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981章 昔年粥兮温饥肠,旧日恩兮铭肌骨

卷首语

【卷首·德佑遗事】天德三年春,京城西市刑场,寒风卷沙扑人面。鬼头刀第三十七次起落,受刑者乃太保谢渊——其累功拜太保,镇北疆三载无烽烟,竟以“通敌谋逆”论罪,诏斩立决。热血喷溅于冻土青石板,触寒即凝,如暗红冰珠缀于阶前,粒粒映着刑场外围环立的百姓。

老幼皆持素巾,指尖冻裂仍紧攥,垂首呜咽之声暗涌,无敢喧哗而目光灼灼。其尸身枭首悬于城楼,魂却凝不散,颈间血影若隐若现——万千民心执念如玄铁索,一端系其忠魂牵往冥府,一端缚于阳世热土,遂成阴阳两隔之悬魂。

嗟呼!寒星殒兮夜穹苍,冻土坼兮风厉飂。

嗟呼!忠魂杳兮辞嚣尘,丹心炯兮烛青旻。

嗟呼!囚衣绽兮痕未凋,枷锁重兮志弥遒。

向阙拜兮情尤挚,叩首号兮意愈昭。

嗟呼!百姓恸兮声撼野,涕泗零兮湿素袍。

呼冤抑兮冲牛斗,颂清操兮彻云霄。

昔赈饥兮开仓廥,今衔冤兮入刑牢。

恩难忘兮民魂镌,德长存兮口碑标。

嗟呼!魂飘举兮临寒宵,眸顾盼兮众生凋。

稚子啼兮牵裳袂,老妪泣兮抚寒蒿。

昔年粥兮温饥肠,旧日恩兮铭肌骨。

笑含欣兮无憾恼,心坦荡兮何惧魈。

嗟呼!世路险巇兮多谗慝,公道昭然兮存民谣。

血溅土兮寒不销,名垂史兮芳名昭。

风卷尘兮埋枯骨,光遥照兮破昏杳。

嗟呼!千古兴废兮谁能料,民心向兮即天道。

鬼头刀落下时,谢渊听见自己颈骨断裂的脆响,比北疆腊月里冻裂的柴薪更刺耳,更疹人。热血喷溅在刑场冻土上,没等渗进土层就被朔风冻住,凝成一颗颗暗红的冰珠,像无数只圆睁的、渗着血的眼睛,死死盯着漫天铅灰色的云。他的魂魄从温热的尸身里挣出来时,颈间还挂着半透明的血线,每动一下,就有细碎的黑气从伤口里漏出来,落在围观百姓的发梢上,瞬间凝成一层薄薄的白霜,连呼出的气都带着冰碴子。

刑场外围的人潮突然静了,不是畏惧,是一种令人牙酸的、能冻裂骨头的死寂。张老妪最先扑过来,枯瘦的手径直穿过谢渊的魂魄——那魂魄凉得像块冰,让老妇人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她一把按在谢渊尚有余温的尸身脸上,指缝立刻渗出血珠。她的指甲深深抠进冻硬的脸颊,血珠与尸身的血混在一起,滴在临时凑来的薄棺上,洇出一朵黑红的花,像极了谢渊当年在北漠写奏疏时,咳出的血落在纸上的模样。

“谢大人,你的头呢?”老妪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每一个字都带着血沫,“他们说你通敌,可你当年给我孙儿的麦饼,渣子我都收在锦袋里,至今还暖着心口啊!”她怀里掏出个磨得发亮的布包,里面是半块发黑的麦饼,刚一露出来,就有细碎的白气从布包里冒出来,在寒风里凝成小小的鬼影——那是她三年前饿死的孙儿,正抱着老妪的裤腿,无声地哭着,脸上的泪冻成了冰珠。

卖粮的汉子挑着空粮担挤进来,扁担在肩头晃得发颤,却忘了放下。他看见谢渊尸身手腕上的龙纹扣不见了——那是当年谢渊在宣府卫犒军时,亲手挂在他腕上的,说“拿着,以后换粮方便”。汉子突然“扑通”跪下,粮担摔在地上,空竹筐发出沉闷的响,他对着尸身磕了三个响头,额头撞在冻土上,渗出血来:“谢大人,你的粮,我还没还完啊!”

