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 :土脉问诊解民忧 心手相牵谱新章
中非农业示范园的晨雾还没散尽,实验室的检测仪器就已亮起了绿灯。李渊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土壤数据,眉头微蹙——蒙巴萨村送来的土样pH值高达8.2,盐碱化程度比预估的更严重,难怪村民们说玉米苗浇了水也蔫得快。
“得去现场看看。”李渊抓起外套,刚走到门口就撞见了赶早来送新鲜芒果的姆博加。老村长黝黑的脸上满是焦虑,手里攥着的玉米苗叶子发脆,叶缘还泛着焦黄色:“李专家,您要是再想不出办法,这季玉米就真的要绝收了。”
苏瑶拿着装着腐熟剂的药箱匆匆赶来,身后跟着背着小书包的李阳和李悦。“别急,我们带了改良盐碱地的‘秘密武器’。”苏瑶笑着拍了拍姆博加的肩膀,将一瓶褐色的液体递过去,“这是用羊粪和秸秆发酵的生物改良剂,能降低土壤盐碱度,还能增加有机质。”
一行人驱车赶往蒙巴萨村,沿途的景象比想象中更糟——成片的玉米田枯黄一片,裸露的土地泛着白霜似的盐碱,风一吹就扬起细碎的土粒,落在车窗上沙沙作响。李悦扒着车窗,小声对李阳说:“哥,这里的土地好像生病了,我们一定要治好它。”
到了田间,李渊立刻带着技术员划分试验田,将土地分成三块:一块撒生物改良剂,一块用传统大水漫灌,一块尝试滴灌结合改良剂。“咱们得做对比,让村民们亲眼看到效果。”李渊一边用锄头翻土,一边给围过来的村民讲解,“盐碱地就像渴极了却喝不到清水的人,大水漫灌只会让盐分聚集在表层,滴灌才能把水慢慢送到根部。”
苏瑶则蹲在田埂边,教村民们如何稀释改良剂:“一桶水加两百毫升改良剂,均匀撒在田里,每隔三天撒一次,坚持两周就能看到变化。”她特意让娜奥米用斯瓦希里语重复一遍,还在地上画了简易的配比图,确保不识字的村民也能看懂。
李阳和李悦拿着小铲子,跟着非洲小朋友们在试验田边挖小坑,观察土壤的湿度。“你们看,这块撒了改良剂的土,握在手里能成团,松开还能散开,这就是好土的样子。”李阳用当地语言讲解,小朋友们纷纷模仿,捧着土块互相比较,田埂上满是欢快的笑声。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第五天清晨,姆博加急冲冲地跑来,说撒了改良剂的玉米苗虽然没再蔫,但叶子上却长了不少黑色的斑点。李渊和苏瑶赶到田里一看,心瞬间沉了下去——是玉米黑斑病,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最容易爆发,而改良剂带来的湿润土壤,恰好给病菌提供了滋生条件。
“得赶紧配生物杀菌剂。”苏瑶立刻赶回实验室,李阳和李悦则留在田里,帮村民们摘除病叶。李悦看着被摘下的病叶,眼圈泛红:“好不容易让玉米苗活过来,怎么又生病了?”姆博加蹲下身,摸了摸李悦的头:“别难过,中国朋友一定会有办法的,就像上次治好锈病一样。”
苏瑶的动作很快,当天下午就带着熬好的杀菌剂赶回村里。这种杀菌剂是用艾草、薄荷等天然植物熬制的,不仅能治病,还不会污染土壤。“大家一定要注意,喷药的时候要对着叶子背面喷,病菌都藏在那里。”苏瑶一边演示喷药,一边叮嘱,“喷完后要把病叶深埋,不能随便扔在田里,不然病菌还会传播。”
李渊则带着技术员调整滴灌设备,在水管上加装了定时器,控制浇水的时间和量:“以后每天早上浇一次水,每次半小时,既能保持土壤湿润,又不会让湿度太高。”他还特意在田边插了几根湿度计,教村民们如何看数据:“指针在绿色区域就是正常,到了红色区域就要减少浇水。”
日子一天天过去,试验田的变化越来越明显。撒了改良剂又用滴灌的玉米苗渐渐恢复了翠绿,叶片舒展,还长出了新的分蘖;而只用大水漫灌的玉米苗,依旧枯黄矮小,对比鲜明。村民们每天都来田里查看,看到玉米苗的变化,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两周后的一天,蒙巴萨村举办了一场“玉米长势评比”。村民们带着自家的玉米苗来到试验田,看着绿油油的玉米苗,纷纷围到李渊和苏瑶身边,请教改良土壤的技术。“李专家,明年我们能不能也用滴灌和改良剂?”“苏专家,这种生物杀菌剂能不能用来治其他作物的病?”
李渊笑着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技术手册,分发给村民们:“这些技术都是免费教给大家的,示范园还会提供改良剂和杀菌剂的配方,以后大家自己就能配。”苏瑶则补充道:“我们还会在村里建一个小型的滴灌设备维修站,以后设备坏了,不用跑远就能修。”
当天晚上,蒙巴萨村的村民们摆起了长桌宴,庆祝玉米苗起死回生。桌上摆满了烤玉米、芒果沙拉、红薯粥,都是用示范园推广的作物做的。姆博加端着一碗自酿的果酒,走到李渊和苏瑶面前,郑重地说:“以前我们种庄稼靠天吃饭,遇到灾年就只能挨饿,是你们让我们知道,原来土地也能‘治病’,庄稼也能种得这么好。你们不仅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希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