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京城寻宝记 > 第5章 当了教师爷

京城寻宝记 第5章 当了教师爷

作者:多情神刀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02 00:07:20

我紧接着侃侃而谈道:“文人画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其精髓在于对意境的深远追求以及笔墨的简洁凝练。这就好比那些地主们,总是偷偷摸摸地喝酒吃肉,全然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管别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肚子饿不饿。而文人画家们则借助这种绘画风格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他们所追求的无非就是让自己心情舒畅、痛快淋漓罢了。”

我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元代的大画家赵孟頫曾经说过,‘画者,文之极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人画与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明代的董其昌更是将文人画推崇备至,将其誉为‘画中之龙’,可见文人画在当时的地位之高。”

然而,我话锋一转,接着说道:“当然啦,并非所有人都对文人画这种画风感到满意。就拿那位以‘难得糊涂’着称的郑板桥来说吧,他对文人画就颇有微词。郑板桥认为,文人画过于注重笔墨技巧的运用,而往往忽视了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意境的营造,这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老张听我这样一说,哎呀一声,我估计对他这个看仓库的“库头”而言,我这一席话无疑是降维打击,在他大脑里掀起了一阵头脑风暴。不过老张好歹上过军校当过连队指导员,悟性也是很高,问道,“这不就是自娱自乐嘛!”

我笑着说,“的确是自娱自乐,人家文人绘画,主要也是画给自己看的,没想着给大多数人看,最多也就是三两个知己吟诗作画,风花雪月,美人在前,一般是不扩大观赏圈子的,老百姓可没这个条件。”

老张接着问道,“那什么是匠人画?”

我继续说道,“匠人,顾名思义就是画匠的画,在古代工匠可没什么社会地位,他们主要是为达官显贵服务的,你肯定去过故宫吧?那里展示的那些古代帝王将相的画像,就是他们画的。”

老张赞美道,“这些画匠画得可真是栩栩如生啊!”又略微迟疑了一下,问道,“但我感觉比那些画花鸟鱼虫的文人画强得多。”

我无奈笑了笑,说道,“你这也算是匠人画的知音。比起文人画,匠人画更加关注的是技艺和逼真,追求的是画面的细腻和精致,通俗点来说,就是画的比较真实,就跟拍照一样。文人画就是‘我以我手写我心’,冬天里画个小孩吃西瓜,骆驼和大象赛跑都有可能,只要人家愿意,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为什么说这把壶值钱呢,刚刚我说是因为这把壶上的画是文人画加匠人画双重加持。你想,当初何海霞大师遭了难,去了个陕西的一个瓷厂当画工,肯定要虚心接受劳动人民的审美需求啊,老百姓审美可不是靠什么抽象想象,主要还是看你画得像不像,最好跟照片一样才好呢。何大师当时的处境,肯定要像匠人画靠拢,但本身呢,他又是张大千的学生,肯定底子是文人画的底子,也就是这样的特定年代,才有这样的东西。放到现在,你让美术学院学生到瓷厂画?可能吗!让何海霞这种大师去,连想也不要想了。这从一定意义上,也算是孤品了。”

老张听我说的是津津有味,也算是有点眼力价,投桃报李地赶紧给我倒了杯茉莉花茶,我呷了口茶,笑道,“您老也喜欢这些东西?”

老张一听我这话,还显得挺激动,赶紧说道,“老弟你是不知道啊,我当兵时候就喜欢读书看报,可我很不走运,在那个时候只能找点《见光大道》《欧阳海之歌》看看,根本看不到古代文化书籍,最多也就是看过批判用的《水浒》,来满足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仰慕之情。后来政策放松了,我看了大量古代小说,不管什么四大名着,还是三言二拍,我都熟读过了;不怕老弟你笑话,我一都看过《金瓶梅》呢!”