玄夜卫秦飞的身影从人群后挤来,玄色卫袍上沾着冻土和血渍。他没看谢渊的尸身,先死死按住腰间佩刀,盯着那些围上来的镇刑司校尉,眼底的红血丝像要渗出来。谢渊的魂魄飘到他身边,看见他掌心攥得发白,指缝里嵌着谢渊昨夜托他转交密信时,沾到的墨渍——那墨还没干,就成了忠魂最后的念想。

谢渊感觉一股冰冷的吸力扯着他往地下坠,脚下的冻土越来越薄,裂开的缝隙里渗出血色雾气,闻着像铁锈混着腐肉的味道。他看见自己的尸身被两个玄夜卫缇骑草草塞进薄棺,棺木上连个像样的棺钉都没有,只用三根麻绳捆着,晃悠着往城外乱葬岗去。那些曾受他恩惠的百姓,此刻像一群沉默的影子跟在棺木后面,脚不沾地,每一步都在冻土上留下渗血的足印。

“谢太保,这边走,别回头。”一个穿皂衣的鬼差从血雾里钻出来,铜铃大的眼睛没有眼白,只有一片浑浊的黄,皂衣上沾着半干的血渍,手里的铁链磨得“哗啦”响,链节上卡着几缕零碎的皮肉,还在滴着暗红的血。谢渊想回头看那些百姓,却被鬼差一鞭抽在魂魄上,那鞭梢裹着硫磺火,烧得他半透明的躯体冒起黑烟,疼得他像要散架——这疼不是肉身的灼痛,是魂魄被撕裂的冰寒。

“到了阴曹,阳间的事就管不得了。”鬼差咂咂嘴,铁链往地上一戳,冻土瞬间裂开道缝,“不过你这冤气真邪门,黄泉路都被你冻得结了冰,连奈何桥的石狮子都缩着脖子。”谢渊低头,看见自己半透明的脚边,结着一层薄冰,冰面上映出他颈间滴血的伤口,还有那些跟在棺木后百姓的脸,一张张都带着青紫的死气,却眼神执拗。

刚踏入黄泉路的地界,就听见一阵细碎的“沙沙”声,像无数只虫在啃噬木头。谢渊顺着声音看去,只见路边的荆棘丛里,挂着无数件破烂的官袍,都是被魏进忠陷害的官员的,袍角滴着黑血,血珠落在冰面上,瞬间冻成小小的骷髅头。有件熟悉的青色官袍,是当年与他一同守边的参将的,袍袖上还留着北元箭矢的破洞,此刻正无风自动,朝着他的方向飘来。

鬼差突然停住脚,警惕地盯着前方:“你这冤气引来了‘怨缠’,是那些没处说理的魂跟着你呢。”谢渊抬头,看见前方的冰路上,飘来无数个模糊的身影,有穿边军铠甲的,有戴农夫头巾的,都朝着他伸出手,嘴里发出嗬嗬的声响,却不是求救,而是像在迎接——他们都是被魏进忠克扣粮饷害死的人,等了三年,终于等到一个能替他们喊冤的魂。

黄泉路果然结着厚厚的冰,冰面下全是扭曲的人脸,有穿边军铠甲的,铠甲上还插着北元的箭矢;有戴百姓头巾的,嘴角挂着冻硬的麦饼渣——都是被魏进忠克扣粮饷害死的人。他们的眼睛圆睁着,冻得青紫的嘴唇一张一合,像是在喊冤,手指抠着冰面,指骨都露了出来,在冰面划出深可见骨的血痕,血痕里的血刚流出来就冻成了红冰。

“谢大人,我们等你三年了!”一个断了喉咙的边军将领,脖子上的血窟窿还在咕嘟冒血泡,他的半个身子嵌在冰里,只有头颅露在外面,头发上冻着的冰碴子往下掉,“魏进忠的粮船沉在永定河底,船板缝里全是我们的骨头,鱼都不敢啄啊!”他伸出冻得发黑的手,想要抓住谢渊的衣袍,却径直穿过了那半透明的魂魄,只留下一阵刺骨的寒意。

谢渊蹲下身,看着冰面下一个抱着婴儿的妇人,婴儿的脸皱巴巴的,嘴里含着半块冻硬的麦饼,那是谢渊当年在豫北赈灾时,亲手塞进妇人怀里的。妇人的眼睛盯着谢渊,突然流出两行血泪,血泪在冰面上冻成两道红痕,像在写“救命”二字。谢渊伸手去碰冰面,指尖刚一接触,冰面就裂开一道缝,妇人的身影瞬间变得清晰,她怀里的婴儿竟动了动,朝着他伸出小手。

