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 > 第161章 登堂入室

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 第161章 登堂入室

作者:超级喵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1 22:45:51

只要能真正搞懂“极限理论”这个最难啃的硬骨头,从导数到积分,从级数到微分方程等等,微积分的十八般武艺掌握起来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大一上学期期中考完试后,数学系的同学们心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刚开始学那些难懂的抽象理论时,大家都觉得很受挫,信心被打击得七零八落,总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行。

不少同学私下里还嘀咕:“我是不是选错专业了?”

不过,随着课程的深入,情况慢慢有了变化。

那些咬牙坚持下来的同学,逐渐摸到了数学的门道,尤其是啃下了极限理论这块硬骨头后,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他们越学越起劲。

课堂上,老师推导一个定理,他们能跟着思路走;课后做题,哪怕再复杂的证明,他们也能一步步推出来。

渐渐地,那种“学不会”的挫败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数学的狂热喜欢。

数学系的同学们整天泡在数学证明里,吃饭聊天时,嘴里说出来的都是“e-δ定义”“柯西序列”这类术语,聊起推导过程来眉飞色舞,眼睛里都冒着光。

这种专业上的自信,让数学系的同学们又开始有点膨胀了。

他们觉得自己学的可是全校最硬核的学科,其他专业跟数学比起来,简直太“小儿科”了。

经管系?学点经济学模型,算点账?那不就是小学生算术吗?

物理系?不就是拿数学当工具使吗?

至于文科专业,他们就更有点瞧不上眼了,觉得那些东西“没啥技术含量”。

整个数学系弥漫着一股“老子天下第一”的浮躁情绪。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裴瑜。

裴瑜是班上的异类,她压根儿就不是数学系的,而是从经管系跑过来的“外来户”。

可偏偏就是这个外来户,成绩甩了数学系大部分大一新生好几条街。

裴瑜的出现,砸碎了数学系同学们的优越感。

他们原本还觉得经管系就是学点“花拳绣腿”的东西,可现在一看,裴瑜这么厉害,难保经管系没藏着其他深不可测的高手。

这么一想,他们那股“数学系最牛”的傲气,立马被浇了一盆冷水,收敛了不少。

在北大,裴瑜和其他大一同学有个很大的不同,她不太在意自己的考试成绩。

表面上,大学和高中都是学校,但实际上完全是两个世界,这里的游戏规则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高中时,一切都明明白白地摊在桌面上。

每次考试后,老师都会公布排名,每个人的分数、错题、班级名次全都一目了然,不仅清楚自己考了多少分,也知道其他同学的成绩如何,竞争是公开透明的。

但到了大学,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很多分数是隐形的,不会像高中那样直接展示出来。

比如有些同学悄悄加入了教授的科研项目,积累了研究经验;有些人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早早有了科研成果;还有些人拿到了高含金量的比赛奖项,或者争取到了重要的实习机会……

这些都能为他们的履历“加分”,但这些分数不会像高中考试那样公开分数和排名。

如果自己不够强,甚至可能连这些加分项的存在都不知道,更别说去争取了。

所以,在大学里,光盯着考试成绩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竞争往往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而裴瑜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裴瑜上辈子读大学那会儿,国内高校的学术氛围已经非常浓厚了,校园里但凡有点追求的学霸们,都不是只想着考试拿高分,而是从大一刚进校门就开始为搞科研做准备了。

刚上大一的新生,基本上还没摸清校园东南西北,就得开始接触学术圈了。

专业课老师会鼓励甚至要求大家去看本专业的学术论文,不是随便翻翻,而是要仔仔细细地把论文里的研究思路、方法、逻辑都搞明白。

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一篇论文动辄十几页,密密麻麻的术语和数据,看得人头晕眼花。但那些有志向的学霸们,硬是咬着牙啃下来了。

到了大二,学霸们又得更进一步了。这时候光会看论文还不够,得学会自己动手写论文了。

从怎么找文献、怎么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到怎么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法,每一步都得一点点摸索。

写论文的过程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好地基,再一砖一瓦地垒起来。那些脑子灵活、手脚勤快的学生,往往能在这时候崭露头角,垒出点像模像样的东西。