1952年的上海,一批蓝布封面的《金瓶梅词话》正在群众手中秘密传阅。泛黄的宣纸页角卷曲如枯叶,每当翻到「潘金莲倒挂葡萄架」这类章节,总有人紧张地瞥向窗外——这是建国初期“新文学规范运动”的狂飙年代,这部明代世情小说被盖上“封建糟粕”的钢印,却在民间化身暗流涌动的“地下文学”。北京琉璃厂的旧书贩子们练就了特殊暗号:轻叩三下柜台问“有兰陵笑笑生的字画吗?”,掌柜便会从佛龛后的夹层掏出用《毛选》封面包裹的私印本,书页间还夹着充当防伪标识的茉莉干花。

转机出现在1957年,一句“《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不可不看!”这句批示让文化部连夜赶制“洁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奉命开动印刷机,却在删改尺度上犯了难。总编辑王任叔带着老花镜逐字批红,把露骨段落用“□□□”替代,最终诞生的《金瓶梅词话》删去字,硬生生把市井风月改成了“此处省略三万字”的填空题。更绝的是每套书编号发行,需持省军级单位介绍信认购,某位山西老干部误把购书证明写成“研究西门庆同志的生活作风问题”,成为作协流传半世纪的笑谈。

1985年香港太平书局影印的万历本《金瓶梅》裹在尼龙布里偷渡入境,深圳罗湖海关查扣的书籍堆成小山,关员们戏称这是“文字领域的走私黄金”。嗅觉敏锐的齐鲁书社趁势推出“足本”,却在序言里严肃声明“供学术批判使用”,结果各大高校图书馆的借阅卡永远停留在“西门庆初会潘金莲”那页——教授们发现学生总用红笔在风月段落画满波浪线,有位老研究员在书页夹缝批注“此处应注意封建社会女性压迫”,却被调皮学生续写“也应注意体位压迫”。

新世纪数字化浪潮中,这部400年前的**百科上演“赛博突围”。2008年某古籍数据库将《金瓶梅》全文上线,却在午夜流量高峰时段引发服务器宕机,技术员查看后台数据哭笑不得:用户对“王婆贪贿说风情”章节的文本复制量,竟是“宋惠莲含羞自缢”的237倍。

因而,听到老张喜欢看“金瓶梅”,我想打瞌睡有人递枕头,一般喜欢看古代小说的主,约摸着都喜欢搞点收藏,如果能借此把老张拉过来合伙干,我如虎添翼,摩托变飞机不是梦啊。

我试问道,“你没想过倒腾点老玩意?让沉睡在仓库的老东西发挥价值?”

“正合我意啊,兄弟。老哥看仓库有些年头了,看着这么多宝贝腐朽放烂了,我是于心不忍啊。”又闪烁着黑白分明的小眼珠说道,“顺便能挣点钱,也能补贴一下家用。”

我知道后半句才是真心话,热情低回应道,“老哥既然有心从事这桩变废为宝的买卖,老弟肯定搭把手!”

有了这些铺垫,老张的动能就急速膨胀,带着我东跑西颠,除了一些画工颇为精湛的老茶壶、茶碗等,还找到一批“文革瓷”,所说的“文革瓷”,是指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各地瓷器厂制作的带有浓厚“文革色彩”的陶瓷器皿,比如工农兵形象、样板戏题材、主席语录等内容的装饰、实用瓷器和雕像。因为处于现代制瓷和传统制瓷的过渡时期,这些“文革瓷”在制作工艺、图案造型、题款文字上,与古代和现代瓷器都有一定区别,特点是瓷胎厚、造型多、工艺精等特点,算得上中国陶瓷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当然价格也比较高,算得上是物超所值。

1966年文革爆发后,传统陶瓷艺术被纳入“破四旧”革命对象,景德镇千年窑火险些熄灭。为适应“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号召,全国瓷厂被迫转向政治题材创作。醴陵群力瓷厂在1956年重建时就承担“红色官窑”使命,其1958年烧制的“胜利杯”已显露政治符号化倾向。至1974年,中央直接向湖南、山东、江西三大名窑下达“主席用瓷”烧制任务,最终景德镇凭借釉下五彩工艺胜出,启动代号“7501工程”的绝密项目,将传统官窑技艺与领袖崇拜深度融合。这些瓷器,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三大特征:一是题材革命化。瓷器纹样从山水花鸟转向“三突出”样板戏场景、工农兵群像及手书语录,醴陵瓷厂甚至将《炮打司令部》诗词烧制在釉下,让政治宣言永久凝固在釉层与胎骨之间。二是工艺军事化。景德镇十大瓷厂实行“车间即战场”管理模式,窑工需背诵《主席语录》后再施釉绘彩,釉料配方中加入氧化钴强化“革命蓝”,使忠字碗的红色标语在窑变中呈现鲜血凝固般的质感。三是生产双重性。既有“7501瓷”这类采用高岭土二次精选、1380c高温烧制的顶级品,也有公社土窑赶制的粗瓷,后者因胎体含铁量过高,烧出的“忠字盘”常带褐色铁斑,反而成为辨别真伪的岁月密码。