鬼差不耐烦地用铁链戳了戳冰面:“别碰!这些魂都是‘半吊子’,阳寿未尽就饿死了,地府不收,阳间不留,只能困在这冰里。你碰了他们,就把自己的冤气分给他们了,到时候连判官都判不了你的案。”谢渊收回手,却看见冰面下的人影突然齐齐转向他,无数只手从冰缝里伸出来,指甲缝里嵌着冻土和血痂,对着他遥遥一拜,嘴里的嗬嗬声,竟拼成了“谢大人”三个字。

往前走了约莫半里,冰面突然变得浑浊,像是有墨汁在里面搅动。谢渊仔细一看,只见冰下堆着无数个粮袋,都是户部的官粮袋子,袋子里没有粮食,只有一堆堆白骨,每根骨头上都咬着麦糠。粮袋上印着的“魏”字印章,在冰下泛着绿光,像一只巨大的鬼眼,死死盯着他。鬼差啐了一口:“这是魏进忠贪的粮,连地府都容不下,堆在这儿沤成了‘怨粮’,等着报应呢。”

忘川河的水是腐黑色的,水面漂着无数纸人,都是百姓烧给谢渊的祭品。纸人的脸歪歪扭扭,却都朝着谢渊飘来的方向,纸糊的眼眶空洞,渗着暗红的烛泪,像在哭。鬼差用铁链指着那些纸人,嗤笑一声:“这些东西都过不了奈何桥,判官嫌它们怨气太重,收了要扰地府清净。”

谢渊看见一个纸人穿着补丁棉袄,和当年他在豫北赈灾时救过的那个少年一模一样,纸人手捧的麦饼是用黄纸剪的,却在忘川风里散发出一丝微弱的麦香——那是少年把自己仅有的半块麦饼掰碎,和着纸钱一起烧的。纸人的袖子上,用红墨水画着一个小小的“忠”字,是少年歪歪扭扭的笔迹,刚一飘到谢渊面前,就被忘川的黑浪打湿,“忠”字却没糊,反而渗出血色。

突然,所有纸人都停住了,齐齐转向谢渊,纸糊的嘴一张一合,发出蚊蚋般的声响,凑得近了才听清,是在喊:“谢大人,别走……”有个纸人手里拿着手抄的奏疏,是谢渊当年写的《请开仓赈豫北疏》,纸页被风吹得哗哗响,上面的字迹竟慢慢凸起来,变成了细小的血字,在腐黑的水面上格外刺眼。

“这些纸人都沾着活人的执念,”鬼差的声音沉了下来,“你看那个穿官袍的纸人,是秦飞烧的,他把自己的卫袍剪了块布贴在上面,沾着他的血,所以能在忘川漂这么久。”谢渊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见一个穿玄色卫袍的纸人,胸前沾着暗红色的血渍,和秦飞卫袍上的血渍一模一样,纸人的手里,还攥着一枚小小的龙纹扣,是从他腕间取走的那枚。

纸人们突然排成一列,朝着奈何桥的方向飘去,像是在为他引路。谢渊跟在后面,看见忘川河底,沉着无数具戴官帽的尸体,都是魏进忠的党羽,他们的手脚被铁链锁在河底的石头上,河水里的黑虫正从他们的七窍往里钻,每钻进去一只,他们就抽搐一下,却喊不出声——他们的舌头,早就被自己贪墨的金银熔成的汁烫烂了。

谢渊在地府衙门外的寒雾里候着时,阳间的声音像从破陶罐里漏出来的风,断断续续钻进耳朵。他听见报国寺的钟声响得诡异,明明是正午,钟声却像三更的丧钟,沉闷得能砸进骨头里,每一声都震得他的魂魄发颤。百姓们把他的薄棺抬到了报国寺偏殿,没有香火,没有经幡,只有无数支白烛插在棺木四周。

