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金穗映远疆 初心传友谊
中非农业示范园的晨光总带着几分特别的温柔,金色的光线穿过玉米田的叶隙,在湿润的泥土上洒下斑驳的光斑。李渊蹲在田埂上,指尖拂过一株刚抽穗的玉米,穗子上的细毛沾着晨露,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他身后传来脚步声,苏瑶提着保温桶走过来,棉质衬衫的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还沾着些许育苗棚的泥土。
“刚从育苗棚过来?”李渊回头,目光落在她沾着泥土的指尖,伸手自然地帮她拂去,“新品种的抗旱玉米苗怎么样?”
“成活率比上个月又高了两个百分点。”苏瑶将保温桶放在田埂上,掀开盖子,蒸腾的热气带着米粥的清香散开,“老周说这批苗的根系比之前更发达,等下个月移栽到试验田,应该能扛住这边的旱季。”她递过一个青花瓷碗,碗里卧着一个金黄的荷包蛋,“先吃早饭,一会儿非洲农业联盟的考察团就要到了,他们还想看看咱们的玉米深加工生产线。”
李渊接过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碗壁,心里也跟着暖了几分。他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玉米田,这片两年前还是荒地的土地,如今已被绿油油的作物覆盖,田埂旁的灌溉渠水流潺潺,远处的村庄里飘起袅袅炊烟——这是他和苏瑶在非洲扎根的第五年,从最初带着技术团队搭建示范园,到如今培育出适合当地气候的玉米品种,建立起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考察团里有几个是来自布基纳法索的农业专家,他们那边的旱情比咱们这儿更严重。”李渊喝了一口米粥,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驱散了清晨的微凉,“昨天跟他们视频会议,提到咱们的‘金穗1号’抗旱玉米,他们特别感兴趣,想引进回去试试。”
苏瑶点头,从保温桶里又拿出一个饭盒,里面装着凉拌黄瓜和卤牛肉:“我已经让技术部的小王把‘金穗1号’的种植手册翻译成法语和当地语言,一会儿考察团来了,让他跟专家们详细对接。对了,阳阳和悦悦今天放假,说要跟咱们一起去生产线帮忙。”
提到一双儿女,李渊的脸上露出柔和的笑意。十二岁的李阳和十岁的李悦,自小在示范园长大,跟着父母在玉米田里认识作物,在育苗棚里观察幼苗生长,甚至能熟练地用当地语言和园区里的非洲工人打招呼。去年非洲儿童农业夏令营,李阳还带着当地孩子种过玉米,教他们分辨玉米的病虫害,李悦则把示范园的故事画成漫画,送给园区附近学校的小朋友。
“正好让他们看看玉米是怎么变成淀粉和饲料的。”李渊放下碗,擦了擦嘴,“之前阳阳还问我,咱们种的玉米能不能做成他们学校午餐里的馒头,今天让他亲眼看看生产线,也让他知道,咱们种的不仅是玉米,更是能让大家吃饱饭的希望。”
两人收拾好保温桶,朝着示范园的深加工车间走去。沿途遇到不少园区的工人,有中国来的技术人员,也有当地招聘的农民,大家见到李渊和苏瑶,都热情地打招呼。“李主任,苏主任!”当地工人卡玛尔扛着锄头走过来,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我家地里的‘金穗1号’已经抽穗了,比去年种的普通玉米高了一大截!”
“好好照料,等收获了,咱们的收购价肯定不会让你失望。”苏瑶笑着回应,“你儿子最近在夏令营怎么样?有没有跟着阳阳学种玉米?”
“学了学了!”卡玛尔笑得更开心了,“昨天还跟我说,要跟阳阳一样,以后当农业专家,种出最好的玉米!”
李渊和苏瑶相视一笑,这样的对话,在示范园里每天都会发生。他们知道,示范园不仅是技术输出的平台,更是中非人民友谊的纽带——中国的农业技术在这里落地生根,当地百姓的生活因为玉米种植发生改变,而孩子们之间的友谊,更像是悄然生长的玉米苗,在不知不觉中长成参天大树。
走到深加工车间门口,远远就看到两个小小的身影在门口张望。李阳穿着蓝色的工作服,衣服下摆太长,遮住了半个屁股,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正认真地跟车间主任老张询问着什么;李悦则扎着两个小辫子,穿着粉色的连衣裙,手里捧着一沓画纸,看到李渊和苏瑶,立刻蹦蹦跳跳地跑过来。
“爸爸!妈妈!”李悦扑进苏瑶怀里,举起画纸,“你看我画的玉米生产线,有传送带,还有包装的叔叔阿姨!”
画纸上,蓝色的传送带上摆满了金黄的玉米,穿着工作服的人们面带笑容,背景里的示范园玉米田一望无际,天空中还画着中非两国的国旗,用彩色的蜡笔涂得鲜艳夺目。苏瑶接过画纸,忍不住在女儿的额头上亲了一口:“画得真好看,一会儿考察团的叔叔阿姨看到,肯定会喜欢的。”
李阳也走了过来,手里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张叔叔跟我说,玉米先经过清理,去掉杂质,然后用脱粒机脱粒,再送到粉碎机里磨成粉,最后做成淀粉和饲料。爸爸,这些淀粉除了卖给当地的食品厂,还能运到其他非洲国家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