真正厉害的学霸,到了大三、大四的时候,手上通常已经攒下了三五篇质量不错的论文,这些论文可不是随便糊弄的“水文”,而是实打实有研究价值、能拿得出手的成果。

这些论文就像他们的名片,是他们敲开各种机会大门的重要资本。

毕业的时候,哪怕是那些名气响当当的长江学者这样的大牛教授,看到这些学生的简历,也会忍不住多看两眼,甚至主动抛出橄榄枝。

这些大牛教授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入他们的法眼。

他们自己当年也是从学霸一步步拼到顶尖学者的,对什么样的学生有搞科研的潜力,那是一看一个准。

如果哪个学生被他们看中了,那可真是走了大运,直接就能加入顶尖的科研团队。

有了这样的平台,未来的发展机会自然比普通学生多出十倍百倍,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都能甩开同龄人一大截。

对于那些想出国读研的同学来说,论文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

手里要是攥着几篇像样的论文,申请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奖学金,成功率能高出不少。

国外大学的招生委员会,那些挑剔的教授们,最看重的就是申请者的实际研究经验。

要是能在本科阶段就拿出几篇发表了的论文,证明自己不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而是有真才实学的科研苗子,那录取通知书基本就稳了。

反过来,那些只知道埋头考试、成绩单上全是90 的学生,情况就有点尴尬了。

考试成绩好当然重要,但到了考研或者找工作的关键时刻,光会考试可就不够看了。

就算考研初试成绩不错,到了复试阶段也很悬。尤其是考研复试,导师们最关心的不是你能考多少分,而是你有没有搞科研的能力。

没有论文积累的同学,在考研复试时拿不出像样的研究成果,面对导师们犀利的问题,常常是两眼一抹黑,啥也答不上来,最后能不能过关,就全凭运气了。

不过,八零年代的北大,虽然是华国的最高学府、全国学子心中的圣殿,但跟国际上的顶尖大学比起来,条件真是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资源支持,都显得捉襟见肘,做什么事都像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困难重重。

老师和学生们做实验时,实验室里缺这缺那,实验材料不够用,设备更是老旧得让人抓狂。有些仪器压根就是坏的,或者压根就没有,只能靠大家想尽办法凑合。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个实验,师生们得东拼西凑,借来借去,费时又费力。

就算是不用做实验、专搞纯理论研究的学者,日子也不好过。

八零年代,互联网还没普及,国际学术交流远没有后世这么方便。

想看看最新的国际学术期刊,图书馆里的外文期刊少得可怜,偶尔有几本,还是过期的。

想自己掏钱买?那更是不可能的事。

国外的学术期刊贵得离谱,随随便便一本就得几十上百美元,对于那时候工资微薄的学者来说,简直是天价,根本买不起。

有些学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使出浑身解数,托关系、找门路,拜托那些出国访问的熟人帮忙带点资料回来。

运气好的话,能弄到一些国外期刊的影印件。可就算这些影印件好不容易寄到国内,新的问题又来了。

很多学者的英文水平有限,面对密密麻麻的英文原文,读起来真是头大如斗。别说快速理解吸收了,连基本的翻译都费劲。

没办法,有些人只能再四处求人,找英语好的人帮忙把论文翻译成中文,才能勉强看懂。

这个时候,裴瑜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裴瑜读起国外的学术论文来,简直是行云流水,丝滑得不行。

不管多晦涩的专业术语、语法多复杂的句子,她都能轻松搞定,翻译得非常透彻。

这可把不少教授乐坏了!

在这个资源匮乏、语言障碍重重的年代,裴瑜这样的英语人才简直就是稀世珍宝。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教授开始找她帮忙,请她把那些让人头疼的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

裴瑜刚忙完期中考试的各种杂事,总算喘了口气,得了点空闲时间。

结果还没歇多久,就又有教授笑呵呵地找上门来了,手里照旧攥着一堆国外的学术文献,求她帮忙翻译:“裴瑜,你帮我瞅瞅这篇论文写得咋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