烛火跳着诡异的绿焰,将棺木投在墙上的影子拉得扭曲,像只张开利爪的恶鬼。烛泪顺着烛身往下淌,在地面积成小小的绿洼,里面映着无数张模糊的脸——都是来看他的百姓的魂魄,有张老妪,有卖粮汉子,还有那个穿补丁棉袄的少年,他们的魂魄半透明,却死死盯着棺木,像是在守护什么稀世珍宝。

一个穿青衫的书生,把自己手抄的谢渊奏疏贴满了报国寺的墙壁,墨迹还没干,奏疏上的字迹突然渗出血丝,顺着墙根流进棺木底下,在地面聚成小小的血洼。书生疯了一样磕头,额头撞在青石板上,血溅在奏疏的“忠”字上,那字瞬间变得狰狞,笔画像伸出的鬼爪,死死抓着墙面。

“谢大人,你的奏疏陛下没看见,可我们看见了!”书生的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他们说你通敌,可你写‘宁死不割寸土’时,砚台里都掺着你咳的血,我们都看见了!”他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谢渊当年在北疆写的军报残片,上面还沾着北漠的黄沙和暗红色的血渍,一露出来,就有细小的旋风围着残片转。

旋风卷起地上的香灰,凝成谢渊的轮廓,虽然模糊,却能看清颈间的伤口。书生见状,哭得更凶了,趴在地上不停磕头,直到额头血肉模糊。偏殿的门突然被风吹开,烛火的绿焰猛地窜高,墙上的影子也跟着动起来,像无数只手在墙上抓挠,发出“吱呀”的声响,像是在附和书生的哭喊。

魏进忠派来毁棺的镇刑司校尉,刚踏进报国寺就尖叫着跑了出来,有两个跑得慢的,当场瘫在地上,裤脚湿了一片,嘴里胡言乱语。他们说看见棺木缝里伸出无数枯瘦的手,指甲缝里嵌着北漠的黄沙,抓住他们的脚踝往棺里拖;说寺里的香灰都变成了黑虫,钻进他们的衣领里啃咬,咬得皮肉滋滋响。

其实谢渊知道,那不是他做的——是那些被魏进忠害死的边军魂魄,聚在棺木周围,像守着自己最后的阵地。有个校尉回去后就疯了,每天抱着柱子喊“谢大人饶命”,最后跳进永定河,尸体捞上来时,怀里还抱着一块船板,上面刻着边军的番号,船板缝里,嵌着半块发黑的麦饼,是当年谢渊犒军时给的。

魏进忠不死心,又派了一队校尉来,这次他们带了火把,扬言要烧了棺木“以正视听”。可火焰刚碰到棺木,就变成了绿色的鬼火,不但没烧掉棺木,反而顺着火焰爬向那些校尉,烧着了他们的衣服。校尉们在火里打滚,惨叫声像杀猪一样,皮肤被烧得滋滋响,却不见焦黑,只渗出黑血。

鬼火钻进他们的伤口里,在皮肉下游动,映出细小的鬼影——都是被他们杀害的无辜百姓。百姓们站在一旁,没有一个人帮忙,只是静静地看着,眼睛里没有光,像一群活死人,有人嘴里默念着“报应”,每说一次,校尉们的惨叫声就大一分。有个校尉想逃,刚跑到寺门口,就被门槛上突然冒出的鬼火绊倒,当场摔断了腿。

鬼火灭后,棺木完好无损,上面的血花却开得更艳了,像在嘲笑阳间的邪恶。棺木缝里渗出的白气,在半空凝成谢渊的脸,对着百姓们点了点头。张老妪走上前,用袖口擦了擦棺木上的灰,嘴里念叨着:“谢大人,我们护得住你,就像当年你护着我们一样。”她的声音刚落,棺木上的木纹突然变得清晰,像一张人脸,对着她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夜里的京城成了鬼城。德胜门的箭楼上,总有穿铠甲的影子来回走动,脚步声在空荡的城楼上回响,像在丈量当年守边的疆土,每走一步,就有一滴血从铠甲缝里滴下来,在城砖上凝成暗红的印记,天亮后,那些印记就消失了,只留下湿漉漉的水痕。

永定码头的水面上,漂着无数个装粮的草袋,草袋里没有粮食,只有一堆堆白骨,风吹过就发出“沙沙”的响,像在数被克扣的粮饷,数到“五十万石”时,就有凄厉的哭声从水面冒出来。有个船夫夜里撑船经过,看见水面上飘着一个穿玄色卫袍的影子,手里拿着一本账册,对着他喊“粮呢?”,船夫吓得当场翻船,侥幸爬上岸后,就疯疯癫癫地说“欠的粮都要还”。

