉命去宣府卫查贪墨案,被当地官员石崇的人围攻,身上受了三处刀伤。他救下秦飞后,亲手将这枚龙纹扣系在他腰间,沉声道“玄夜卫的腰牌丢了可以补,这枚扣子不能丢——它记着律法,记着忠勇,见它如见我”。

往生台的石柱突然亮起微光,映出秦飞的身影:他穿着玄色的卫袍,袍角沾着新鲜的血,显然刚经历过一场搏斗,手里高高举着一枚铜制腰牌——那是谢渊的亲随腰牌,正面“忠勇”二字被血浸得发亮,边缘还留着当年他不小心磕出的缺口。谢渊想起自己在诏狱的最后一夜,李忠哭着要替他赴死,他摇摇头,从怀里摸出这枚腰牌塞进李忠手里,气息微弱却坚定:“你要活着,把腰牌交给秦飞,他懂我,也懂这腰牌的分量”。此刻腰牌在雾中缓缓转动,“忠勇”二字正对着他,透出淡淡的光晕,照亮了他魂体的脸,也让颈间的血痕淡了几分。

指尖触碰腰牌虚影的瞬间,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是一个宣府卫的大雪夜,秦飞刚入伍不久,冻得发着高烧,蜷缩在营帐角落发抖。他把自己的狐裘盖在秦飞身上,坐在床边守了他一夜。秦飞醒后,抱着狐裘哭了,说“谢大人,我以后一定要像您一样,做个能护百姓、守律法的好官”。如今秦飞真的做到了,他站在阳间刑场的阳光下,举着腰牌对着王瑾的尸身冷喝:“这腰牌记着忠勇二字,你这样的奸贼,连看一眼的资格都没有”。雾中的光晕更亮了,照得他颈间的血痕几乎要看不见——他没看错人,秦飞真的接下了他的担子。

地府的冥空突然又亮了几颗星,围成一个圆形,像极了宣府卫的烽燧。他想起和秦飞一起点烽燧的那个夜晚,秦飞握着火把,年轻的脸上满是敬畏,问他“烽燧亮起来,就意味着要打仗,要死人,您不怕吗?”他望着远处的烽火,轻声说“我怕的不是打仗,是烽燧不亮,是百姓在黑暗里看不到希望”。此刻雾里的烽燧虚影突然燃了起来,火光与冥星的光晕连成一片,照亮了往生台的每一寸血纹。谢渊彻底懂了,秦飞就是他点燃的一炷烽燧,会一直亮着,照亮斩奸佞、护公道的路,直到天下太平。

腰牌的虚影突然飘向奈何桥的方向,像一盏明灯,引着一群冤魂往轮回的路上走——那些都是被魏进忠及其党羽陷害致死的人,有文官,有武将,还有无辜的百姓。他们路过谢渊身边时,都停下脚步,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谢渊望着他们的背影,魂体里的沉重感轻了许多:他不是一个人在等公道,这些冤魂在等,阳间的秦飞、杨武在等,天下的百姓都在等。龙纹扣的光晕渐渐淡了,却在他魂体的心上,留下了一道温暖的痕迹,那是“传承”的温度,比任何光都暖。

往生台石柱突然映出秦飞身影,玄色卫袍沾着血,手里举着枚铜制腰牌——是谢渊的亲随腰牌,“忠勇”二字被血浸得发亮。他想起伏法前在诏狱,最后摸的就是这腰牌,李忠哭着要替死,他摇头说“你要活着,把腰牌交给秦飞,他会懂的”。此刻腰牌在雾里转了转,“忠勇”二字对着他,透出淡光照亮魂体的脸。

指尖触到腰牌的瞬间,记忆涌来:宣府卫大雪夜,秦飞冻得发烧,他把狐裘给了他,少年抱着狐裘说“谢大人,我要做护百姓的官”。如今秦飞真的做到了,站在刑场阳光下,举着腰牌对王瑾尸身说“这腰牌记着忠勇,你这奸贼不配看”。雾里光更亮了,照得颈间血痕渐渐变淡。

冥空突然又亮几颗星,围成圈像宣府卫的烽燧。他想起和秦飞一起点烽燧时,少年问“烽燧亮就是要打仗,您不怕吗?”他说“怕的是烽燧不亮,百姓遭殃”。此刻雾中烽燧虚影亮起,与冥星光连成一片,照亮往生台每寸血纹。谢渊懂了,秦飞就是他点燃的烽燧,会一直亮着,照亮斩奸佞的路。

