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 :技术传薪跨山海 情谊织就共富网
中非农业示范园的玉米刚抽穗,李渊就收到了来自埃塞俄比亚农业部的邀请函。信封上烫金的国徽格外醒目,里面的信件用中英双语写着,希望他能带队前往奥罗米亚州,指导当地农户解决咖啡种植的病害问题——那里是非洲重要的咖啡产区,近半年来,叶锈病肆虐,已让上千户农户面临绝收。
“奥罗米亚州的海拔、气候和咱们这里差异很大,得提前做足准备。”苏瑶连夜翻出非洲农业地图,在奥罗米亚州的位置画了圈,“那里多山地,土壤偏酸性,咖啡树又是多年生作物,病害防治比玉米复杂得多。”她一边说,一边将咖啡叶锈病的资料整理成册,还特意标注了当地常见的天敌昆虫——这是生物防治的关键。
出发前三天,示范园里热闹得像过节。卡玛尔带着裂山部的村民,用晒干的玉米皮编了个巨大的“丰收篮”,里面装满了改良后的玉米种子、红薯苗和土壤检测试纸;娜奥米则熬夜将技术手册翻译成阿姆哈拉语,还在扉页画了李渊和苏瑶在田间指导的插画;李阳和李悦也准备了礼物——李阳把这些年记录的土壤改良数据做成了U盘,李悦则画了几十张“土壤小精灵”的漫画卡片,想送给当地的孩子。
“到了那边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得随时传信回来。”卡玛尔帮李渊把“丰收篮”搬上车,语气里满是不舍,“等你们回来,我一定让村里的妇女们做最好吃的玉米饼招待你们。”
经过两天的飞行和颠簸,李渊一行终于抵达奥罗米亚州的德雷达瓦市。刚下汽车,就看到当地农业部的官员和农户们举着“欢迎中国专家”的牌子在路边等候。农业部部长阿贝贝握着李渊的手,眼眶泛红:“李专家,你们可来了!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咖啡产业就完了!”
跟着阿贝贝来到咖啡园,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疼——成片的咖啡树叶子枯黄卷曲,叶片背面布满了橙黄色的锈状孢子,有的树枝已经枯死,地上落满了腐烂的叶片。农户塔菲拉蹲在树旁,手里攥着一片病叶,声音哽咽:“这棵咖啡树是我爷爷种的,养了四十多年,现在却变成了这样……”
李渊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取下一片病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是咖啡驼孢锈菌引起的叶锈病,这种病菌传播速度快,还能在土壤里存活两年以上。”他转头对众人说,“不能用单一的化学农药,得用‘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抗病品种’的综合方案。”
当天下午,李渊就带着团队在咖啡园里划分出试验田。苏瑶负责指导农户修剪病枝:“要从病枝下方10厘米的健康枝条处剪断,剪下来的病枝要集中烧毁,不能留在园里。”她一边演示,一边教大家如何辨别健康枝条和病枝,“健康枝条的树皮是青绿色的,病枝的树皮会发褐,还会流出黏液。”
李阳则带着技术员安装孢子捕捉仪:“这个仪器能监测空气中的病菌孢子数量,当数量超过阈值时,就会报警,提醒大家及时防治。”他还在试验田周围种上了万寿菊和波斯菊——这些花能吸引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帮助控制锈菌传播。
李悦的“任务”最特别,她带着当地的孩子在咖啡园边种“驱虫植物”。“这些薄荷和罗勒能散发出特殊的气味,能赶走传播锈病的蚜虫。”李悦一边教孩子们播种,一边给他们分发“土壤小精灵”卡片,“你们要好好照顾这些植物,它们会和咖啡树做朋友,一起对抗病菌哦!”孩子们听得入迷,还主动帮着浇水、除草,小小的身影在咖啡园里穿梭,给这片沉寂的土地带来了生机。
可挑战远不止这些。一周后,试验田的咖啡树虽然停止了落叶,但新长出的嫩叶还是出现了少量锈斑。阿贝贝着急地找到李渊:“李专家,是不是方案不管用?再这样下去,农户们都要失去信心了。”
李渊安抚好阿贝贝,立刻带着团队去试验田排查。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问题出在土壤上——当地农户习惯用未腐熟的牛羊粪施肥,这些粪肥里夹杂着锈菌孢子,导致病菌反复感染。“得先改良施肥方式。”李渊当即决定,在咖啡园里建一个堆肥场,教农户们制作腐熟有机肥。
堆肥场的建设得到了农户们的积极响应。塔菲拉主动把自家的空地贡献出来,还号召邻居们一起收集秸秆、落叶和牛羊粪。李渊手把手教大家如何配比原料:“秸秆、落叶占60%,牛羊粪占30%,再加10%的腐熟剂,堆成1.5米高的堆,每隔三天翻一次,二十天就能腐熟好。”他还特意在堆肥场旁边立了块牌子,上面用阿姆哈拉语写着“腐熟有机肥的十大好处”,方便农户们学习。
苏瑶则利用这段时间,在当地举办了多场技术培训班。她把咖啡叶锈病的防治步骤编成了顺口溜:“剪病枝,烧干净;播鲜花,引益虫;施好肥,壮树体;防蚜虫,不放松。”农户们跟着念,很快就记住了。娜奥米还把培训班的内容拍成视频,发布到当地的社交媒体上,短短几天就有上万次播放,不少其他地区的农户也纷纷留言,希望能得到指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