百姓家里的油灯,夜里总会自动亮起,灯芯上飘着细小的人影,都是当年受过谢渊恩惠的人,他们在灯下缝补一件血红色的官袍,针脚里全是眼泪,缝好的地方会突然裂开,露出里面的白骨。有户人家的孩子,夜里看见灯芯上的人影,问“那是谁”,人影竟开口说“替你爹还粮的”,孩子的爹当年是户部的小吏,曾帮着魏进忠改过户册。

魏进忠的府邸更是怪事频发。他夜里总听见房梁上有“滴答”的水声,抬头一看,却是暗红色的血,顺着房梁往下滴,滴在他的床榻上,凝成小小的骷髅头。他让人去查,却什么都找不到,只有房梁上刻着的“谢渊”二字,用刀刮掉又会重新长出来,字迹越来越深,像是要刻进木头里。

更诡异的是,魏进忠府里的狗,每天夜里都对着报国寺的方向狂吠,却不敢靠近大门。有天夜里,狗突然不叫了,第二天一早,人们发现狗死在了府门口,嘴里叼着半块发黑的麦饼,正是谢渊当年赈济百姓时用的麦饼。魏进忠得知后,气得砸碎了家里所有的瓷器,却还是挡不住夜里的血滴和狗吠声。

谢渊终于见到了地府的判官,判官的案几是用烧红的铜做的,烫得空气都在扭曲,案几上堆着他的卷宗,卷宗封面的“谢渊”二字被血浸透,晕成了“冤渊”,墨迹还在慢慢晕开,像在流血。判官的笔悬在半空,迟迟落不下去,笔杆上缠着无数细小的铁链,链尾拴着魏进忠党羽的生辰八字。

那些名字都在冒烟,烫得判官的手不停发抖。他身后的壁画突然活了,画里的恶鬼都穿着魏进忠党羽的官服,被铁链锁在烧红的铜柱上,皮肉滋滋作响,油顺着铜柱往下淌,却喊不出声——他们的舌头,都被自己贪墨的金银熔成的汁烫烂了,嘴里只能发出嗬嗬的怪响,每响一次,铜柱就烧得更红。

“你的案,我判不了。”判官的声音像从地缝里钻出来,带着硫磺的味道,“阳间的公道没昭雪,阴间的罪名就定不了。你看那些恶鬼,”他指了指壁画,“他们阳寿未尽,却被你的冤气勾了半条魂来,地府收不得,阳间容不下,只能当孤魂野鬼,日夜受冻。”

谢渊顺着判官的目光看去,看见一个穿户部官服的鬼影,正是克扣粮饷的王浩,他的肚子被无数只小手撑得老大,那些手都是饿死的边军的,从他肚子里伸出来,指甲缝里嵌着麦糠,抓挠着虚空,每抓一下,王浩就发出一声惨叫,肚子上的皮肉就裂开一道缝,露出里面的黑虫——那些黑虫,是用他贪墨的粮饷喂大的。

“你这冤气,连地府的规矩都破了。”判官叹了口气,拿起卷宗翻了翻,“你生前保境安民,救过的百姓能从京城排到北疆,这些功德都记在账上,可你蒙冤而死,怨气又太重,功德和怨气抵消,成了‘悬魂’,既入不了轮回,也成不了鬼仙,只能在阴阳两界之间飘着,直到阳间有人为你立起‘心碑’。”

在地府的寒狱里,谢渊见到了岳谦的父亲岳峰。老将军的魂魄少了一条胳膊,断臂处渗着黑血,每说一句话,血珠就滴在地上,凝成小小的血冰,那是当年守宣府卫时被北元的箭射断的,可他怀里还抱着半块麦饼,是谢渊当年在战场上给他的,麦饼已经冻硬,却还散发着一丝微弱的香气。

“谢太保,我等你到了地府,才敢相信你真的蒙冤了。”老将军的声音带着哭腔,像被寒风冻裂,“我在地府里数着日子,每天都听见我儿在阳间喊你的名字,听见边军的兄弟们在城外哭,可魏进忠还在阳间喝酒吃肉,穿着绣金线的官袍,身边的歌女唱着北疆的曲子,丧良心啊!”