腰牌虚影突然飘向奈何桥,引着群冤魂往轮回路去——都是被魏进忠陷害的人,路过时都向他行礼。谢渊望着他们的背影,魂体沉重感轻了些:他不是独自等公道,这些冤魂、阳间的秦飞,都在替他等。龙纹扣的光淡了,却在他魂体心上,留下道暖痕。

杨武的绯色官袍虚影在雾中晃动,袍角沾着的霜花与往生台的霜连成一片,白得刺眼。谢渊看见他正弯腰整理王瑾的尸身,动作潦草随意,任由王瑾的尸身歪歪扭扭地躺着,自己的官袍也敞着领口,与那日整理他的官袍时判若两人。他还记得清清楚楚,三年前他伏法后,是杨武亲自来收尸,当时他的颈间伤口还在渗血,染红了大半件官袍,杨武的手一直在发抖,却依旧小心翼翼地为他擦拭血迹,把他的玉带系得笔直,哽咽着说“谢大人是一品太保,是保家卫国的功臣,就算死了,礼数也不能乱”。

雾中突然浮起自己的官袍虚影:绯色的面料上绣着四爪蟒纹,那是太保的品级象征,蟒纹被血浸得发暗,却依旧能看出针脚的精致,玉带扣上的“忠”字是永熙帝亲赐的,用和田玉雕琢而成,此刻正泛着淡淡的光。他想起自己第一次穿着这身官袍去宣府卫赴任的场景,百姓们都围在路边,踮着脚往里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他磕头,说“有穿这样官袍的大人在,我们再也不怕北元的骑兵了”。此刻他的官袍虚影飘到杨武的官袍旁,一整一乱,一净一污,像忠与奸的鲜明界碑,泾渭分明。

他伸出魂指,轻轻抚过自己的官袍虚影,指尖触到一处浅浅的刀痕——那是当年随永熙帝狩猎时,为护驾挡下刺客暗箭留下的,伤口就在左胸,与他魂体上的血痕位置不差分毫。那天箭射过来时,他想都没想就挡在了永熙帝身前,箭簇穿透官袍,扎进皮肉里,他却笑着说“臣的官袍,就是用来为陛下、为百姓挡箭的”。如今这道刀痕在雾中发着光,照亮了杨武官袍上的血污——那是王瑾的血,沾在绯色的袍角上,像一块洗不掉的黑疤,腌臜了象征着朝堂体面的官袍。

地府的阴风卷过,杨武的官袍被吹得猎猎作响,露出了里面衬里上绣的獬豸图案——獬豸是上古瑞兽,能辨是非曲直,是律法的象征。他想起当年和杨武在兵部议事的场景,杨武捧着兵书,一脸严肃地说“律法就像这獬豸,认忠不认奸,不管是谁,犯了法都该受罚”。此刻衬里上的獬豸绣像正对着王瑾的尸身,绣像的眼睛位置竟渗出了暗红的血,血珠滴落在彼岸花上,花瓣猛地收拢,像在唾弃这奸佞的血,不愿被其玷污。

他的官袍虚影突然飘向冥空,与那些暗红的冥星重叠在一起,竟化作了一面旗帜,旗帜上的蟒纹与“忠”字清晰可见。谢渊望着这面旗,魂体里涌起重敬之情:这官袍从来都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不是用来谋取私利的工具,而是担责的重量,是护百姓的铠甲,是朝堂的体面。杨武此刻也抬头望向那面旗,对着旗深深鞠了一躬,雾中的霜落在他的头上,像给忠臣戴上了一顶洁白的冠,也给谢渊冰冷的魂体,带来了一丝暖意。

雾中突然浮起自己的官袍虚影,绯色面料上的蟒纹被血浸红,玉带扣的“忠”字是永熙帝亲赐的。他想起穿这身袍去宣府卫时,百姓围过来说“有这样的大人在,我们不怕北元”。此刻官袍虚影飘到面前,与杨武的袍影并排,一整一乱,像极了忠与奸的分野。

抚过自己的官袍虚影,指尖触到处刀痕——是当年护驾挡箭留下的,伤口在左胸,与魂体血痕位置不差分毫。那天箭射过来时他没躲,身后是永熙帝,他说“臣的官袍就是用来挡箭的”。如今这刀痕在雾里发光,照亮杨武官袍上的污渍——那是王瑾的血,沾在袍角像块洗不掉的黑疤。

地府的风卷过,杨武的袍影猎猎作响,衬里绣的獬豸露了出来——那是律法的象征。他想起和杨武在兵部议事时,对方说“律法如獬豸,认忠不认奸”。此刻獬豸绣像对着王瑾尸身,眼睛位置渗出血来,滴在彼岸花上,花瓣瞬间收拢,像在唾弃奸佞的血。

