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 :玉米熟时欢歌起 友谊深处长相伴
中非农业示范园的玉米田终于迎来了收获季。清晨的露水还没散尽,金色的玉米穗便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风一吹,田垄间涌起层层金浪,连空气里都飘着清甜的玉米香。李渊穿着沾满泥土的工装裤,正弯腰用镰刀割下一株玉米,随手剥开外层的苞叶,露出饱满的玉米粒,他抬头朝着田埂上喊:“苏瑶,这批‘金穗1号’的颗粒饱满度比去年还好,测产数据肯定能再创新高!”
苏瑶提着竹篮走过来,篮子里已经放了几穗刚摘的嫩玉米,她蹲下身接过李渊递来的玉米,指尖轻轻划过玉米粒,眼底满是笑意:“昨天老周还说,布基纳法索的桑巴主任发来了视频,他们那边试种的‘金穗1号’也快熟了,桑巴说要派技术员来跟咱们学收玉米的技巧呢。”
“那正好,让他们赶上咱们的丰收节。”李渊直起身,捶了捶有些发酸的腰,目光望向田边的小广场——那里已经搭起了彩色的帐篷,当地村民正和示范园的员工一起挂灯笼,孩子们则围着一堆刚编好的玉米秸秆,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要做个玉米迷宫。
“阳阳和悦悦呢?一大早就让他们去叫卡玛尔家的孩子,怎么还没回来?”苏瑶四处张望,正说着,就看到远处跑来几个小小的身影,李阳跑在最前面,蓝色的短袖被汗水浸湿,手里牵着卡玛尔的儿子姆巴,身后跟着李悦和姆巴的妹妹娜拉,四个孩子怀里都抱着几穗嫩玉米,笑得露出了小虎牙。
“爸爸!妈妈!”李阳跑到李渊身边,把怀里的玉米塞进竹篮,“姆巴说他家的玉米今天也能收了,我们约好一会儿一起帮他家收玉米!”
姆巴也跟着点头,虽然汉语说得还有些生硬,却格外认真:“李阳教我的间苗方法很有用,我家玉米穗比去年大好多,爸爸说要送你们一筐最好的玉米!”
苏瑶摸了摸姆巴的头,从口袋里掏出两颗水果糖递给娜拉,笑着说:“不用送玉米,一会儿丰收节上,大家一起吃玉米宴才热闹。悦悦,你昨天画的玉米丰收画,带来给姆巴和娜拉看看好不好?”
李悦立刻从背包里掏出画纸,展开来——纸上画着一片金色的玉米田,李渊和苏瑶正在割玉米,李阳和姆巴举着玉米穗欢呼,娜拉则坐在田埂上剥玉米,天空中飘着中非两国的国旗,旁边还用彩色蜡笔写着“我们的玉米,我们的友谊”。姆巴和娜拉看得眼睛发亮,娜拉拉着李悦的手,小声说:“我也想画,你能教我吗?”
“当然可以!”李悦爽快地答应,从背包里拿出备用的画笔和纸,两个小姑娘坐在田埂上,头挨着头画了起来,阳光洒在她们身上,连头发丝都镀上了一层金边。
李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暖意。五年前他刚从部队转业,放弃了城里的安稳工作,带着苏瑶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时,心里还有些忐忑——他是个只会带兵打仗的兵王,对农业技术一窍不通,苏瑶虽然是农业大学的高材生,却也没在非洲待过,不知道能不能适应这里的气候和环境。可没想到,短短五年,不仅示范园从一片荒地变成了如今的丰收景象,他们一家还和当地村民成了亲人,连阳阳和悦悦都成了村里孩子的小老师。
“想什么呢?”苏瑶走到李渊身边,递给他一瓶水,“是不是又在想刚来时的事?”
李渊接过水,喝了一口,笑着点头:“那时候咱们连育苗棚都搭不好,卡玛尔还偷偷跟别人说,中国人肯定种不好非洲的玉米,结果现在他成了咱们的‘铁杆粉丝’,走到哪儿都帮咱们宣传‘金穗1号’。”
“那是因为咱们用真心换真心啊。”苏瑶望着不远处正在帮村民修收割机的技术人员,“你看老周,为了调试灌溉设备,在田里守了三天三夜,晒得比当地人还黑;小王教村民用玉米秸秆做饲料,自己先在实验室试了十几次,就怕出问题。咱们把这里当成家,村民们自然也把咱们当成家人。”
说话间,示范园的广播响了起来,播放着欢快的非洲传统音乐。负责丰收节筹备的老张拿着大喇叭喊:“大家注意啦!上午十点,丰收节正式开始,先在广场集合,一起去玉米田收玉米,中午吃玉米宴,下午还有玉米秸秆手工比赛和儿童绘画展,大家抓紧时间准备啦!”
田埂上立刻热闹起来,村民们扛着镰刀、背着竹篮,笑着朝广场走去;孩子们则像一群快乐的小鸟,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李阳和姆巴还比赛谁跑得快,李悦和娜拉则手牵手,一边走一边讨论着要在绘画展上画什么。
李渊和苏瑶跟在人群后面,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苏瑶突然说:“对了,昨天国内的农业局发来了消息,说要把咱们的‘金穗1号’作为中非农业合作的重点项目推广,还要邀请咱们明年回国参加农业博览会呢。”
“那太好了!”李渊眼睛一亮,“正好可以带阳阳和悦悦回去看看,他们都快忘了中国的样子了。不过咱们走了,示范园的事怎么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