寒狱的墙突然裂开一道缝,露出阳间魏进忠府里的场景:魏进忠正抱着一个歌女喝酒,桌上的盘子里摆着烤乳猪,皮上竟印着边军的铠甲纹路,像是用铠甲拓上去的;他喝的酒,杯子里漂着无数细小的人影,都是被他害死的百姓,人影在酒里挣扎,很快就被酒泡得发胀,变成了黑虫。

“我儿岳谦,现在正带着边军找魏进忠私通北元的证据。”老将军的眼睛亮了起来,断臂处的血都流得慢了些,“他说,就算陛下不给你翻案,也要让天下人知道,你谢渊是忠臣,是大吴的脊梁。寒狱里的边军魂,都等着呢,等岳谦找到证据,我们就一起去魏进忠的梦里,让他不得安宁。”

谢渊看着寒狱里的其他魂魄,都是当年与他一同守边的将士,他们有的没了腿,有的没了眼睛,却都抱着半块麦饼——那是谢渊当年犒军时给的,是他们在战场上的念想,也是在地府里的支撑。一个年轻的士兵飘过来,对着谢渊行了个军礼:“谢太保,我们都信你,就像当年你信我们能守住宣府卫一样。”他的声音刚落,寒狱里的魂魄都齐齐行了军礼,声音震得寒狱的冰墙都在发抖。

谢渊的魂魄突然被一股力量拉回阳间,他看见报国寺前的空地上,百姓们用自己的血汗钱,为他堆了一座坟。没有墓碑,只有一堆冻土,上面插满了百姓们最珍贵的东西——张老妪的银簪,卖粮汉子的锄头碎片,绣娘的针线筐,书生的毛笔——每样东西上都沾着细小的血迹,是百姓们磕头时磕破额头染的。

张老妪把自己的寿衣盖在坟上,寿衣是粗布做的,却绣着无数个“忠”字,每个字都用她的血描过,鲜红得刺眼,寿衣一盖上,坟头的冻土就冒出白气,像是谢渊在回应。卖粮汉子挑来最好的新土,一层层盖在坟上,嘴里念叨着:“谢大人,这土暖,你别冻着。”他的锄头在坟边划出一道圈,像是在为谢渊守护疆土。

谢渊的魂魄飘在自己的坟前,看见那个穿补丁棉袄的少年,已经长成了半大的小伙子。他每天天不亮就来,用捡破烂换来的钱买热乎麦饼,轻轻放在坟头,麦饼刚搁下,就有细小的白气从坟土里冒出来,绕着麦饼转一圈,将寒气驱散。“谢大人,我娘说您当年把最后一块麦饼给了我,这份恩我记一辈子。”少年说着,从怀里掏出磨得发亮的铁片,那是谢渊当年的军牌碎片,是他在乱葬岗里翻了三天找到的。

少年蹲在坟前,用冻得通红的手抚摸坟头的冻土,“他们不替你报仇,我替你报,等我长大了,就去当兵,守你守过的疆土,把北元赶出去。”少年的手放在坟上,冻土竟慢慢变软,渗出血色的水,像坟里的人在流泪,水顺着少年的手指流进他的袖口,少年突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气,眼神也变得坚定起来。

地府的判官说,谢渊的魂魄永远不会散,因为人间有太多人的执念牵着他。魏进忠最终没有被斩首,却疯得彻底,三伏天裹着厚重官袍缩在街角,怀里抱着捡来的破布喊“谢大人饶命”,孩子们扔的石子砸在他身上,他也只是嘿嘿傻笑,眼角淌出混着黑泥的泪;李嵩被罢官后,家里的金银生虫,黑虫啃穿房梁,塌房时砸断了他的腿,如今拄着拐杖在报国寺外乞讨,看见谢渊的无碑坟就吓得瘫倒在地,连哭带爬地躲开。

片尾

德佑四年春,报国寺前的无碑坟上,长出了一株青芽,在寒风里顽强地绿着。张老妪每天都会来,用自己纺线换来的钱买一壶热汤,浇在坟前的土里,说“谢大人,喝点热的”。那穿补丁棉袄的少年,已经穿上了边军的铠甲,临走前,他在坟前磕了三个响头,把那半块发黑的麦饼埋进了土里:“谢大人,我去守疆土了,你等着我凯旋。”