官袍虚影突然飘向冥空,与暗红冥星叠成一面旗帜。谢渊望着旗帜,魂体涌起敬意:这官袍从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担责、护百姓的。杨武此刻对着袍影鞠躬,雾里的霜落在他头上,像给忠臣戴了顶白冠,也给谢渊的魂体,带来丝暖意。

一份供词的虚影从雾里飘了出来,麻纸的边缘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却沾着新鲜的血,每一个字都像在无声地哭泣。谢渊的目光落在“是魏进忠令我伪造通敌密信,构陷谢渊大人”这行字上,魂指骤然攥紧,指节都泛出了青白——当年魏进忠也是这样,把一份伪造的供词摔在他面前的案几上,案几上的茶杯都被震得发颤,魏进忠阴笑着说“谢渊,你的亲信都招了,你还不认吗?”他当时看着供词上那些熟悉却伪造的签名,笑出了血,“我谢渊带出来的人,骨头比你的玉带还硬,绝不会做这种卖主求荣的事”。

供词的虚影缓缓飘到他面前,上面的血字慢慢渗出来,滴落在往生台的青石板上,竟在石板上连成了他当年在诏狱里写的血书内容:“宁死不割寸土,宁死不欺百姓,宁死不做奸佞”。他想起当年在诏狱里,魏进忠收走了他所有的纸笔,不准他写一字一句。他就用指尖蘸着自己的血,在牢房的墙壁上一笔一划地刻,手指的皮肉都磨掉了,露出白骨,却依旧没停。狱卒见了,红着眼眶劝他“大人,别刻了,疼啊”,他却笑着说“这疼,比不上疆土丢一寸的疼,比不上百姓受一分苦的疼”。此刻这些血字在雾中发着光,与供词上的血字重叠在一起,像忠臣与奸佞的直接对质,字字铿锵,句句昭雪。

阳间文书吏的声音突然穿过雾层传来,那声音洪亮,一字一句地念着王瑾的供词,当念到“谢渊大人确系冤屈,皆为魏进忠一手策划”时,阳间的百姓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声浪掀翻了地府的浓雾。谢渊的魂体不由自主地飘了起来,离阳间的刑场更近了些,他看见那份供词被风吹到了张老妪手里,老妪用枯瘦的手紧紧攥着供词,供词上的血字竟渗进了她的掌心,像要长进她的肉里。这场景让他想起当年在豫北赈灾时,老妪也是这样,把他给的小米紧紧攥在手里,说“这是活命的粮,不能丢”,如今这份供词,就是为他洗冤的证据,是百姓的希望,她同样不愿丢。

地府的青石板突然裂开了更多的缝,缝里都渗出了暗红的血,这些血汇在一起,成了一条小小的血河,河面上漂着无数份供词的虚影——都是被魏进忠及其党羽

供词飘到面前,血字渗出来落在青石板上,连成他在诏狱写的奏疏:“宁死不割寸土,宁死不欺百姓”。他想起当年在诏狱无纸笔,就用指血刻在墙上,每个字都入石三分,连狱卒看了都动容。此刻这些血字在雾里发光,与供词血字重叠,像在对质,也像在昭雪。

麦饼的热气从雾底钻上来,暖得魂体发颤。谢渊看见王汉子的虚影,提着竹篮走进刑场,麦饼香里混着豫北麦田的气息——那年他赈灾,王汉子抱着半袋麦种跪下来:“谢大人,我只有这些捐给军队。”如今麦种长成麦饼,热得能暖透阴阳。

他想起伏法那天,王汉子在刑场外喊:“谢大人,热麦饼!”被校尉用刀背砸脸,麦饼掉在地上,被马蹄踩成泥。当时他看着泥里的麦香,心里却暖——百姓的恩他没白受,情没白领。此刻王汉子把麦饼放在空木台上,磕头说:“奸贼伏法了,您尝尝热的。”麦饼热气凝成虚影,飘到他面前。

指尖碰麦饼的瞬间,记忆涌来:宣府卫缺粮时,他和士兵啃麦糠,王汉子推一车麦饼赶来:“我来还债。”他问“欠什么”,王汉子说“你救我命,就是债”。如今债清了——不是用银钱,是百姓的记挂,是危难时的相护,这才是最沉的债,最暖的还。

彼岸花飘过来,花瓣落在麦饼虚影上,竟沾了麦香。谢渊想起和王汉子种麦的晨,王汉子教他辨麦种:“饱满的才长好麦。”就像忠臣才撑得起江山。麦饼虚影淡去时,魂体周围的麦香却不散,那是百姓情的味道,比孟婆汤更难忘。