阴差阳错,文革期间陶瓷业被迫进行“去技艺化”改造,景德镇老匠人被下放农村,却意外促成釉里红技法的民间传承。唐山瓷厂研发的“语录转印纸”虽为快速量产政治符号,却为后世釉上彩数字化印刷埋下伏笔。1975年“7501瓷”烧制时,釉下五彩工艺已实现“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突破,其无铅镉配方直到21世纪仍被欧盟环保标准认证为尖端技术。

去年,我在报纸上一直关注苏富比拍卖的一尊釉面泛着冷光的“样板戏瓷瓶”,竟然以七位数身价跃入资本洪流。这尊1972年醴陵群力瓷厂烧制的《智取威虎山》人物瓶,杨子荣的羊皮袄在釉下五彩中泛起真皮质感,座山雕的獠牙尖还凝着窑火未褪的钴蓝。五年前它现身潘家园时,瓶口裂璺里嵌着山西某知青点的煤灰,如今却被华尔街基金经理们捧为“红色波普艺术”的东方圣杯。

时隔不久,纽约佳士得春拍现场,某台湾藏家戴着防毒面具竞拍“7501瓷”——这是当年为主席特制的釉中彩餐具。当编号0021的梅花盖碗被紫外线灯扫过,碗底暗藏的“半透明芙蓉”纹如幽灵浮现,竞拍价瞬间突破八位数。更魔幻的是物流环节,这批易碎品被装进防弹运钞车,裹着冷战时期苏联潜艇消音棉,押运员腰间别的不再是枪械,而是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唯恐有人调包那抹象征“万寿无疆”的桃红。

有卖真的人,就有造假的人,世界上的事情就那么让人无语。景德镇樊家井的师傅们用3d打印复刻“忠字瓷”胎体,再拿化学试剂泡出四十年包浆,却在“破四旧”标语上露了马脚——真品的“旧”字第三笔总带窑裂,那是当年红卫兵冲进窑炉贴大字报时,冷风灌入导致的釉面应激反应。

去年香港秋拍压轴的《赤脚医生出诊图》瓷板画,原是为歌颂乡村医疗创作的宣传品,如今画中草药篓被西方买家解读为“东方巫术容器”,针灸银针在苏富比图录里摇身变成“后人类科技图腾”。

老张听了我的介绍,由衷表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准备拜我为师云云。

我听了他的话也好不得意,毕竟混在圈里这么多年,都跟着人家学习了,没有显摆的机会,现在也算是满足一下我的虚荣心吧。

期间我还发现一些老算盘,看料子不错。以前听圈里晚珠子人说,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间,各地工艺品厂用很好的木材甚至是黄花梨材料做了一些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制式从杯、盘、碗、罐,到算盘、闹钟、台灯等,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当时属于国营体制,对成本把控不严,主打一个外观简朴、结实耐用,在算盘上,以广东黄花梨算盘最为出名。

黄花梨木材,堪称木中瑰宝。其质地坚硬,纹理细腻且变幻无穷,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美妙,时而呈现山水画卷之态,时而仿若鬼脸憨态可掬,每一处纹理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它的色泽温润,从浅黄到深红,过渡自然柔和,散发着一种内敛而典雅的光泽,仿佛岁月沉淀的韵味都凝聚其中。凑近细嗅,有一股淡淡的降香,清新宜人,萦绕鼻尖,给人一种宁静舒缓之感。

在加工过程中,黄花梨易于雕琢,工匠们凭借精湛技艺,能将其塑造成各种精美绝伦的器物。无论是典雅大气的家具,还是小巧玲珑的摆件,黄花梨都能以其独特魅力展现非凡气质。制成的家具不仅坚固耐用,更因木材本身的特质,自带一种古朴的韵味,置于室内,瞬间提升空间的格调与品味。

历经时光流转,黄花梨木材愈发珍贵稀缺。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无数岁月变迁,如今更是成为收藏界备受瞩目的宠儿,引得无数人倾心追捧,只为拥有那一抹独属于黄花梨的迷人风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