秦飞升任玄夜卫指挥使,他没有为谢渊请求翻案,只是把那枚龙纹扣挂在腰间,每次审案,都要先摸一摸龙纹扣,说“谢太保在看着”。他在报国寺偏殿立了一块木牌,上面没有字,只有无数个指印,都是受过谢渊恩惠的百姓按的,指印层层叠叠,像一朵盛开的血花。

永定河的水变清了,当年沉在河底的粮船残骸被水冲上岸,船板上的“魏”字印章早已被岁月啃噬得模糊,却仍能看见无数细小的牙痕——那是饿死的边军魂魄,在地底啃咬了三年的执念。谢渊的魂魄飘在河面上,看着渔民们将船板捞起,劈成柴火分给贫苦百姓,每一块柴火燃烧时,都发出“噼啪”的轻响,像在诉说当年的冤屈。

夜里的京城成了鬼城。德胜门的箭楼上,总有穿铠甲的影子来回走动,脚步声在空荡的城楼上回响,像在丈量当年守边的疆土,每走一步,就有一滴血从铠甲缝里滴下来,在城砖上凝成暗红的印记;永定码头的水面上,漂着无数个装粮的草袋,草袋里没有粮食,只有一堆堆白骨,风吹过就发出“沙沙”的响,像在数被克扣的粮饷,数到“五十万石”时,就有凄厉的哭声从水面冒出来;百姓家里的油灯,夜里总会自动亮起,灯芯上飘着细小的人影,都是当年受过谢渊恩惠的人,他们在灯下缝补一件血红色的官袍,针脚里全是眼泪,缝好的地方会突然裂开,露出里面的白骨。

卷尾

永定河秋水澄澈,洗尽百年泥浊。当年为匿罪证沉于河底的粮船残骸,竟随清流浮上浅滩。朽坏的船板上,“魏”字朱印早被河沙磨去棱角,却在朽木肌理间,嵌着无数细密如筛的牙痕——那是天顺三年冬,饿死在运粮道上的边军魂魄,在地底啃噬了三载的执念,他们至死都念着船里的救命粮。谢渊的魂魄就浮在水面,衣袂随波轻漾,看渔民们将朽木捞起,见质地尚坚,便劈作柴薪,分与近岸无炊的贫家。每块柴薪投入灶膛,都发出“噼啪”脆响,火星溅起时,竟似有细碎的呻吟混在烟火里——那是边军的喉骨在燃,是粮船的龙骨在呼,字字句句,都是当年被克扣的五十万石军粮。

入夜风紧,京城便成了冤魂的城。德胜门箭楼的残檐下,总悬着个披甲的身影,铁甲锈迹斑斑,却仍透着当年守边的凛冽。他绕着箭楼的堞口来回踱步,铁靴踏在空荡的楼面上,“笃笃”声像在丈量当年失陷的疆土。每一步落下,就有暗红血珠从甲缝渗出来,滴在青灰城砖上,瞬间凝成永不褪色的印记——那是他守边时,嵌进骨缝的血。永定码头的水波里,总浮着半沉的草袋,袋口朽烂,露不出一粒粮食,只滚出些泛白的碎骨。夜风穿袋而过,“沙沙”声似是枯骨在数当年的粮饷,数到“五十万石”时,水波突然翻涌,凄厉的哭号从河底涌上来,惊得芦苇丛里的水鸟四散飞逃——那是五十万石粮,也是五万条边军的命。

更深夜半,百姓家的油灯总会自明。灯芯跳着幽蓝的火,光晕里浮着些穿粗布的人影,都是当年受谢渊开仓赈济的饥民。他们围在灯前,一针一线缝补件血红色的旧官袍——那是谢渊赴刑时穿的囚衣,被百姓偷偷收了残片。线是用头发捻的,针脚里渗着泪,刚缝好的衣襟会突然崩裂,露出里面嵌着的白骨。那是当年为护粮而死的兵卒,白骨上还挂着半片军牌,刻着的“忠”字,在灯影里泛着冷光。缝补的人影不哭,只把眼泪全扎进针脚,每扎一下,远处箭楼的脚步声就重一分,码头的哭声就高一分,灶膛里的柴火就“噼啪”得更急一分——这满京的冤魂,都在等一场迟来的雪,盖去城砖上的血,也盖去这浸了骨的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