王汉子的虚影突然对着他的方向鞠躬,“谢大人,您放心,我们会守好麦田,也会守好疆土”。谢渊看着他的背影,魂体里的沉重感彻底消失了——他的使命,已经交给了百姓,交给了那些像王汉子一样的人。麦香越来越浓,裹着他的魂体,像被百姓的情拥抱着,暖得他差点忘了,自己是个在往生台的魂。

铁链的拖地声从雾里传出来,像一把钝刀,刮着谢渊的耳膜。他看见魏进忠的党羽被缇骑押着,往诏狱的方向去,铁链子磨着青石板,声音与他当年被押进诏狱时一模一样——那年他戴着镣铐,走在诏狱的走廊里,墙是冷的,地上的草是枯的,每一步都像踩在冰上。

雾里浮现出诏狱的虚影,他的牢房就在最里面,墙上还留着他用指血写的奏疏,字迹已经模糊,却依旧能辨认出“宁死不割寸土”的字样。他想起魏进忠提着灯走进来,灯油的味道混着血腥味,“谢渊,你只要把兵部的权交出来,我保你不死”。他当时靠着墙笑,“我谢渊的权,是守疆土的权,不是给你换钱的权”,笑声震得灯影都在抖。

党羽的哭嚎声从雾里传来,“我不是主谋,是魏进忠逼我的!”谢渊看着他的背影,想起当年自己在诏狱里,面对严刑拷打,从来没喊过一声疼。他的手被夹棍夹得血肉模糊,却依旧在墙上写着奏疏,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笔,比夹棍更有力量,自己的忠,比酷刑更难动摇。

地府的风突然吹进诏狱的虚影,墙上的血字被风吹得猎猎响,竟化作了无数支笔的虚影,扎向党羽的背影。谢渊知道,这些笔,是历代忠臣的笔,是用来写公道的,是用来斥奸佞的。他当年的笔虽然断了,但这些笔,从来都没断过,就像他的忠,从来都没灭过。

铁链声渐渐远了,诏狱的虚影也淡了下去,墙上的血字却留在了往生台的青石板上,与血纹连成了一片。谢渊看着这些血字,魂体里的豪气涌了上来——哪怕身陷诏狱,哪怕身首异处,他的忠,他的义,都永远刻在墙上,刻在地里,刻在百姓的心里,谁也抹不掉。

太阳的光终于穿透雾层,像一把金剑,劈开了地府的寒。谢渊看见阳间的晨雾被照得透亮,刑场的血痕在阳光下渐渐淡去,秦飞和杨武并肩走出刑场,身后跟着百姓们自发组成的队伍,手里举着“忠肃”的木牌,木牌的影子投在地上,竟像一座无字碑。

地府的寒雾突然散了,往生台的霜开始融化,露出下面青石板的本色,那些血纹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细小的绿芽,从裂缝里钻出来,顶着露珠,倔强地绿着。他颈间的血痕终于消失了,露出光洁的魂体,他抬手摸了摸,没有痛感,只有一片暖意——那是阳间的光,是百姓的情,是公道的暖。

他看见奈何桥边的冤魂们都笑了,顺着绿芽的方向往轮回的路去,路过他身边时,都停下脚步行了礼。他知道,这些冤魂的冤屈,也终将昭雪,就像他的一样,因为公道从来都不会缺席,哪怕在阴阳两界,也终会有照亮冤屈的光。

玄色的卫袍虚影和绯色的官袍虚影飘到他面前,是秦飞和杨武的魂念,他们对着他鞠躬,“谢大人,您可以安心了”。谢渊点点头,魂体开始变得透明,他知道,自己的魂不用再悬着了,因为守护疆土的人还在,守护公道的人还在,百姓的盼头还在。

绿芽突然开出了细小的花,白色的,像麦花,香气飘满了往生台。谢渊看着这些花,想起当年在豫北教百姓种麦的场景,想起在宣府卫与士兵们一起守疆的日子,想起刑场百姓的哭喊与欢呼。他的魂体渐渐化作了光,融进了绿芽里,融进了麦花里,融进了百姓的心里——他知道,自己从来都没离开过,就像这麦花,年年都会开,就像这忠勇,代代都会传。

片尾

德佑四年春,报国寺前的无碑坟上,那株青芽已长成半尺高的小苗,在春风里舒展开枝叶。张老妪依旧每天来,提着热粥,浇在苗下,“谢大人,春风暖了,您也该歇歇了”。卖粮的王汉子带着百姓,在坟前立了一块石碑,没有刻字,却被无数双手摸得光滑,阳光照在石碑上,竟映出谢渊的虚影,对着百姓们微笑。天德四年春,报国寺前的无碑坟已覆上一层新草,当年从冻土中钻的青芽,如今长成半尺高的麦苗,嫩绿叶尖托着晨露,在春风里舒卷如展翼。张老妪依旧每天挎着竹篮来,粗布帕子紧紧裹着陶制粥罐,罐沿还沾着几粒小米。

她蹲在坟前,先把温热的粥汁细细浇在麦苗根下,粥香混着泥土的湿气漫开,再用枯瘦的指腹轻轻拂过苗叶上的晨露:“谢大人,春风暖透冻土了,您看这苗多壮,您也该歇歇了。”卖粮的王汉子带着豫北来的百姓,在坟前立了块青石碑——碑上没刻一字,却被南来北往的手摸出温润的包浆,雨天渗着潮气,晴日映着天光。有孩童在碑前玩耍时,总说看见碑上飘着个穿玄袍的身影,眉眼温和,像村口晒麦时笑看他们的老人。

秦飞升任玄夜卫指挥使,他把龙纹扣和铜制腰牌一起挂在腰间,每次审案前,都会摸一摸,“谢大人在看着,冤屈断不得”。杨武在兵部设了一个牌位,上面写着“忠肃公谢渊”,每次议事,凡遇军政决策,都会先对着牌位静立片刻,“谢大人当年守宣府,最知边军疾苦”。秦飞升任玄夜卫指挥使那日,特意换上谢渊当年赠他的玄色卫袍,龙纹扣与铜制腰牌并排挂在腰间,冷硬的金属被体温焐得温热。

每次升堂审案,他总会先抬手抚过腰牌——指尖先触到龙纹扣的凹凸纹路,再摩挲“忠勇”二字的刻痕,那是谢渊当年教他握刀时,指腹反复碾过的地方。“谢大人在看着,”他对着堂下公案轻声说,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这世间冤屈,一件也断不得。

”杨武则在兵部值房设了个紫檀木牌位,上书“忠肃公谢渊”,漆色沉厚。每逢议事涉及边军粮饷、宣府防务,他必先退至牌位前静立片刻,指尖叩击牌位边缘,仿佛在与故人对谈:“谢大人当年守宣府,将士们啃麦糠都不肯丢一寸土,如今的军饷,半分也克扣不得。”

这年秋,朝廷为谢渊平反,追赠“文忠”谥号,御赐金头补全尸身,迁葬于忠烈祠旁。下葬那日,豫北百姓推着满车麦饼赶来,张老妪把最热的一块放在墓前,“谢大人,您护我们活,我们陪您安”;王汉子带着麦田里的新麦,撒在坟头,“麦长起来了,您看看这太平年”。

秦飞与杨武执幡引棺,身后是玄夜卫、边军将士与自发前来的百姓,队伍从忠烈祠一直排到西市,当年的刑场旧址,已立起“忠魂昭雪”的石碑。这年秋,朝廷下旨为谢渊平反,追赠“忠肃”谥号,御赐金头补全尸身,迁葬于忠烈祠侧。下葬那日,豫北的麦田刚收完新麦,百姓们推着满车麦饼、捧着新磨的麦粉赶来,麦香顺着长街漫出数里。

张老妪把裹在棉絮里的热麦饼放在墓前,饼上印着半朵麦花,是她照着当年谢渊教的样子绣的:“谢大人,您护我们活过乱世,如今太平年的热饼,您可得尝尝。”王汉子抓了把新麦撒在坟头,麦粒落在新土上,发出细碎的声响:“麦长起来了,疆土也守住了,您安心。”秦飞与杨武身着朝服,执幡引棺,身后是玄夜卫将士、宣府边军与自发前来的百姓,队伍从忠烈祠一直排到西市——当年的刑场旧址,已立起“忠魂昭雪”的汉白玉碑,碑前的石台上,常年摆着百姓送来的麦饼与新麦。

卷尾语

古之忠魂,多困于冤屈,而谢渊之魂,幸于民心。他血溅刑场时,百姓以目光为网,兜住他不散的执念;他魂羁往生台时,黎民以哭喊为灯,照彻他蒙尘的忠勇。秦飞之腰牌、杨武之牌位,是忠烈精神的传承;坟前之麦苗、碑上之包浆,是民心为证的丰碑。所谓昭雪,从来不是一纸诏书的迟来,而是百姓心头的秤,称得出忠奸;是后继者手中的刀,斩得尽奸佞。往生台的雾终会散,奈何桥的水终会流,唯有刻在民心的“忠肃”二字,如宣府卫的寒星,如豫北田的麦芒,在岁月里永远明亮——这便是,忠魂最好的归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